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33|回复: 0

关于郭店竹简《老子》第25章一个此前未被识出的古字的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4 11: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殷逝
0位粉丝
1楼


一、 目前的考证状况  

今本《道德经》第25章有“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三个排比句,前人对此的解释颇为牵强。笔者虽较早将“大”释为“无处不在”并解决了“反”的词义,但对于“逝”和“远”的解释始终不能令自己满意。在对文本定稿的过程中,不得不再次拿出有关郭店《老子》的研究著作对照研习。发现郭店竹简中对应于“逝”和“远”的两个古字与“逝”和“远”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被确定,尤其是前者,学者们仍在公关过程之中。  

2002年版的《简帛老子研究》([美]韩禄伯(Robert G. Henricks)著,邢文改编,余瑾翻译,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指出:“此行末字‘X’(因无法输入暂用X代替,实字见图片)仍未识出,它本此处作‘逝’。彭浩提醒我注意与此字字形相同,但仅无三点水偏旁的一字见于《语丛四》,被释为‘愦’。”并提到裘锡圭认为应读为“溃”或“涵”,而作者本人认为应该读为“源”。笔者认为均不值得采纳。  

2004年聂中庆的《郭店楚简〈老子〉研究》(中华书局,第217页)指出:“X,此字尚无确释,帛本作‘筮’,王本作‘逝’,暂读作‘逝’。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赵超的新作《简牍帛书发现与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235-236页)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指出“释文隶定作‘大曰X’。称:‘X’,待考,今本此处为‘逝’字。”提到裘锡圭、李家浩认为当读为“陷”或“遣”。同时指出,日本学者大西克也把它读为元部的“遣”字。而该书作者本人则认为最好把它读为“羡”。  

可见对于这个字的解读和辨认观点的分歧该有多么大。  

二、辨识过程  

也许以前的注释者并没有意识到,《道德经》第25章出现的“大”、“逝”、“远”、“反”其实是注释过程中的一个相当大的难点。之所以说有些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这些人理所当然地把“逝”解释成“往也”即“离开”之义。经过这样的解释,第40章的“反者道之动”的“反”也理所当然地被解释成“返回”的反。然而,笔者对此存在严重的疑问。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没有搞清楚“逝”和“远”的真实意义的情况下,根据笔者对“大”与“反”的理解,将“逝”释为“分散”。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但是,作为注释,毕竟缺乏证据。因此,6月25日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求证。  

首先,本人认为应该从寻求古代“逝”字的通假字入手。便检索了《通假字汇释》和《康熙字典》,发现“逝”读为“澨”并与之相通。而后者具有“水滨”和“浅滩”之义,是名词,而不是动词。也许一般到这里便走入了死胡同,但笔者恰好最近读了一点古汉语知识,知道在古汉语中名词与动词的活用是普遍现象,而“水滨”和“浅滩”普遍存在着水的“渗透”现象,而这个意义比较符合“道”“无有入无间”的特性。  

但是,开始怎样也不能将“X”与这个“澨”字联系起来,因为字形上二者相差太大。分别找部首的对应关系也不通。偶然间,“X”的右半部分三个组成汉字的意义引起了我的注意:  
“音”、“欠”、“臼”。  

我先查了“臼”的古义,《说文解字》显示:“臼,古者掘地为臼”。因此古代的臼是由土和砂构成的。“X”的偏旁为“三滴水”,这不是水向“臼”中“渗透”的象征么?那么,如何解释“音”和“欠”呢?好办,此二字的结合是“音欠”即没有声音或无声的意思。这样一来,“X”和“澨”的意思不是联系起来了吗?  

在文字学上,这种方法叫做形体分析法或偏旁分析法。而“X”或“X’”被称为“澨”和“筮”的“繁文”。  

三、 进一步证实  

“X”=“澨”=“逝”的结论出来了,但是,证据还显得不充分,因此,必须再找旁证,尽管这有时会极其困难。可是,对于我来说,正合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俗语。6月26日上午,我在深圳书城无意中发现了前面提到的《简牍帛书发现与研究》,其中,作者恰好用这个字的考证作为对字形复杂的汉字(难点)考证的一个例证,其中提到与“X”相近的“X’”除了没有“三滴水”与此字完全相同,而且,在郭店楚简《语丛四》中出现了两次:  


2006-10-29 15:59 回复  

殷逝
0位粉丝
2楼


[1] 如齿之事舌,而终弗“X’”。  
[2] 善使民者,若四时一“X’”一来,而民弗害也。  

这当时就使我大喜过望,因为从这两句话来看,前者的“X’”可能同“噬”,而后者的“X’”可能通“逝”,这样,这两句话的意思就分别是[1] 就像牙齿与舌头的关系,最终不会咬掉舌头;[2] 善于支使民众的人,(他的支使)就像四季一往(逝)一来一样(自然),不伤害民众。这不是天衣无缝吗!  

因为当时手头没有《通假字汇释》,书城也没有,只好回家确认了。回到家中,自己便迫不及待地查找去掉“三滴水”的“澨”(即“筮”),果然不出所料,在《汇释》的734页“筮”字词条下,明确标明“筮”与“逝”和“噬”相通!  

至此,笔者完全确定“X”和“X’”的读音应该为“shì”,本文第一节中众学者的猜测是错误的。  

与此同时,笔者证明大家认为是“远”字的另一个古字根本不是“远”,对此笔者将另文论述。  

[2006年6月27日星期二]  

四、 辨认此字意义何在?  

其意义至少有以下几点:  

[1] 今本《道德经》中的“逝”字不能反映老子的原意。“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中的“逝”字一般被注为“往也”,“行也”,因此,这段话往往被译成:大就是逝去,逝去便达到遥远,远离后再返回本根。比如孙以楷先生的译文是:“大是说万物莫不运行逝去,逝是说运行达到遥远,远是说又反归于本根[道]。”(《〈老子〉注释三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86页)这里的问题是“逝”不仅被理解成“离去”,而且被理解成是“万物”的离去,而且,由于对于“逝”字理解的错误,又将“反”理解为“返回”。陈鼓应先生的译文是:“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第1版,第174页)这里的“它”指“道”。这是正确的。然而,“道”是来回跑的吗?非也。  

庄子说:“道在屎溺。”这就是说“道”寓于万物之中,就近作用,无需差遣。庄子是深明老子的“澨”和“无有入无间”以及“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深意的。郭店简本《老子》以及马王堆帛书《老子》的发现表明,在古代,今本的“逝”本为“澨”(简本)或“筮”(帛书)而不是“逝”。不知是哪位抄手用当时与澨(筮)通用“逝”取代前者,这本无大碍,可是,后人不知其妙,便将“逝”的原意误认为“澨(筮)”的意思,所以产生了严重的误解。  

老子这段话的原意应该是:道无处不在(大),无处不在(大)意味着弥漫于(万物)之中,弥漫于万物之中意味着作用迅速(遄,而非“远”),作用迅速意味着矫正背道行为(反,诛杀凶恶,而非“返回”)。  

[2] 一石三鸟。第三节提到的《语丛四》中的两段话,现在被写成这样:“善事其上者,若齿之事舌,而终弗啗。善(事其君)者,若两轮之相转,而终不相败。善使其民者,若四时,一遣一来,而民弗害也。”(赵超:《简牍帛书发现与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86页)其中,“X’”被推测为“啗”(通“啖”)和“遣”,虽然意思相近,但是并非古文本字,而且采用的理由不充分(只是“猜”,因为在这段话中这两个字的意思很容易猜到)。反过来想一想:我们能够从“啗”和“遣”推出“X”和“X’”的读音吗?绝对不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 12:0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