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61|回复: 2

[选刊] 殉职在抗日前线的诗人王礼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0 11: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谢 琰
  海外归来一放翁,欣然执笔事从戎。
  平生肝胆留天地,旷代文章振聩聋。   
  志在求仁仁自得,才堪率众众佥同。  
  湘江此日新传捷,誓扫倭奴以报功。
  上面这首诗,是1939年10月郭沫若在重庆各界追悼爱国诗人王礼锡大会上朗诵的。王礼锡1939年7月率作家战地访问团,在中条山进行战地访问中患病,送洛阳医治无效逝世。葬洛阳龙门西山,与东山琵琶峰唐代诗人白居易墓遥遥相对。
  王礼锡长眠龙门西山已经60多年,随着时光的流逝,王礼锡其人其事,鲜为人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有个别文化界人士写文纪念,他的后裔也曾到洛阳垅墓树碑,但他一生的感人事迹及爱国主义精神,仍鲜为人们所了解。为此,笔者依据有关史料写成此文,对他作简要介绍。
  
  王礼锡,江西安福县人,字庶三,生于1901年3月。7岁丧父,自幼从祖父学习诗文。10岁时就能写出清新流畅的小诗:“菊花开,隐者来,一枝香,揣入怀”,就是他童年的作品之一。
  12岁时,他在故乡复真学校读书。重阳节,师生们到风景秀丽的武功山登高,校长以秋景为题命每人作诗一首。王礼锡稍加思索,随口吟出:“昨朝君入市,途中草木枯,借问傲霜菊,留得一枝无?”引得老师、学生赞叹不已。 VBF3N5
  1918年,他就读于吉安师范学校,因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要求学校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被学校开除。后转入抚州师范及南昌心远大学学习。离开大学后,他作过中、小学教师,新闻记者。在这些岗位上,他孜孜不倦,致力于新、旧体诗及小说的创作。他25岁执教于江西省立第三农业学校时,已写有新、旧体诗千余首,并选编成诗集《困学集》。 kI<C\ *N  
  大革命时期,因景仰三民主义,王礼锡参加了国民党,从事农民运动,曾当选为江西省党部的农民部长。1926年,他与毛泽东、李汉俊、陈宪文等筹办湘鄂赣农民运动讲习所(后称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主编宣传农运的刊物《血汗》。 LXVm0IOFF  
  王礼锡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热血男儿,他头脑清醒,是非分明,决不媚上取宠。他虽在组织上参加了国民党,但对国民党内反动势力倒行逆施的反共、卖国政策,却始终持反对态度。“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他正任职于南京国民党政府军委会总政治部宣传处,当他看到反动当局在上海屠杀大批共产党人和工人群众,使无数革命者、爱国志士纷纷倒在血泊之中,而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却步步退让时,愤而离开南京,弃职返乡。在南昌,他被杀红了眼的刽子手也当成共产党,准备下手谋杀,幸亏有人送信,才逃出了虎口。 K)]7e?:Wu  
  上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骤,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四省;1932年又制造了“一·二八”事变,疯狂地向上海发动进攻。王礼锡这时在上海奋力奔走呼号,力主抗日。当十九路军在淞沪浴血抗战时,王礼锡和他的夫人陆晶清女士,约胡秋原、彭芳草、梅龚彬等人,夜以继日地进行战地采访,赶写报道,头一天的情况,第二天就发表在《淞沪抗战号外》上,向上海人民传递战事的最新消息,歌颂浴血抗战的爱国将士,鼓舞了上海军民的抗日斗志。 vPR1 TMi>  
  1932年2月7日,王礼锡与丁玲、冯雪峰、郑伯奇、戈公振、陈望道、胡秋原等人,联络一批作家、学者,在抗战的旗帜下集合起来,组成了“中国著作家抗日会”,发表《中国著作家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淞沪停战后,王礼锡将他的《战时日记》,交由神州国光社出版。在日记中,他记述了十九路军和群众抗日义勇军英勇抗击日军的战斗事迹;记述了日军破坏我国经济、文化设施及居民房屋、屠杀无辜平民的暴行;还记述了政府的对日妥协及汉奸卖国贼的丑恶行径。这本《战时日记》成为“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珍贵史料。 X9/V;!  
   .lb2`!'r&  
  二  uw LT$  
   [])M2_   
  王礼锡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不断探索、追求真理的社会科学家。从1929年下半年起,他应陈铭枢之邀,主持神州国光社编务达四年之久。任职时,他向陈铭枢建议:“这个书店应当帮助左翼作家,为他们提供一个写作的园地。”这个建议得到陈的认可。神州国光社原来是一家以出版碑帖、古籍及美术书刊为主的出版、经营单位,自王礼锡接任主编后,即改变为以出版社会科学、进步文学作品与文艺理论书籍为主。在他任职期间,神州社先后出版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列宁的《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傅东华译),普列汉诺夫的《战斗的唯物主义》(杜畏之译),德波林的《斯宾诺莎与辩证唯物主义》(杨东莼译)等一大批社会科学书籍。在外国文学方面,出版了鲁迅主编的《文艺丛书》,其中有伊凡诺夫的《铁甲列车》、卢那卡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高尔基的《没落》、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另外还出版了一批美学及文艺理论书籍。这些带有革命色彩和进步的书籍,都是当时国内多数出版社不愿或不敢出版的。 76c4~IG#  
  创办《读书杂志》,开展“中国社会史论战”是王礼锡对我国科学文化发展的又一大贡献。在《读书杂志》创刊号上,他提出“我们不主观地标榜一个固定的主张,不确定一个呆板的公式,去套住一切学问。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说,一般地作忠实的介绍;革命文学家的作品和趣味文学作品一样的登载。”在第二期,他就开辟了《中国社会史论战》专栏,对中国社会展开探讨与研究。他在《论战》的《前言》中指出:“现在是……正需要革命理论指导革命新途径的时候,”“要探索革命的正确前途,有一个先决问题应该解答:中国社会已经走上了一个什么阶段?中国社会史论战是对于这个问题各方面的试解。”《论战》第一辑发表了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之一张闻天(化名刘梦云)的《中国经济之性质问题的研究》。 ,YSQog  
  当年这场论战,涉及到中国应当进行什么性质的革命、依靠谁来革命、革命往哪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它对我国当代革命实践活动、中国社会与历史的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k)[}3oq  
   dY~3 YD[  
  三 .Ap[C? mV  
   .'lc[iI9)d  
  由于神州国光社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左翼作家的文学作品,触犯了国民党当局,王礼锡被“蓝衣社”特务列入暗杀名单;神州社的出版物被查禁;北平、南京、武汉、广州等地发行分所均被查封。王礼锡与夫人被迫于1933年3月离开祖国,流亡欧洲。 xii*"n~  
  1933年冬,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爱国人士组成的“反蒋抗日”政权在福建成立。王礼锡于当年11月回国,参与起草了《人民权利宣言》、《政府组织大纲》等重要文件,并担任了文化委员会委员。不久,“闽变”失败,他又被迫逃亡伦敦。 && ecq   
  王礼锡夫妇虽远离祖国,仍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和国际反侵略活动。1936年9月,他出席了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他在大会上发表演说,提出中国政府应停止内战、建立全民联合战线一致抗日。这次会后,成立了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他任执行委员。这个时期,他又写了一系列文章,大声疾呼:“内战不应再有,外来的侵略必须抵抗”;“中国没有所谓‘赤色恐怖’,外国的侵略,不能以‘消灭赤色恐怖’为借口。” XEfTAW#7  
  1938年2月,他联络国际知名人士,在伦敦召开了“救中国救世界和平大会”,有35个国家、25个国际团体的代表参加。他和吴玉章、陶行知等代表中国出席,会上通过了援华抗日的总决议。在英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运动。英国码头工人拒绝装载运往日本的军火原料,使一些生铁、钢板搁置在码头,迫使日本货船驶离港口。 (*/P~$xIj  
   四 |O+R%'z'<  
   J%aW^+O  
  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同希特勒签订了《慕尼黑协定》,与法西斯搞妥协,英国反侵略运动趋向低潮。王礼锡夫妇决定回国,与祖国共命运。 Wfu%,=@,  
  1938年10月,英国友人已得知王礼锡夫妇即将回国参加抗战的消息,为他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送宴会。全英援华抗日运动总会主席高兰士、总会秘书长伍德门女士、《新政治家周刊》编辑马丁、伦敦大学经济学教授鲍尔、著名作家贾克生等人和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出席了宴会。当时的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也前往参加。王礼锡在宴会上满怀革命激情朗诵了自己告别伦敦的诗作《再会,英国的朋友们》,其中一段写道: 5`^"<wNI  
  我要归去了,回到我的国土——他在新生。 x)BG%{h  
  现在血泊中, WN>.+qM~8  
  正崛起一座新的长城。 HjGT{o  
  它不仅是国家的屏障, CS5 0wY  
  还要屏障正义与和平。 #@2`^1  
  一块砖,一滴血, XwX1i!'54  
  一个石头,一颗心。 r\@"({q}_-  
  我去了, V *S|Qy!p  
  我去加一滴赤血, b2U[W#  
  加一颗火热的心。 dam.D.o"  
  不是长城缺不了我, /Klwh1E  
  是我与长城相依为命。 /RX7AXXB  
  没有我,无碍中华的新生, &bBp`h  
  没有中华,世界就塌了一座长城。  gxU(&  
  我要归去了, kZUuRB~om  
  归去赶上中国的春。 Q{>9Dg  
   [USXNe/  
  1939年元月,王礼锡回到抗战的陪都重庆。重庆文艺界著名人士郭沫若、老舍、胡风都前来与他亲切交谈,谈文艺如何为抗战服务,如何在抗日宣传中发挥作用。 s Uj#:X  
  在重庆,他也受到蒋介石的接见。蒋对他发起海外抗日援华运动的成就表示赞赏,同时征求他对抗战的意见。王礼锡直言不讳,以他和许多国际朋友的意见回答说:“希望政府能团结全国军民、各党各派、各界爱国人士,结成抗战统一战线,抗战到底。”蒋介石听后,“唔”了一声,对此未表示可否。王礼锡在回答蒋“为何要急于奔走前线”问题时,动情地说:我是要来和一切中国人——受过直接抗战洗礼的中国人立于同等地位来工作。“为了号召国际的正义……我想到敌人后方去,把我们在敌人后方的活动,告诉一切国际人士,使他们知道,日本占去的领土仅是点的,至多是线的,决不可能是面的。” %}'sFu m`  
  这次会见后,国民政府授予王礼锡“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中将委员”的职衔。国民外交协会增选王礼锡为常务理事。稍后,以孙科为院长的立法院又选他为立法委员。 7-^df 0  
  1939年4月,在重庆举行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第二次会议上,王礼锡当选为理事及国际宣传委员会主任。当年5月,日寇对重庆狂轰滥炸,他住的房屋中弹炸塌。他又看到儿童保育院那些在日寇炮火中失去父母、亲人的儿童,心中翻腾着仇恨的怒火,写下了《深仇》、《五月三日》两首长诗,表达了他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及抗战最终必胜的信心。 Hsp|<;Yg  
   yMo@ka=v  
  五 ;`F0 %0d  
   SG43}  
  1939年6月,“文协”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到抗战前线访问。他们是王礼锡、宋之的、葛一虹、杨骚、杨朔、叶以群、罗烽、白朗、袁勃、李辉英、陈晓南、张周、方殷。经周恩来在会前的推荐,理事会决定由王礼锡任团长,宋之的任副团长。访问团的成员大半是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当时在重庆的周恩来对他们郑重嘱咐:“大家一定要尊重王礼锡。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他从英国返回祖国,就是为了参加抗日救亡。他不图名利,更不想做国民党的官,只希望马上奔走战地,当一名普通战士,竭尽绵薄。” <a$cB+t  
  1939年6月14日,“文协”在重庆生生花园为访问团举行出发仪式。周恩来、郭沫若、邵力子等参加并致词。6月18日访问团离开重庆到西安,在一次欢迎访问团的茶会上,一位国民党党部官员竟然为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唱赞歌,并且还恶意地责问访问团:“你们文化人为什么不丢下笔杆、拿起枪杆来?为什么总是把笔杆对内而不对外?”王礼锡当即回答:“抗战需要枪炮,也需要笔杆。语言的子弹,能打穿敌人的面具和灵魂。这敌人包括日本侵略者和汉奸。日寇和汉奸出于恐惧自然要我们放下笔杆。不知这位先生为何也要我们放下笔杆?这位先生责难我们总是把笔杆对内而不对外,我们写的都是揭露、控诉日寇侵略中国的暴行和歌颂同胞抗战的作品,这位先生竟把它们看成对内,不是把自己划在敌人一边了吗?至于说到希特勒,我到过德国,耳闻目睹希特勒驱逐残杀犹太人的暴行。希特勒的理论是:日耳曼民族不能混有‘低劣’的犹太人的血……想不到现在竟有人与希特勒攀起同种来了……”话还没说完,那个希特勒的信徒已悄悄溜走了。 ceZt%3=5  
  1939年7月13日至25日,作家战地访问团在洛阳停留12天。其间他们访问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副司令长官孙连仲和其他将领及部队官兵;参加了洛阳新闻界的招待会;到伤兵医院慰问了为抗击日寇而受伤致残的官兵。鉴于卫立煌统率部队在中条山一带抗击着五个师团九路进攻的日军,而且节节胜利,王礼锡代表访问团,将一面绣着“民族干城”的绿色锦旗赠送给卫立煌。卫立煌在答辞中说:“卫国抗战,本是我军人天职。诸位隆重的盛意,我实在不敢当……诸位每一杆笔可抵10万兵,14杆笔将抵140万兵。这140万兵来到我们这里,无异给我们增添了一支雄厚的力量。”这是戎马半生的将领对作家访问团的赞誉。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1: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pd[H[{  
   2I#fwsb  
  7月25日,王礼锡率作家访问团由渑池渡过黄河,进入中条山战地。当他看到波澜壮阔、浪涛滚滚的黄河,不禁思绪翻腾,诗如泉涌,写下了《黄河南岸速写》、《渡河》两首诗。 J#JZ^59lOS  
  在中条山,团员们头顶烈日翻山越岭,冒着同敌人遭遇的危险,访问村民,访问战壕中的战士,访问游击队员,他们搜集了许多素材,写成文艺作品,寄往国内外多种报刊。 ;=_KLG <  
  在晋南,他听说民间有一个抗日群众组织,叫“红枪会”,拥有10万之众,认为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日内瓦他曾参加过世界农民反侵略协会的筹备会,要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农民反侵略的组织。他打算把“红枪会”吸收进去。因此他和访问团专程去参加了绛县90余村“红枪会”的骨干会议。王礼锡热情向与会者介绍了国际援华抗日运动及全国抗战形势,希望他们参加国际反侵略农民协会。他的报告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与欢呼。 cG ^ 'Qm  
  在前线访问的日日夜夜中,王礼锡行军、访问、整理笔记、写作、开会,有时饭也顾不上吃,常常工作到深夜。8月18日,访问团到山西夏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中心区访问。当时团员们头顶烈日浑身汗水淋漓。到达中心区,顾不得休息,即步入准备好的会场。那是一间门窗朝西的农家小屋,十几个“牺盟会”的干部和13个访问团成员挤坐在一起。屋子酷似冒着热气的蒸笼。王礼锡和团员们在这个闷热的小屋中,与“牺盟会”的干部进行了三个小时的交谈。当他们途经驻地附近一条清澈的小河时,又热又乏的团员们纷纷脱去衣裤,跳进冰凉的河水中,痛快地洗起来。王礼锡也随着脱衣下水,和大家一同冲洗。当晚他就感到浑身发冷,躺在床上,头脑阵阵昏眩。经战地军医及三十七军军长赵寿山派来的军医诊治,当时诊断为感冒,但病情未得到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带病拄着手杖去拜访赵寿山,表示谢意。后来,他的病情日益严重,访问团决定将他护送至洛阳治疗。 H!s &]b  
  他躺在担架上,渡过黄河,8月25日到达洛阳。经当时洛阳最好的教会医院紧急诊治,发现他身上出现了黄疸,病情十分严重。在神智不清中,他还用断断续续的话,嘱咐葛一虹等:“继续你们的工作,不要因为我而受影响。”8月26日凌晨5时,王礼锡因病重医治无效,与世长辞。8月31日,洛阳各界代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主持大会,访问团副团长、剧作家宋之的致悼词。 1UmV &  
  当年秋、冬,重庆、延安、成都、昆明、吉安、香港及国外一些城市也都分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重庆《新华日报》用整版篇幅,《中央日报》、《抗战文艺》及国内外报刊在显著位置,刊登了王礼锡逝世的消息和悼念诗文。 C' ny 2>uA  
  王礼锡一生勤奋写作,先后出版有诗集《市声草》、《去国草》;诗评《李长吉评传》、《南北朝诗论》;论文、随笔《中国社会史论战(4)》、《战时日记》、《海外杂笔》、《海外二笔》等。译著有《家族论》(与胡秋原合译)、《世界经济体系》(与王亚南合译)。他英年早逝,实在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F`! Jt  
0HF",:yl  
>. zk-`>-  
《炎黄春秋》2003年第9期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1: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礼锡在国际援华阵线

周英才 hIuK s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t.v@\[{ -  
Q >cLGdzO  
2v0lWO~c7z  
  “你们要尊重王礼锡,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他从英国回到祖国,就是为了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不图名,不图利,更不去做国民党的官,只希望马上奔赴战地当一名普通战士,竭尽绵薄。” #6[FGM  
C%85Aq*4  
-4m UGh1dy  
——周恩来 m/5:-xL31  
hub1rY|No  
  告别英伦 {n2mh%I  
Q+*o-  
  1938年10月6日,英国友人得知了王礼锡与夫人陆晶清即将回国参加抗日救亡的消息,“全英援华运动总会”主席维克多·高兰士、秘书长伍德门女士、伦敦大学教授鲍勿尔、著名作家贾克、《新政治家》周刊总编马丁等人特地为他举行一个告别欢送宴会,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法国著名戏剧家道勒、中国驻英国大使郭泰琪以及当时在英国的中国各界知名人士熊武一、黄少谷、朱佰康、蒋彝、刘海粟、彭芳草等50余人应邀出席。 (y7U}Sb'  
;,}tXz  
  维克多·高兰士致祝酒词,盛赞王礼锡在全英援华运动和世界和平运动中的忘我工作和所作的贡献,祝愿他回国后在抗战中取得更大的胜利和光荣;伍德门女士也即席讲话,说王礼锡为英中友谊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愿我们的友谊在反侵略战争中更加深厚牢固;马丁先生也表示:无论政府的态度如何,英国人民是坚定地站在中国人民一边的。王礼锡为答谢英国朋友的友情,便朗诵了近日写好的一首诗《别了,英国的朋友们》。诗很长,这里仅摘录其中几句,以飨读者: ]i3 2-8%  
*IJctYJaX  
  我去了, i9[=x(-@  
a02@CsH  
  我去加一滴赤血, f' Dl*d  
W! v8'T  
  加一颗火热的心。 r5t C  
m{gx\a.5  
  不是长城缺不了我, cd)yj&:?Bt  
R_eKKi@VH  
  是我与长城相依为命。 ;  6Js   
8Ih+^Y a  
  没有我,无碍中华的新生, =t\HtAXn[  
*6=2UJcJ  
  没有中华,世界就塌了一座长城。 avrf]r aM|  
NCbn< ojb  
  王礼锡以纯正的英语,苍凉的声调,朗诵得激越悲愤,动人心弦。朗诵完了,他向在座的中外朋友深深地鞠躬,两行热泪顺着他宽大的脸颊流了下来。 gTcLS|& H  
>/k[6r5  
  诗朗诵是对朋友的谢忱,对侵略者的控诉,对同胞的呐喊,也是诗人灵魂的折射,在座者无不为之动容。郭泰琪先生说:“这样感动人的诗句,可说是惊天地、泣鬼神,古今中外所闻所见不多。”英国著名女诗人华尔纳也说:“我是含着骄傲的热泪听它的,读它的,撼人心魄。第二天我便亲自去英国广播公司播出。” GawQ~rD  
U<QO@5  
  流亡欧洲 ~fbFA?g3  
' ^L|}e  
  王礼锡是江西省安福县洲湖镇人,1901年出生在一个破败的官宦世家。父亲早丧,王礼锡是由寡母和叔祖父拉扯大的。他自幼聪慧,敏而好学,九岁便能作律诗,被誉为“八步童子”。1924年大学毕业后,他为求职而四处奔波,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困学集》。第一次同共合作时期,他加入了国民党,在江西从事农民运动,担任过江西省党部农民部长,主办过农运刊物《血汗》,后进入广东国民政府,被选为第三届中央委员和农民部长、孙中山奉安大典委员会委员。1926年,他与湖南的毛泽东、湖北的李汉俊等人在武汉创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KfD=3h=  
H=O/w3  
  国共合作时期,反帝和工农解放是两党的共同口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工农革命运动遭到镇压,弄得“三民”不剩“一民”,“五权”不给“一权”。王礼锡心灰意冷,故而退出国民党,来到上海,应聘于田汉创办的“南国艺术学院”担任教授。后又应陈铭枢之邀,出任上海“神州国光社”的总编辑。由于出版《读书杂志》,开展“中国社会史论战”,大量印行左翼作家和马列主义著作,触犯了国民党当局的出版禁令,使神州国光社停业,王礼锡也因此遭通缉而失业。 2>3#/I9Y  
<=2\xJfxB  
  1933年10月,应陈铭枢再次相邀,在香港共襄举义,要求他参加“福建人民政府”的秘密筹备工作,并担任了文化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福建事变”失败后,王礼锡不仅再次遭到通缉,而且还被列入特务组织“蓝衣社”的暗杀名单,故于1934年1月15日仓惶逃出,奔赴欧洲,从此开始了他为期5年的流亡生涯。 0<Q['l4Ar  
1P i_V  
  1934年2月,王礼锡与夫人陆晶清辗转来到伦敦,在市郊汉普斯特租了一间住房,为了生计,写作翻译卖文,以“绳头自笑日五千”的速度,赚点微薄的稿费而“计拙稻梁”。 L|O[u^  
u*LMpTnn  
  王礼锡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出国前就出版了《困学集》、《流浪集》、《凤怀集》和《李长吉评话》等多部诗集和专著,新旧诗皆能,被郭沫若誉为“放翁”。如今,诗人流浪在外,有家不能归,与英国革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因追求自由、主张无神论而被英皇放逐意大利的处境颇为相似,故法国著名作家巴比塞称他是“东方的雪莱”。王礼锡在英国给《左翼评论》等报刊撰稿时也常以“雪莱王”署名。 eW%Cef  
_D<=Yo  
  1935年8月17日,苏联召开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特邀中国作家参加。经中国作家协会推荐,由已在苏联的肖三和在英国的王礼锡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会议在全苏工会场举行,开幕式上,斯大林、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等国家元首出席。会议由高尔基主持,爱伦堡致辞,王礼锡第一次感受到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文化情景。 CWF(OMA  
(SMnYh4  
  国民外交 NL`}rj  
y~eQVnH5W  
  在苏联期间,王礼锡还去看望了救国时报社的胡秋原和夫人敬幼如,在莫斯科办“美展”的徐悲鸿以及胡兰畦等一批中国老朋友,向他们了解国内抗战形势,探讨中国的抗战的前景。他认为,日本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是妄图与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一起瓜分世界的野心的一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所以中国的抗日战争必须争取国际上的帮助。要掀起一个运动,这种运动,政府方面要做,民间也可以去做。民间的宣传就叫“国民外交”,民间的运动就叫“国际援华运动”。大家赞同他的看法,并对此发表了一些很好的见解。 j~DTvWg<Jl  
MP aF  
  王礼锡了解到,一二·九运动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国内风起云涌,仅在上海就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全国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上海各大学教授抗日救国会”,十九路军的将领们也成立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大家都行动起来了,这对他鼓舞很大。 )T2 V< 3l  
Vz4 /u|gt  
  回到伦敦后,英国一批同情中国、主持正义的人士,如贵族院议员马莱爵士,著名教授齐麦根,海军军官呼伯,反帝国际秘书布里基曼等人正在筹建“中国人民之友社”,其宗旨是“对中国天灾人祸之援救”。王礼锡得知信息,立即邀集在伦敦的候雨民、熊式一、张似旅、林威让等人,一道支持他们工作,帮助筹办、提供信息,参加他们的活动。王礼锡还被选为该组织的名誉秘书,拟发了《致英国各报馆、杂志社的公开信》,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暴行。接着,王礼锡又四处奔波,联合英国各地的华侨领袖,发起组织了“全英华侨抗日联合会”,并担任了副主席。 OGA_3|[S   
!Q/oj Q  
  英国著名政治家薛西尔子爵倡议发起世界和平运动,团结爱好和平国家反对德国、意大利的侵略战争,得到了世界上爱好和平人士的积极响应,定于1936年9月3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世界和平运动大会”。王礼锡不但积极响应,还与国内外遥相呼应,促成了中国组团参加。其成员有:“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的陶行知、欧阳予倩,“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钱俊瑞,“中华民族革命同盟”(设于法国巴黎)的陈铭枢、叶沛泉,“旅法华工总会”的王庆元,“旅德中华救亡会”的汪半庵,“全英华侨抗日救国会”的王礼锡、熊式一,在苏联救国时报社的胡秋原等。陶行知为团长,王礼锡为秘书长。 R*S9[fqC[  
UYLCzv~W  
  出席这次大会的有来自世界35个国家的代表,会议在布鲁塞尔的“国民之宫”大厅开幕,薛西尔子爵在会上作了“组织并动员民众来反对人类同遭惨运之战争”的报告,号召“全世界爱好和平者建立牢固之联合战线,使一切好战之法西斯国家不能破坏和平。”发言的还有美国反战联合会主席胡征,苏联文学泰斗托尔斯泰,中国代表团发言的是王礼锡。会议历时3天,宣读并通过了由王礼锡起草的《世界和平运动大会宣言》,作出了成立“和平运动总会”和各国成立分会的决定。 )-jA4!&  
&7-ENg9 [  
  海外援华 3haR/Y N  
 ,>C`|  
  1937年7月8日,王礼锡在收音机里听到合众国际社的报道:“日本国军队进攻中国宛平”。王礼锡想,这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企图侵吞中国的战争升级,他热血沸腾,坐卧不安,每天都焦虑地收听了解国内更多的战事消息,心系着祖国人民的安危。这期间,王礼锡到处写文章,奔走呼号,揭露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最新暴行,积极联络英国各界友好人士,要求在英国建立一个支援中国人民抗日的民间组织。在英国社会活动家伍德门女士、著名作家马丁、文化界领袖维克多·高兰士等人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个月的奔波努力,终于在9月23日组成了“全英援华运动总会”,选举英国贵族院名议员李道尔子爵为会长,著名女议员麦根·乔治,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吉尔为副会长,维克多·高兰士担任主席,佛莱女士和王礼锡担任副主席,伍德门女士为秘书长,克勤勒先生为总干事。 P]A~:Lj  
frh!dN  
  在总会成立的第一次会议上,对援华工作作出了三项决议:一、政治方面,由总会并通过一切国际团体组织各种会议,动员团结本国人民,抗议日本侵华,抵制日本贸易,督促各方面采用一切手段以援助中国;二、经济方面,为中国募集捐赠医药和衣物等用品;三、宣传方面,对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供给一切关于日本侵略中国之演讲及文献。10月6日,在伍德门女士的直接参与下,组织伦敦医药界开展募捐活动,得到英国广大爱好和平人士的大力支持,捐赠了一批钱物和药品,并于10月9日空运回国。 ;#)vw;XR  
Z=KHsMnB  
  10月初,王礼锡与夫人陆晶清在伦敦倡导发起,向达、钱歌川、陈广生、杨宪益、李泰华、李儒勉等20人集资创办了《抗战日报》,王礼锡任总编,陈广生任执行编辑。报纸主要摘译各国通讯社有关中国抗战的电讯,传递来自中国的抗战消息,评述中日战争形势,报道英国人民和广大华侨的援华活动,每天出版1500份,当时在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邦茅思等主要城市都有发行,产生了较好的反响。 Hoj' zY  
fK 4,k:YC  
  从11月上旬开始,王礼锡受“援华总会”委托,赴英国各大城市,包括爱尔兰自由邦巡回演讲,前后将近两个月。他用大量的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暴行,呼吁英国人民行动起来,积极开展援华活动。他说,对中国的援助,就是援助世界和平、援助自由、援助文化、援助人类免遭法西斯的残杀。王礼锡每到一处,演讲一处,散发他在英国出版的《今日之中国》一书和《中国画册》,促进当地成立援华分支机构,掀起了援华热潮。他说,“这是国际主义的伟大表现”,是助我抗战的“百万雄兵”。 ?S8_x]E  
r9 5hW  
  和平运动 <(E9U.  
ABIQi[A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的消息传到伦敦,王礼锡陷入巨大的悲愤之中,恨不能回国直接参加抗战,手刃敌人。正当英国援华工作全面开展的时候,王礼锡又向世界和平大会主席薛西尔子爵提出要求,希望利用这个组织的名义和力量,举行一次世界性的援华大会,把援华工作进一步扩大到世界各国去。此时,正好中共代表吴玉章等人也来到英国进行国际援华宣传,经我方配合,联手工作,终于促成国际援华大会的成功召开。 0Yo(pW,k  
[G<SAWFg7  
  1938年2月12日,来自30多个国家和20多个国际团体的代表,在英国伦敦举行了“救中国救世界和平大会”。中国代表团由王礼锡、吴玉章、李石曾组成,王礼锡被选为主席团成员。王礼锡在会上作了“制止法西斯侵略,拯救中国、拯救世界”的报告,呼吁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开展救中国救世界和平运动。西班牙等受侵害国家的代表也在会上发了言,会上还通过了“制裁日本,援救中国”的六条决议。 e~1$x`DH  
D:56>%y@  
  和平大会结束后,召开了“全英援华运动总会”干部会议。王礼锡在会上传达了和平大会精神,研究如何实现大会宣言,并决定于2月21日到27日在英国举行“中国周”活动。他发动全体会员给英国首相、议会议员及外交部长写信,要求政府和议会以鲜明的立场制裁日本,援助中国。吴玉章回国后撰文说:“盛大的援华制日大会,议决了许多帮助中国抗战和制裁日寇侵略的办法。在这里,王礼锡先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替祖国的抗战作广泛的国际宣传的功绩是不能埋没的。” IxU#x*  
P3_ &(  
  “中国周”结束后,在英国掀起了新一轮援华行动。英国各大媒体几乎每天都登载中国抗战动态和英国援华行动的文章,抵制日货也有一些实际行动,个人捐款达到20多万英镑,各种救济物资和药品数量大增,源源运回国内。特别是王礼锡凭个人关系,与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印度驻英代表孟囊等人联络沟通,促成了以著名医学博士阿陀为首的印度医疗队援华,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宋子文4月4日致电:“王礼锡先生转加纳(尼赫鲁)先生:贵国名医阿陀组医药队来华,并自备川资,捐赠医药,热忱义举,至为感佩,谨代表同胞专电致谢!” /ReOf<%B  
*7`amF-  
  洛阳殉职 1\LK[tvh  
O|e/(s?$  
  1938年4月上旬,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到伦敦,王礼锡兴奋得热血沸腾,感奋不已。当即在《抗战日报》上刊发号外,热烈祝贺,广为散发,为此还与“总会”秘书长伍德门女士商量,筹备在伦敦召开一次祝捷大会。 ,AuejMd  
A5 <T7~U  
  以“全英援华运动总会”名义举行的“庆祝台儿庄胜利大会”在伦敦海得公园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各“援华”团体成员,英国各界热爱和平人士,中国侨民等两千余人,扩音器里播放着《义勇军进行曲》。伍德门女士主持会议,王礼锡报告台儿庄战役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经过。他说:“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彻底打破了日寇妄图灭亡中国的迷梦。它告诉我们,正义必胜,和平必胜!” y"nL9r.,:  
Y{c+/n3d  
  两年前,世界和平运动大会作出了两年后召开第二次大会的决议,眼看时间快到了,未见行动。王礼锡一面与世界和平大会主席薛西尔子爵写信,建议如期召开,薛西尔采纳了他的建议;另一方面又召开“全英援华运动总会”委员会,讨论国际援华提案提供给和平大会。经过讨论,形成六大纲领:一、包围国联。动员世界舆论,包围9月举行的国联大会,拥护中国代表的一切要求,督促国联给予实际援助;二、反对有害中国之“调停”;三、借款给中国;四、抵制日货与经济封锁;五、建立国际和平医院,救助中国伤兵难民;六、派反侵略代表团赴中国。 p}MH LM  
tKLAA+Z  
  7月23日,“全世界反对轰炸非战区未设防的城市及恢复和平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王礼锡、伍德门女士等4人作为“全英援华运动总会”代表出席,法国殖民部长主持大会,会议侧重于讨论中国和西班牙的援助问题。 )A*Sl 2ew  
0$I!\y\  
  广州失守,武汉失守,国内不断传来令人揪心的消息,祖国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此时,英国首相张伯伦与希特勒签订了《慕尼黑协定》,使英国国内的反帝援华工作受到影响。王礼锡焦急苦恼之际,收到国内朋友来信,由于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民党当局对王礼锡的通缉也已解除。鉴于上述原因,王礼锡当即决定,回到水深火热的祖国去,回到烽火连天的战场去。 Jo9!:2?  
0qk.NPMB0  
  1939年2月,王礼锡偕夫人回到了阔别5年的祖国。古稀的慈母,年幼的儿子,他没能抽空去看望,直接来到了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被增选为理事。周恩来在“文协”会上介绍了王礼锡在海外卓有成效的援华工作,并说了本文题前的那段话,推选他担任了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和国民外交协会委员。当年6月,“文协”成立“作家战地访问团”,王礼锡被选为团长,率领13位作家、艺术家,冒着“三伏”酷暑,奔赴第一战区洛阳及中条山前线访问抗日战士。由于旅途艰辛,条件恶劣,积劳成疾,且得不到及时诊治,王礼锡不幸于8月25日病逝于洛阳,时年仅39岁。虽然是国仇未报身先死,但王礼锡的行动实践了他的诺言:为了祖国的新生,奉献了他的“一滴赤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9 15:49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