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85|回复: 0

楚简《周易·颐》卦试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8 11: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承源先生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该书所载《竹书〈周易〉》,“共58枚简,涉及34个卦内容,1806字,是已经公布的三批竹简中篇幅最大的一篇。它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周易》文本。”[2]因此,对于《周易》研究,其意义不难想见。今以整理者濮茅左先生的释文和考释为基础,谈谈自己对于释读楚简《周易·颐》卦的意见。

  



  

楚简《周易·颐》卦卦辞濮矛左释文:“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濮茅左考释:“实”,或作“食”。[3]

按:卦画所谓“八”,实为阴爻“ ”,是抄手为避免阴爻中间断开的部分墨水模糊连成直线以致与阳爻相混而采取的变通办法。简文爻题皆称“六二”、“六晶(三)”、“六四”、“六五”,而不称“八二”、“八晶(三)”、“八四”、“八五”就是证明。[4]因此,楚简卦画“ ”实即“戻”,并没有其他的深意。

阮元《十三经校勘记》:“‘实’,石经、岳本、宋本、古本、足利本同。闽本、明监本、毛本作‘食’,非也。”[5]从楚简本和帛书本皆作“实”来看,阮元以闽本、明监本、毛本作“食”为“非”,显然是正确的。

  



  

楚简初九爻辞濮矛左释文:“初九: 尓𩂩龟,观我𣁋颐,凶。” 濮茅左考释:“ ”,读为“舍”。“𣁋”,《说文》:“眇也。”段玉裁注:“眇各本作妙,今正。凡古言𣁋眇者即今之微妙字。眇者,小也,引申为凡细之偁。微者,隐行也。微行而𣁋废矣。”《玉篇》有“ ”字,引《书》“虞舜侧 ”,云:“亦𣁋之俗体也。”《集韵》:“通作微。”[6]

按:“ ”字即“豫”,从予,从象。《蔡侯编鎛》有“ ”字[7],上部即“ ”。王弼本和阜阳汉简本的“舍”[8],古音为鱼部书母;楚简的“豫”从“予”得声,“予”古音为鱼部喻母。韵同声近,故能通用。

“𣁋”,王弼本作“朵”,帛书本作“ ”,阜阳汉简本作“端”[9]。“𣁋”《说文解字》徐铉注:“妙也,从人从攵,岂省声。臣铉等案:岂字从𣁋省,𣁋不应从岂省,盖传写之误。疑从端省,端,物初生之题,尚𣁋也。”[10]如此说来,“𣁋”当隶定为“㪜”。楚简此字左下其实从“而”,隶定为“㪜”也是可以的。而“㪜”也就是“揣”。陆德明《经典释文》:“朵,多果反,动也,郑同,京作揣。”[11]说明京房本与楚简本是完全相同的。“揣”古音为歌部初母,“朵”为歌部端母,当为音近通用。帛书本之“ ”从“短”得声,古音为元部端母。与“朵”韵近声同,与“揣”也韵近,故能通用。阜阳汉简本作“端”,进一步证明将楚简此字隶定为“㪜(揣)”是正确的。反过来说,如果楚简隶作“𣁋”,古音则为微部明母,与王弼本之“朵”、帛书本之“ ”、京房本之“揣”、阜阳汉简本之“端”的关系就不好解释了。至于“朵”、“揣”、“ ”、“端”何者为本字,也是值得研究的。黄侃先生认为:“‘揣’训动者,仍为‘朵’之叚借。”[12]徐芹庭说同。[13]这是传统的、主流的意见。从楚简本来看,我怀疑“揣”为本字,帛书本作“ ”,也与“揣”近。阜阳汉简本作“端”,与“揣”皆以“专”为声符,乃出于“揣”。从形义关系来看,“揣”训“动”也较“朵”好。“揣”的本义为“度量高低”,引申为“动”非常自然。而“朵”的本义是“树木垂朵朵也”(《说文·木部》),“动”义并不很清楚。因此,楚简“揣”当为本字,后来假借为“端”或“朵”,京房作“揣”,正反映了古文的原貌。

  



  

楚简六二爻辞濮茅左释文:“六二:曰 颐, 经于北洍,征凶。”濮茅左考释:“ ”,从辵,真声,疑同“遉”,读为“填”,《说文》:“填,塞也。”“填颐”,糊口。“ ”,……读为“弗”。“经”,常。“洍”,读为“颐”。[14]


2007-5-2 06:05 回复  

久安长治之谟
0位粉丝
2楼


    按:简文当断句为:“六二:曰 颐, 经;于北洍,征,凶。”

“曰”字王弼本、阜阳汉简本无,而帛书《易经》本同,说明这绝非衍文。相反,应该是王弼本、阜阳汉简本脱“曰”字。这从下文的断句可得到印证。

“ ”,王弼本、帛书《易经》本作“颠”,阜阳汉简本作“奠”[15]。“ ”即“𧽍”。《说文·走部》:“𧽍,……读若颠。”也作“蹎”。《荀子·正论》:“蹎跌碎折,不待顷矣。”杨倞注:“蹎与颠同。”可见“ ”与“颠”音同通用。“奠”古音为文部定母,“颠”古音为真部端母。《礼记·檀弓上》:“主人既祖填池。”郑玄注:“填池当为奠彻,声之误也。”《周礼·春官·丧祝》贾疏引“填池”作“奠彻”。[16]韩自强引焦循说:“读为颠倒之颠,填也。”以为:“鼎卦‘颠趾’,帛书正是作‘填止’。……奠,填,颠同为真部字,可以通假,故阜易借‘奠’为‘颠’。”[17]王弼注、李鼎祚《周易集解》引王肃说[18]都认为“养下曰颠”。孔颖达疏:“颠,倒也。”认为“颠”之“养下”义系由“倒”出。[19]李镜池认为:“颠颐,善于颐养,好好解决养生问题。颠,真声,故借为慎,善也。”[20]此说近是。“颠”、“ ”本字当为“慎”,不过“慎”义为重而非善。[21]“颠颐”就是“慎颐”,就是重视颐养。阜阳汉简本之“奠”,不但音近,而且义通。“奠”即“尊”,也就是尊重,与“慎”义同。《仪礼·士丧礼》:“脯醢醴酒,幂奠用功布。”郑玄注:“古文奠为尊。”这是“奠”与“尊”通用之证。六四爻“颠颐”之“颠”,楚简仍作“ ”,阜阳汉简本左残而右为“真”,可见“奠”非本字,本字当为从“真”之字。

“ ”字帛书《易经》作“柫”,王弼本作“拂”,阜阳汉简本作“弗”[22],《子夏传》同[23],《玉篇·口部》引作“咈”,阜阳汉简本六五爻辞作“不”[24]。《周易·复》上六爻辞:“至于十年不克征。”《坎》上六爻辞:“三岁不得。”帛书《易经》本“不”皆作“弗”。《礼记·檀弓》:“士弗能死也。”《释文》:“弗,本作不。”可见两字通用习见。[25]“不”从“弗”来。而“柫”、“拂”、“咈”皆从“弗”得声,故能通用。楚简“ ”字上“弜”即“弼”。“弼”古音为物部并母,“弗”为物部帮母,韵同声近,故能通用。《说文·弜部》:“㢸、𢏇,并古文弼。”《尚书·益稷》:“汝弼。”《史记·夏本纪》作“女匡拂予”。《大戴礼记·保傅》:“絜廉而切直,匡过而谏邪者,谓之弼;弼者,拂天子之过者也。”《贾子新书·保傅》“弼”作“拂”。《荀子·臣道》:“谓之拂。”杨倞注:“拂,读为弼。”[26]“ ”字下部从隹从心,古音属微部,也与“弼”、“弗”韵近。《说文·弜部》:“𢐀,辅也,重也。从弜,㐁声。”金文用为“簟𢐀”。 ,象簟席形,弜声。[27]《说文》“弼”古文为“㢸”,亦可证“弼”从弜声。《说文·弜部》:“弜,强也。”《广韵·养韵》:“弜,弓有力也。”《玉篇·力部》:“𠡂,古弼字。”又:“㔗,勇壮也。”[28]“𠡂”即“㔗”。“㔗”可训“勇壮”,是“弼”也有“勇壮”义,引申则为勉力、努力。而“经”可训为营、求。因此,“ 经”就是“弼经”,义为努力经营。曰“曰 颐, 经”就是要重视颐养,努力经营。

此“于”字,一般当做介词,表示方位。故六二爻辞此处或断句为“拂经于丘”,如王弼注、孔颖达疏、[29]王肃注[30];或断句为“拂经于丘颐”,如黄干、李光地;[31]或断句为“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如朱熹。[32]楚简本和帛书本“颠颐”前有“曰”字,证明朱熹的断句是正确的。“曰”和“于”相对,都是语助辞,无实际意义,只是表示句式相称而已。同样的用法,亦可见《周易·困》卦上六爻辞:“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楚简本亦同。

“北”,帛书本同;而王弼本、阜阳汉简本皆作“丘”。此为形近相讹。问题是依楚简本、帛书本作“北”好,还是依王弼本、阜阳汉简本作“丘”好?从各家旧注看,“丘颐”不辞,当求别解。疑“北”当读为“背”,“北洍”即“背颐”,也就是违背颐养。违反颐养之道,“征”自然就有“凶”了。《小象传》说:“六二‘征凶’,行失类也。”“行失类”,其“行”违反了常理,违背了颐养之道,故“征”而有“凶”。这可以视为对“背颐”的解释。

所以,六二爻辞是从正反两面论述颐养的意义。先从正面立论,要重视颐养,努力经营,致力民生。再从反面强调,违反颐养之道,不能成就大事,“征”必有“凶”。“曰”和“于”两字,正提示了正反两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19 07:43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