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89|回复: 0

战国士风与文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5 14: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佚名


  讲战国士风与文风,要先讲清几个概念。先说什么是士?士是西周政治宗法等级制中的一个级别,处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士的职责是,在作战时执干戈冲锋陷阵,平时充当卿大夫家中的宰臣。用今天的话说,士就是基层干部。到了战国,士的内涵发生变化,它不再是等级制中的一个级别,当时能不能做士,不是看身份地位,而主要取决于志向,凡是那些愿意投身于现实政治活动的,都可以叫士。所以,战国士的品流比较复杂,贵族的后代可以做士,农民、拉车工人、店小二、食客、武侠、乃至鸡鸣狗盗之徒,也都可以称为士。有一点要讲清楚,尽管战国的士品流复杂,但战国士的主体还是思想家的士,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诸子百家。汉代以后,士主要是指读书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再说士风,它是指某一时期士林的普遍风气,士风的核心是价值观,也包括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等。社会的评价体系,对士风影响很大。一个历史时期的士风,带有时代性、集体性、流行性、地域性等特征。  
讲战国士风,还要先讲清战国士文化这个概念。什么是战国士文化?战国士文化是战国时期以士林阶层为创造主体、以重建一统天下为目标、以思想解放自由创造为特征的文化思潮。战国士文化的上限,是以魏文侯开门养士为标志,它的下限是秦王朝统一,历时两百多年。战国士风,就是在战国士文化大背景之下出现的士林风气,它与战国文学创作密切相关。这里不能全面地谈,只从中选七点来讲。
  第一,战国文人的主体精神与战国文章的情感气势。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战国文章,特别是战国散文,它们的根本审美特征是什么?有人用形象性来讲战国文章。如果使用这个标准,那么战国文章的文学性就只能体现在比喻、寓言或历史故事之上,而这些内容在战国文章中的比重还不到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的内容就被排除在文学之外。如果按照形象性标准,那么最优秀的诸子说理散文还比不上中下等的历史散文。我认为,战国文章的根本审美特征不在于它有没有艺术形象,而在于它的情感气势,这种情感气势来源于战国文人的主体精神。这个主体精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人翁意识,就是要做天下的主人,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平治天下。战国士的主体精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对他们的高度尊重。当时的士,普遍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如魏文侯拜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大量招贤纳士。风气开了之后,各国都纷纷尊士,齐威王、齐宣王在齐国稷下设立学宫,封士为列大夫,替他们专门建造了别墅,让他们不治而议论。战国四公子和吕不韦门下的士,都达到3000人。这个规模是相当惊人的。养活这么多人,要让他们食有鱼,出有车,能够养家,使人人满意,真是不容易。当时诸侯贵族,都放下架子,驺衍到赵国去,平原君侧行撇席,到燕国,燕昭王拥彗先驱,筑碣石宫,请列弟子而受坐。魏公子无忌在魏国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但他却亲自驾车,请看城门的侯生赴宴。主动与卖猪肉的朱亥、店小二毛公、浪荡儿薛公做朋友。孟尝君请客吃饭,有一人背着火光吃饭,旁边的士疑心饭食不平等,立即生气要走,孟尝君上前,拿自己的饭盒与他比较,说明大家吃的都是一样的饭。平原君门下有一个士跛足,平原君一个美人笑了一下,这位跛足士要求平原君杀掉这个美人向他谢罪。平原君没有杀,他门下的士就认为平原君轻贤才重女色,纷纷离开平原君,这对平原君来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没有办法,平原君只好杀了美人,向跛足士谢罪。对于士来说,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而失去士,对于诸侯贵族来说,却是一个可怕的信号。得士者昌,失士者亡,“万乘之君,得罪一士,社稷其危。”社会尊重激发了士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唤醒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论语·季氏》载孔子曰:“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战国是一个天下无道、庶人横议的时代,庶人不仅议政,而且要主导政治,要做政治舞台的主角,要做天下的主人。战国文人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旦天下运用他们自己的学说,就会达到天下大治。这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当今之世,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屈原在《离骚》中写道:“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这可不是一般的领路人,而是要充当楚王的政治引路人。用当时的话说,就是为王者师。这种舍我其谁的信心、气魄,不仅孟子、屈原有,诸子百家都有,他们都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学说来平治天下,来拯救乱世。这种以乱世救世主自居的精神,灌注到文章之中,就形成文章强烈的情感气势。不仅孟子、庄子的文章有情感气势,墨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其他诸子散文都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都表现出某种坚定的信念。在风云际会的战国时代,文人们被一种充沛的激情和强烈的自信心鼓舞着,被理想的光芒照耀着,被信念的烈火燃烧着,被巨大的气势激荡着,这些都在他们的文章中体现出来,他们的文章都打上了时代的印记。战国文人的人生目标是定位在政治方面,无论是孟子还是屈原,都无意做一个散文作家,或者是做一个诗人。他们是政治失意,不得已而发诸诗文,才成为文学家。他们的思路是从做人到做文,人格与风格完全一致,他们的文章是他们的意志、情感、个性、人格的最真实的体现。

2006-11-7 01:51 回复  

晋山楚水
2位粉丝
2楼

战国散文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散文创作有一种典范作用,战国诸子散文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艺术传统,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根是在战国。所以,战国文章的根本审美特征,也就是中国封建时代文章的根本审美特征。
  第二,战国文人的创新意识与文体大发展。在战国以前已有诗歌和散文,诗歌是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体,散文方面,主要是《尚书》、《国语》中史官的记言、记事历史散文。战国文人是以天下救世主自居,他们的锐意创新精神是后代无法相比的。从文学角度来看,战国文人的创新精神直接带来了文体的大发展。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上》中有一个说法:“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这个说法有些夸大,但战国确实形成了许多文体。例如,《论语》确立了语录体,此后《礼记·缁衣》、《表记》、《坊记》、《中庸》、《孟子》、汉代《法言》、隋代《文中子》、宋代《朱子语类》、明代《传习录》等等,都是采用《论语》的语录体。诸子说理散文或政论散文,实际上在七十二子时代就已经成熟。以前我们把大小戴《礼记》看成是秦汉时代作品,《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面世之后,我们应该纠正原来的认识,孔门七十二子是战国第一批作家群,是孔子之后墨子之前最大的文人团体,大小戴《礼记》中的大部分作品、《孝经》、《仪礼》、郭店简、上博简中的儒家著作,大都是七十二子之作。像《大戴礼记》所收录的曾子篇文章,就已经是成熟的政论文。《大学》、《儒行》、《学记》等,也是成熟的说理散文。寓言是战国出现的新文体。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其中有一篇《唐革》赋残简,唐革,据专家研究,就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唐勒。此次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竹书中,据说有两篇赋的残简,目前还没有整理出来。这些出土文献表明,赋这种文体,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成熟。史传文学也成熟于战国,例如,司马迁写《刺客列传》,其中的荆轲传记,就完全取自《战国策》。鲁仲连、豫让等历史人物的传记,司马迁也只是将《战国策》中的材料稍加整理。《国语》、《左传》都成书于战国初年,它们被后人视为编年体和国别体。楚辞这种诗体,也是在楚诗人屈原手中,达到高度成熟,成为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作。其他如《荀子》中的《成相辞》,也可以视为民间说唱文学之祖。
  第三,战国文人的谲谏意识与寓言的运用。有人认为,寓言是比喻的扩大。比喻手法在《尚书》中就已经得到成功的运用,《诗三百》中的比喻更多。春秋时代人们说话,也常常运用比喻。为什么在商周春秋时代比喻不能扩大为寓言,而一定要等到战国才会有寓言出现?这其中就与战国士风有关。从战国诸侯方面来说,他们普遍文化素养不高,比较浅薄,听不进高深的理论。从游士方面来说,当时对各国诸侯进行游说的文人又多于牛毛,成千上万的人在各诸侯国之间奔走,谁能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讲得生动形象,讲得有趣,谁成功的可能性就大。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战国时期各派学者都开门讲学,如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深刻的思想表达出来,这是一门艺术。《礼记·学记》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给弟子讲课,也要博喻。所以战国文人都想方设法,将抽象道理形象化。寓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现在还难以考定谁是第一个使用寓言。七十二子时代经常讲述一些礼学故事,用故事来说明礼仪意义,如《礼记·檀弓》上下篇,就是以几十个礼学故事所组成。墨子文章中多用类比方法,有些比喻带有故事性质,已经呈现出向寓言发展的趋势,或者说,在墨子手中寓言已具备雏形。到《孟子》、《庄子》,寓言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的运用。战国时代的寓言一般是作为文章论据使用的,但是像《孟子》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已经有从文章之中独立出来的倾向。到了《韩非子》中的《说林》、《内储说》、《外储说》,开始有意收集各种故事,这些故事其实可以作为寓言来读。韩非的“储说”就是一个资料库,为他日后写文章准备材料,寓言资料库的设立,在客观上为寓言成为一个独立文体创造了条件。


2006-11-7 01:51 回复  

晋山楚水
2位粉丝
3楼

  第四,战国文人的夸诞心理与铺张文风。早在孔子和七十二子时代,就已经出现铺张扬厉的苗头,如《礼记·儒行》载孔子纵论儒行,“其自立有如此者”,“其容貌有如此者”,“其备豫有如此者”,“其近人有如此者”,“其特立有如此者”,“其刚毅有如此者”,“其自立有如此者”,“其仕有如此者”,“其忧思有如此者”,“其宽裕有如此者”,“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其任举有如此者”,“其独立特行有如此者”,“其规为有如此者”,“其交友有如此者”,“其尊让有如此者”,一共16个“其……有如此者”排比而下,壮浪纵恣,对后来战国策士铺张扬厉之风起到开风气的作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兼并争夺瞬息万变,文人参政心理也比任何时候都更为急迫,正常的表达方式已经不能吸引诸侯,于是就要采用超常的表达方式;平庸的事例已不足作为论据,于是他们就寻找惊世骇俗的事例;现实生活中的事象已不足用来表达思想,于是他们就借助于想像、夸张、推理等手段……由此蔚成整整一个时代铺张扬厉的风气。最能体现这种铺张扬厉风气的是战国纵横家的说辞。为了打动人主,他们调动了一切可以增强鼓动作用的手段,夸大该国的实力,鼓起诸侯的信心。他们最擅长的本领就是从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各个方面进行夸张性的铺叙,从地理、兵车、武备、战士、粮草、士气等方面鼓动,在说够了优越性之后,再水到渠成地揭示意旨。《战国策》中苏秦、张仪的说辞,就是这种铺张文风最典型的代表,这些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纵横家的为人境界不高,但他们的说辞却意气飞扬,豪气激荡,是第一流的好文章。其他诸子文章也运用了夸张或铺张手法,像《庄子·逍遥游》,写大鹏从北海飞到南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飞机起飞,在跑道上滑翔,一般只有1000多米,而大鹏水击三千里;飞机的飞行高度,一般是10000米,大约是10公里,中国的宇宙飞船,距离地球也只有365公里,而大鹏是九万里!像这样的夸张,确实是空前的。再说铺张,如《韩非子》中的《亡征》,一口气列举了47项亡国征兆。《荀子》的《劝学》,讲学习的重要性,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博喻,这些博喻其实也是一种铺张。《楚辞》中的《天问》,一连提了170多个问题。甚至像《楚辞·招魂》这样的宗教作品,也是从上下四方铺叙。刘勰写《文心雕龙》,就是从纵横家习俗角度来讲楚辞。铺张扬厉之风给战国文章带来了充沛的文气,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战国文章的疏阔之风,战国文章,特别是纵横策士的说辞,是不能当作真实史料来使用的。
  第五,战国文人的模仿心理与拟作之风。这一点主要是讲弟子后学对宗师思想文风的模仿。战国各派学术大师身后,都有一群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后学。门人弟子不仅在生活上必须为宗师从事洒扫、驾车、侍坐、家务杂役,而且有责任和义务模仿宗师的思想和文风去进行写作,以宣传、发展其师的学说。生活在战国时代的文人,必须要归于某个学派的旗帜之下,而一旦归于某派,他的整个思想文风就必须模仿其师。这种模仿之风从孔子师徒就已经开始了。《论语》收录了曾子、子夏、有若、子张等弟子的语录,如果将曾子、子夏等人名字换成“子曰”,那么人们丝毫不会怀疑这些话出于孔子之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就是孔门弟子模仿孔子的思想和声情口吻发表言论。《庄子》有内篇与外篇、杂篇之分,有人讲《庄子》,将外篇、杂篇看成是内篇的讲疏,例如《达生》之于《养生主》,《秋水》之于《齐物论》,《知北游》之于《大宗师》,《庚桑楚》之于《应帝王》,都类似于经与传的关系。当我们说到战国某一个诸子文风的时候,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指这个学派宗师的思想文风,第二层是指整个学派的思想文风。战国时期作家风格实际上指的是这个学派的风格,更准确一点说,是这个学派宗师的风格,至于弟子后学的风格都是模仿宗师的。例如,在孟子时代,政论散文已经成熟,可是《孟子》一书却采用语录体,这就是孟子有意识地模仿《论语》。模仿之风不仅存在于散文写作领域,我认为在楚辞创作领域也有模仿现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在《离骚》与《九章》之间,似乎就存在着模仿关系。《九章》中有一些新的内容,例如作品中记述了屈原流浪的行踪,某些作品态度比《离骚》要更为激烈,如骂楚王是“壅君”,这在《离骚》中是没有的。但从总体上说,《九章》在思想和艺术风格上没有超越《离骚》,《九章》所写的是以屈原生平为素材,它的艺术风格也不出《离骚》之外。前人怀疑像《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惜诵》不是出于屈原之手,因为它们文字平浅,而且有模拟的痕迹,有些诗篇如《悲回风》用了许多叠音词,显然是人为的雕琢。这些怀疑是有充分理由的,我认为《九章》是《离骚》的卫星作品,是屈原弟子以及那些同情、崇拜屈原的楚国诗人用屈原思想文风创作的。而按照当时惯例,弟子后学的作品创作出来之后,著作权应该归于屈原。这种现象是在战国模拟风气下形成的,不要指望将来有一天,地下出土了《九章》等楚辞作品,上面署有其他作家的名字。

2006-11-7 01:51 回复  

晋山楚水
2位粉丝
4楼

不会的,即使署名,也应该署屈原之名,因为这是当时的游戏规则。
  第六,战国文人的重贤心理与重言托名之风。战国文人有一种普遍的尊贤心理,往往借圣贤之名来谋求话语权。庄子将这种现象概括为“重言”,所谓重言,就是借重之言。所借重的都是有影响、有身份、有地位、知名度高的古今人物,诸如神农、黄帝、尧、舜、孔、颜之类。同样的话,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份量大不一样。庄子就是借他们的口说自己的话。《庄子》散文中有几十条关于孔子的材料,这些材料全部是庄子学派编出来的,借孔子之口说自己的话。为什么要借孔子之名?因为孔子名气大。战国有不少文人——通常是那些没有名望的文人,习惯于假托古今圣贤立论,希望借圣贤之名使自己的著作流芳百世。战国子书中有一部《管子》,其中可能收录了一些管仲的言论,但它肯定不是春秋前期政治家管仲之作,而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兵家、法家等学派的作品。因为管仲的名气大,所以他们就署上管子的名字。管仲离战国只有只有一两百年,还有人从远古时代借名。这一点,只要读一下《汉书·艺文志》就知道了。《艺文志》中有许多太一、神农、黄帝、伊尹、大禹、辛甲、天乙、风后、鬻子、太公、野老等人的著作。这些著作大多是战国文人所为,他们说这些著作是上古时代名人写的,无非是要提高著作的身价和影响力。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公子无忌率领五诸侯之兵打败秦军,将秦军抑制在函谷关以内,魏公子因此成为威震天下的军事家。诸侯宾客中有人写了一部兵书,因为考虑到自己的名望不够,所以自己不署名,而将兵书献给魏公子无忌,让魏公子署名,著作权归于魏公子,世俗称这部兵书叫做《魏公子兵法》,它被刘歆写进《七略》之中。这种典型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在战国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兵书的真正作者心悦诚服,而魏公子也当仁不让。这就是当时的士风和文风。
  第七,战国文人的求异心理与标举个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扼杀个性。它提倡尊重和服从权威,反对张扬,主张内敛,将个人融入群体之中。如果一个人个性不突出,很随和,很合群,那么这个人处处受欢迎。如果一个人有个性,即使你非常优秀,那么在舆论看来,总觉得这个人不成熟,不完善。这里说的是中国封建时代通常情形。但在战国时代不是这样,其他时代人们是趋同,而在战国时代人们是求异,尽可能标举个性,以吸引社会的注意力,吸引人们的眼球。了解到这种士风,就可以解释一些文学现象。例如,屈原在遭到楚王疏远之后,内心非常痛苦,但他却始终没有离开楚国,他在江泽湖畔行吟了几十年,最后自沉汩罗江自杀。屈原时代,士林阶层纷纷奔走游说,朝秦暮楚,是常见的现象,只有屈原不愿意离开楚国。这一点令学者非常苦恼,因为如果他们肯定屈原爱国主义,那么就意味着孔子、孟子这些诸子没有国家观念。如果肯定孔孟以天下为己任,那又分明显示屈原心胸的狭隘。屈原宁死也不愿出国,这构成一个巨大的问号,困惑着两千多年的人们。司马迁在为屈原写传记时,就发出疑问:“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最后,司马迁用道家同生死、轻去就、和光同尘的思想来作解释。这个解释显然不对,屈原是九死未悔,是体解未变,如果他稍微有一点道家思想,就不会有自沉汩罗的悲剧。东汉班固说屈原忿怼不容、沉江而死是出于偏激、狭隘的个性,这个解释,人们也不能接受。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说,战国时期只有一个半爱国者,一个是屈原,还有半个是韩非。那么,屈原为什么宁愿去死也不离开楚国呢?如果从标举个性的时代风气来看,这个现象就不难理解了。战国文人用最大的努力标新立异,使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学术上是异派纷呈,这一点不用多说,就是在用世方面也各有特色。例如,庄子宁要自由不要卿相之位,鲁仲连功成不受赏,魏公子与监门、屠夫、博徒、卖浆者游,毛遂自荐,要求置于囊中,以便脱颖而出,夏侯章以诽谤来报答恩主,冯谖用烧毁债券方法替孟尝君买回道义,苏秦以锥刺股发愤读书,吴起以吮疽的方式来换得士兵的拼死作战,宾卑聚用自杀的方式来洗雪梦中之辱……这些行为在当时都是独一无二的。屈原也是如此,其他士林朝秦暮楚,屈原有屈原的个性,屈原不是其他的士,即使痛苦至极,甚至去死,也不离开楚国一步,这就是屈原的个性。屈原不仅富有个性,而且具有大诗人的浪漫气质,他选定了一个目标,就用激情来加以强化,加以固定,加以放大。所以别人都作出国游,唯独屈原不想走。
  以上七个方面表明,战国文学与士风密切相关,从战国文学的总体审美特征,到文体的形成,从表现手法的运用,到文人的行为方式,都深受时代风气的感染。了解战国时期的士风,对我们学习战国文学有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来看,并非雁过无痕,而是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给后人以持久的影响。我们读唐诗,知道高适20岁时就想“直取公卿”,为什么有如此狂想?这在战国是有先例的,甘罗12岁就当上了公卿。陈子昂有一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所说的“古人”,就是指战国时期的燕昭王和乐毅,他们君臣之间互相信任,建立了不朽的功名。而陈子昂被武攸宜这个小人排挤,与古代形成巨大的反差,所以他禁不住怆然涕下。李白一生没有进过科举考场,这固然是因为他的才气太大,不屑于参加常规考试,同时也与战国文化传统有关,战国时期朝为布衣,夕为卿相,是常见的现象。所以,我们讲战国士风,不仅有助于了解战国文学,而且对深入了解中国后代文学也有帮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3-29 16:44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