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52|回复: 0

伏羲神农炎帝关系新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9 10: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佚名



                    (一)  伏羲名号的来历   

  我们伟大的始祖伏羲又称为宓羲,包羲,庖羲,太昊,东皇太一,泰帝,青帝……这么多名号是从哪里来的呢?历代众说纷纭,或云服牛乘马故曰伏?,或曰取牺牲充庖故曰庖?……笔者均以为不妥,伏羲的名号应从其作《易卦》,开创中国哲学之先河的业绩中去寻找,它首先是个哲学概念,是中国最大最古的哲学概念,后人便以这一哲学概念去称号这位哲学的创立者。   

  伏羲之名最早见于《易经》、《庄子》,以后《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道家著作频频出现,屈原的诗作也有些反映,最初的伏羲又作宓羲,《说文》“羲,气也”,“宓,安也”,《段注》:“安,(静)?也,?者亭安也”,《说文大字典》:“宓,止也,静也,默也”,因此,宓羲是指安静不动的元气。根据中国的古哲学,安静不动的元气即为气母,因此,《庄子·大宗师》云:“希韦氏得之(道——引者注)以?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路史·后纪二》罗苹注曰:“伏羲氏袭气母则全粹矣”。这种气母又称为太极、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因此《易》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亦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宋代王廷相认为,太极、元气、阴阳“合三为一”,三者名称不同,实质却只一个:元气。所以,元气就成了宇宙终极本原。“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   

  “太极”、“道”,又称为太一。《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吕氏春秋》:“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名,不可为形,强为之名,谓之太一”。《淮南子·诠言训》:“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万物,谓之太一”,因此,屈原《九歌》中的“东皇太一”,闻一多先生释为伏羲[1]。在古书中,东皇太一乐为泰帝。柳宗元针对屈原《天问》写了《天对》,提出在天地形成之前“惟元气存”,就是说,宇宙之初,只有元气。元气经过变化,形成了天地,并且还有游离的元气在天地之间。他说:“彼上而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这“中处者”该指北极星,它“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是古人认为的宇宙中心。因此《史记·天官书》将北极星中最亮的一颗称为太一星。《史记·封禅书》索引:“宋均曰: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韩非子·解老》:“天得之(道)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张觉注曰:“《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北斗为众星纲维,故曰维斗’……古人认为北斗星处于天的中心,众星都围绕北极星转的,所以北极星是古人认为的天体的中心。伏羲也因此称为太一、泰帝。   

  “宓”,又作“密”,罗苹注《路史·后纪一》云:“宓乃密字”,《史记·封禅书》:“秦宣公作密?于渭南,祭青帝”,闻一多说:“伏羲字或作宓若?   
  ,密宓?一字,宓?即伏羲之?”[3],而“密”也是“止也,默也”之义[4],又有“秘密”“潜而不露”之义,   
   这也正是“道”本性,从这种意义上说,“宓”与“伏”同义,《说文大字典》:“伏,入声,音服,偃也,又隐也,匿藏也”,如: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五星占》用“出”表示星辰出现在天空,用“伏”表示星辰隐而不现[5],因此,   
   “宓羲”“伏羲”都是指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象的“道”。《说文》将“伏”释为“司”,《辞源》:“伺,古通作司”“等候”“观察”亦即“静待”之义,如,“伺机而动”。“伏”的这种含义至今还用,如“潜伏”“埋伏”,都是隐而不动之义。因此,宓羲又叫伏羲。   

  伏羲又称包羲,《说文》:“包,古作‘?’,象人怀孕,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于子”。因此“包”,是指元气的最初状态,亦有包罗万象之义。因此,伏羲又叫包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0 03:0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