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42|回复: 0

[选刊] 黑石山与白屋诗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0 15: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者:文章来源:江津区档案局

    一、黑石山的故事
    黑石山,是重庆市江津区境内的一座名山。据民国十年修成的江津县志载:  “黑石山:县西九十里,黑石星布,上有宝峰寺,今废作聚奎高小学校。”白屋诗人吴芳吉,是聚奎小学第一班的学生,这儿山水清奇,给予这位诗人在灵性上以莫大的启发。此后他年长学成,曾经发愿要在这儿创办一所大学,并决定在四十岁以后归住黑石山,完成他所计划要写的十万八千字的国史诗。不幸年仅三十六岁,在江津县立中学校任长内逝世,遗骸照其生前的遗嘱,葬于黑石山麓的梅林。所以黑石山对于白屋诗人的一生,是一个关系密切的地方。在诗人的遗著中如《还黑石山作》三十一首,如聚奎学校校歌,如聚奎学校食堂歌等,都是以黑石山的风物为其吟咏的中心的。
    黑石山的确切地点,在江津区的白沙镇南八里。山高自山脚至山顶,约有三百多步石级。全山布满黑石,大者高三四丈,上而可以坐到一百多人。有的峭然独立,有的则三五成群,作各种各样的形态。全山黑石,共计五百四十多颗。本山以外,周围诸山,便很少看见这种石头。几百颗黑石集中在这一座山,这在地质变迁上是值得研究的。但这儿却有一个传说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一段神话,就是这些石头集中在一地,原来是二郎神从远处驱来准备去填平东海沱的。二郎是秦朝益州太守李冰的儿子,李冰善于治水,载在正史,但在四川各县,敬奉二郎神的就更多,到处都有二郎庙的建立。传说二郎治求到了白沙,见到白沙下游的东海沱,水深浪险,下面伏有蛟龙,行船时遭覆溺。二郎大生悲悯,决定要把东海沱的江底填平,使江水能够永远浪静波平。他便向山王神借了一条赶山鞭,要从贵州境内的娄山把大批石头赶到白沙的江边。最初山王神不愿出借,经二郎的恳求,并说定只借用一晚,在第二天晨鸡报晓前送还,才把赶山鞭借了来。二郎得到了鞭,从娄山赶石急行,天未亮时已赶到向沙附近,就是如今黑石山所在地。看看大功将成,二郎正在高兴,这时却激怒了附近的山神,于是令人高山上的石人伪作鸡鸣,提前报晓。这么一来,赶山鞭失了灵,二郎所赶的几百个石头也就地僵伏不动了。二郎这一气,便顺手给人高山的石人一鞭打去,自己则颓然坐在一颗大石头上。人高山隔黑石山约有五里,山上有石如人,中间有一条划然的裂缝,据说这便是二郎的鞭痕。黑石山上有一大石曰二郎石,上面显出自人坐过的形状,据说这是二郎一坐的遗迹。这是黑石山的神话,也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在白屋诗人的《还黑石山作》里,有三首诗就是写这个故事的。诗云:
    “登临又到二郎石,千载秦人留胜迹。传说二郎坐此间,遗痕至今犹历历。江上名滩东海沱,夏水涨时蛟龙集。大游沖瀜百丈宽,舟人欲渡空垂泣。益州太守故李冰,有子人英神禹匹。矜此行人复溺多,思塞横流安衽席。
“修炼复修炼,炼成白玉鞭。驱石复驱石,驱石娄山颠。垒垒五百座,蠢蠢行如豣。子夜发黔境,四鼓僰溪前。五鼓宝峰上,望望近江边。江神惧兮山神怒,伪作鸡鸣报晓天。
    “好月云常遮,好花风偏妒,好事总多磨,好人昔难做。天晓石僵难再行,陷入林中似活鲋。磙磊遍原隰,森然熊罴顾。二千年后讲坛开,天与吾侪读书处。嗟嗟四海又横流,无复二郎思砥柱”。
    芳吉诗中所述,和上面所说的故事似乎略有出入。但好在这是神话,不必加以深究。而这一段神话,在每一个聚奎学校学生的心灵里,却都是美丽的,情味隽永的。
    二、黑石山的风物
    黑石山遍山黑石,石畔则挺生古樟乔松,风景原极幽胜。山上旧有一座庙宇叫宝峰寺,前清同治九年(公历一八七○年),县人就寺改建为聚奎书院,至光绪六年始行完工。光绪三十二年改办为四川省立聚奎高等小学校,民国二年经四川省政府奖评,成绩列为全川第一。民国六年改为县立,以后续办初中高中,规模日益宏大。芳吉所撰“聚奎学校校歌”里说“聚奎山水清辉,聚奎草木芬菲。聚奎历史荣巍,聚奎人物琼瑰。”这虽是几句激励的话,但所说亦非过夸。因为黑石山全部都是聚奎学校的校产,所以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聚奎学校与黑石山是二而一的名词。黑石山的风物,真是说得上山水清晖,草木芬菲的。
    由白沙镇到黑石山,上山的第一境是“文翁石”,石上镌有“今之文翁”四个大字。文翁是汉时人,奉命守蜀郡,崇教化,兴学校,西蜀文风因以大振。石上所题四字,就是用的这个典故。由文翁石沿石级上山,约三百多级,始达山顶,即聚奎学校所在地。沿途怪石屏立,愈上则进入松林,而校舍则参差隐约于怪石丛林间。芳吉于民国十七年仲春率妻儿上山小住,我们且看他形容这一段的风景说:
“平桥水满桐花开,文翁石古长莓苔。叠叠云梯三百步,莺声迎我上天来。雨余山色净如揩,松林隐约见堂阶。小池亭子谁人建?三径垂杨去后栽。闻儿指点羡儿乖,人生如戏偶安排。今日与君为父子,总角当年那得请?”
    聚奎校舍一部份是宝峰寺旧址,一部份是聚奎书院所增建,又一部份则是改办为高等小学校后所逐渐加添的,中式西式建筑都有。校舍四周除怪石纵横外,到处都是参天古木,其中以松树为最多。各种花草,则遍植于石傍树隙。因为林木幽深,所以栖息了种种鸟类。每当晨兴夜息,林中百鸟争鸣;若遇天末风来,则又是松涛荡漾;构成一种天然合奏的音乐。芳吉有两首诗,把这种情景写得最亲切:
“我爱聚奎好,山水殊灵怪。晨夕欣往还,中藏两世界。上界鸟翱翔,下界石叆叇。何以联两欢?花木娇百态。枕石荫花间,听鸟鸣林外。石意浑多姿,鸟迹旋无碍。地幽松子乐,坐久白云在。何须栩栩成地仙,且聆叶叶含大籁。
    “夜半啼鹦鹉,月落噪八哥。云开响阳雀,天明啭金梭。谁家姑恶儿警睡,谁家割麦待插禾?直到瞳昽旭日上,齐声同唱迎日歌。群儿欣早起,诵习散林柯。书声与鸟语,洋溢遍岩阿。邂逅长相昵,人鸟意无佗。束知法曲与仙乐,孰能似此更谐和?”
    出校门左侧数十步,有两石东西对峙如门,各高数丈,中通一径,这是函谷石,上面题有“一夫当关”四字,是邓褵仙先生的手笔。课余之暇,学生多攀登石上游览。芳吉诗所谓“函谷石下挺松揪,函谷绝顶看云浮”,就是指的这里。由函谷石往左有百余步,便到了九曲池。池由大石九座绕成,池形九曲,故名。上有鉴止亭,取鉴于止水之意,池中盛种荷花,并养有各种鱼类。因为严禁钓捉,所以鱼在池中也游泳自如,从不避人。芳吉诗有“九曲池中鱼跃,圆荷叶底泼泼,静观不用钓丝,开怀与尔谐乐”正是池景的写真。
    黑石山下有小川名驴溪,环山北流到白沙镇而与长江相汇。近山有瀑布三处,一名高洞,一名蟾鱼洞,一名狗跳洞。高洞距学校最近,在校南二里。沿岸夹种幽篁,由高洞到白沙,可通小船。溪水清澈,江津望志载:“溪泉清冽,酿酒极佳。”闻名远近的“白沙高粱酒”,大部份就是用驴溪溪水酿出来的。三重瀑布里,以高洞瀑布最好壮观,高达十余丈。县志载:“每遇天雨将晴,或久晴将雨,水必沸腾,声闻数十里,乡人因以占晴雨,与他处之高洞异”。芳吉诗:“径入松林堡,水喧高洞坳。临岩一俯视,幽篁百万梢。攀藤下谷口,乱石比人高。两山劈面起,翠微入九霄。一水破空来,满谷闻长号。奔窜各寻路,狞龙一条条。观此悟文境,半因身世遭。人生庸福如停水,宁及湍流意气骄”就是写的高洞瀑布的景色。
以上所述黑石山的风物,不过略举一二。芳吉曾说道:“黑石山风物佳丽,全蜀学饺不及。”并非夸大之词。这样的名山胜水,对于一个伟大诗人的培育,自然是有其重大的影响的。
    三、黑石山与白屋诗人
    芳吉上黑石山聚奎学校读书,是在他十岁的时候,他的《壮岁》诗里,曾有“垂髫犹记十龄时,白沙江上远从师”两句。所谓“远从”,是从那时他家的寄寓地重庆回到江津转白沙镇的。他出生于前清光绪二十二年,十岁时是光绪,三十二年,正是聚奎书院改为四川省立聚奎高等小学校那一年,他入住第一班。聚奎学校经费充足,又是省立,开办时的主持人多半是当时留学日本的留学生,一切设施极富朝气。芳吉天赋聪明,入校后即为师友所契重。那时教他的国文课的,就是名重一时的荣县肖绮笙先生。肖先生于民国七年死在江津,葬于黑石山。逝世前曾寄诗芳吉,诗云:“劫火横烧已上眉,笔花舌剑尚纷驰,狂涛万派无南北,朽骨千年有是非。名士望尘先膜拜,老夫余泪向谁挥,每当感慨悲歌日,一念英才一解怀”。这虽是芳古离开聚奎学校以后将近十年的事,但亦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当时的老师对他的期许。
    清宣统二年即民国前二年,他赴成都参加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考试获得录取,出四川入京,这时他在聚奎学校第一班已经毕业,先后住了三年。聚奎小学从开办起,在奖励学生习作上就订有一种办法,即凡那一位学生的作文做得好,便批上“抄存”二字,不但要由作文者抄过送请教师圈点批注后公布,让全校学生观摩,并且分年汇印成册,寄送各方参考。芳吉当年的作品,是当时“抄存”得最多的。及到民国八年他先后发表《护国岩词》、《婉容词》,那时他已经是名满全国的诗人了。
    芳吉自离开聚奎后,每次回到江津,都要到黑石山小住,而以民国十七年的仲春留在山上为较长。那时他已到成都大学任教,乘寒假返家,两次入山,流连经月,为聚奎学校编修自书院以来七十年的校史。《聚奎学校校歌》,《聚奎学校食堂歌》及《还黑石山作》三十一首,都成于此时。《聚奎学校校歌》计五节,其二节是:  “谁当振此人心之灰颓,聚奎。谁当救此风俗之摧萎,聚奎。谁当奠此国步之颠危,聚奎。谁当慰此世界之凄悲,聚奎。谁当正此学术文章道德政治之是非,聚奎,聚奎。”可见他对于聚奎学校期望之崇高和殷切。
    天才命短,芳吉享年仅得三十六岁,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逝世于江津中学校长任内。遗骸遵照他的遗嘱,归葬于黑石山。江津县城到白沙镇,水路九十里。移灵之日,江津中学全体师生随船一直送到白沙镇,而聚奎学校的同学数百人则齐集白沙镇江边来迎接上山。安葬的地点叫梅林,临近九曲池,植有梅花几百株,亦即芳吉《还黑石山作》诗中所谓“双茔”所在地。双茔者,一为芳吉业师肖绮笙先生,一为其同班邓君。他在凭吊双茔的诗里曾有如下几句:“美子地下穆以宁,嗟我艰危独伶仃,敢将苏哲语,重译为君铭。我今之死所,君自乐所生。生死谁为美,上帝知其情”。不意未及数年,劳吉亦归葬名山,使无数仰慕他的人来此低徊感悼。不过他虽然早逝,而其伟大的诗歌,则已永留人寰,这真是“生死谁为美,上帝知其情”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4 04:29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