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31|回复: 0

缺陷与审美——东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略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8 11: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殷帝辛
0位粉丝
1楼


  楚有才

  

一、中国人喜欢完美无缺

中国人喜欢大一统,可能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哲学诸如周易、天人合一等思想中,自秦始皇以来上至历代帝王,中到世大夫,下至庶人往往喜欢大而全、完美、大一统。对于国家的领土也是如此,对于女人的贞节也是如此,对于建筑式样纹理也是如此,讲究对称、均匀,正圆、正方的形状最受欢迎。在数字上面喜欢“十”,所谓的十全十美就是如此。家庭生活也是要团员美满,在艺术形式上不喜欢悲剧,而是喜欢喜据结尾,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虽然是悲剧但是结尾往往还是使得正义得到了伸张、冤案得到了昭雪,例如窦娥冤、孟姜女哭长城,就连梁祝最后化蝶也要相会。我们的节日也是如此,每当佳节倍思亲。在满人入关以前,就连身体部位也不要任意舍弃,皮肤毛发受之父母终不可弃,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三国演义里面的夏侯敦的眼睛被箭射中了,但是眼睛做为身体的一部分,是父母的精血所孕育而成,即使毁损,不可随便毁弃,只好生吞回去。因此满清入关之后对于汉人下达了剃头令,留下了“留发不留头”的命令,这还表现在死刑上面:绞死、缢死、毒死勉强容易让人接受,但是砍头、腰斩、凌迟等等其他的死刑往往是十恶不赦的罪名才会下次毒手,从死刑上面也可以看吃一斑,因为中国人内心里面恐惧残缺,怕死无葬身之地、怕身首异处、害怕火葬。中国人的大一统团圆的思想归根结底还是归结于中国哲学的起源里面的原始的朴素思想的一个延续。完美可能起源于人类早期对对自然的模仿、概括或者简化的结果。

  

二、西方人的残缺之美

维纳斯是古罗马对爱与美之神的称呼,古希腊雕塑中的爱与美之神的形象都是半裸,而且很多是断臂的。这种断臂的维纳斯是“古希腊”的艺术而不是古罗马的作品。据说一些好事之徒曾试图将断臂恢复完整。但是无数的想象和试验都归于徒劳和失败,不仅没有增添其美,反而倒加其丑。因为这断臂兼具隐诱,使人们自由想象手臂无限的姿势。另一方面,人的手和人的脸部一样是人体部分最有表现力的。由于去掉了手臂,便突出了维纳斯的脸部、胸部和腹部(毕加索也有一个断臂雕塑的逸闻,毕加索的人物雕塑作品完工的时候,欣赏着不约而同的赞美那个完美的手臂,毕加索拿起斧子砍掉了臂膀,因为他不愿意喧宾夺主,因为手臂而减损了全局的美感。)

残缺的美也许能带来更多的思考。苹果公司咬了一口的苹果、狮身人面像、断壁残垣……残缺可能是人参与了更多、更复杂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残缺是外部形态的省略,分裂、模糊、暗示、遮盖、变形、夸张等一系列有意义处理的结果。    残缺虽然是形的残缺,但是只要残缺的恰当,比完美的更美,完美的东西让人产生喜爱,残缺之美就是将美的你喜爱的东西毁坏给你看,让你产生更深层的震撼与怜悯,让你更加珍惜、触动,调动深层的情绪。
    残缺是省略,所以残缺还参与了创造者主观的价值取向,就有更加鲜明的意义取向。
    残缺是模糊,让人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乎就会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参与思考和补充,猜想和创造。中国画中的形就讲究处于“似与不似之间”,所以就更增了一些韵味,添了一分神情,让人有品不透的意象,这也许就是绘画艺术上的抽象和意象。
    残缺是秩序的中断,正是秩序的中断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产生了视觉或听觉的显著点,而这些显著点常常是装饰形式和艺术形式的趣味所在。

  残缺是遮盖,是被琵琶遮去一半的美人的脸,让你审美不足,欲罢不休。摄影和绘画作品往往喜欢用纱巾或者器物遮住女人身体的脸和特殊部位,引起了人们不可思议的好奇心。
      残缺是有待心理补充的一种形态。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当人们看到残缺时,就会主动以经验为基础进行“完形”补充,这个补充的过程就是参与再创造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以各自的经验或价值取向进行补充。每个人补充的都不一样,每个时代的人补充的更不一样。人们也不会以经验任意补充,而是以残缺给出的指示和线索进行补充。补充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其形或作品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所以说残缺具有指示和暗示的功能。其意义也具有无限潜在的可能和多元,游离在确定和不确定的边界上。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对残缺进行心理补充的过程,也就是对其意义不断追问和创造的过程。残缺是提示的符号,是暗示的线索,它立即能吸引观者的注意,使观者更快地进入它“设问”的情景,而不是停留在物理对象上。残缺就是一个不确定性,它可以激发人们去联想,联想主义美学家认为,主观联想乃是审美体验的真正根源。它让你紧张的投入思考,唤起你过去许多的审美经验和感受,从而使你回味过去的体验,可能又产生新的审美体验,因而达到忘我的境界。这个残缺的“设问”的刺激,是引起审美体验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残缺是让欣赏者去参与创造才完全的形。它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金庸的作品《雪山飞狐》里面胡斐那一刀究竟砍没砍下去?就是采用了这种审美效果。


2006-11-3 16:43 回复  

殷帝辛
0位粉丝
2楼



    残缺有时呈现出不稳定、不安全、破碎、失序、混乱,给人以新奇,刺激、怪异、振奋的感受。因而受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青睐。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就是应用残缺控诉法西斯暴行的力作。1937年4月,德国飞机轰炸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毕加索以悲痛和义愤,于是,他全面以立体主义手法,采用夸张、变形、象征和隐喻的手法,用仰天发指的人头,扭曲的人体,愤怒的公牛,绝望的哭喊,惊恐的奔跑,燃烧的火苗,以残缺创造了一种惊恐、紧张、混乱、支离破碎的感觉。给人以强烈的刺激。把残缺应用到了无上的境界,有力地深化了绘画的艺术主题。超现实主义画家以形的扭曲夸张表现一种荒诞、离奇、怪异的非现实场面,如达利的《战争的预感》,该作品用极度惊恐的扭曲惊挚的老人面部,魔爪抓扯极度变形的乳房,不完全的肢体的组合。形成了似人非人,似鬼非鬼,似真似幻的不祥的,恐慌的,非具象的梦境感受。残缺在艺术设计中也经常被应用。德国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兰堡(Gunter Ranbow)用各种乐器部件组成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大提琴以表现卡塞尔音乐节的热情奔放,激情似火的气氛。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将建筑倾斜、切割、拼揍、加大其裂缝等手法,以表现其建筑的意趣,给人以不稳定不确切的、新鲜刺激的感受。
   

三、西方人生活中的残缺之美

有了因特网真是一个好东西,我最近喜欢上网查资料查图片,我最常用的网络相册有两个,一个是国内的网易相册,另外一个是Yahoo属下的FlickR,我常常拿来对比中西方摄影艺术的不同,我往往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西方人的摄影有些图片是倒影、歪影、局部的一个特写、或者一个远去的背影,而中国人的摄影往往规规矩矩人站在当中,笑呵呵的,背后往往是一个明显的主题景物、实物等。这也许就是残缺美在中西方文化生活中的一个差异吧。

对于战争片、恐怖片西方影视绝不吝啬金钱,为了表现战争的残酷性、后果的恶劣性往往投入大手笔表现一种视觉震撼和冲击。科幻片也不例外,常常看到核战之后的废墟满目苍夷,

  

四、缺陷美源于古希腊悲剧

楚有才有一篇文章名字叫做《缺陷与悲剧》链接地址如下:

http://bigfish.blog.hexun.com/2233746_d.html),在这里我要引伸一下:其实个人认为缺陷美来源于古希腊悲剧美。不仅仅是因为断臂的维纳斯来自于希腊,更是因为西方古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审美其实就影响着西方的审美观。古希腊悲剧是感人的,往往是悲中之悲,往往是手足相残、父子相刃、往往是至亲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杀了挚爱的人……《哈姆雷特》、《角斗士》都是受到了希腊悲剧的影响,曹禺先生的《雷雨》无疑是受了希腊悲剧的影响,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乔峰一掌劈死阿珠也是典型的希腊式悲剧……..文学和艺术需要缺陷早就美,而早就缺陷的不仅仅是基因缺陷,还有后天的时间、空间以及人和地利的因素,这些造就了我们生生不息的喜怒哀乐。残缺的悲剧式爱情的感召力往往比缠绵的爱情更容易打动人,因为缠绵的结果是已知的是预期的,而当人的期望得到满足了以后就没有了期望,但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完美的东西满足不了人无限的欲求,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也许这是需要哲学来考虑的问题了。

五、题外话

如果说残缺代表不确定性,完美代表确定性的话,那么用信息学和经济学的概念来说:不确定的信息价值最大可以用“0”来代表,确定的信息最没有价值,可以用“1”来代表。因此军方也就是研究打赢信息、实力不对称请况下的未来战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3-28 18:48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