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52|回复: 0

荆楚文化的内涵与基本属性(殷帝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 14: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殷帝辛


  楚文化、荆楚文化同属一个概念,均指楚人?族 、楚国创造而长期沉淀的文化实体和形态。我们这里说的它们是同属一个概念,是因为历史上荆、楚不分,荆、楚或荆楚、楚荆作为一种特定的称谓,已沿袭三千多年了。如《诗·商颂·殷武》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这里是“荆楚”联称,荆在前,楚在后。《竹书纪年》说:“昭王十六年,伐楚荆。”这里是“楚荆”联称,楚在前,荆在后。另据《春秋》记载,鲁庄公?前693—前661 之前称荆,但自鲁僖公?前659—前627 元年后,就改称为楚了。这样看来,荆或楚,荆楚或楚荆联称,其意思是一致的,似无多大区别。时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 刑声。”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这样就把荆山、荆?楚 木、荆州、荆?楚 国,统一了起来,形成为系统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也说:“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至此,荆楚约定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一个特有的称谓。当然,历史上也还有其他各种说法,如《诗·商颂》毛传说:“荆楚,荆州之楚国也。”又如《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但不论何种说法,荆和楚早已溶合为一体了,绝不能截然分割开来。作为楚人?族 所创造的文化,并在荆楚大地得以长期沿袭下来,当然也就称之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了。那种认为楚文化是专指为楚国时期的文化,荆楚文化则为荆楚地域自古至今的文化,即指楚文化,又指此地的一切时空文化,显然是不科学的。文化是传承性的,源流嬗变,涓涓不息,楚国虽亡,文化不灭。我们今天溯其源,观其流,又察其流,探其源,从时空的角度,研究荆楚文化,着力为建设现代文明服务,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的,但不能说这就是荆楚文化本身。楚文化或荆楚文化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有它本身的内涵和属性,有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科学体系,不能把荆楚地域内任何时期的文化、都称之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
  关于楚文化或荆楚文化的内涵,从目前大家比较习惯接受的角度概括,可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和民俗文化。这种概括,只是罗列荆楚文化所大致涵盖的内容,绝非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荆楚文化的本质性蕴涵。
  在楚物质文化方面,应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与交通各个方面。在农业方面,主要是体现在各种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水利工程的兴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作物、农副产品的发展。楚国是南方的农业大国,铁农具先进与水利事业发达,是楚国农业两大特色。“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战国策·楚策一》,此乃历史公论,反映了楚农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楚国手工业成就辉煌,主要体现在青铜器、铁器铸造、丝织业、漆器业、竹木器业、建筑业、造船业和料器制造业等各个方面。其中以漆器业、丝织业为最突出,可谓达到当时古代世界生产力水平的巅峰,其出土实物,至今为世人所倾倒。楚国历来重商,故楚国商业成就突出,它生产的产品,不仅输往大江南北各地,而且还远至中亚、东南亚地区。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货币也大有发展,除铜币外,还有金、银币。根据出土的情况看,已知的先秦金银币都是楚国的。楚国城市众多,水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这一切都属于楚物质文化的基本内容,表现了楚人的勇敢与智慧,“日益迅速地掌握了自然力,并为自己创造了‘第二自然’”?高尔基语 。“第二自然”,就是楚人在长期的奋斗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既见于文献记载资料,更直接见于考古发掘实证资料。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楚地出土文物众多,令人目不暇接,故有学者提出“考古意义上的楚文化”,“以体现在考古遗物上的为限,主要是物质文化”?张正明主编《楚文化志》 的概念。其实,文物是文化活动过程的结晶,它既反映了楚人物质文化的成就,也体现了楚人精神文化的面貌,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2006-11-3 16:39 回复  

殷帝辛
0位粉丝
2楼

  在楚精神文化方面,当然也主要是包括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内容,体现着楚人?族 的精神特质。由于精神文化表现为文化活动的创作过程,所以我们今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并在各种文化载体中,可领其神,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楚人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包括语言、文字、典籍、民本思想、朴素唯物观、宗教思想与宗教活动、科学技术、文字艺术,以及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理财家、军事家、哲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思想精粹。其中有的大家名著,如《老子》、《庄子》、《楚辞》等早已登上世界文化最高成就的殿堂,成为人类的骄傲。
  楚社会制度文化,内涵深邃,楚国国祚绵长,与此有直接关系。政治上,楚国实行以王为首,王、贵族、官僚三位一体的中央集权制,地方首创县制,中央集权、地方分权,长期协调发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军事上,重创新改革,有步、骑、水、车等多种混合兵种,拥兵百万。官制简约灵活,办事效率高。楚国重法治,楚国法律与法官,很有特色。楚国重科技教育,这方面的运作与成就,也是很突出的。楚国并非“蛮夷”之国,而是礼仪之邦。
  楚民俗文化,是随着民俗文化学兴起而出现的一门新兴的文化内容。由于文化的袭传沿变性,人们越来越感到人类自身文化中非书写文化的重要性与合理性,认识到“民众的知识或学问”?威廉·汤姆斯语 ——民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宝贵价值。从此,民俗文化登上文化学的殿堂,成为一门不可忽视的文化内容。方培元先生主编的《楚俗研究》?现已出版1至3集 ,是楚民俗文化研究的创举,对荆楚文化的深入发掘,是有意义的。荆州、随州、岳阳和全国各地近年来举办的各种文化节,无疑对传统民俗、民风、民谣的总结与传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把民俗文化列入荆楚文化内容的一部分,应该说是必要的和合理的。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泰勒语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具有自己的特质与属性。楚文化或荆楚文化,公认为璀璨夺目、精采绝艳而又博大精深,其原因就在于它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质与属性。关于这点,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颇受启发。这里,不揣冒昧,也谈点自己的认识。
  首先,民族性。我们知道,楚民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一个融夷蛮夏为一的民族。其民族的核心——黄帝、颛顼之后芈姓季连部,在夏、商交替之际,南下与居住在丹水、荆山、沮漳河与江汉地区的土著居民长期融合,终于在商末周初形成为一个新兴的民族——楚族。所以,楚族是一个庞大的血缘集合体。这一血缘集合体所创造和沉积下来的文化,包括书写文化与非书写文化、文献典籍与出土文物,就留下了明显的民族性印记。如根据考古学界学者研究,楚青铜器无论在种类、器形和纹饰方面,均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用作烧煮的镬,大口、束腰折肩,与华夏地区风格迥异。 楚人自铭的“鼎升”,是束腰的升牲之鼎,其风格也是独特的。细腰高足,落落大方,看来是楚青铜器的共同特点,这与楚人的现实生活需要是分不开的。楚铜镜品种多,其中以山字镜为最突出。山字镜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的,纹饰为山字形纹与菱形纹,这也是楚人所独创的。楚漆器、丝织品成就很突出,其造型与纹饰集中地反映了楚人的创造能力与审美情趣。如蔚为大观的楚漆器中,最令人瞩目的有如镇墓兽、虎座立凤、木雕座屏等。镇墓兽是“变形的龙”?张正明主编《楚文化志》 ,虎座立凤,凤背上有鹿角,“为龙的象征”?同上 ,木雕座屏以“龙”为主体,将鸟、蛙等缠绕一起,凡此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动物友好相处的情趣,同时也折射出了楚人从争斗到融合的民族和谐相处的神态,令人遐想不已。这种民族性,正是楚国长期实行“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左传·襄公十三年》 的民族政策的结果。我们只有站在楚族是多民族融合的群体高度,才能真正理解古文献和各种文物留下痕记的含意,领悟其民族精神的蕴涵。


2006-11-3 16:39 回复  

殷帝辛
0位粉丝
3楼

  其次,地域性。地域性与民族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楚民族是融夷蛮夏为一的血缘集合体,故其分布的地区是极为广阔的,历来以“南土”?郭沫若《殷契粹编》 、“南乡”?《诗·商颂·殷武》 、“南国”?《诗·小雅·四月》 、“南纪”?江淹《王待中为南蛮校尉诏》 、“南海”?《左传·僖公四年》 称之。生活在这一广袤地带居民,历来也以“南蛮”名之。在这里孕育出来的文化,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所谓楚文化或荆楚文化,就是这一广阔地域的文化。在未进入奴隶制、封建制之前,也即未形成楚族和建立楚国之前,这里早就由土著先民创造了璀璨的原始文化——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文化。俞伟超先生说:“如果同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龙山文化相比较,江汉平原这些虽有类型差别的原始文化,可以归为一个大系统。从分布的范围来考虑,这个文化系统应当就是楚文化的祖先。”“楚文化的出现,是长江流域几千年原始文化发展的一个结晶。”?《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 荆楚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如果不顾及地域性,是无法弄清来龙去脉的,当然也就谈不上从宏观上把握住对荆楚文化的研究。楚人建国后,东拓西入,北上南下,历楚武文成庄共各代,也即在春秋中期,楚国已占领江汉、江淮、湖湘的广阔地区,至战国楚宣威怀时,史称楚地“南卷沅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淮南子·兵略训》 ,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全部,以及陕西、河南、山东、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几乎囊括半个中国。这辽阔的地区,无疑都不同程度地生育或传播了荆楚文化,上述各地发现的楚墓及其出土的文物,就是证明。但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在丹?水 、荆?山 、沮漳、江汉、江淮、湖湘,其他地区是辐射或播及的,在这些地方的文化,不能笼统地都称之为荆楚文化。如吴、越、巴、蜀、鲁各地,楚国后来虽或并其国占其地,或一时败其国兼其地,然这些诸侯国的历史是悠久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化体,不应因失国或一时失败,就淹没了它本身的文化。鲁、吴、越?吴先亡于越 都为楚所亡,但鲁文化、吴、越文化则仍然是光辉灿烂,独立无损的。巴、蜀在历史上曾与楚有过争夺,楚一时还占领其地,但巴、蜀文化历来傲然挺立,至今还闪烁着耀眼的光华。荆楚文化与这些地域文化是并存的,并且互相影响,彼此辐射,在荆楚地域内形成文化多元性的特点。这点是其他区域文化,如秦文化、晋文化、燕文化、赵文化、齐文化等所不及的。同时,楚亡后,楚人领导的以楚人为主体的人民大起义,很快摧毁了秦的统治,建立了汉王朝,汉既承秦制,也承楚制,尤其是在思想文化上,更多的是继承和发扬了楚国的治国思想?如“休楚”思想 和文化成就。所以,荆楚文化的延伸时间,不仅要比秦所灭各国要长,而且比秦也要长。这点无异也是荆楚文化地域性的一个特点。当然,荆楚文化是源,寻根溯源,源流不息,故荆楚文化的某些物质,也可见其流传至今的。我们常说的荆楚文化博大精深,泽被百代,就是这个意思。但这不是荆楚文化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共同体,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形态,荆楚文化在汉中叶前已逐渐消失了。
  历史上地理环境等因素对民族性格和文化的育成,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关于这点,我们的先哲早就有论断,如《礼记·王制》说:“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所以了解文化的地域性,就是了解某一地域文化的实质及其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我们提出荆楚文化的地域性,就是为了揭示荆楚文化的时空走向及其特征,以便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积极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其三,包容性。楚人由于实行融夷蛮夏为一的民族政策,所以在文化上也是持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态度的。如春秋时代著名霸主楚庄王为教育太子,曾问及楚贤大夫申叔时,申叔时提出要教育太子学习“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国语·楚语上》 ,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凡是能学的要学的,都纳入教育学习的范围,具有何等开阔的胸怀。联系1993年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16篇文献,其中除了《老子》、《太一生水》为道家著作外,其余均属儒家著作。而这16篇典籍,都是楚人教育学生的教科书。楚人的开放精神和文化的包容性,又一次得到证实。我们读屈原的作品,了解他的道德品行时,深感他是集各家于一身、汇百川于一流的文化巨匠。他“接遇宾客,应以诸侯”,又频频出使齐国,深谙北方学术文化;两次被贬,走遍楚国的东西南北中,所以他广撷博采,成为一个“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杰出的诗人、思想家和政治革新者。在他思想中,即重道,又尚儒,既重法治,又主“举贤授能”,表现了一位在战国末走向大一统的思想家所具有的恢宏气势与政治抱负。屈原的这种兼收并蓄、博大宽阔的胸怀,正是荆楚文化包容性的集中体现。
  文化的包容性必导致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常说的荆楚文化异彩纷呈,就是这种多样性的表现。如楚人既崇凤,又敬龙,对虎也不排斥,图腾文化是包容多样的;文学创作上,庄骚文学并驾齐驱;思想领域中,除了道家、农家源于楚国外,其余各家也杂糅其间,并占有一席之地。荀子是集各家思想的大成者,他的著述是在楚国完成的,楚国为他提供了专心致志著述的良好环境。吴起的兵、法之术,在楚国得到运用与推广,完成了他一生的辉煌事业。楚国既容许楚人去异邦求职施展才干,也接纳异邦人为楚国效劳。楚国重商,楚国的商业文化与货币文化是相当发达的。鄂君启既是一大官员,又是一大商人,楚国的商业政策何等开放宽容。楚人范蠡佐勾践败吴大业成功,携西施下海经商,其思想源头也在于楚国对商人的传统尊重之风。荆楚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大特征,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楚文化或荆楚文化的内涵与属性,是一个大课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说得清楚的。这里只是一般的概说,或挂一漏万,或错误不当,实所难免,当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7 09:49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