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72|回复: 0

[选刊] 松竹气节叶恭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2 09: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佚名


抗战前期,香港汇聚了各地避难的文人,文坛风气空前大盛。前几篇曾提到的柳亚子、杨云史、陈孝威、陈寅恪等人,就是当时避难南来的著名人物。要数当时谁是香港文坛的领袖,真是一时风流人物,从何说起?窃以为叶恭绰是其中一位较重要的领袖。

贡献交通铁路业

  叶恭绰,字裕甫,又作誉虎、玉父,号遐庵。广东番禺人。晚清广东著名学者叶衍兰之孙。光绪七年(1881年)生于北京米市胡同,自幼聪颖,七岁时为《春雨诗》,赋有「几晚无明月,轻阴正酿春」句,别有思致,颇受家人赏识。其后,叶衍兰亲授四书以启蒙之。恭绰自幼返回广东读书,后随父客食北方,时从叶衍兰门人文廷式学词,擅诗文,颇负才名,并结交杨昀谷、夏敬观、诸宗元、陈衡恪等人,亦谒见陈三立、张百熙诸公。后受知张百熙尚书门下,供职于邮传部,这也开始叶恭绰的政治生涯,其后在晚清民国政坛上,纵横二十多年,尤其是在邮传部、铁路局、交通部诸部门,位居要职,对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交通及铁路建设作出很大的贡献。生平服官之余,兼致力文艺。著作宏富,如编有《清代学者象传》、《广箧中词》、《广东文物》、《全清词钞》等,又自撰《遐庵汇稿》、《遐庵词甲稿》、《遐庵诗乙稿》、《遐庵谈艺录》等。

不与汉奸同流合污

  一九二七年前后,叶恭绰逐渐淡出政坛,开始积极从事文化事业,曾任北京大学研究院国学馆馆长。后移居上海、南京,在文化界中积极活动,从事考古、词乐、书画的研究,各有成就。一九三七年抗日战起,日本先后进攻南京、上海,中国军民死伤无数,叶恭绰对此伤心不已,时有「血泪痕兼痛□声,年年催汝过征程」、「不堪焦土痛咸阳,迢递兵烽百感伤」之诗句,感时哀世。作为社会名流及政坛老将的叶恭绰,当时京沪一班汉奸积极筹建傀儡政权,极力拉拢他参与其列,然而叶恭绰熟读圣贤书,在民族大节上,自然不与同污合流而沦为千古唾骂的汉奸。他于国民政府撤出南京前夕,即十一月廿七日乘搭航机南来香港避难,时年五十七岁。

身在香江 心系中原

  叶恭绰家学渊厚,娴熟诗词,佳作琳琅。客居香港四年,所作之诗多达二百余首,盖因时代动荡,干坤多难,因此作品多反映出家国兴亡、民生艰苦的一面。如《闻黄河决口被灾匿域甚广》:「命岂如蝼蚁,祟朝百万终。滔天谁主宰,殉国祗朦胧。累卵生原赘,为鱼鬼不雄。桑田知可待,休障百川东。」即伤怜黄河堤岸崩决造成了千万百姓流离失所之大灾难。对于前线抗战的死伤人士,叶恭绰亦格外关注,如《挽空军张效桓若翼殉国》:「飞将龙城去不还,空留碧血镇人寰。□云苦念风期烈,逐日谁知志事艰。梦堕天门伤折翼,望穷江海重摧颜。教忠知本趋庭训,一死浑堪重泰山。」除此外,叶氏连普通的题画诗,也渗入浓厚的时代硝烟,如《为君轼题湖帆所绘「溪山无尽图」》:「大地烽烟黯郁盘,涧嘲峰耻祗辛酸。溪山有尽情无尽,留向萧斋自画看。」此外,他的诗作亦放眼国际,关心蒙受战争痛苦的欧非诸国,如《三月十五日捷克沦亡》、《四月八日阿尔巴尼亚沦亡感赋》诸诗,便可见一斑。

诗风趋近宋调

  叶恭绰擅长七律,其次七绝,风格自是晚清广东诗学特色,即从晚唐入北宋,愈后作品愈近宋调。赵翼诗云:「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确如此,叶恭绰诗本宋调,再加入浓厚的时代元素,造就了其沉郁顿挫的诗风。在香港时期,看惯多少生离死别之状,如《挽蔡孑民先生》:「三年海峤同流寓,永别真伤气类孤。至竟桑榆催暮景,更谁榛莽辟修途。回澜巨识深难喻,开国神功寂若无。今日干坤沦惨黩,遗规畴探口中珠。」一代教育家,在国家动荡之际,黯然陨殁香江,叶诗既写出蔡氏晚年流离之苦,亦寓其自身之痛苦,当然诗中亦肯定了蔡元培于中国革命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所作的贡献。

以松竹自许

  叶恭绰工书画,尤以绘画松、竹为佳。在香港时期,他经常以画松、竹自许气节之清高。因此诗集中有关题竹、题松的诗作很多,如《题自画竹》:「亭亭直节挺高枝,瘴雨蛮烟好护持。欲折琅□谁与赠,分明翠竹倚寒时。」诗表面是写竹之高傲劲节,其实也是诗人自写个人气节之高。他的《九日》之诗,可以说是写出他当时的心态及志向,诗云:「惊过六十一重阳,陈迹难 瞒两鬓霜。万感谁言愁有域,劳生早办梦为乡。禅心傥制群龙毒,影事还随断雁长。剩抚黄花增一噱,谪居犹得岁寒堂。」两鬓风霜的作者,年届六十一,客居香港,赋诗言志,写出个人高尚的情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4 03:57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