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53|回复: 0

粟裕将军的诗词歌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 11: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    言

  

常胜将军粟裕大将诗歌知多少?

粟裕大将是天才的军事家、战略家。他不仅是一位胸中有雄兵百万的武将,而且也是一位富有文才的儒者。情之所激,兴之所至,也常吟咏,尤善近体诗。

目前,粟裕诗歌(含对联)目前已知的有27篇。20年代2篇,30年代4篇,40年代3篇,60年代1篇,70年代10篇,80年代7篇。其中反映侗族地区生活的2篇,反映红军生活的3篇,反映新四军生活的9篇,反映战争年代生活的5篇(解放战争2篇),反映四化生活的7篇,反映家庭教育的1篇。

伟大的侗族人民的天骄,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闻名中外的战略家粟裕同志出生于湘桂黔交界侗族地区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镇)枫木树脚村(祖籍通道侗族自治县团头)。是日为清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初二(公历1907年8月10日)。粟裕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化名金米、余良、苏群,与家人通信时称季业、季业之。粟裕在湘西会同、洪江、常德度过了难忘的二十年生活。1925年18岁参加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读书会。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20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叶挺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教导队任学员班长,6月转为中共党员,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先后在朱德、陈毅领导下参加湘南起义。1928年4月随朱德率领的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会师,任主力二十八团三连连长。1930年12月任红军十二军六十四师师长,在第一次反“围剿”中,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活捉国民党军第十八师中将师长张辉瓒。战后,毛泽东诗兴大发,挥毫填了一首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以磅礴的气势,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同时记录下了粟裕率领的六十四师参加战斗的辉煌战绩: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粟裕诗歌揽胜(一)

  

过清浪滩①(五言)

1924年1月赴常德船上

  

好个清浪滩,浊浪三丈三;

船在浪里走,如过鬼门关。

(见《粟裕大将——侗族人民的好儿子》285页)

  

注释①清浪滩:沅陵境内沅江一险滩。滔滔沅水数百滩,其中以清浪滩最有名。沅陵山岭崎峻,河流凶急,河多滩险,尤其是沅水靠近沅陵一段,清浪,横石,九溪,白溶,滩连滩接,白浪滔天,单清浪滩就是四十里水路,船只顺流而下只需二十分钟,逆水而行则需要整整一天。而境内则是白河,凤滩、茨滩、绕鸡笼、三门、驼碑五滩最为著名,故当地有 “凤滩茨滩不为凶,上面还有绕鸡笼”的民谚。清朝诗人查初白原名嗣琏(1650年—1727年),后改名慎行。康熙十八年他29岁,同乡杨雍建作贵州巡抚招他做幕僚,从军黔楚。其时吴三桂战乱,烽烟遍野,兵戈戎马,他写诗沉雄踔厉。他从湖北渡洞庭湖到湖南,又西行到沅陵县东,这是沅江最险处,乱石攒空,惊涛激岸,过清浪滩,舟子用丈五、六的大招,冲涛劈石而过,船穿浪腹。他写:“怒势中流劈浪开,蛰龙潜处起惊雷。”水流湍急更碰见怪石交错,浪益汹涌又轰声如雷,他称为百险。现已建成湖南最大的水利枢纽——五强溪水电站。清浪滩,《好儿子》一书作青朗滩,经考证系笔误。现改为清浪滩。

  

写作背景:

少年粟裕不满足会同现状,沿沅江下常德,激流归大海。这首诗定格在“好”上。好是惊奇,好是亲临其境,好是对比反衬出清浪滩的险和伟大。有的诗把“丈”作为“尺”,现据梁源辉的文章《寻觅将军的足迹》朱楹秘书1992年10月底沅江行的回忆。朱楹同志回忆道:“粟老总说他过清浪滩时,大浪把船托起老高,抛上又落下,险些把他摔到河里,为此作了这一首诗。”这首诗是讫今发现的粟裕第一首咏物之作,表达了粟裕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敢于面对风雨人生的境界,寓意深刻。“三脑九洞十八滩,滩滩都似鬼门关。纤夫命薄多辛苦,只盼老天保平安!”流传至今的《沅水谣》这样唱道。对于沅水的险要,少年粟裕颇有感触。(民国)徐世昌编选的《晚晴簃诗汇》(136-143)/二百卷有道光辛卯举人邵懿辰的《清浪滩》诗:“下船泊滩头,上船泊滩尾。老鸦绕滩啼,行人命在水。水声怒作伏狮吼,霹雳横飞蛟龙走。罗刹屹立骄向人,巨舟失势吞入口。篙师持篙与水争,白雨珠跳不住手。一叶随波清见底,纵横出没四十里。飞鸢跕跕白日愁,君独何为至于此。”
2002年12月22日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邓敏文教授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侗族文学(征求意见稿)中写道:侗族现代文人文学萌动于20世纪初期。北伐名将王天培(1888~1927,贵州天柱县人)临终留下的《革命格言》、《宁归歌》、《遗书》和粟裕大将(1907~1984,湖南会同县人)早年创作的五言诗《过清浪滩》(1924)、四言诗《闷心斋》(1926)等作品可以说是侗族现代文学的先声。



★粟裕诗歌揽胜(二)

  

闷心斋(四言)

1926年夏会同家中

  

镇日读经,何堪国事?

终朝面壁,愧作须眉!

(见《粟裕大将—侗族人民的好儿子》283页)

  

写作背景:

这本是粟裕亲拟的对联。有的文章又作:整天读经何堪国事,终日面壁愧作须眉。大同小异。有的“镇”字又作“整”字。这首四言诗缘于其父母跟他包办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个姓吴的姑娘。粟裕在严父的盛怒威逼下,与四书五经及孝经作伴,困守斗室,度日如年,心情悒郁和极端愤慨。此时的粟裕已经是见过洞庭风浪的“小麻雀”。写这首诗是对父亲的抗议。青年粟裕作出自己无悔的选择。粟裕回二师后,专门写了一封信,声明解除与吴家姑娘的婚约。信上说,自己十年八年,甚至一辈子也回不了家。吴是良家女子,请她另嫁高门。

愤怒出诗人。从“闷心斋”到《激流归大海》:“镇日读经,何堪国事?终朝面壁,愧作须眉!”这幅对联是1926年粟裕在湖南常德第二师范读书时,假期回会同家中,亲笔写在家中书房门框两边的墨迹。门上还贴着“闷心斋”三个笔力矫健的大字。至于粟裕当时因何而具有这种悒郁和愤懑的情绪呢?诗以言志,文以抒怀,笔者曾访问过粟裕将军的亲属及邻居,得知当时的一段故事。

粟裕的父亲粟嘉会,本名粟周亨,是满清时期的一位秀才,中了举人,(1968年迁坟开棺时乡亲们还见他戴着表示举人身份的顶戴花翎),有二子三女,长子多瑞,字沛,次子多珍,字裕。出身于封建社会的粟嘉会先生,原拟于仕途中求进以取得功名,不料中举后便接连考场失利,乃改行经商,往来于会同、常德做木材生意。谁知又逢沅水暴涨,几次洪峰,将他经营的木材漂失殆尽,仅一身得人抢救而幸免于难。结果债台高筑,只好变卖田产还债,家道遂中落,只好将他的光耀门楣的希望寄予两个儿子身上。

少年时期的粟裕,聪慧勤奋好学,爱好活动,当他家从枫木树脚迁到会同城,他就读于第一高等小学时,常与邻居张邦善的两个儿子张域、张均相约,异日投笔从戎,报效祖国。

1924年二月,粟裕向家里提出要赴常德省立第二师范求学,当时,家庭经济拮据,嘉会先生担心两个儿子都会提出同样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在这种情况下,粟沛自愿放弃求学机会,在父母面前极力为弟弟说话,促成粟裕升学,并从学校走向革命。

1925年,粟裕在常德第二师范读书之际,该校已有了共产党的组织,学校政治空气浓厚,学生思想活跃,学生会组织内可借阅革命书刊。粟裕在同学的影响下,参加了学生会,读了不少马列主义书刊,经常参加校内的革命活动,并于次年11月加入了共青团。


一、敌情与地形的侦察

官陡门在日军盘踞的战略基点芜湖近郊飞机场附近,是一个极险要的地方,它的位置恰恰像象棋盘中心卒前边的渡河点一样,棋盘河两边的两条线,正如官陡门的两岸的两条宽不到一公尺的堤埂的通路。这几条道路都被破坏了,白天要架上木板才可以通行。据点周围设置三层铁丝网和其他障碍物,铁丝网以内筑有掩蔽的战壕。两岸中间的河,是不能徒涉的,宽约五十公尺,其余的空白地方,全是河网与湖泊,而其周围几十公里,特别是我们由东向西去进攻的地方,足足有七八十公里的河网。在这地区你要向前走一百公尺,至少就得过两三条河,河沟纵横交叉,水既深而船又小。几十公里地,往往找不到一条陆地,一出门,就非坐船不可。这七八十公里的区域中,只有两条路可以直达官陡门。但是还需要渡过好几条深不可涉的河。而青山、黄池,敌人的两个据点,正如棋盘东面的两个炮位。我们的部队去进攻,必须经过这两个据点的中心线向西前去,而这两个据点却正在我们二十余公里的左右侧后方威胁着。这两个据点之间,有一条直达的长约十八公里的宽大的堤埂联系着,它有充分的可能截断我们唯一的一条归路。而芜(湖)宣(城)铁道的据点线,正如棋盘上的卒子线,每隔五里即有敌人构筑的据点,并派兵守护着,其距铁道最近的,只有三公里,距飞机场则不到三公里,距芜湖也未超出敌人轻炮兵火炮的射程。官陡门两岸的街道以南四公里的永安桥,以北五公里的年陡门,都有敌人驻守,可以沿堤埂,直趋街道。总之,在半点钟以内,敌人由西、南、北三面各据点开出的增援部队,可以完全到齐。飞机的出动更不消两分钟,就可以在我们上空低飞袭击。官陡门的两岸街道,不到一百公尺长,建筑在高高的堤埂上,可以瞰制四周的河网与水田,虽是单线的砖房屋,但对我们只有步枪和很少轻机枪的部队来说,也是够麻烦的。这里总共驻扎了三百余伪军。两岸之间,只有宽约一公尺的衰朽的板桥贯通;这可算是天险了,也是敌人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可是一个极安全的地方却正是我们出奇制胜的地方了!



二、战斗的动员
敌情和地形侦察清楚之后,为了使当地人民从敌人铁蹄下解放出来,为了震撼敌人的心脏,歼灭敌人一部分有生力量,更为了要鼓励敌后的广大人民,坚持江南抗战,以备和全国友军争取抗战的胜利,因此决心挺袭官陡门之敌。当一月七、八号的时候,就在参战部队中进行动员,除政治上说明敌人残暴,人民所受痛苦,我们坚持江南抗战与配合友军的意义,和敌人的弱点以及我们有胜利的把握等条件,以鼓起战士的勇气与热情外,并从军事上加紧进行了几昼夜的夜间战斗演习,交代了白刃战、河川战和街市战的注意事项。指战员们的情绪异常热烈,都在互相猜问着:“究竟打什么地方啊?”“打的是哪个呢?”“他妈的,我们只怕他们预先逃走了,那才可惜……”战士们的枪都自动的每天洗擦七八次,机关枪班的同志更努力,差不多时刻都在准备着,不是练习瞄准就是练习装退子弹,枪筒擦得亮晶晶、滑溜溜的,还嫌油太少了,把零用钱节省几角去买两瓶生发油带着,免得机关枪卡壳。副班长滑稽地说:“敌人排好队,只等我们的机关枪去点名,答应得好,每人赏他两颗花生米……”大家都忍不住笑起来。十八号的早晨,还未天亮,大家闹着起床,炊事员同志已先起身,煮好了早饭,大家吃得饱饱的,准备向目的地出发。有些同志为了轻快,情愿挨几天几晚的寒冷,将笨重的军毯也留寄下来。集合号还未吹完,队伍老早就站好了等待着指挥员来讲话。当我走近队伍的时候,大家向我行着喜悦的注目礼。虽然北风狂暴地从湖边袭来,但大家为了要听讲话,暖耳的帽边都不愿放下来,一队队的在霜盖住的草地上站着。当我开头喊一声“同志们”的时候,他们一齐立正,“刷”的一声,将那盖着枯草的霜雪划破了,叫他们“稍息”之后,又是“刷”的一声,好象在沙坪里动作似的。为了保守秘密,我只简单地作了些鼓动。当时战士们都非常兴奋,只见烟雾般的热气,从每个人的嘴唇边滚出来。因时间的关系,我匆匆地结束了讲话,从战士们的神情上,显见得这些话还不够满足他们的愿望。
前进号响了,队伍出发北进,虽然下着毛毛雨,但谁也不愿意撑伞。从银色的土地上,踏出了一条斑斓蜿蜒的路痕,谈笑声与脚步声错杂地交响着。前面的人跌倒了,后面的人还停不住脚步,立即喊出“仰射预备放”,后面的人跌倒了,前面喊“再来一个”。路途虽然泞滑,可是大家并不觉得难走。二十五公里路只作了一次小休息,就走到了。大家眉毛上都点上水银般的水珠。当天下午住宿下来,除少数工作人员外,大家都没有外出,继续擦枪、洗脚、开行军检讨会。第二天上午,为着保守秘密,在原地停候了些时候。到了预定的时间,偷偷地上了船,突然转向西开渡到丹阳湖的西岸。那时已经上午九点了。翻过了堤埂,改乘几只预备好的装肥料的船,继续由内河西进,午后十二时以后才到达了预定的地方隐蔽集结,距攻击目的地还有将近四十公里。这里消息还可以完全封锁,但是再向前去,封锁就不甚严密了,必须在夜间赶到才行。
二十日天亮,大家都不愿意再睡就起了床。他们又在擦枪装子弹铗,整理草鞋带子、包袱以及其他的东西。八时以后,各单位召开军人大会,除作政治鼓动外,并宣布战时纪律及注意事项,同时班与班、连与连之间,订了缴枪捉俘虏的竞赛条件。战士们都争先恐后充分地发表意见,讨论了两点多钟,还有些意见没有说完,可是炊事员同志送中饭来了,于是由指导员做了结论,完满地结束了会议。
午饭以后,虽然值班员逼着大家睡,但战士们只是把被毯蒙着全身,脑袋集在一起蠕蠕而动,谁也不能放心地睡,只希望快点天黑。午后一时,除值星排长外,排以上的干部到首长处开会,我说明了应攻击的地方和应消灭的哪一些敌人,具体地分配了各连的任务和动作的次序及应注意的事项。干部们都异常注意,特别是×部的任务,是攻打敌人的后方,从芜湖方向向东打,也就是由河的西街打到河的东街,必须要以迅速的动作抢夺沟通两岸的小板桥,因此又严格地宣布,如果只缴到很多的枪,而没有抢占小木桥,那就是根本上没有完成任务,还是要受处分的;反之,如果抢占了小木桥,而没有缴到枪,则基本上是完成了任务。我严格地命令大家特别遵从,最后规定大家要在二十分钟内完全解决战斗,并迅速地集结准备回撤,随后各人发了一份地图、命令、联络信号,和许多战时对敌的口号标语等,即行散会。
下午,提早吃过晚饭,集合了全体队伍。为了便于交代任务,避开了群众。当我向全体指战员讲解作战任务的时候,他们情绪的热烈较十八号早晨开始出发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宣布了要攻击的地点和敌人的时候,大家鼻头都胀大了,表示一种特别的愤怒,同时又带来喜悦的骄傲。话讲完了,掌声和高兴的笑声响成一片,连长、排长们在忙于分配夜战的干电池和准备渡河的绳索标记等,战士们有些人在擦枪,有些人在捆草鞋,有些人在准备手榴弹,在谈笑声中,有人说:“打伪军好像打豆腐一样,喝米汤一样,就是怕他们预先逃走了……”但也有反对的人说:“哼!不能轻视这些伪军,因为他们是受过日本鬼子训练的,装备也好,地形又那样易守易攻,而且离敌人战略据点很近,鬼子容易来增援……”,在大家谈得正起劲的时候,一声哨音,打断了大家的话头,值班员问:“准备好了吗?”大家齐声地答应:“好!好!”于是按次序出发。

2007-9-7 03:45 回复  

草木皆粽
32位粉丝
13楼

三、战斗,前进,冲锋!
一切都准备好了,时候已是二十日午后五时,部队按着既定的次序出发,当地的人民男的女的,老的小的,集在村边停留着,目送我们,直到队伍走完了,走远了,看不清楚了,才转回屋里去。天还没有黑,队伍中还有些人在边谈边走,约莫半点钟后,天色慢慢的黑了下来,我向前面望去,看到全队像一条黑影,再过些时候,只能看到自己前面一个人的背影了,于是谈话声也就寂静下来,除了刷刷的脚步声和间或远处传来的犬吠声外,什么都听不到。天上没有星光,可是队伍仍然走得很迅速,到八时半光景,部队已走完了十五六公里左右的路程,恰恰到达青山通黄池的大道中的亭头镇。在前卫到达该地以前,就先派人去封锁了通敌方的大道。大约停了十五分钟,跟在后卫的×××队,停留了下来,分配兵力于南北两面,逼近黄池、青山敌人的两个据点,以掩护我军归路的安全,其余的部队仍照以前的次序向目的地搜索前进。十点钟到了大闸,在此必须渡河,可是河的东岸没有一只船,西岸有无,看不清楚,派人到处摸索,从水塘边抬来了一只仅可装三个人的小船,可是没有划水的工具。因为河对岸常有敌人的坐探,又不好喊老百姓的门,怎么办呢?会游水的同志偷偷地找来一只装了东西还可以装十人左右的木船,船上有一个老头。按照这样的载运量计算,两只船渡完整个部队,需要四个小时。此去目的地还有十七八公里,而且还要过渡,假如到了那里天已亮了,便不好攻击,于是先把河西岸的去路加强了警戒封锁,又在部队中喊出那批预先挑选的水手来,加强渡河的速度,小船则用绳索连起来,两岸派人拖,上下船舱也派了人招呼,免得滑倒,耽延了时间。这样努力的结果,在两个小时半以内,队伍统统渡过河。
人数到齐了,便急速地离河岸向西赶路,速度更加的快了,比平常差不多加速了三分之一。那时已是二十一日的早晨两点了,离目的地还有十公里,这倒不算什么,可是前面还要渡过一条河,又不知那里渡船是否被敌人封锁了呢?如果不渡河,则须再多绕五公里路,但是须从敌人据点头道桥一公里多的地方通过,假如被他们发觉,用电话通告了各处那就不好办哩。我们考虑了以后,觉得还得绕五公里路好,即是被头道桥的敌人发觉,也不要紧,走快点,冲猛些就是了。于是开始快步,断断续续地跑步,只听得紧促的呼吸与跑步声,我心里禁不住想:地球转慢一点吧,不要过早天亮才好。足足跑了十公里,地上虽铺满了严寒的霜雪,天又刮着寒风,可是大家却跑出一身汗来。到了头道桥附近,队伍用缓慢的步伐安全地偷越过去,这时,大家才觉得汗湿的衣服冰人。这样又费了半小时,才避免被敌人发觉,折向正北急进。约四时光景,赶到了王石桥,距目的地只有约两公里了,这时才放下心来。
稍停了一会儿,我率主力过桥,沿两岸北进,绕向西方,由通芜湖的道路向东打回来。×部之一则沿东岸北进,但须待西岸攻击后才能行动,以免被敌人发觉过早。反复的安排好后,队伍再静肃地前进,不一会,主力距敌人不到一公里了,战士们沿着堤坝的倾斜面继续前进。只有两三百公尺了,大家蹲了下来。“停止!”顿时,静肃得连呼吸声也小下来。突击队的干部带了几个尖兵摸上前去侦察,看清楚了敌人的两个哨兵,穿着大衣,戴着风帽,正立在那里;也看清楚了三层铁丝网后面有工事、地堡……“对!从这边摸过去!敌人看不清楚,好打!好打!”
突击队学着尖兵的样子,都静肃地伏着向前爬进;二梯队也慢慢地跟进。当到达铁丝网近边,距敌人不到三十公尺,正在拉开障碍的时候,敌人预设的警钟响了,敌人恶狠狠地斥问:“哪个?”紧接着就像爆竹店里失火一样,我军战士们的手提式冲锋枪、轻机枪、驳壳枪同时连发,那天翻地动似的手榴弹冬冬地爆炸着,枪口和手榴弹爆炸的火光,照耀得通亮,冲锋号也吹得使人更加有劲。紧接着,东岸的机关枪也响了。不到两分钟,我们便冲破了铁丝网,敌人的两个哨兵被打成了肉泥躺在地上。躲在哨兵后面约十公尺的掩蔽部里的几十个敌人,动作快的钻了出来,但刚到外面就被击倒了,爬不起来了,有的一半躺在洞里,一半躺在洞外,刚刚塞住了洞门;动作慢的,就躺在掩蔽部里不敢出来了。掩蔽部里和街口边的敌人还未解决完毕,他们在街上丢了不少枪。但我军的第二梯队却不要枪,勇猛地冲进了街中,转向河边,顺利地夺取了小木桥,紧接着就冲过河东,到了伪司令部的门口,又是一阵激烈的射击和投弹,冲进了伪司令部。河东岸北进的×连,也冲破了铁丝网,进来夹击着敌人的北侧。东边街口密集的枪声和手榴弹声响了一阵之后,就渐渐稀疏下来。



★粟裕诗歌揽胜(十一)

  

老兵乐(二)

一九七四年

  

半世生涯戎马间,

平生志气在元元。

得从战争学战争,

江淮河汉往复返。

同辈万千多作古,

幸存今日何所憾。

感时不必频对镜,

风光难得闲中看。

(原载《粟裕研究信息》第十三期)

  

写作背景:

《粟裕研究信息》第十三期发表了2000年12月楚青大姐的《追忆粟裕<老兵乐>》一文。该文第一次透露了《老兵乐》的写作背景和过程,并将1974年写的《老兵乐》第一次发表。1974年,时间又过去十年了,他冤案未平,任闲职依旧,自己在致力研究探讨未来战争,写了第二首。此诗未发表过。原诗如下:

“半世生涯戎马间,平生志气在元元。得从战争学战争,江淮河汉往复返。

同辈万千多作古,幸存今日何所憾。感时不必频对镜,将军难得老来闲。”

诗成后感叹:“将军只合裹尸还,何期生入玉门关。”我当即劝慰了几句。他沉思后将上诗末两句改为:“感时不必频对镜,风光难得闲中看。”

点评:见我写的《大将诗魂老兵乐》,逆境出诗人,愤怒出诗人。



粟裕诗歌揽胜(十二)

  

沁园春·淮海战役

一九七七年

  

作战方针,攻城打援,首占开封。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战局过坳,敌转防御。兖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十月节,我大军南挥,分割包抄。 首歼碾庄伯韬,看徐双翁鳖哪里逃。笑纬国东援,损失徒劳;双堆黄维,称蒋嫡系。覆灭于后,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

  

(楚青2000年7月13日晚自粟总手书抄录。)

原载吴跃军《苍松劲草——粟裕研究笔记》180页。

  

注:此为粟裕大将遗作,生前未发表。按沁园春词牌为双调,上片十三句,下片十二句,上下片后十句平仄相同,上片二、三句对仗,四、五句与六、七句对仗,八九句对仗。下三、四句与五、六句对仗。但用韵处不多。正如同粟裕代司令员打淮海战役一样变中生奇,奇中生变,填词也如此,这是一个千古之谜。

  

点评:这是粟裕诗歌的绝品、珍品、上品,也是粟裕诗歌绝笔遗作。二十二年征战二十四首诗词。绝妙好辞。词中提到4个人物黄伯韬、黄维、杜聿明、蒋介石已经随历史进入了粟裕的败将行列。该词气势庞大雄伟,读起来有一股泱泱正气在上升,在沸腾,在前进。历史的车轮是人民群众,任何逆流而动的人绝没有好下场。

【淮海战役简介】1948年9月济南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刘峙集团4个兵团、4个“绥靖”区,25个军,约60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在济南战役临近结束时,就下一步作战计划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设想。当时粟裕所提的“淮”是指淮阴、淮安,“海”是指海州(即现在的连云港市),这是一个“小淮海”作战计划,主要是要消灭两淮和连云港地区敌人十几个师,为下一步夺取徐州创造条件。9月25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复电指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并指出第一步应以黄伯韬兵团为目标,然后再歼两淮和海州、连云港之敌。  

10月22日,中原野战军主力攻克郑州。24日,开封守敌东撤,中野主力4个纵队乘势东进。此时,辽沈战役取得全胜,中央军委、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扩大原定淮海战役规模,指示中野加入淮海作战,力争就地歼灭徐州地区之敌。

蒋介石为了确保徐州,巩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11月初决定将主力收缩在徐州、蚌埠间津浦路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阻止解放军南下。华东野战军于6日夜间向预定目标开进时,发现敌人正在撤退,当即转入追击,坚决围歼后撤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黄伯韬部。9日,中央军委、毛泽东指示中原野战军主力直出宿县,截断宿蚌路,配合华东野战军对徐州之敌形成战略包围。这样,原定的“小淮海”作战计划演变为歼灭国民党军长江以北主力的“大淮海”决战计划。

11月11日,华东野战军将黄伯韬兵团合围在碾庄地区。15日,中原野战军攻克宿县,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为了统一指挥, 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位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22日,黄伯韬兵团被全部歼灭。25日,由确山地区东援徐州的国民党军第12兵团黄维部被中原野战军包围在双堆集地区。黄维兵团被围后,蒋介石一面督令蚌埠之敌北援,一面令徐州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绕道永城南下,企图侧击中原野战军,以解黄维兵团之围,然后一齐南逃。30日,徐州之敌约30万人向西南方向逃窜。华东野战军11个纵队全力追击,至12月4日,将逃敌全部包围在永城、肖县之间的陈官庄地区。人民解放军采取了“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的方针,首先集中力量歼灭黄维兵团,同时严密包围杜聿明集团,阻击和监视北进增援的李延年兵团。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协同下,于15日将黄维兵团全部歼灭,其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11师。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歼,其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的第5军。



《粟裕战争回忆录》写于一九七六年夏。直到粟裕1984年2月5日逝世后的1987年7月才由楚青等人整理完毕。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同志为本书题写了书名,1988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大受欢迎,1995年又重印一次。原书652页37.9万字。

粟裕的回忆录不同于一般的回忆录,他讲的是战争,大兵团作战、军事辩证法、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转折理论;他论的是作为杰出军事家,作为长期在一线负责军事指挥的高级将领对战争指挥艺术的探讨和理性思考;他为后人留下了如同《孙子兵法》的军事巨著,美国西点军校学习它,国内外军事战略学者研究它,弥补了《淮海战役》这一章这本书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它的理论性、完整性、故事性才更强。

新版《粟裕战争回忆录》能顺利出版,得源于张学良先生。知识产权出版社一个典型的断版书编辑出版案例是粟裕将军写的《战争回忆录》。该书由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首次出版11000册后即脱销断版。2003年,张学良的家人在美国看到这本书,非常想买到一本,他们到北京找到解放军出版社时发现这本书早已售罄,后来找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寻求帮助。知识产权出版社征得粟裕夫人的同意,取得授权后,按需出版了300册,新版共458页39.9万字。紧接着,该社又陆续接到了军事科学院和浙江新四军研究会等单位对这本书的订单。该书的出版要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按需出版这一出版新模式。

新版《粟裕战争回忆录》编者说:《粟裕战争回忆录》第一版时未将《粟裕谈淮海战役》一文收入,此次再版特将此文刊出,以供读者阅研。该文共7个部分,分别谈到了研究淮海战役的意义和注意方法,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建议时的考虑,在淮海战役演变为南线战略决战过程中个人的考虑,歼灭黄伯韬的作战(第一阶段),华野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战役第三阶段的情况,敌方的指挥。



粟裕同志这首咏淮海战役词,首次全文发表,感人肺俯,气魄恢宏,简约凝练,豪放激烈,耐人寻味。作者晚年曾书写过一幅对联给惠浴宇同志,代表了一个为革命奋斗60年的老兵思想:“写好自传万事足,无官无忧一身轻。”名将粟裕和逆境粟裕在作者身上达到完美结合,1958年被错误批判,二十五年一贯制,到病逝,作者都没有被平反。真应了作者另一首《抒怀》诗:“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把生死沉浮当成寻常事和自然规律,已经将人生悟尽悟透。

最后,《粟裕研究资讯》从2002年创刊三年来,作为一名业余的粟裕研究爱好者,我们开展了长期性、民间性、群众性、自费性的业余研究粟裕活动,作为湖南502(粟裕)研究室负责人主编了19期《粟裕研究资讯》,发表了近百万有关粟裕研究的文章,今年2月5日第一期和江苏海安七战七捷纪念馆合作,首次发表1978年5月16日粟裕同志和新四军老战士、原中国作协理事、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军区军事文学家胡石言同志的重要谈话革命文献材料(据录音整理)《粟裕同志谈苏中战役》,得到了粟裕夫人楚青同志等老同志和粟裕研究专家及侗学界领导们的赞许,该期计划发行500册,许多同志看到后纷纷致电来信索要,说是珍贵的文献,难得看到,光湖南502(粟裕)研究室春节前就寄出160册,加印了60份,受到了党史界、军史界、侗学界和粟裕研究爱好者的热烈欢迎。由于我在民间文艺保护的成绩,2005年元旦我光荣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一员,并于2004年在“杂交水稻”故乡怀化成立的国家一级学术团体——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稻作专业委员会担任副秘书长。“粟”就是五谷之一,裕就是富裕和谐。研究粟裕就是研究中国革命史、建设史。为迎接2007年8月10日粟总百年诞辰,尽全力出好《百年粟裕》和《中国侗族20世纪诗选》这两本品位高的书籍。

著名作家、新四军一师苏中分会副会长、中国侗族文学学会顾问、中国淮学研究会会员、粟裕侄子粟刚兵(侗枫)先生在2月9日致《粟裕研究资讯》编辑组短信中说:
“爆竹一声辞旧岁,金鸡起舞迎新春。
咫尺天涯心相印,讯短义长祝平安!
刚兵献给自费研究粟裕20年的英雄。”

英雄是粟裕,英雄是随同粟裕出生入死的淮海将士们,英雄是支援子弟兵的人民群众!淮海英雄精神将激励着每一个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工作的共和国公民们!

  

得到会同籍解放军干部粟立军同志的资助,经过《粟裕研究资讯》编辑组的努力,已经购买了一批《粟裕战争回忆录》放在粟裕故居——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树脚,供思想者、学问家和参观群众们翻阅研究。以慰粟总在天之灵,缅怀粟裕的淮海英雄精神。

粟裕书籍里升腾出来的粟裕转折理论,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国防、战略、军事、建设思想这些物华天宝将和枫木树脚那颗伟岸挺拔的枫木树群傲立九州,作为战神护佑华夏960万平方公里神圣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一书十年不寻常,经风耐雨故事多。
铜墙铁壁是人民,枫木树脚淮海歌。



★粟裕诗歌揽胜(十三)

  

赠郑涛①任远洋轮船长

1978年5月北京

  

任你纵横三大洋,

重担全负汝肩上。

道途不比长征近,

远涉重洋很平常。

(见《将帅儿女谈将帅》173页)

  

注释①:郑涛,系寒生,粟裕次子,时任远洋轮船长。

  

点评:粟老总坚持自己的儿女应该在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长子戎生从哈军工毕业后,粟老总要他到作战部队工作,从当兵做起。寒生入伍后,一直在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转业到交通部,粟老总支持他继续上远洋轮工作。并说:“年轻人不要贪恋小家庭,想着坐机关。”于是就有这一首赠诗。这首诗对高干家庭及子女的教育应该说是个启示。创业难,守业更难。

赠诗难写。这首诗以长征作比,说明万里长征革命才完成了第一步,还有建设,还有改革开放,还有国际交流合作。得天下者还要善治天下。



★粟裕诗歌揽胜(十六)

  

题《江海风云》

1978年9月北京

  

武装斗争廿余年,

转战频繁几万千。

英雄业绩烈士血,

可歌可泣壮诗篇。

  

吾辈不能忘过去,

创业艰辛忆先贤。

江海风云汇青史,

激励人民永向前。

(原载〈〈江海风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

  

点评:这是一首题诗。这首诗跳出一般题诗的圈子,以历史的笔调回答了〈〈江海风云〉〉是怎样的一本好书。英雄烈士创业史,忘记过去就是背叛。第一段的后两句尤为写得好,“英雄业绩烈士血,可歌可泣壮诗篇”可称名句。



粟裕将军说:叶剑英副主席代表党中央、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的讲话,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不朽功绩,全面回顾了建国三十年来的战斗历程。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列宁搞革命,是城市武装起义,这是苏联的情况。苏联在那时是资本主义的国家,也是较落后的国家。彼德堡等城市,无产阶级力量较强大,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几十年民主革命斗争,把各地革命力量组织起来,特别是在“四。一二”国民党蒋介石叛变以后,毛主席在江西罗霄山脉建立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采取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是毛主席伟大的贡献。革命是在摸索中,在艰苦斗争中前进的,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30年来,我们党的路线,在大部分时间里是正确的。  
  北京民主墙,有人在那里评论老人家(毛泽东),说像斯大林,像赫鲁晓夫,这是错误的,这么一来,天下大乱了,世界共产党都大乱了。当然我们工作有失误,有挫折,领袖是人不是神。如果都像1957年以前这么搞下去,我们四个现代化也实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别长,我们的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旧社会的许多痕迹。毫无疑问,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开始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但是,它还不成熟,不完善。因此,要毫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当前国民经济调整的同时,积极地有步骤地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上次到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是战败国,工业的破坏是很严重的,群众日常生活过不去,我们解放后还没饿死人嘛。到日本参观,大家感到很沤气,日本人很注意经济核算,没有钱赚,亏本是不干的。北海道火山爆发,居民都搬家了。火山爆发之后,人家马上把公路修到火山底下,路边建设了旅店、饭馆,目的就是让人旅游、籍以赚钱,增加收入。要是一般的人谁都不愿干的,可人家,爆发了火山还在修公路。  
  日本,有个天然野生动物园,把那些动物用铁丝网围起来,人民去参观时,坐着安全保险的汽车进去。只有两公里那么长,汽车进去了,老虎等野兽爬到你的汽车玻璃窗来。参观一次收2000日元,折合人民币20元。小孩1600日元。日本朋友说,如果增加一对熊猫,那票价就更高了。现在这野生动物园,每年接纳观众150万人以上。这个收入是很大的。  
  肇庆星湖,规模很大,贯彻以旅游养旅游这种办法,加上铁路通车,发展就更快了。看了你们的工艺厂,特别象牙雕刻,艺术很高。端砚是文房四宝,出口日本,很受欢迎。日本文字,和我国汉字差不多,都是方块字,看他们的报纸,许多文字和我国汉字一样,有的意思也相同。雕刻端砚,可不可以搞一些半机械办法,像象牙雕刻那样,车、刨等都可以改进。  
  小岛座谈会后,粟裕将军和我们一起,在小岛门前照相留念。  
  粟裕将军在波海楼客厅,兴致悖发,亲笔挥毫题写了一首诗:  
  “西江浩荡映九天,  
  北斗七星降凡间。  
  更喜人和兼地利,  
  长征路上着先鞭。”  
  景物因人成胜迹。粟裕将军咏西江诗,已镌刻在玉屏岩,长留天地间,万古不废。

粟裕诗词题赠一个地区少见。古语云:成大事者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肇庆地区三者均有,先富带后富,致富思源,致富思进。有“西江浩荡映九天”的美景,就有“长征路上着先鞭”的动力和效果。题诗、赠诗都很难写,但粟裕成竹在胸,一气呵成,不愧有国学的功底,有中国国粹诗词文化意蕴的深刻体悟。创诗词之未创,发诗人之未发。革新诗坛陈旧追古之风。旧瓶装新酒关键酒要新。



★粟裕诗歌揽胜(十八)

  

游西樵①

1979年11月13日

  

西樵景色堪夸,

路转峰回如画。

华盖②出白云③,

千尺珠帘④高挂。

  

当年欲避尘寰,

而今乐在人间。

亭阁映天湖⑤,

为四化装点江山。

注释:①西樵:位于广东省南海县。

②华盖:山名。

③白云:峰名。

④千尺珠帘:瀑布名。

⑤天湖:死火山口形成的天然湖泊。

(原载〈〈粟裕研究文萃〉〉第5辑)

  

点评:这是一首讴歌四化的抒情诗。作者到了南海的西樵,看到如此美的景色,不禁诗情大发,巧妙地把山名、峰名、瀑布名及湖名嵌入诗中,是一首好的旅游诗作。



粟裕家正厅前还挂着“旋听鹿鸣”的贺匾。粟总有深厚的中国诗词功底,谙熟格律,又不拘泥,能推陈出新,富于创造。

有读者问楚青先生粟裕遗作《颂黄桥决战》从字句上看好象是“青玉案”词调,只是格律上有些灵活变化,不知是不是“青玉案”的变化形式。楚老回信说:

“来信关心粟总的一首词,谢谢!该词的句式确同于‘青玉案’,但‘青玉案’为仄声韵,而此首非仄声韵,故当时粟总即定为‘自由调’,自行起题了,以上特告。”

读了这三首不同年代的诗〈〈老兵乐〉〉,可以看作是粟裕人生难得的无悔曲,常胜歌。歌名就叫“老兵乐”或歌引就是“半世生涯戎马间”。

若侗族音乐界有人谱成曲传唱必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好教材,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好光碟。但愿侗族音乐界有此有心人传唱这首《老兵乐》。1994年龙飞同志在纪念敬爱的粟司令87周年之际将《抒怀》作曲,为男高音独唱。

大将的诗魂在于《老兵乐》,《老兵乐》写作的时代又是粟裕蒙冤时。因此这三首《老兵乐》难得可贵,是粟裕诗歌的绝品,是粟裕苍劲人格风范的象征。愤怒出诗人,诗为心声。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四)

  

游杭州西湖

  

西湖风景甲天下,

遍地苍翠遍地花。

到处有情留客住,

究从此处抑从它?

(2000年7月13日楚青抄录自粟总手书之红色小本上)

  

点评:这是粟裕的遗作,生前未发表过。写西湖美如水如光的诗歌很多。但作者先是赞美,后是反问,一反粟裕诗歌惯例,用疑问句回答人们对社会主义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到处有情留客住,究从此处抑从它?”只要有情到处都是美的。不失为游西湖的佳作,给人留下思索美的空间。

  

题山西中药厂(对联)

  

精益求精制良药,

兢兢业业为人民。

  

1980年3月

  

  

写作背景:

1948年某战役前夕,毛泽东主席打电话要粟裕立即赴枣园,命他到前线指挥部工作。粟裕说不能去,毛主席不解,粟裕解释道:“现时身体不行,腰酸背困,肚痛起来昏迷不省,怕延误战机。”毛主席笑着说:“你的病,我了解,我给你把药都准备好了。”说着,毛主席随手拿出几盒龟龄集交给了粟裕。粟裕回忆说:“淮海战役打完了,药也吃完了,病也好了。我得益于龟龄集不浅啊!”1980年3月,粟裕将军亲笔为山西中药厂题词:精益求精制良药,兢兢业业为人民。



粟裕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也曾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一直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保护,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做点工作。楚青在《粟裕战争回忆录》编后记中写道:1969年冬的一个夜晚,粟裕回到家中,激动地对楚青说:总理找我个别谈话,总理说:“你现在已回不了部队,你就在我身边、在国务院做点工作吧!”我说:“我打了一辈子的仗,不会做地方工作。”总理说:“不会做,可以学嘛!”我请求总理替我向毛主席报告,一旦打起仗来,我还要上前线!总理立即答应,并说:“那当然。”
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垮台了,粟裕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对未来战争的一些想法报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并要楚青作记录。楚青说:“你这是何苦,难道你为直言而吃的苦头还不够么!”粟裕严肃而又激动地说:“战争是要死人的!我是一个革命几十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如果面对新的形势,看不出问题;或者不敢把看出来的问题讲出来,一旦打起仗来,就会死多少人,多付多少代价。而我们这些老兵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楚青深为他的革命精神所感动,再也没有干扰他。
1975年10月以后,粟裕的心脏病、胸膜炎、肺炎等疾病多次发作,1976年夏才重病初愈,他决心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战役、战斗写出来,并请有关同志进行核实。于是,楚青与组织上指派帮助整理材料的同志一道认真记录并进行整理……
1981年2月,粟裕突发脑溢血,经治疗两个月后,病情得以稳定和好转。他还是要完成那本回忆录,他精神好时,能比较系统的回忆和讲述,但这种状态较少,所以,只能一点一滴地进行记录和整理。
1984年2月5日,粟裕同志因病情急剧恶化而与世长逝。
1984年2月13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代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接见并慰问楚青时,问楚青有什么困难。楚青向杨尚昆同志报告了粟裕生前的意愿,要把一生中的战役、战斗回忆留给后人。他留下了不少口述材料和文字材料,她请求组织上能批准完成这项工作。杨尚昆副主席立即批准了楚青的请求,并批准粟裕同志原秘书朱楹同志作为专职干部参加这项工作。后来杨副主席还为《粟裕战争回忆录》一书题了词。



江青一副大首长的派头,眼睛望着天花板说:“我喜欢军队同志,你们讨论的情况怎么样?”江青像作大报告一样,滔滔不绝,粟裕的小房间里拥了不少人,许多人像听毛主席批示一样,听得十分认真,不停地在小本本上“刷刷刷”地做着记录。

来的人太多,小房间容纳不了,不少人站在门外。有个人向粟裕建议:“要不要将所有的代表们叫到大会议室去?聆听江青同志的教诲,机会难得啊!”

粟裕听到这种奉承话,虽然有反感,觉得太肉麻,但一时也知如何回答,愣了一下,突然灵机一动,对那人说:“你身体不好,心脏病会不会发?要不要到医院看看?”

真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那人干瞪着眼睛说:“我身体好好的,江青同志来了……”

粟裕沉着脸不说话,江青却从粟裕的表情中看出,粟裕很不欢迎她,觉得很没面子,气得拂袖而去。

江青走后,军队代表团议论纷纷,有的代表说:“粟裕打仗英明,战功赫赫,口碑在全军数一数二,现在岁数大,怎么糊涂了?”

曾经参加庐山会议的一个代表暗地里说:“恐怕粟裕老总又在妙用‘假痴不癫’之计,装聋作哑吧,让江青碰了个软钉子。”

粟裕对江青的此人不摸底。今天得罪了她,明天,后天会怎样?为了防止她报复,粟裕当晚回到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家人,要家人做好最坏的打算。事后,江青也没能对粟裕怎么样,军事科学院的一位老同志说:“粟裕对《孙子兵法》太熟悉了,竟用在了江青身上”。这首诗即为当时所写。未经考证是否粟裕所写,留待参考。



粟裕诗词选注后记

  

粟裕的诗词为什么这样分布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生活?关键在于作者处在什么样的年代和什么样的生活。粟裕从士兵到共和国第一将,身经百战,六次负伤,多次遭受不公正的对待,所以六十年代以前因为作者身处战役指挥第一线,专心致志,致力于军政全胜,故没有像毛泽东(有诗词73首)、陈毅(有诗词数百首)等大诗人的众多诗作。特别是五十年代粟裕处在解放台湾的第一线,在总参谋部任副总长、总长八年,支援抗美援朝,所以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诗歌创作。特别是1958年批判教条主义对粟裕进行错误的打击,使粟裕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根本不可能酝酿出诗情。直到1964年整个六十年代才出现一首七律:《老兵乐》。可以说粟裕在三个不同时期写的《老兵乐》是他一生的大风歌,是他作为共和国第一大将的浩然正气歌,是他作为侗族天骄、中华战神、世界名将对世人的绝妙答词(包括蒙冤三十六年对他迫害的人的轻蔑和对他平反的人的感激)。因为作者说过:我这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以说明我自己。下面按时间、职务、指挥的战役、身体情况综述粟裕诗作的写作年代。

20年代有两首诗作。1924年1月乘船到常德,17岁咏物之作《过清浪滩》。1926年夏回家作的《闷心斋》,是对封建家庭的抗议。17岁,20年代从叶挺部的班长干起直到支队政委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从班长提为步兵五连政治指导员,二连指导员,五连党代表,上井冈山后任二十八团三连连长。1929年22岁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政委,第一纵队第二支队政委。红四军特务支队政委。20岁时(1927年)参加武平战斗头部中弹负伤,22岁时(1929)宁都战斗臀部负伤。

30年代有4首诗作。从支队队长到江南指挥部副指挥。23岁时任红一军团第五支队队长,红十军六十五师师长。六十四师师长。富田作战被炮弹炸伤头部,弹片一生留在颅内未取出。24岁时(1931年)任红四军第十三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军学校学员连连长。25岁时(1932年)任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26岁(1933年)时任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兼二十师师长、政委,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硝石战斗负重伤,左臂留下残疾。27岁(1934年)时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闽浙赣军区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陈村战斗,右臂负伤,弹头匿居了17年,直到1951年11月在北京由沈克非教授动手术取出。28岁(1935年)时谭家桥战斗失利,任挺进师师长。闽浙赣临时省军区司令员和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组织部长。开始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29岁(1936年)时,云和战斗中脚踝负伤,这是他第六次负伤。两次头部负重伤,左臂残废,右臂挂彩,臀部和脚踝负伤,这就是诗人粟裕六次负伤的情况。1930年5月的头部一弹,至死未忘。这块弹片伴随粟裕度过了人生漫长的岁月奋斗54年。30岁(1937年)时任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司令兼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校长;31岁(1938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代司令员。韦岗伏击战在敌战区搞宣传,有诗为证。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有诗为证。32岁(1939年),奔袭官陡门,八分钟解决战斗,俘敌57名,有诗为证。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与士兵同乐,有诗为证。

40年代有3首诗。粟裕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到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是辉煌的年代,由于战争的残酷和保存的不易,仅存诗三首。与日伪军、国民党军及英国军舰斗。1940年任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指挥黄桥决战,歼敌1.1万余人,打开华中抗日战争新局面,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坚实基础,有诗为证。34岁(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讨逆总指挥、苏中军区司令员。35岁(1942年)任抗日军政大学九分校校长、苏中区党委书记、《苏中报》党报委员会书记。36岁(1943年)坚持反清乡斗争。37岁(1944年)任苏中公学校长,组织指挥车桥战役,歼灭日军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生俘24人),揭开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38岁(1945年),任苏浙军区司令员、苏浙公学校长、中共中央第七届委员会候补委员,指挥三次天目山反顽战役,歼敌10200多人,实现了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任南京特别市市长,苏浙区党委书记,有诗为证。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39岁(1946年)指挥苏中七战七捷(7.17—8、31),首创了一个战役歼敌5.3万余人的记录,歼敌总数占华中野战军战功总数1.76倍,打出了神威,创造了战争的奇迹。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并负战役指挥之责。指挥宿北战役(12月15日—18日),歼敌2.1万余人,是解放战争以来一次作战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是华东野战军第一个转折的标志。40岁(1947年)指挥鲁南战役(1月2日—20日),歼敌5.3万余人,创造了华东战场上一个战役歼敌数字的新记录。指挥莱芜战役(2.20—23日)歼敌5.6万余人,生俘中将、少将17名,击毙少将两名。奏捷之速,歼敌之多,代价之少,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华东战场的空前记录,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少见的奇迹。陈毅向《大众日报》记者谈话指出:“证明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指挥孟良崮战役(5.13—16),歼敌“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3.26万余人,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新华社发表时评指出:“华东人民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区的人民,在全中国人民的爱国自卫战争中,担负的任务最严重,得到的成就也最荣耀。”从莱芜战役到孟良崮战役,粟裕脑力、体力消耗很大,身体日见消瘦,由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症时常发作,不得不戴着一种铝制的健脑器工作,在与敌人进行激烈搏斗的同时,还要同疾病进行顽强的斗争,在孟良崮战役中,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脸胀得通红,战后量血压,高达220;指挥沙土集战役(9.7—9),歼敌9500多人,生俘中将师长段霖茂以下官兵7500多人。是华东野战军第二个转折的标志,扭转了华野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配合刘邓大军行动,11月8日陈毅奉命到西柏坡开会,粟裕主持华野工作。



60年代只有诗作一篇。60岁(1967),任国防工办军事代表组组长、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国务院业务组成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国科学院军事代表。

61岁(1968),仍任国防工业小组组长。

62岁(1969),任九大中央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

70年代是粟裕诗歌的黄金年代,共有10首诗歌。63岁(1970),6.17—7.11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刚果,途经法国考察了诺曼底。

64岁(1971),过问交通口工作。参加揭批林彪反革命集团斗争。

65岁(1972),参加陈毅追悼会,11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

66岁(1973),任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十大中央委员。

67岁(1974),进行胃四分之三切除和胆囊摘除手术。

68岁(1975),任第四届全国人大解放军代表团团长,人大常委会委员、2月5日任中央军委常委。

69岁(1976),夏天开始回忆录撰写工作,作为中央军委负责人参加了9月9日—18日对毛泽东的吊唁、悼念活动。参加批判“四人帮”罪行活动。

70岁(1977),任中共十一大中央委员。5月14日晚去叶剑英同志家祝贺叶帅八十寿辰。

71岁(1978),任第五届全国人大解放军代表团团长,人大常委会委员。6月15日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部旧址参观并题词,有诗为证。6月18日为整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一段历史,特意去先遣队曾打仗的黄山东麓黄家桥看地形。有诗为证。11月3日、13日到广东南海、肇庆考察,有诗为证。12月到潮州,有诗为证。12月1日回忆录《激流归大海》在中央各报发表,12月18日—22日出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72岁(1979年),1月11日、13日分别向军事学院高级系毕业班和中央党校作重要军事学术报告《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5.7—6.6任“中国友好之船”最高顾问去日本参观访问。10月9日向中央申诉要求撤销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对他的错误批判和强加给他的一切污蔑不实之词。有诗为证《七律·抒怀》。即老兵乐、伏龙吟。

80年代粟裕写过四首诗(其二篇时间不详应为80年代写)。73岁(1980),5月为记叙华东某军英勇战斗业绩的《江海风云》一书题词。6月为《浙江民兵斗争史》一书题词。9月10日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9月27日回忆录《挺进苏北》与《黄桥决战》在南京《新华日报》发表。



古体诗主要包括唐代以前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两汉乐府一直到魏晋南北朝的五言、七言诗都包括在内。古体诗至今犹有人赋写,主要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几种形式。古体诗不像后来的格律诗要求那么严格,其特点是:每首诗句数不限,每句诗字数不限,每个字平仄不限,押韵可或平或仄,每首诗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不一定要对仗,可谓相对自由。

四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成形最早的一种诗体,公元前6世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的主要就是这种四言体诗。四言主要以四字句或四字句为主构成。诗体多种多样,每首包括一章或数章,每章的诗句数量多少不一,有四句、五句、六句及数十句者。四言诗用韵主要有三;每句押韵,隔句押韵,交互押韵等。

五言、七言古体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成型较早的一种诗体,汉魏时就很流行。五言一句的称五言古风,七言一句的称七言古风,简称五古、七古。五言、七言间杂也是一种形式。这些古体诗篇幅不限,短至五句一首,长至十韵、数百韵一首。五言、七言古风用韵较自由,既可押平韵,亦可押仄韵。既可一韵到底,亦可中途换韵。除不讲究平仄外,也不要求粘对和对仗。

六言诗也是一种古体诗,但远不及五言、七言常见。如果说四言诗以《诗经》为代表,六言诗则以《楚辞》为代表。粟裕只写过一首六言诗。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或叫格律诗,是至唐代发展成熟的一种新体诗。这种诗除长律(即每首超过八句)外,每首诗限定句数,每句诗限定字数,每个字按一定的平仄押韵,且一韵到底,可谓格律要求谨严。这种格律诗又分绝句和律诗两类。绝句每首限定四句,每句五字的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每首限定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在韵律方面,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共同之处是,每首限定八句,都是逢双押韵,并限定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每一句的句式、平仄都规定,且讲究粘、对;每首诗的中间两联须用对仗。不同之处是,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以首句入韵为变例。七言律诗则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以首句不入韵为变例。五言律诗正例者全首只求用四韵,变例则用五韵;七言律诗的用韵数正好与之相反,正例首句起韵,全首共用五韵,变例则须用四韵。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的韵律要求与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韵律要求相似。五言绝句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因之全首只有第二句、第四句用韵;以首句入韵为变例,这样就有三韵:首句起韵,第二、四句押韵,只有第三句不用韵。七言绝句则以首句入韵为正例,全首用三韵,首句起韵,第二、四句押韵;以首句不入韵为变例,全首用两韵。粟裕所赋写的诗词基本上遵守了诗词韵律,这种遵守主要在三方面:(一)律诗、绝句的句数、字数、韵脚所在和用平韵等完全依照格律。(二)遵守律诗颔联、颈联对仗的规定,多用宽对,也用工对。(三)遵守平仄律。有时也用拗句,但非常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9 09:26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