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99|回复: 0

[选刊] 民国女诗人马映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0 10: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走进白石头路7弄,曲尺形的小巷深处有一小庭院,耸立着一幢木结构小楼。半个世纪风雨的侵蚀,墙上石灰已剥落,长满了青苔和蕨类。那只拱形的楼窗,依然凝望着西天的落霞。这里就是我县民国时期著名的女教育工作者、妇女运动的先躯者、女诗人马映波的旧居。
  马映波(1900-1954),八角楼龚静庵妻。1920年毕业于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同年任教于县立端本女子高等小学,次年任校长,连任十年,后调任他校。之后在县政府、县地方法院任职。1921年出席省首届妇女代表大会。1927年在女校内成立县妇女协会,她被选为组织委员和调查委员。抗战胜利后去上海,1954年病故。其在教育上、妇女运动上的业绩已见诸《宁海县教育志》及《白石村志》,不赘述。
  马映波多才多艺,教学及公余还写了大量诗文,而且在书法、绘画上均有一定的造诣,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才女。尤其是她的旧体诗词,清丽婉约,朴素无华,感情真挚,通俗明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现从搜集到的近60首诗词来分析,其内容大约可分以下三方面。
  她早期的诗,以描写夫妻间的情爱及丧夫后的悲痛为主,表现了知识女性特有的深情。无论是绝句还是长歌,均刻画得淋漓尽致。新婚时,夫唱妇随,琴瑟和谐,生活平静温馨。如《即景》:小院沉沉月色昏,灯光人影两相亲。相对消闲敲与推,惟恐有人夜打门。但残酷的现实一下改变了她的生活,夫突然病逝,留下6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最大的10岁,最小的仅6个月,上还有婆母要服侍,全凭她一人舌耕来养活。家庭的变故,反映在她的诗上就变得痛苦和凄凉。如《竭墓》:魂兮有灵随我来,漫漫长夜咽风哀,如难儿女环身泣,杜宇当头唤不归。又如《对月》:为爱清光夜不眠,愁思万叠扰心田,比肩无复当年影,明月为何对我圆。但她毕竟是一位坚强的女性,以“凌霜劲节天生傲”(《感怀》)的精神和毅力,硬将6个儿女抚育成人,且均受到良好教育,渡过一个又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不愧为缑城山水哺育出来的一位具有“台州式硬气”的巾帼女子。
  其次,她历经了中华大地遭到日寇侵犯,全国人民奋起抗战的非常时期,因此强烈的爱国主义是她作品的另一特色。既有对祖国沦丧的忧患,也有鼓励人们团结奋起,为争取胜利而斗争的击鼓声,表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女性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如《感时》:沪南沪北遍腥膻,国事蜩螗复何言,愿予偕亡丧是日,拼与大地同成岩。又如《踏莎行·秋霄》:桂子香飘,梧桐露滴,徘徊瞻望行还立。国仇家难恨重重,栏干拍遍长太息。而《送从军女青年》表现得更真率:东南半壁血花鲜,抗战艰苦年复年。大好青年应许国,翩翩裙屐竞先鞭。冲宵剑气伏群魔,料得春风捷报多。马踏桃花人奏凯,黄龙饮罢醉颜酡。抗战必胜的旋律始终贯串着全诗。
  再次,她还有很多诗是描绘自然界绚丽的景物的,在女诗人的心目中,家乡的山水草木,春花秋月,朝暾夕辉都是美的化身,都饱含活力。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如《晓窗眺望》:晓窗眺望豁心胸,黑衬银灰渐转红。顷刻蔚蓝堆锦绣,天女奥妙织晴空。又如《前黄归途》:迎面夕阳红,晚霞映碧空。白鹳齐绕树,人在图画中。《菊》:临风招展态从容,饮露餐霜色转浓。不与群芳争俗艳,一枝秋圃自豪雄。既是写生也是自喻和自勉。
  1944年2月,马映波结识了从上海流亡到我县的李素一等女诗人。李擅长诗词,已有数本诗词集问世。马映波公余经常到她们居处仁慈堂西楼(今县人武部所在地)聚会,相互切磋诗艺,联吟唱和,诗作多在当时的《宁海民报》、《宁海战讯》副刊上发表。这些诗亦以抗战为主题,表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巾帼气概,为我县的抗战文艺留下难能可贵的一章,后结集为《西楼酬和集》。
  花开花落,匆匆之际,女诗人去世近50年了,庭院依旧,小楼依旧,历史已翻过那凝重的一页。她的诗无论从艺术上或者从文献上来看,都是我县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建议有关部门,应予以搜集整理,妥然保存。不能任其散轶,否则上对不起逝者,下有负于后人。
(薛家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9 05:5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