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19|回复: 0

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1 10: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晋山楚水
2位粉丝
1楼

  一、中国南方一次次人工栽培稻遗存的考古发现,不断改写着世界农业文明的历史
  稻米是一种古老的人工栽培植物,全世界有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世界稻作农业是什么时候起源的?是从哪里发源的?中国的水稻是本土发源的还是国外传入的?关于人工栽培稻的起源,一百年来曾有不同的解释。在20世纪初,人们曾认为印度人最先种植了稻;后来在泰国能诺古塔发现了距今5500年的古稻之后,则认为稻是从南亚传至中国及东南亚各地。前苏联著名遗传学家瓦维洛夫曾认为中国的稻作是7000年前从印度传进的。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认为:“我们已确凿地知道,中东和中美洲是农业革命的独立中心;新近的研究表明,中国北部也是这样的一个中心”。
  然而,时光在遗址中重现,空间在发掘中延伸。1973年在中国古杭州湾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大片原始稻作遗址,并在居民区建筑遗址底部发现堆积的大量稻粒、稻壳及杆叶,以年代学方法测定为距今7000多年的栽培作物。河姆渡出土的稻谷成为当时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稻类发现,其时代比泰国及印度发现的稻谷要提前几百年至一千多年。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湖南长沙大塘发现7000年前的稻作遗址,在湖南黔阳高庙发现7400年前的稻作遗址,在湖南澧县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遗址发现8000年前的稻壳、稻粒,说明中国水稻的起源是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地区。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12500年古栽培稻的发现,使中国和世界稻作栽培史延伸了4000年,也为稻作起源于长江流域的中国南方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玉蟾岩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四枚水稻壳和十分原始的陶片。1993年11月18日在漂洗遗址近底部文化层土样时发现二枚稻壳,颜色呈黑色。1995年11月17日在层位稍上的盖板层又发现二枚水稻,颜色呈现灰黄色。中国农业大学张文绪教授对两次发现的稻谷进行电子显微镜分析鉴定认为“玉蟾岩出土稻谷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从普通野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定名为‘玉蟾岩古栽培稻’”。北京大学考古系原主任严文明教授指出:玉蟾岩稻作遗址的“年代分别为距今12540年±230年和12860年±230年……比西亚开始种值小麦、大麦的年代还要早些”。按照学术界对确认古栽培稻的惯例,除发现人工栽培稻实物外,还必须有野生稻生长的条件和现今仍存在野生稻。科学考察证明,在玉蟾岩邻近的江永县,至今年复一年地生长着成片的野生稻,说明远古时代野生稻的分布为水稻栽培奠定了物种基础。
  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发现,在国内外考古学和史学界引起了重大反响,1995年被评为当年中国10大考古发现之一,后又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之一。日本、美国的学者表示愿意出资出力对玉蟾岩附近的数处遗址进行发掘。美国哈佛大学经科学检测认定玉蟾岩遗址的年代在距今11800年至12300年之间。据世界农业史专家研究考证,人类知道原始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距今10000至12000年前,故玉蟾岩出土的古栽培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所得的最早收获。

  二、稻作农业在人类进化史上的重大作用及其传播
  1998年3月17日至22日,中国、日本、美国等国的学者在日本京都市召开了名为“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学者就稻作农业的起源对人类进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人猿相揖别已有500万年的历史。日本学者安田喜宪先生认为:“人类在499万年之久的时间里,没有从事过农业,但在最后1万年前突然开始有了农业。从此,人类的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农业把人类带向与499万年历史完全不同的方向,进而构筑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来。”  
  在会议交流论文中,安田喜宪先生提出了东亚稻作半月弧和西亚麦作半月弧的假说和图示。东亚稻作半月弧东起长江三角洲,西抵四川,中心在湖北、湖南。最早的麦作农业在西亚麦作半月弧。“东亚稻作半月弧”和“西亚麦作半月弧”分别是稻作和麦作农业的起源地,还分别是东亚文明和西亚文明的发祥地。它们都处在北纬30°—40°的温带,生态上恰可作东西亚比较。(见下图)


2006-11-7 03:06 回复  

晋山楚水
2位粉丝
2楼




  安田喜宪先生对东亚最终冰期的古地理和最早的陶器及稻作遗址进行比较研究后画出了早期稻作分布和传播图。(见下图)



  从图中的年代可以看出,最早的是12000年以前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其次是湖南省澧县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遗址,再次是江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然后是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国长江下游地区和日本九州之间的直线距离800公里,“但稻作农业却是在3000多年前才传到日本的”。
  距今12000年,地球上冰期已过,气候逐渐变暖,大地上的人渐渐多起来,单靠采集野果和狩猎已无法生存。人类在逐步学会驯化植物和动物的同时,摆脱了完全依靠采集和狩猎为主的阶段,开始了农业生产。首先是在南纬10°至北纬50°之间的一些地方,开始了采集、狩猎经济向原始农业的过渡,耕种代替或补充了狩猎,饲养家畜、栽培植物成为生存活动的主要内容,人类开始稳定地居住在一块土地上,在那里开垦、播种、繁衍生息。西亚、北非、中国、印度及中美洲等地古老文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史的序幕徐徐拉开。
  若以主要粮食为标准,古代世界的原始文明可以划分为三大系统,即东亚、南亚吃小米、大米的东方文明,西亚、北非、欧洲吃小麦、大麦的西方文明,美洲吃玉米的中美、南美文明。麦类的故乡在西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的纳吐夫文化,年代大体处于距今12000—10000年前。玉米是16世纪国外送给明代皇帝的晋见礼品,所以称“御麦”。经考察,玉米的原产地可能在南美,至今还留传着许多关于玉米的神话传说。在南美中西部智利等地的古墓中发现了距今7000年至2000年的人工栽培玉米,它可能是现代玉米的直接祖先。直到15世纪时,美洲玉米开始传入欧洲及亚洲地区,并从海路传入太平洋南部岛屿,16世纪传入中国。
“民以食为天”。按照营养学的基本知识,人类从食物中摄取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维持生命,从事劳动和繁衍后代。人类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产物,同时生物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人类由采猎天然生物为食,到创立培育饲养生物的农牧业,加快了生物改变与进化的历程,使地球上的动植物开始打上人类物质文明的烙印。

  三、中国南方是世界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为人类农业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中国“文化”与“文明”二词的含义与西方有什么不同?
  中国的“文化”与“文明”二词是从中国古籍中借用的,《周礼》有“观乎人文经化成天下”之语,《周易》乾封条有“天下文明”,这就是“文化”与“文明”二词的出处。
  西方的文化一词主要来源于拉丁语的“Cultura”,是指的经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而来的事物。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他的《古代社会》一书中,对文化与文明有过比较明确的划分,他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蒙昧、野蛮与文明三个时期。摩尔根认为:“人类必须先获得文明的一切要素,然后才能进入文明社会。”摩尔根的这种划分标准得到了恩格斯的赞同。恩格斯认为:野蛮时代是人类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的时期,而文明时代则是人类学会“对天然物进一步加工的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生活的时期”。恩格斯根据摩尔根学说发挥的这一观点,认为“文明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这一定义是正确的。
  英国史学大师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认为,世界上存在21种文明,唯有中国文明没有中断过。在湖南永州境内,石器、陶器、青铜器可以在一个遗址发现,为中国是不间断的悠久文明古国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既有利于确立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也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传说和历史记载三皇五帝的业绩,大多与农业文化有关。
神农氏即炎帝,是中国远古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被尊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神。他选择可食用的谷物进行种植,用木制耒耒吕,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牲。”《白虎通》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而作。”神农氏在湖南茶陵(现炎陵县)采药,误尝了剧毒的断肠草,不幸中毒身亡,葬于县城西十五公里的塘田乡炎陵村鹿原坡。


2006-11-7 03:06 回复  

晋山楚水
2位粉丝
3楼

  尧帝是被人们视为典范的仁君,他重用一批贤臣,天下太平,农牧业、渔猎业都能根据季节安排生产,百姓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安乐生活。《论衡·对作篇》载:“尧时十日并出,尧上射九日”,射日神话主要是因禾苗受旱灾所苦而产生的。
  舜帝“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而治天下之民”,“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从时间上推断,永州的原始农业与原始制陶业早于舜帝,舜帝虽不是原始农业与制陶业的发明者,却是农耕、渔猎和陶制技艺的总结者和推行者。
  从中国的文字和古代文献看,商代甲骨文已有“稻”字出现,在《诗经》中已将黍稻并提,《楚辞》中有稻、稷、麦、豆、麻的说法,《孟子·滕文公上》有“稻、黍、稷、麦、菽”的说法。稻谷历来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水稻品种之丰富,栽培面积之多,产量之高,均居世界之首。至宋代,因种植数量之大列为五谷之首,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代以后盛行“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天工天物》记载天下谷类“稻居什七”。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条大河,也是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的世界第三条大河。江河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最早的文明是流域文明。黄河、长江流域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尼罗河流域出现过古埃及金字塔那样的世界奇迹,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则是古印度文明的摇篮。长江流域的远古文明是告别猿猴之后,伴随着农业文明逐渐发展起长期以来,华夏儿女笃信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且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近些年来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有力地说明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一万多年。2001年和近年来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地理分布一再表明,南方明显多于北方,进一步证明南方与北方一样,同为中华文明发源之地。
  1999年,季羡林、梁白泉、林河等海内外100多位学者曾联名倡议重写中华古史,认为:“中华文明应追溯到万年前。”湖南的林河先生提出:“中华文明不是五千年而是一万年,中华文明之源不在黄河,而在长江。”
  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是人类进入农业时代以后的两大文明支柱。中国远古文明的灿烂辉煌是以独特的农耕文化为根基的。中国水稻栽培历史已有10000多年,粟类栽培历史已有7000多年,小麦、大麦、高梁、稷栽培历史至少也有5000多年。北方的旱土文化以河北磁山距今7300年前的粟作文化为代表。北方以旱作农业为主,作物主要是粟;南方以水作农业为主,作物主要是水稻。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古发现一再证明,当时的黄河流域是以旱作农业为主,作物主要是粟。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世界最早农业文明遗址表明,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源头,按照恩格斯确认的划分文明时代的标准,中华文明一万多年前源头在长江流域,湖南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12000多年前玉蟾岩原始古栽培和原始陶器的发现及舜帝德治文化在永州境内的物证,将有可能导致改写世界远古文明史和中华远古文明史。

  四、湖南历来是世界水稻王国,有世界一流的育种专家,湖南将为中国和世界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稻米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居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9'—30°08',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内陆环境,年内日平均气温16—18℃,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1300—1800小时,年均降水量1200—1700毫米,无霜期270—310天,一年可二熟或三熟,是国内外著名的鱼米之乡。
  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水稻大省,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位。湖南以占全国3.02%的耕地,提供占全国6%的粮食,养活占全国5.6%的人口。50多年来,湖南的粮食产量一直稳步上升,粮食总产量大体为每隔10年增加500万吨,从1949年的640.45万吨上升到2000年的2800万吨以上的水平。1950年至1994年度共调出粮食3559万吨,同时还出口粮食505万吨。2000年全世界谷物总产量20.49亿吨,其中稻谷5.99亿吨,小麦5.76亿吨、玉米5.76亿吨。中国是世界的稻谷生产大国,1999年世界稻谷产量5.69亿吨,中国为19848.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4%。湖南粮食产品中的85%以上是稻谷,多年来湖南稻谷产量均占全国的13%以上。


2006-11-7 03:06 回复  

晋山楚水
2位粉丝
4楼


  湖南与全国稻谷产量比较(万吨)
年  份
全  国
湖  南
%
1990
18933
2517
13.3
1997
20073
2668
13.3
2000
18790
2528
13.5
  为什么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20世纪产生于湖南?为什么湖南能够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稻生产省份?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在江永和茶陵有成片的野生稻,在江永有闻名海内外的香稻,郴州嘉禾县曾有神农种谷得嘉禾的传说,洞庭湖平原有8500年至6500年的水稻、水稻田,永州道县有12000多年前的古栽培稻。
  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产力。杂交水稻可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20—30%,年种植面积已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0%以上,而产量约占水稻总产量的60%。到2000年止,中国种植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稻谷3600多亿公斤,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24%的粮食,养活了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袁隆平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成果不断,从“三系”到“两系”,再向“超级”和“一系”进军,其成果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推广应用,被国际农业科学界称之为“第三次绿色革命”。袁隆平经常对人们说起他的梦:“我梦见杂交水稻的茎杆象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助手们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乘凉……”
  中国的文明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文明,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是水稻文化。现实和历史的一件件不可替代的佐证充分说明了湖南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和世界水稻王国。就稻谷生产而言,湖南有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有世界一流的育种专家,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又积累了农业产业化开发的经验,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湖南的稻谷耕作已进入优质稻——高档优质稻——生态稻三个档次,“湘米”已成为人们争购的“香米”,逐渐打开了外销市场,湖南将为中国和世界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稻米。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副厅级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稻作、陶器和都市起源》,严文明、安田喜宪主编,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国古代史纲》,张传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中国文明史》,启良著,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
4、《中国百年考古大发现》,胡尔克编,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5、《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资料》,澧县政协文史委1999年编;
6、《千古之谜》,施宣图等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7、《最新田野报告·考古》,纽约时报科学版,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
8、《科学的历程》,吴国盛著,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9、《中国巫傩史》,林河著,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
10、《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1、《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
12、《三湘院士风采录》第一、二卷,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01年版。
13、《文物与生物》,时墨庄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14、《世界经济年鉴》,200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6 21:17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