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085|回复: 0

明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揭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4 22: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岑 沫   《文史春秋》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西藤县人,是明末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以一名文士身份请缨抗敌,督师辽东,肩负起保卫国家的重任,屡败强敌于边关,被誉为“辽东长城”。最后,却因阉宦谗言,被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以“通敌叛国”罪,处以惨无人道的“磔刑”,酿成一桩千古奇冤。 )bih>>H  
  袁崇焕死后,留下了诸多让世人难以明了的历史之谜与悬案,诸如他究竟死于何人之手?他的尸骸葬于何处?他是否有后代留下?他出生于哪里?400多年来,这些始终是一个难解之谜!对袁崇焕从出生到考中进士的36年时间里,史书的记载几乎是空白的,野史笔记也各执一说,莫衷一是。至于他为官10年的历史与死后亲属去向,也语焉不详,说法不一。本文根据实地考察所取得的资料,结合正史、野史、名人传记以及流传于袁崇焕故里藤县的民间传说,撰成此文,以飨读者。 7'e sJ)2  
   z H-a%$5  
  袁崇焕父祖落籍广西藤县 mST8+R@S  
   &*" *b\  
  关于袁崇焕的籍贯,据多处史籍记载均系广西藤县,但清乾隆中叶以后又相继出现了《东莞县志》的“东莞人”说和《平南县志》的“平南人”说,从此“籍贯”之争纷纭不息。袁崇焕的祖先居于广东东莞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他的父祖因何落籍藤县?其中又有什么奥秘? rxX4Cw]\"y  
   66F?exr  
  仰慕慕胜 定居白马 Dq~;h \='  
  时间回溯到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从藤县县城溯江而上20多公里的浔江(又称藤江)南岸,有一个叫白马莲塘的村子(今藤县天平镇新马莲塘村),滨江新建的一幢三进青砖灰瓦大宅院格外的引人注目。宅院左边不远处是一座九岭起伏连绵、郁郁葱葱的山丘,山丘脱出一条山脊向浔江延伸,将滚滚西来的浔江拦腰抱住,扭成一个静如平湖的大江湾,宅院便坐落在三面临江的一个小山包的左面,面水而筑,背水翼立。只是门前宅后的大湾,阔如平湖,水流波澜不惊。 ws9IO ?|&G  
  新宅虽不是很大,却错落有致。从江边拾级而上至新宅大门,门口不宽,门墩是两个雕刻莲花的丹霞石墩,门框是条形青石。门额上书“任天居”三字,取意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大任天降之意。左边门框雕“袁宅”。进入大门,两边是雕梁回廊,中间为中堂,中堂后壁悬挂“乐性堂”横匾,寓意取自“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义者乐性”之说。两边悬挂楠木雕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堂后两边是厢房,后面是正厅和居室。又以左文右武的格局在宅外右边盖有一廊马厩,安设栓马石、喂马槽等物(此二物及4个丹霞石墩现存于莲塘村)。 v.<mrI#?  
  此时,屋主袁西堂坐在中堂,显得神清气爽,手捧茶壶斟茶自饮,颇为悠闲。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想到目从迁居此地以来,生意顺利,又建起新居,儿子娶得贤妻,长孙即将出世,有种说不出的激动。身旁的儿子袁子鹏却无父亲的老成练达,在厅前走来走去,担心、焦虑、不安的神情完完全全流溢于脸上。后院产妇的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一把一把地揪动着他的心,让他心惊胆战。妻子昨夜子时临盆,现已近中午,能否安然从鬼门关回来,真让他担心啊! }NyQ<,+mq&  
  正在惶惑之际,后院传来一声响亮的婴儿哭声,不一会,侍女跑出来大声报喜:“恭喜太爷、恭喜老爷,夫人生了位公子,母子平安!”不一会,接生婆兴冲冲地抱出一位男婴连声道贺,子鹏连忙抱过婴孩,走到父亲面前。袁西堂听说添了一男孙,不禁哈哈大笑,连说:“添丁发财!”袁西堂长期经商,颇通文墨,他踱着方步,捋着山羊胡,沉吟半晌,抬头望了望日影,道:“古人云:午时生子中状元。此孙儿眉清目秀,当有吉名以应古语。”袁子鹏喜形于色,连连点头。袁西堂接着说:“午时宜火,阳光灿烂,按族宗‘崇’字辈排行,就叫崇灿吧。”这位新生婴儿便叫袁崇灿。此时正是万历十二年四月廿八日(公元1584年6月6日)中午。 XEA5A.uc  
  但是,床上的何氏仍然呻吟不停,胎盘一直未见落下,接生婆也有些慌了,不知如何是好。马上请来郎中,郎中观颜打脉,脸露喜色,对袁子鹏说:“是双胞胎呢!”一直等到戌时,又一男孩呱呱落地。此时,新居落成又添男丁,满屋早已张灯结彩,一片光明。袁西堂喜不自禁,男孩抱出,他乐呵呵地说:“好啊,我袁西堂不知是几世修来的福气,一下子就有两个孙子。长孙叫崇灿,此孙也应以‘火’旁命名。焕,明亮显赫、光彩辉煌也,就叫崇焕吧!”他又马上对伙计余诚吩咐道:“你准备好三牲祭品,明天带佘信随子鹏回东莞老家祭谢祖宗,告晓族宗连添双丁之喜。”余诚,广东顺德县马江人,流落江湖无依无靠,得袁西堂收留为仆帮助打理生意,生子佘信,比袁子鹏小十几岁,二人情同手足。袁西堂为何要遣子回东莞祭祖呢? /a^ R$RHl'  
  这还得从袁西堂、袁子鹏父子卜居白马莲塘说起。袁西堂祖籍广东东莞县水南乡碣石村,袁氏在东莞颇为出名,家族颇为兴盛,至仕、经商、武举者,历历有人,族人也常以地灵人杰为自豪。袁西堂十五六岁就跟随父亲袁世祥经商历练,行船跑埠往来于西江上下。从柳州、浔州(今桂平)、平南等地贩运木材返广东东莞等地经销。袁西堂为人慷慨大方,交游广泛,觉得东莞虽袁族枝繁叶茂,但人浓地窄难以伸展,早有迁居粤西发展之意。他长年经商,穿州过府,对西江上下各处山川名胜多有留意。 131(0nl)=I  
  却说白马,地扼西江上下之咽喉,自古为英雄用武之地。此地以浔江(梧州至桂平段)分隔为南、北两白马,南白马属梧州府藤县辖地,北白马属浔州府平南县辖地。古时岭南地称两粤,广东称粤东,广西称粤西,梧州藤县处于两粤之中,故亦称“粤中”。秦始皇初年,派大将赵佗平定岭南地,兵至此地,喜得白马,即在南岸设白马驿。汉代南方河运发达,贸易繁荣,因南岸地形狭窄,不适合集市发展而迁驿于较开阔的北岸,仍称白马驿。唐代名将、卫国公李靖率师慰抚岭南诸郡,曾在自马驿驻军,并留题有“南白马,北白马,白马双英甲天下,状元下马,元帅上马”偈语。宋代名将、枢密使狄青南来广西征讨侬智高反叛,明代当朝名将、两广总督韩雍征剿大藤峡(时为浔州府辖下武靖州地)侯大苟瑶民起义,也都在白马驿安营扎寨,督造战船,整饬粮备,挥师西进。瓦氏夫人(田州土司岑猛之妻)率狼兵赴浙江抗倭,也在此驻留。此地民风强悍,尚武之风甚炽,侬智高率军东下进攻广州,及后来洪秀全水师北上经过白马驿,均不敢逗留。故历来有“白马有英雄气”之说,后人莫乃群有诗赞曰:“河山赖有英雄气,长使风光物色新。” YyxU/UnhG  
  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初年,而立之年的袁西堂跟随父亲袁世祥先在苍梧绒圩(今苍梧龙圩镇)粤东会馆旁租赁房子住了一段时间后,便移居藤县濛江圩。濛江圩为藤县西北部水陆集市,濛江河与浔江(藤江)交汇于此,北通永安州(今蒙山)、荔浦县,西上浔州(今桂平)、柳州、邕州(今南宁)等地,东下梧州、广州,也是两粤要冲之地。袁西堂看中濛江圩,除了商贾云集、经商便利外,最重要的 是濛江地形奇胜,圩后沃野百里,群峰环峙;圩前大江横流,江中水道狭窄,怪石耸立、嶙峋参差,江面经常云封雾锁、惊涛拍岸。浊浪排空。 e^\e;>Dh>  
  原来,南汉时期龚州(今平南)鹏化白马里当真出了位状元梁嵩。白马就坐落在辰岭、状元河和西江的交界处,有圩原名东濠圩,意即该地东边有条深河沟,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圩。白马里北山南江,中有十余里平原,东濠河蜿蜒其间,周围峰峦起伏,有的如笔架,有的如文榜,有的如龙楼宝殿,姿态秀美,惹人喜爱。梁嵩,字子高,又字仲邱,五代十国南汉白龙元年(公元925年)赴广州应乙酉科会试高中,殿试以一首《赋荔枝》诗:“露湿胭脂拂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生。桔柚远惭登贯籍,盐梅应知共和羹。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皇帝吟之赞赏,点其为状元,授官翰林学士。梁嵩因不满南汉皇帝刘龑的暴虐,辞官回龚州(平南),行前向皇帝请求免除龚州一年丁赋。回到东濠河时,适逢山洪暴发,马惊船翻,梁嵩溺水身亡,马则游上岸,长嘶三日三夜,不吃不喝而亡。后人改东濠圩为白马圩,东濠河为状元河(又称白马河),在圩边建白马庙纪念状元梁嵩,后改称状元庙。 i:aW .QZ.  
  一日,风和日丽,袁西堂父子来到江边察看木材,突然风云变色,骤雨疾至,让人仓皇不及躲避。雨中,江中现出一道艳丽彩虹,灿烂夺目,此时,对岸临汪不远的岸边,稳隐隐约约看见一匹高大的白马在那里闲游。骤雨消停,白马仰天作长啸状,即隐没其踪迹。目睹此白马显迹奇观异象,袁西堂暗暗记住白马出没地址。 T%)E!: }v  
  翌日,袁西堂与子即过江勘踏,见其地隆起一小山丘,居高临下,形势壮观,令人心旷神怡。隔江远望,平原开阔,笔架山,马鞍山、文榜山都遥遥朝来,近观江水,急流旋转至白马滩顿然平缓,广阔如湖,平静如镜;后面峰峦起伏,如蟠龙盘踞守护,隔江又有一神山将江水去路拦住,不见去水,正合风水诀中“下关收断源头水,儿孙买尽世间田”之说。见其地形绝胜不凡,确有奇特之处,甚合定居心意。人到村中询问,知是村里富户何家桑园地,袁西堂便向何家提出购地之意,但何家并无卖地之念。 J?3/L&seA  
  恰巧何家有一女年已稍长,却不欲远嫁,尚待字闺中。袁西堂闻言喜出望外,以为神旨,此时袁子鹏已合婚龄,遂向何家握亲,并要求何家转让河边园地建房以作千秋基业。何家见袁氏父子经商有成,口碑也好,又愿落籍于此,与上门为婿无异,便欣然应允。于是,袁西堂父子便在白马显迹之地建筑宅院,命名“任天居”、“乐性堂”。一位商客见此堂名书法,笑道:“此‘乐性堂’写法似是‘乐牲堂’了。”袁西堂含笑答道:“正有此意!”他就是要将白马隐迹之意寓于堂中。之后又选择良辰吉日,迎娶何家女儿过门成亲。此便是《袁氏族谱》载袁西堂、袁子鹏父子“慕白马名胜,卜居于此”落籍“藤县四十三都白马汛”莲塘村的缘由。 A`Dx]y   
  此后,袁子鹏妻何氏又生了三子崇煜。袁西堂连得三孙,自然乐不可支。 A811VL^  
   A_9^S!  
  县学深造 研文习武 .c-a$39  
  又过了几年,到了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13岁的袁崇焕循例要往藤县县学参加“童子试”(科举最低一级考试)考取庠生(相当于秀才,称“生员”),以取得入读县学(儒学署)资格。明朝沿旧制,凡男满13岁能通《孝经》、《论语》,每卷诵文七通者,予以出身,取得科举资格,称作入童子科。朝廷规定,每年庠生名额,京畿50名,省州府县各依次减十,至县仅有10个名额。又按明朝科举制度:“凡诈冒籍贯,或有系倡优隶卒之家,及曾经犯罪问革,变易姓名,侥幸出身,访出拿问。” `Fn"QL-  
  袁崇焕初应童子试,就惹来一场风波,差点儿断送了功名前程。已落籍藤县三代的袁崇焕,按规定必须到藤县儒学署应考,但其父袁子鹏觉得各县只有10个名额,在藤县会很难考取,为了让儿子崇焕当年考上县学,见袁家在对面平南属地白马圩有“西祥”商号,就自作主张让袁崇焕冒籍去平南县学应试,结果白马圩的乡绅怕他占了名额,就向知县告发。这是件违法大事,按律本来是要捉拿问罪的,但经袁子鹏说明情况并破财疏通关节,才免去刑拘,袁崇焕得以准许回本县参加考试。此事对袁崇焕伤害很深,他感到非常惭愧,也使他更坚定了发奋努力,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信念。回到藤县,但考期已过,只能第二年才考。翌年,袁崇焕如期应试,只考一次就被录取了。 jj[6oNKE1  
  袁崇焕被录取庠生后,即按规定进入县学就读,以参加3年后在省城举行的乡试,考取举人。袁崇焕入县学的教谕是李忻,广西武宣人,举人出身;训导是萧如云,广西临桂人,监生(国子监生,又称“太学生”)出身。袁崇焕在两位学官的教谕、训导下,攻读四书五经及《资治通鉴》、《二十二史》等课程,加强研习八股文,又学习了唐宋八大家的策论、散文等。袁崇焕自幼聪颖好学,常常深夜潜心攻读,不知东方之即白,极受两位学官的垂爱。一日,轮到副学官萧如云讲授汉史,要求生员即兴赋诗一首,袁崇焕信手写就《博浪城》: RN(I}]]a  
  一椎如许大,误中亦由天。 "wOfs$w%s  
  此事同儿戏,留侯尚少年。 P'U2hCif  
  诗中赞扬留侯张良少年时就嫉恶秦朝暴政,伏击于博浪沙欲以椎击杀秦始皇,此事看似儿戏,却展现张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胸怀。萧如云大为赞赏,说他“胸次磊落,抱负不凡”。3年一晃即过,秋试在即。明朝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秋季在省城举行一次乡试,称“秋试”、“秋闱”。届时朝廷派官员主考,所属各州县生员聚集贡院,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科,中试者为举人。袁崇焕即乘船下梧州,转溯桂江北上,前往省城桂林贡院参加举人考试,不想这次黯然落榜。于是,袁崇焕又回到县学继续深造,以期3年后再次应考。 }aRib{L  
  正副学官很欣赏袁崇焕的才华,又见其性情耿直、聪颖机敏,便给其起字“元素”,他则自号为“自若”、“自如”,含有表明对待落榜态度之意。学官知袁崇焕“有山水之癖”,治学之余常邀他一起畅游周边风景胜迹,开阔胸怀,登游江月楼、光华亭、浮金亭、东坡亭、水月阁,泛舟石壁秋风、龙台巷露、鸭滩霜籁等藤州八景,还沿藤江(西江)东下游赤峡晴岚、广惠寺,南溯绣江(北流河)游金鸡驿、窦家寨等各处名胜古迹。 mcez3gH  



ytsheu 2008-04-17 10:59
 屡败屡试 终登金榜 ]X>yZec  
  袁崇焕初赴乡试落选后,在县学又攻读了3年,继续赴考,却再次落榜。他觉得气馁,顿生不求功名之念,但父亲坚决要求他继续再考,并常来县学督促。时值边事频仍,袁崇焕主意已定,一边研读四书五经,一边学习兵书,暗下决心:事不过三,若第三次再考不中,就投笔从戎。 R p&J!hlA  
  这样,袁崇焕攻经文、习武学,不知不觉3年已过,乡试又临。此时已是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八月,丙午科乡试开考,时年22岁的袁崇焕再次前往桂林赴考,此次终于考中举人。 F]3Y,{/V  
  袁崇焕中举后先回到藤县报喜,宴请两位学官恩师。之后与父弟家人一起回东莞县水南村拜谒祖宗,又到宝安县拜祭祖墓完毕,方回到白马莲塘耕读备考。次年二月,袁崇焕赴京参加会试以考取进士。 &j 4pC$Dj  
  会试之期,各省举人、国子监监生等云集京城应试,僧多粥少,独木难跻,此时又值浙党与阉党奸臣当道,任人惟亲、惟银,所以如鲫举子屡次三番赴京考试均名落孙山,无缘金榜题名。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二月至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三月,袁崇焕先后5次赴京应试(其中一次恩科),5次落第。他的《下第》诗,最能反映连连落第的失望、苦闷、无奈的心情: 6$r\p2pi0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 "Q.*  
  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aZA ``#p+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 :skR6J  
  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HKw;I   
  袁崇焕连连落第,科举考试艰难固然是其原因,但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万历帝(明神宗)朱翊钧沉溺酒色,不理朝政,致使朝事荒废,朝廷统治机器严重失灵,朝廷上下,官员短缺,各部门有政无官,形同虚设,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到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中央九卿要员中空缺一半,有的署衙竟无一人,就连内阁大学士朱庚任职3年,都还未见过皇帝一面。到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时,内阁仅首辅叶向高一人,六卿仅赵焕一人,都察院连续8年无正官,全国半数以上的州府没有知府,而新科文武进出及教职数千人,却待命在京无人管。开科取士成了朝廷“例行公事”,阉党宦官“惟钱是举”疯狂敛财之道。直至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女真族部落首领努尔哈赤称汗,脱离过去与明朝的隶属关系,公开与大明为敌,窥视大明江山。万历帝才始觉骇然。于是在国家边事危急又缺官、缺才之际,重新起用东林党人,并寄予厚望。 LCHMh6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二月,袁崇焕第六次赴京城应己未科会试,此时正是辽东(辽阳以东,泛指山海关外)多事之秋,后金迅速崛起,不断劫掠辽东各地城池要塞,锋芒强劲,所向披靡。辽东经略杨镐统兵24万讨伐后金、溃败而返,朝廷甚为惊恐,亟欲选拔真才以为国用。袁崇焕即在策论中借题发挥,痛陈时弊,这时朝中已由东林党人主政,主考官阅卷,见袁崇焕立意不凡,颇见胆识,有意录取。数日后金榜悬出,“第三甲第四十名:袁崇焕,广西梧州府藤县籍,赐同进士出身”。(《明进士题名碑录》)袁崇焕终于考中进士,时年36岁。 vQEV,d1  
   ;Q;j@yx  
  袁崇焕十年连升十三级 K!-OUm5A  
   [*',pG  
  袁崇焕文武兼备,以文士跃为边关大将,雄才大略世所罕有。他考上进士后初授福建邵武知县(正七品),两年后以文职擢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山海监军。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至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的十年间,袁崇焕因政绩、战功卓著,连升十三级,累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率军勤主保卫京师,崇祯帝又下旨各镇援兵统归袁崇焕指挥,加封太子太保,服、俸从一品。 _VrY7Mz:r  
   t2N W$ -E  
  辽东危急 请缨抗敌 ix3LB!k<  
  袁崇焕中进士后,被派到工部观政几个月,便授任福建邵武县知县。他一到任上,就整顿吏治,勤于政事,断狱雪冤,清明如镜。他在邵武两年,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尽心为民,又兼他为人慷慨豪爽,和蔼可亲,民众乐与之亲近,又常替人题匾赋对,倡导和睦民风。因此洞察民情,治安大好,讼狱不兴,道不拾遗。有一次民居起火,他身着官袍朝服、朝靴,奋不顾身登屋顶参加灭火,更为百姓所爱戴,政声日隆。 x|6]+?l@6  
  袁崇焕素来喜武略,又有胆量,爱好读军事书籍,对曾在浙江、福建抗倭的当朝名将戚继光的《练兵纪要》、《纪效新篇》和率广西狼兵抗倭的瓦氏夫人的《岑氏兵法》大为赞赏,常与幕宾纵论兵家战守之事,闲暇时又找来辽关老兵谈论边塞军情,对边务相当熟悉,颇以边才自许,常对幕僚说:“如果让我去镇守辽东,敌寇必不敢如此猖獗。” ^|Q]WHNFB  
  原来,东北女真族努尔哈赤因祖父、父亲被明辽东总兵滥杀,带领13位兄弟族人起兵反明,脱离明朝的控制,势力不断扩大,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政权,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明崇祯八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此后,明、后金之间的战争持续不断。历史上称为“辽战”。辽战总的趋势为后金步步逼进,明军节节败退。明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而当时朝廷内部的党争也影响着辽东战局:一方是“东林党”;另一方在万历年间是“浙党”(浙、齐、楚、昆、宣等党联结形成),在天启、崇祯年间则是“阉党”及其余孽。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的“辽沈之战”和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广宁之战”,都失之于浙党和阉党。东林党始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被罢官的朝臣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经常“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主张“公天下以选举”,得到许多不满朝政的士大夫“闻风响应”,称为“东林党”。天启二年后,东林党人收拾辽东残局,延缓了后金占领全部辽东,颇有功劳。袁崇焕在22岁中举后,多次考进士下第,往返途中,阅历广博,深痛朝政败坏,遂倾向东林党,以关心国事、匡扶正义为己任。 Aedf (L7\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后金军从水陆并进,迅速攻下沈阳、辽阳,援辽总兵官陈翼所(陈策)在沈阳浑河战死,辽东经略袁应泰城破自缢,明辽河以东大小70多座城堡相继失陷,朝野震惊。后金随即在辽阳修筑新城,迁都辽阳,称“新京”(东京)。 " 9Gn/-V>  
  袁崇焕从邵武县署中读邸报得知消息,心中甚是忧虑。 "`vRHeCKN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正月,袁崇焕因政绩卓著被召赴京师觐见。此时,后金军西渡辽河,力主固守抗敌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身无士卒,只好随之退守关内。广宁、义州失守,举国震动。朝廷以“失陷广宁罪”将熊廷弼、王贞化革职查勘,明军在辽东的军事防线全面崩溃,后金军势席卷辽东,威逼山海关。在京的袁崇焕即单骑出关考察形势,回京后禀报关外军事情况,并毅然请缨出关抗敌,提出“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得到御史侯恂等官员赏识,提请破格任用。二月,天启帝(明熹宗)准奏,擢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山海监军。不久,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袁崇焕感遇圣恩,立即向天启帝上书《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力请练兵选将,整械造船,固守山海关,以图复辽大业。天启帝准奏,着袁崇焕依奏请施行。三月,袁崇焕离京赴任,进驻山海关。不久又出关移居中前所、前屯卫,安置边民,整饬边备,督促练兵。 V0nQmsP1U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初,袁崇焕受命前往蒙古喀喇沁诸部,收复自八里铺至宁远(今兴城市)200里的五城七十二堡失地。九月,大学士孙承宗督师辽东,巡视关外,力主袁崇焕筑守宁远城,构建关宁防线方略。先由祖大寿营筑,但祖大寿臆测朝廷不能远守,工程疏薄缓慢。后由袁崇焕手订定规制:“高三丈二,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袁崇焕亲自督责,领四方军民合力营建宁远城垣,经过一年时间的紧张施工,于次年9月,宁远城告成。 tb3V qFx  
  与此同时,袁崇焕提出并实行“关外守关,主守而后战”,“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且战且守,且筑且屯;守为正著,和为旁著;以实不以虚,以渐不以骤”等军事思想,三管并举,一面营筑城池,一面督率军民造械练兵,一面又垦荒屯田充足粮草,使边关转危为安,整个辽西形势稳定下来。 ZaFt4#  
  袁崇焕由此受到朝廷嘉奖,升为兵备副使,再晋升右参政,并被列为预储(后备)巡抚。十月,袁崇焕回京述职,此时闻父子鹏殁讯,报请抚院允准还乡奔丧,天启帝不允,下旨:“东事殷殷,宁前重地,袁崇焕不准守制,著照旧供职。”袁崇焕三上《乞给假疏》均被视事夺情驳回,于是重返宁远。十一月,孙承宗将蓟辽督师府从密云迁至宁远,宁远城即成为了关外重镇和辽东明军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中心。 cw Obq\  
   f9De!"*&  
  功高遭妒 罢职回籍 -pC8 L<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正月,后金为击破明军的钳制策略,出兵攻陷旅顺,摧毁旅顺城。又于三月将都城南迁沈阳,改名“盛京”,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后金的势力步步向南逼进,锋芒直指山海关。  F!omkN  
  辽东经略孙承宗即与袁崇焕计议,遣将分戍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军事要塞,修缮城池,增兵驻守,形成以宁远城为中心。西至山海关200里,东至锦州200里的关宁锦防御体系。关外一时堰门息警,形势顿为改观。 P?54"$b  
  正当恢复辽东的计划稳步进行,明朝政治却急遽恶化,东林党在与阉党的斗争中失败。这年八月,孙承宗因阉党攻击其“将拥兵清君侧”,而被革职。代替孙承宗经略辽东的是阉党权臣高第,随军赞画是阉党骨干田吉。高第与王在晋比,是更彻底的“弃辽派”,他极力反对孙承宗的治辽政策,认为“关外必不可守”,主张“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实际上是王在晋“抛弃关外”主张的重演。 kBu{ bxL  
  在这“存辽弃辽”的关键时刻,袁崇焕再一次据理力争,指出:“三城(锦州、右屯、大凌河)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高第决定孤注一掷,强令袁崇焕撤离宁远。袁崇焕大义凛然地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拒绝弃城出逃。但是,更为不幸的是,此时朝中主昏政暗,魏忠贤阉党权势熏天,专制朝政,左副都御史杨涟疏劾魏忠贤24条罪状,反遭其陷,导致首辅叶台山、次辅韩(火广)相继遭罢黜,吏部尚书赵星南等朝臣获狱被逐,一时朝政废弛,殃及边关。 J!I)G&: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后金侦察得知明朝经略已易,于是,努尔哈赤率大军西渡辽河,克锦州、凌河、松山等,接着以重兵包围宁远孤城。袁崇焕即召集众将商议对策,部署方略,决定死战。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一连血战三天三夜,终于打退努尔哈赤号称20万大军的进攻,保住了宁远城。激战中,敌主帅努尔哈赤亲临前线指挥,袁崇焕在敌楼上看见,即命炮手将从福建运来的红夷大炮瞄准炮轰,击毙其坐骑,努尔哈赤也被击伤坠马受了重伤,这是其挥师南下大小数十战惟一的失败,不久即在忿恨、抑郁中死去。这次战役明军以少胜多,取得抗击后金的首次胜利,史称“宁远大捷”。袁军因此威震边关,袁崇焕也因功绩卓著晋升辽东巡抚,其父子鹏赠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右御史副使,嗣子兆基原荫锦衣卫千户加封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 Cm}2>eH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誓师报仇,亲率10万大军西下,攻锦州。身为辽东巡抚的袁崇焕闻讯,即召集众将部署战务,一面令将士死守锦州,一面令宁远守军坚守待敌。还令诸将分派各地,坚壁清野,相机战守,会同关门镇臣节节防御,务必将修筑多年的宁远防线牢牢守住。锦州被围打得尤为惨烈,明军执行袁崇焕“守为正著”的军事策略,据城死守,每战必胜,使后金屡攻不下而受挫。 o96C^y{~S  
  是月二十八日,皇太极转而集中力量战于宁远,在灰山、窟窿山、首山一带分成九营,形成对宁远城包围之势。袁崇焕率将士奋起迎战,他刺写血书激励将士,并命令运用红夷大炮轰击,又遣城外以骑兵野战,以战车拒敌,勇猛拼杀,“相机攻剿”,后金兵伤亡惨重,难以靠近城下。袁崇焕虽受利箭射伤,血染战袍,但他昼夜督战于城楼上。次日,皇太极又组织连番进攻,竟未能越城池一步,遂率军撤离宁远,退向锦州,锦州守军不以后金威迫利诱所动,凭借坚城深壕,配以火炮利箭顽强抵抗,重创敌军。经过将近1个月的血战,明军伤亡过半,但城池岿然不动,皇太极更是损兵折将,剩下不足5万人,不得不下令撤军退回沈阳。这是袁崇焕坐镇后明军对后金的第二次大血战,获得了震动关内外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史称“宁锦大捷”。 UtZ,q!sg  
  两次大战之后,家乡朋友专程来边关探望他,告诉他命里有灾劫,功高必招损,应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袁崇焕不以为然,临别,赋诗《边中送别》以赠,诗云: hp\&g2_S0W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XX6Z|Y5.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rqdwQ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_X6'u J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关尘未收。 GD W@/oQr  
  此首赠别诗,既表达出他对友人的关怀和深挚情感,同时也表明自己以身许国、矢志边关的豪迈胸襟。他明白地向好友倾吐肺腑之言:自己远离家乡亲人,数载戍边,其命运已同边关之安危紧紧地系在一起,自己镇守边关抵御强敌,只是为了江山社稷的安危和洗雪遭受异族入侵的耻辱,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更无所谓考虑个人的去留问题。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首慷慨豪迈的诗篇竟成为后来他被处以磔刑的“罪证”之一。 Vz{+3vfra6  
  广宁战役后,袁崇焕自请督师在辽4年,辛苦经营,收复失地700里,初步稳住了辽东形势。尤其是“宁远大捷”后,后金闻袁崇焕之名也为之胆寒,边事暂且得以安宁。袁崇焕虽然取得如此重大战绩,无奈阉党专权,“建功受嫉,无功受禄”,兵部议叙宁锦之捷,有功者达六千余人,魏忠贤等内官以“筹边胜算”获首功,连魏忠贤从孙魏鹏翼年仅4岁,也被封为安平伯,“文武冒滥增秩赐荫者数百人”。辽东军民和袁崇焕浴血战斗换来的捷报,却成为阉党弹冠相庆,升官晋级的资本,而指挥这场殊死战役的辽东巡抚袁崇焕却因捷遭怨,居功不赏,还遭到宦官的勒索。边关拖欠官兵饷银已经两个多月,监军太监却要他准备财物孝敬阉党魏忠贤以祝寿辰,被他婉言拒绝了,但监军太监却怀恨不已。 op,L3:R\Z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七月,袁崇焕在内外猜忌、威逼之下,遂被迫引病辞职,上《乞休疏》以病由请辞回归故里。阉党旋即趁机矫旨“准其回籍调理”,遂将袁崇焕罢职回籍。七月,袁崇焕离辽还乡,沿大运河南回,沿途考察民风,游览胜迹,写下了《韩淮阴侯庙》、《夷门》、《上蔡县》、《太白楼》等诗篇,以诗言志,来表达自己对世事、对人生的深切感悟。 E-e(K8R  
  袁崇焕立了大功反而遭免职罢官,心情特别不好。据当地老人讲述,袁崇焕由桂林乘船下桂江回藤县途中,经过昭平县马峡时,驻足游览了杨文广炮台和将军庙。此时,将军庙虽然残旧,但往来商客祭祀尚有,而炮台仅余遗址,心中感慨。袁便在石壁上当场题了一首七律《过杨文广炮台有感》: mkl{T p*  
  杨门代代出将才,将军平寇筑炮台。 ']]d-~:  
  故垒千重浪运空,似说当年功世盖。 nla6QlFYn*  
  本为忠勤能报主,马革裹尸殓遗骸。 U$rMZk  
  岂知浮云遮蔽日,忍别边将北归来。 ZzT=m*tQ&  
  此诗前四句主要赞颂杨家世代为国建功立业的不朽功绩,后四句主要是抒发自己忠心报国的思想。此诗经过400多年风雨侵蚀,已经了元痕迹,但在民间仍广为流传。 s}D>.9  
  八月,天启帝晏驾,遗诏以皇弟朱由检嗣皇帝位。朱由检立即登基亲政,改第二年为崇祯元年,史称崇祯皇帝——明思宗。十月,崇祯即位后亲定逆案,罢黜阉党,从此阉党声名狼藉,势力相对削弱。并着手除恶治乱,整饬朝纲,谪魏忠贤出京去守凤阳皇陵,不久即赐缢死。十一月,又大量起用被黜大臣,最先起用钱龙锡、李标、刘鸿训等,其后又起用成基命、韩(火广)、曹于汴等为大学士、尚书等要职,内阁一时为东林党人所领,故称“东林内阁”。随着阉党和东林党力量的消长,袁崇焕也被重新起用,被诏任为都察院右都御史、管兵部添注左侍郎事。经此革故鼎新,朝政为之一新。 d|`Ll  
  此时,袁崇焕已回到莲塘村,其父子鹏、胞兄崇灿、亲叔子腾、堂兄崇炜在短短一年中先后辞世,目睹贫穷惨淡的家境,想到别人做官求富贵,自己却因清廉无财物贿赂索贿的宦臣阉党,被罢职回籍,孑然一身,了无长物,心中感慨诸多。遂赋《归家后作》诗抒发心中悲愤: wBPo{  
  到得家园涕自倾,此身深悔去求名。 NE995;  
  伤心今日方为子,忍泪三年为夺情。 ,S)r%[ru^  
  老母饥寒奄一命,孤儿锋镝剩余生。 ~5 ^Jv m  
  不堪既抱终天恨,又通荆花忆弟兄。 'sNZFB#  
  诏使来到莲塘村,袁崇焕接到圣旨却不以为意,回复疏请,以安葬父、叔、弟与侍奉老母为由,在家逗留3个多月,直至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还未去述职。


ytsheu 2008-04-17 10:59
 危难受命 鏖战边关 c:[k+_Zr  
  袁崇焕未如期到职,引起新帝崇祯的猜疑和不满,但边关无大将,崇祯只得强忍心中震怒。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他再次下诏擢任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敦促袁崇焕奉诏迅速赴京视事。 [ oWkd_dK  
  袁崇焕连接诏书,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君命难为,只能以国家民族大业为重,忍痛与母弟妻儿一一作别,带侍妾阮氏又踏上戍边征程,并含泪写下《到家百日即为崇祯元年诏督师蓟辽拜命入都》一诗表达心迹: cHFi(K]|1  
  耳边金鼓梦犹惊,又荷丹书圣主情。 8hRcB[F~S  
  草野喜逢新雨露,河山重忆旧功名。 >rG>Bz^Pu  
  痛心老母牵衣泣,回首全家忍泪行。 }xZi Ct  
  只为君恩辞不得,未曾百日事躬耕。 d@%"B($nR  
  诗中表达了自己临危受命,继续为国家效力而不得不与亲人依依惜别的悲苦幽怨之情,深刻真挚而富于感染力,展现出袁崇焕以国事为重,慷慨赴边的崇高思想境界,又对亲人牵肠挂肚,无限内疚的真切感情。 ~lj~]j  
  辞别家人,袁崇焕乘船东下先回东莞、宝安祭祖扫墓,饯别粤东名士,方起程北上。七月中旬才到达京城,延期赴任,让崇祯帝颇为不满。十四日,崇祯帝召见廷臣与袁崇焕于平台,袁以“五年复辽”方略作答,得到崇祯帝赞赏,着令各部保证边关需要,并赐袁以“尚方宝剑”,以“便宜行事”。 !iXRt")  
  袁崇焕此次赴蓟辽督师,这时山海关内外的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关外,“满目兵燹,(辽)河西七百里边城俱为煨烬。关以外,几成异域矣”;“山海一关,止有残兵五万,皆敝衣垢面,一带城垣,仍低薄塌圯;罗城内,器械填塞莫为验,而溃兵、逃民聚(于)如斗之城,互煽互惊,立见兽散之势”。 E&[5b4D@<  
  六月二十五日,宁远守军因拖欠4个月粮饷而发生哗变,守兵将辽东巡抚毕自肃、总兵朱梅、推官苏涵等被绑缚于鼓楼,捶击交下,毕自肃重伤。八月六日,袁崇焕星夜驰抵山海关视事,翌日赶赴宁远城,查处哗变事由,惩戒渎职将官,安抚军心,宁远兵变很快得以平息。他随即着手整饬边务,重建辽锦防御体系。 yTm \O UD  
  这时,锦州、杏山、高桥三城及十三站以东21座墩台俱被后金摧毁,袁崇焕即选任将官,指挥军民一一修缮城池,又招募流民充实队伍,于城头配置火炮,严阵以待来犯之敌。又严令各处将官听从调遣,互相配合,以克期复辽。其中东江总兵毛文龙,自恃军功卓著,朝中又有权臣支持,不听调度。袁崇焕与其推诚相谈,晓以大义,希望他以国家为重,恪守纲纪,共图复辽大计。但毛文龙刚愎自用,公然提出要以旅顺为界,分开节制。袁崇焕劝诫无果,遂以尚方宝剑,列其12条罪状将其斩杀于双岛。 ]5!3|UYS  
  在袁崇焕的严令整治下,辽东各城得以恢复,形成了坚强的防御体系,后金不敢再轻易攻掠,边事一时安宁下来。 'r;mm^cS?  
   9>}&dQ8  
  浴血奋战 保卫京城 Hq@+m!  
  皇太极始终以倾覆大明,入主中原为志。但从山海关至宁远一线有袁崇焕镇守,难越雷池一步,便决定绕道进攻。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二日,秋高马肥时节,皇太极亲率10万军大举进犯明朝,他以蒙古喀喇沁部台吉布尔噶都为向导,绕开袁崇焕山海关防线直取北京。二十六日,分兵两路直奔永平府属龙井关和遵化县属大安口,仅3日时间,沿途诸多隘口全部被攻破,后金兵势所向披靡,京都顿陷危急。二十九日,袁崇焕从宁远往山海关途中闻讯,调集兵力分日夜兼程奔赴各处接应,截击敌兵。十一日,袁崇焕亲率九千骑兵星夜驰援京师,誓死保卫北京。 i,Ct AbMx  
  翌日,崇祯帝得知袁崇焕率军勤王,遂下旨各镇援兵统归袁崇焕指挥,并加封袁崇焕太子太保,服、俸从一品。十七日,袁崇焕见敌情严重,勤王心切,便不顾朝廷“非禁卫军不得入京畿”的禁忌,率所带九千骑兵从河西务直抵广渠门外。时值寒冬饥馑,袁崇焕严令官兵露宿扎营,不许一兵入民家,即野外英勇献身,亦不得伤损。为严肃军纪,一兵士“擅取民家饼,当枭即首”。二十日,后金军兵临城下,袁崇焕与祖大寿率兵迎敌,经一整天浴血奋战,拼死抵抗,后金军溃不成军,退却30里扎营待援。二十七日,皇太极亲率劲旅围攻左安门,袁崇焕率军与之激战。明军竖立栅栏,列队守战,后金军轮番进攻至傍晚竟不能突破。皇太极深知袁崇焕兵略,退回南海子休整。袁崇焕遂即选派500名火枪手潜入南海子,距敌营1里多时,四面攻打,敌营顿时大乱,慌忙撤出南海子。 %L|fTndKH  
  皇太极见强攻不下,各地勤王之师又不断赴至京城,料定只要有袁崇焕指挥,京城必难攻陷,又恐遭围歼,便假作退兵“议和”之态,暗中却施行“反间计”,命高鸿中、鲍承先故意将俘获的太监杨春和李某置于帐中,故意让其窃听密议:“今日(皇)上退兵,乃袁(崇焕)巡抚意,不日伊即输城矣。”之后让太监“逃脱”,太监将假情报奏报崇祯皇帝,崇祯帝竟深信不疑。 ~ o}:!y  
  十二月初一,崇祯帝以“议饷”为名,召袁崇焕、满桂、黑云龙等于宫中平台。指责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致敌兵犯阙”等事,将袁崇焕逮捕投入锦衣卫大牢。命总兵满桂总理关、宁兵马,祖大寿、黑云龙与马士龙等抗敌立功。关宁军闻讯哗然,“宣读圣谕,三军放声大哭”,祖大寿愤然而领兵出京。十六日,皇太极得知袁崇焕下狱,便率大军回师卢沟桥,明副将申甫率6000兵士抵抗,被后金军全歼。第二日,后金兵加强攻势,与明军激战于永定门,后金兵大噪齐进,突破栅栏,攻至城门。明军守城的4位总兵,满桂、孙祖寿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擒。参将、游击等30多员战将阵亡,京城危在旦夕,江山社稷处于生死存亡关头。 7*:zN  
  此时,身在狱中的袁崇焕闻讯,毅然抛下个人荣辱安危,写信给祖大寿晓以得害,要其以民族大义为重,回救京师。兵部差人从狱中取得袁崇焕手书,使臣执书追到山海关外,祖大寿下马捧手书泣读,三军皆哭,遂领关宁铁骑回京,与后金军展开十数次激战,连连重创后金军。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正月,后金兵连遭重创,已无力围攻北京,皇太极只得撤兵返回沈阳。回师途中,后金军大肆抢掠,攻占了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并留军驻守各城。二月,加封祖大寿为太子太保。五月,祖大寿率军西进滦州,与后金军激战4昼夜,收复滦州,又一鼓作气,收复永平、迁安、遵化诸城。七月,朝廷再加封祖大寿为太傅,荫指挥同知。明军抗击后金大军付出惨重代价,保卫京师之战取得了“胜利”。 Pz4#>tP  
  由此,一方面可以看出,崇祯继续重用反出京城的袁崇焕手下大将祖大寿,说明他对袁崇焕“通敌叛国”一说并不是很相信;但另一方面,古来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死”,祖大寿的连连报捷,却使崇祯认为抗击后金并非只有袁崇焕一人,诛杀袁崇焕的阴暗心理已向胆边膨胀。 c-Gp|.C  
   !pU$'1D  
  袁崇焕缘何惨遭“磔刑”  N:j 7J  
   (qn=BP I  
  袁崇焕的死因,近4百年来一直是个悬谜。明朝灭亡到清朝中叶,大抵有“通敌说”、“报仇说”、“冤杀说”,至153年后的清朝乾隆中期,又有“误杀说”、“中计说”,而袁崇焕故里却一直流传着“风水说”,但又不见于正史典籍。究竟袁崇焕死于何种原因,长期以来显得扑朔迷离,隐秘莫测,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 LF|0lAr  
   Y;'<u\^M"  
  惨遭磔刑 冤同武穆 =NB[jQ   
  崇祯帝要杀袁崇焕,权衡再三,觉得还是以“谋反”最为合适。按《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者,不管主从犯,一律凌迟,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的人,只要满16岁的都要处斩。只有将袁崇焕从“通敌谋反”定罪,自己才能不背上昏君冤杀大将的骂名。 oEIpv;:_  
  但事情并不如崇祯所料。袁崇焕蒙冤入狱,令朝野震惊,一些正直大臣就争相谏疏,为其辩白。 ?Uql 30A  
  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成基命,年逾古稀,向崇祯帝叩头,力谏“临敌易帅,兵家所忌”,“敌在城下,非他时比”,哭请皇上明察,慎重处置,崇祯帝拒不纳谏。祖大寿恳请以官职、封赠及俸禄为袁崇焕赎罪,崇祯帝不准。韩(火广)、内阁大学士周延儒连连上疏,力保袁崇焕,崇祯不听。给事中钱家修冒死上《白冤疏》,历数袁崇焕六大冤情,称其“义气贯天,忠心捧日”,请求以身代罪。富商何之璧,愿率家四十余口情愿代替坐牢,崇祯帝均不理。御史罗万寿因申辩袁崇焕无罪,被削职下狱。布衣程本直往宫廷上《白冤疏》为袁崇焕鸣冤,竟被处死。袁崇焕在狱半年有余,关外将士官员及士民每日均到巡抚孙承宗处,号哭雪冤,愿以身代袁崇焕死者不计其数。崇祯帝对此无动于衷,他太阿独操,专制暴戾,只信内臣,不信士流,为袁崇焕请命的朝臣士人均遭追责,不是处死、下狱,便是贬谪。袁崇焕屡屡辩白自己无罪遭陷,也无效。此时,心怀邪念的崇祯帝,已急欲将袁崇焕处死以了却心病。 >?g@Nt8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五日,崇祯帝磔杀袁崇焕之心已决,诏谕廷臣:“崇焕擅杀,逞私谋款,至敌欺藐君父,失误封疆”,“限刑部五日内具奏”。八月十六日,中秋节刚过,崇祯早朝下诏:“以袁崇焕付托不孝,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人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由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此种“莫须有”罪名,均属子虚之谈,但生性多疑又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出于某种原因,非杀袁崇焕不可。当日午时,“风霾昼闭,白日无光”,袁崇焕被押赴北京西市以惨无人道的“磔刑”处死,时年46岁。崇祯磔杀了袁崇焕还不足以解恨,原来还要诛其九族的,得何宠极力申求,免死者300余口,但兄弟妻子仍然流放三千里。 E@VQxB7+  
  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市米盗资”等十大罪状的罪名遭“诏磔西市”,伏刑之惨状,令人毛骨悚然,当时北京的百姓不明真相,受到奸臣阉党宣传的蒙蔽,都相信袁崇焕通敌卖国的说法而恨之入骨,“见磔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乃止。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袁崇焕就这样横遭“千刀万剐”惨绝人寰的磔刑。但面对此桩千古奇冤,袁崇焕至死莫白。 I ~,.@{4  
  袁崇焕与岳飞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死得最悲惨的抗金名将。岳飞在抗金前线被南宋高宗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让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冤杀于风波亭;袁崇焕千里勤王,击溃后金围攻京城之后,被崇祯皇帝以“通敌叛国”的罪名逮捕下,并以磔刑处死,后世称之为“节比文山(文天祥),冤同武穆(岳飞)”。 5F kdGF  
  从后金建立以来的历次南侵来看,袁崇焕是惟一能够抵挡和屡败后金大军、捍卫边关的杰出将帅,崇祯帝自毁长城,《明史·袁崇焕传》谓:“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也就是说,袁崇焕一死,明朝亡国已成定局。 0U42QEG2  
   9A |A@E#  
  迷信风水 自毁“长城” wAh]C;+{  
  袁崇焕是以“通敌叛国”的罪名被处死的,当时人们不明白真相,这个“卖国贼”的罪名让他整整背了153年。直到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乾隆帝弘历披阅《明史》,发现袁崇焕的冤案,感慨“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尴尬,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致使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载《清高宗实录》)。又阅《清朝实录》,查出是皇太极通过杨、李二太监使用“反间计”,假崇祯之手将劲敌袁崇焕除掉的史实。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案情始末终于真相大白。并“着广西巡抚查出袁崇焕后裔,量材录用,以奖忠良”。 JCWTB`EB>  
  但人们对此疑惑不解:如此拙劣的“反间计”,果然能使勤政克劳,常以英主自诩的崇祯皇帝决然无顾地诛杀一位战功赫赫、“进退一身关社稷”的边关大将?这是历史悬案,清史此说姑且存之。但此说终究值得怀疑,清朝入主中原,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至乾隆中期长达153年之久,此前何以不出现?而后来论者虽汗牛充栋,但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如果袁崇焕真的“通敌叛国”,崇祯为何还重用袁手下生死与共的大将祖大寿?又为何不马上处死他而要延迟至8个月之后?崇祯诏谕袁崇焕的“罪状”中“专恃欺隐”指的又是什么?为何他非要处袁崇焕以“磔刑”来泄愤不可? >$ q   
  明思宗朱由检17岁登基,从他开始时所处理的许多大小政事看,他是个有一定知识的人,自小经筵师讲教,文墨智能远胜其兄朱由校。他诛杀了魏忠贤,清理了一批逆党,起用了许多贤才。这些均被当作了不起的大事,有“英明果断”之誉。中国历史上施用“反间计”及诬陷忠良通敌者不乏先例,但中不中计,确可判断国君的贤愚。崇祯帝中计,虽不排除这个刚愎自用的君主用人多疑,正如《明史述评》所说,“无知人之识”:但查查袁崇焕投身辽战几年的光荣历史,看看眼下千里赴难,出生入死的表现,戳穿“反间计”是不难做到的。总的看来,崇祯帝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庸之君”,此计应不是磔杀袁崇焕的主要因素。 Ai/X*y:[?  
  但是什么因素让崇祯非杀袁崇焕不可呢?究其原因,一是崇祯帝所说的“专恃欺隐”,但袁崇焕隐藏了些什么深藏不露的秘密?又为何让崇祯忌讳莫深、寝食不安,必欲置之于死地?二是出现在袁崇焕身上的种种“神奇”行为和异常“征兆”。 %=**cvVy  
  事实是,袁崇焕考上进士后,初授福建邵武知县,此后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至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十年间,袁崇焕政绩、战功皆卓著,连升十三级。这在封建时代是极为罕有的,从而引起了朝野的关注和疑惑。 N'{[BA(eE  
  面对这种疑惑,袁崇焕颇为隐讳。按封建时代,一个人一旦考上进士,以及朝廷任用大员,朝廷都要派出国师到各及第进士或候任官员的家乡去勘踏其家山屋宅风水,看其能否出得如此人才,如无良好的家山屋宅,不仅不被任用,甚至还被作为“天生妖孽”而诛杀。袁崇焕威震辽东,屡屡晋升,恩宠奇遇无以复加。他明明是以藤县籍举子应会试,进士榜公布写得清清楚楚,国子监题名碑也刻得明明白白,但他却对自己的出身讳莫甚深,一时对人说“寄居平南,应童子试,受人攻讦,改籍藤县”,一时又说“祖居东莞,飘零20年”,考中进士后又故意回到东莞去拜祖祭墓,罢官回籍也故意绕道广东才回藤县,尽量小心翼翼,隐瞒其在藤县的家山屋宅。但在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关高度严密,无孔不入的明朝,并非“英雄不问出处”的乱世,袁崇焕此举却欲盖弥彰,弄巧反拙;引起了妒忌的阉党和多疑的崇祯帝的极大狐疑。 *_D/_Rp7  
  崇祯帝在其初登大宝,诏令起用袁崇焕之时,便令内廷太监与锦衣卫暗随诏使追寻袁崇焕去向,召其回京任职,并暗访其家山风水。寻至白马,只见此地山川奇胜,风光迥异,必是地灵人杰、英才辈出之所,回朝禀报,更令崇祯帝心神惊疑不定。但边事垂危,朝廷正在急需用人之际,心中虽有不解之惑,还是擢升了袁崇焕,疑人重用。崇祯起初对袁崇焕尚是非常信任的,“擅杀毛文龙”后也不加指责,直至率师勤王还授以重权,却在强敌一退去就将袁崇焕系下大狱,虽有“反间计”一说,崇祯也只是怀疑,一时难辨真伪。所以逮捕袁崇焕下狱后,又派出国师到白马莲塘来勘踏,得知其宅乃“飞凤饮水”之格,其祖父袁西堂又葬在凤凰岭“飞凤含珠”之穴,《葬经》有云:“凡鸡地者必出王。”锦鸡者,凤凰也。其祖母又葬在贵能出天子的濛江“帅地(象棋地)”(今濛江镇袁屋坪塘冲,大泥墓尚存),家山屋宅,处处皆风水大地,处处有帝王之气。 PMjNc_))  
  崇祯帝本来就笃信风水之学,听后惊恐万状,惟恐江山被夺,又加上首辅温体仁等阉党佞臣罗织袁崇焕“早有谋反之志”,说其诗“横戈原不为封侯”,“封侯”都不要,不是明摆着想当皇帝吗?他的名字“崇焕”,不就是要把“崇祯”换掉?如此这般,袁崇焕阴谋与阳谋都“证据确凿”,他不仅“通敌叛国”而且要颠覆大明江山社稷取而代之,这是“滔天大罪,祸心深不可测”,崇祯帝自然咬牙切齿,恨声不绝,即使将袁崇焕千刀万剐也难解其心头之恨。真可谓迷信误国,自毁长城,到头来断送了明朝江山,崇祯帝也落了个自缢身亡的下场。


ytsheu 2008-04-17 11:00
  奸臣阉党 落井投石 \'|n.1Fr  
  朝中权臣、阉党罗织罪名,为被袁崇焕斩杀的毛文龙报仇,崇祯帝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忌恨袁崇焕“擅杀边帅”,藐视皇权,又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所以才自毁长城,磔杀袁崇焕。此一说言之凿凿,颇为此后代史家认可。 xG!~TQ  
  但事实上,奸臣阉党必欲制袁崇焕于死地,为毛文龙报仇或许有之,但袁崇焕“擅杀边帅”之罪却是不能成立。不过,他的死与党争、党锢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是无疑的。 [?K>s>it  
  在辽战中,明朝比较有作为的军事统帅先后有熊廷弼、孙承宗和袁崇焕。熊廷弼是湖北江夏人,初为楚党。他曾三入辽东,在辽战中两起两落,因主张“以守为战”,被浙党排斥,最后转而与东林党人结合。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八月,遭阉党杀害。孙承宗是江苏高阳人,东林党的骨干,广宁战役后,自请督师,在辽4年,辛苦经营,收复失地700里,初步稳住了辽东形势。袁崇焕是广西藤县人,虽非东林党,但其被擢用、建功、遇害又无不与东林党相联系,是一个深受东林党影响的抗击后金的边关大将,他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6年)中进士后授邵武知县,就在这一年发生了,“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的消息震动朝野,也激励着刚刚踏入仕途的袁崇焕。 )KZMRAT-  
  天启初年,东林党一度参政。面对民族矛盾激化,他们能以国事为重,重视人才,加上袁崇焕的座师是内阁大学士韩炉(东林党人),所以,袁崇焕的军事才能很快被东林党发现。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二月,御史侯恂(东林党人)请破格用人,袁崇焕即被提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同月,超擢山东按察司佥事。在辽东,袁崇焕勇于任事,多次深入敌前,“将士莫不壮其胆”。不过袁崇焕真正发挥其军事才干,还是在孙承宗经略辽东之后。 rLTBBvV  
  广宁失陷后,朝廷内部更加惊慌失措,“大小臣工惟思避难,甚至托故移家”。这种惊慌失措反映在军事上则是由萨尔浒战役以来,力主“大张挞伐”,反对“以守为主”变为放弃辽东,退缩山海关。于是辽左前线发生了“守关外”和“弃关外”两种战略主张的争论。兵部尚书、辽东经略王在晋认为,“东事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则弃全辽而无局,退缩山海,再无可退”。因此,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铺筑重关,实际上是放弃关外。这种主张,得到视事尚书张鹤鸣(阉党)的支持。张称赞王在晋“铁骨赤心,雄才远略,识见如照烛观火”。袁崇焕等中下级官员则反对放弃关外,提出修建宁远城,“守关外,以捍关内”。 Yxq!7J  
  袁崇焕人微言轻,只得求助于内阁首辅叶向高(东林党人)。经左光斗(东林党人)提议,大学士孙承宗以阁臣掌兵部事,巡视辽东。孙承宗到辽东后,便衣策马,历宁远、觉华,相度形势,决计支持袁崇焕的建议,痛斥王在晋的弃辽主张。他说:“今不为恢复计,划关而守,将尽撤藩篱,日哄堂奥,畿东其有宁宇乎?”尽管孙承宗苦口婆心,但王在晋始终固执己见。 8Lgt  
  如何对待十三山人民抗击后金的斗争,是袁崇焕与王在晋的第二个分歧。后金攻破广宁后,又强令锦州、义州等处人民东迁。由于迁徙中强令雉发,奸杀横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义州人民一半逃回,一半占据十三山抗击。在义州,合城人民誓死抵抗,最后后金兵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在十三山,10万人民在杨三、毕麻子的率领下,多次打败后金兵的进攻,后金久攻不下,筑长围以困之。杨三、毕麻子先后派人突围,向明军求援。袁崇焕主张“声援十三山,决不能委十万人于度外”,并自请“将兵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之势”。孙承宗支持袁崇焕的建议,但王在晋“阳具疏为请救,而极陈其不可救之状”。牵延时日,拒不救援。被围的十三山人民,有6000人乘雨夜逃出,王在晋传檄通判吴士科舟泊笔架山迎之,既不准其人关,又不使之屯牧关外,“载而置之岛,饥疲多死”。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九月六日,后金军屠山,只有两人逃入关内。一场轰轰烈烈、气壮山河的辽东人民抗击后金的斗争,就这样被王在晋扼杀了。 "Enb   
  在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宁远战役”前后,以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全面窃权。他们在天启五年、六年两次大兴诏狱,残酷镇压东林党人,东林骨干岌岌殆尽。此时,朝中君昏政暗,魏忠贤阉党权势熏天,专制朝政,左副都御史杨涟疏劾魏忠贤24四条罪状,结果反遭其陷,导致了首辅叶台山,次辅韩(火广)相继遭罢黜,吏部尚书赵星南等朝臣获狱被逐,一时朝政废弛,殃及边关。 b1Vr>:sK47  
  当时,上至亲王、公侯,下至地方官吏,无不蝇营蚊附,颂阉媚阉,各地修魏忠贤生祠就有40所。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三月,魏忠贤遣司礼监太监刘应坤等分镇山海关等处,“不时以密封走报”,实际是对袁崇焕加强监视。在东林党失势,失去朝中权臣有力支撑情况下,袁崇焕为蓟辽总督阎鸣泰(阉党)所迫,联名上疏,请求在宁远为魏忠贤建立生祠。这显然是违心的、无奈的,但却被部分不明真相的东林党人视为叛徒所不耻,连与他一起并战边关的上司孙承宗(东林党人)在他被捕入狱时,也没有竭力替他辩罪申诉。朝中阉党余孽,首辅温体仁(毛文龙同乡)、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尚书梁廷栋及高捷、薜国观、陈演等又极力推波助澜,不惜以10万本钱印刷邸报,宣传袁崇焕“通敌叛国罪行”,必欲置袁崇焕于死地,袁崇焕朝中无人替其申冤辩白,自然难逃厄运。 etX@z'H  
  至于袁崇焕“擅杀边帅”之罪,其实,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整顿军事的重大决策,也是强化边防布局的必然结果。《东江始末》记载此事时说:“华亭公(钱龙锡)造袁寓,屏去左右,低徊再四。”袁崇焕奏疏中也说:“辅臣钱龙锡为此一事,低徊臣寓私商,臣日入其军,斩其帅。”可见这个决策事前曾与东林党人,特别是钱龙锡秘密商议。毛文龙,仁和人,天启元年辽、沈失陷后,以都司逃朝鲜,后从海道收复镇江。不久,明朝升毛文龙任总兵、都督等职,开府皮岛(朝鲜称之椴岛),号东江镇。毛文龙最初在皮岛建立据点,招徕流亡,联络登州,对牵制后金有一定作用。但是,他很快投靠阉党,辇金京师,拜魏忠贤为父。辽东巡抚王化贞、兵部尚书张鹤鸣更欲借毛文龙收复镇江事,改变熊廷弼“以守为主”的方略。熊廷弼从全局出发,曾指出:“三方兵力未集,而文龙发之太早,致使奴恨辽人,焚戮几尽,厚南卫之毒,寒朝鲜之胆,夺西河之气,乱三方并进之本,误专遣联络之成算,目为奇捷,乃奇祸耳。”王化贞不听忠告,轻发偾事,终致广宁失落。 ] SJ#:7  
  此后,毛文龙专横自恣,军马钱粮不受核,杀降民、难民冒功,侵夺军饷,劫掠商船,骚扰朝鲜,不受节制;更重要的是毛文龙与后金早有私通,“阳修阴诱”。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毛文龙在致皇太极的信中说:“大事若成,连各岛都是你的……你如何待我?如佟、李之隆我,我不肯;如西夷之头领隆我,我亦不肯。”“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从两旁夹攻,则大事成矣,我不分疆土,亦不属尔管辖。”毛文龙叛明降金的罪行昭著,剩下的是待价卖身了。崇祯二年六月一日,袁崇焕与毛文龙在双岛会议,袁提出三方布置,毛认为“宁远兵马俱无用”;袁要更定营伍,毛更是不从。因此,杀毛文龙就势在必行。袁崇焕事后给崇祯的奏疏说:“请旨而出海以行诛……机一泄而贻患无穷……惟有出其不意,收而戮之。”袁崇焕快刀斩乱麻的果敢行动,深为孙承宗所欣赏。他后来在《闻袁自如被逮》诗中称此举“东江千古英雄手”。《明史》中《袁崇焕本传》也说:“崇焕在辽,与(赵)率教、(祖)大寿、(何)可刚定兵制,渐及登莱、天津及东江兵制,合四镇兵十五万三千有奇,岁费度支四百八十余万,减旧一百二十余万。”这一切说明袁崇焕整顿东江是必要的,有成效的。而且,袁崇焕握有崇祯帝御赐的“尚方宝剑”,可以便宜行事,即斩杀了毛文龙,袁崇焕也罪不当磔。但毛文龙依仗阉党,朝中权臣又多得其贿赂,袁崇焕断了他们的财路,虽然自己清廉自重,但却不明白贪污受贿是犯罪,阻碍别人升官发财也是“犯罪”,遭至权臣阉党的忌恨。 tW/k  
  至于“通敌叛国”、“引寇入关”一说,纯属子虚乌有。事实上,袁崇焕对后金绕过宁(远)、锦(州),另觅道路,威胁北京的可能性早有警觉。他在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春就指出,“蓟门单弱,敌所窃窥。臣身在辽,辽无足虑,严饬蓟督,峻防固御,为今日急著”。但是,袁崇焕一疏再疏,终未引起崇祯帝的重视。九月八日,“又报奴已渡河”,袁崇焕“即发参将谢尚政等备蓟,及至彼,蓟抚以奴信未确,仍勒之归”。袁崇焕的援军刚刚被遣还,后金的攻势开始了。十月,后金兵分三路,一入大安口,一入龙井关,一入洪山口。十一月,兵抵遵化。面对京师危机,袁崇焕“心焚胆裂,愤不顾死”,先命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部入援,赵在遵化城下中矢阵亡,遵化失陷。接着后金兵越过蓟州,西徇三河、顺义,直逼通州。袁崇焕急驰入援,沿途分兵防守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蓟州等处,并于后金兵之前赶到通州。袁崇焕突然出现在通州,后金军完全没有料到,惊吓溃败,以为退路已断绝,于是西犯京师,实际上是为了自保而被逼施展的“围魏救赵”。袁崇焕不顾士马疲劳,间道飞抵京师,在广渠门外与后金军进行了一场激战。袁崇焕躬环甲胄,自辰时至申时10个小时,转战十余里,冲突十余合,终于打退了后金兵。皇太极下令退出北京城,保卫北京之战胜利。 )<5k+O~  
  十二月初一,正当袁崇焕准备乘胜进军之际,崇祯在平台召见袁崇焕,并以“招兵胁和,将为城下之盟”的罪状,将其下锦衣卫狱。这件事与皇太极设下“反间计”的圈套有关。据蒋良骐《东华录》卷二记载:“先是,获明太监二人监守之。至是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遵上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计也。顷上车骑向敌,有二人来见,语良久去,意袁巡抚有密约,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仰卧窃听。庚戌,纵之归。后闻明王用杨监言,执崇焕入城磔之。”实际上,在此之前阉党就已制造袁崇焕通敌的舆论。兵科给事中钱家修在《白冤疏》中说:“江西道御史曹永祚捉获奸细刘文瑞等七人,面语口称:‘焕附书与尹通敌。’原抱奇、姚宗文即宣于朝,谓焕构通为祸,志在不小。次日,皇上命诸大臣会鞫明白……不谓就日辰刻文端七人走矣。” AM+5_'S,  
  这显然是阉党一大阴谋。姚宗文原为浙党,天启时依附阉党,曾诽谤辽东经略熊廷弼,使之去职,致使辽、沈失守,现在他又重操故伎,陷害袁崇焕。中国历史上施用反间计及诬陷忠良通敌者不乏先例,但中不中计,确可判断国君的贤愚。崇祯中计,说明这个刚愎自用的君主用人多疑,正如《明史述评》所说,“无知人之识”。查查袁崇焕投身辽战几年的光荣历史,看看眼下千里赴难出生入死的表现,戳穿“反间计”是不难做到的,但此时只信内廷(太监)不信外臣的崇祯,对阉党“借刀杀人”的大阴谋毫无觉察,甚至成了阴谋家的杀人工具。崇祯虽然自己认定“朕非亡国之君,臣皆误国之臣”,实际上他在位17年,换了50个大学士、14个兵部尚书,除袁崇焕外还杀死和逼死督师与总督10人、巡抚11人,自毁长城,令忠臣心冷。嗜杀成性的崇祯帝,处袁崇焕以磔刑也就不足为怪了。就连深受崇祯帝倚重的祖大寿,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四月,镇守大凌河,也由于粮尽援绝投降了清朝。 k;\gYb%L  
  至于“冤杀”一说。袁崇焕死后14年,大明帝国也走到了尽头。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五日黎明,李自成率民军攻入北京,内外交困的崇祯帝吊死于煤山,历经十六帝276年的大明王朝终结。“国破思良将,危难识忠臣”,南明建立后,先是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称弘光帝,粤(广东)人主事梁稷、中书邝露为袁崇焕陈冤求雪,得服爵赐葬。后桂王朱由榔在粤建立永历政权,称永历帝,复锡谥日“襄愍”。 4iAF<|6s  
  南明两代,反复平反此冤案,时当国事繁忙,大乱当前,有阉党作孽在朝,又有徐石麒“奏为矫诬先帝者悖之极”的维护明思宗“圣明论”在阻梗,却能决然平反,实属了不起的大事,可见这一行动深得人心,出于平冤呼声高涨,冤情早已大白,压力之大,平反此案成为刻不容缓的事。出于抗清复国的需要,承认袁崇焕被枉杀,谥号为“襄愍”,袁崇焕在天之灵聊以慰藉。


ytsheu 2008-04-17 11:00
  袁崇焕后代今何在 ,X4b~)  
   =~ Uhr6Q  
  袁崇焕含冤磔死,只剩骨骸,相传其部属佘义士(义仆佘信)窃出其尸首葬于广东旧义园(今北京东花市斜街),并终生守墓不去。佘氏死后亦葬督师墓旁,数百年后的今天,佘义士的第十七代后人,仍在北京为袁崇焕守墓,堪称世界奇事。袁崇焕死后,究竟有无后代留存?史载、族谱记录不一,致使后世众说纷纭,成为历史悬案。 .D@J\<,+l  
   '=0}2sF>  
  三种传说 各有来源 ",,#q  
  据《崇祯长编》载:“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又诏“在辽者,徙流浙,改复黔;在籍者流闽。” '3S~QN  
  《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余大成《剖肝录》云:“身死门灭”;程本直《漩声记》云:“身凌迟也,后嗣绝也。”此均说袁崇焕无子。据袁崇焕过继元孙袁炳撰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的《袁氏族谱》记载,袁崇焕含冤被杀、诛连亲族时,袁崇焕的莲塘村屋宅及同产兄弟家都一一被抄家、烧屋和流放。袁崇焕一家,妻黄氏于住宅后飞鼠岩石台上投江自尽,尸浮在村下游的河滩上悲忿地回旋7天不去,后漂到下游数十里的赤水榕潭峡(古称赤峡)停下,为当地广惠寺僧人捞起埋葬于寺附近。母何氏年近七旬,老免流放,因莲塘屋宅已被焚毁,便回潆江圩袁屋坪的几间旧屋居住,死后就地安葬(现墓尚存)。崇煜与崇焕8岁的女儿等被流放到福建邵武县,袁崇煜在流放途中作了《问天赋》,向上苍昭告他哥哥的冤情,正如袁氏后裔袁珏诗中所说:“弱弟问天天已死,寡妻赴水水无声。”堂弟袁崇烨一家被流放江西信丰县。族叔袁端一(袁天赦父)一家也被徙江西信丰县。后来袁崇煜一家人被流放后一去无消息,其小女也没有下落。此说袁崇焕只有女儿,没有男丁,过继了兄弟之子。 d-b04Q7DQ  
  另传,袁崇焕罢官回籍重新被起用时,带妾阮氏与长女赴任,留居山海关。袁崇焕被磔杀后,其妾阮氏及子女徙三千里,在流放之列。袁崇焕的女儿失去了依靠,流浪街头,袁崇焕部下佘某(佘信)盗取其尸首葬于京城广东旧义园,并收养了袁崇焕的女儿。适逢锦衣卫疯狂搜捕袁崇焕后人,佘信见关内存身不住,只好将袁崇焕的女儿偷偷送出关外,投奔皇太极。皇太极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又闻知她是袁崇焕的女儿,便收她做儿媳,指给自己的大儿子、后来的肃亲王豪格为侧福晋,就是后来的敏妃袁佳氏。史载袁佳氏“庄敬聪慧,词气婉顺”,是一代贤妃,不愧是袁督师的后人。后来豪格被多尔衮所杀,按律家属要与披甲人为奴,但多尔衮敬重袁佳氏是袁崇焕之后,特别赦免了她,让她出家做了尼姑,青灯黄卷,了却一生。其庵堂就在北京崇文门附近,离袁崇焕当年被杀的地方不远。又传,佘信后与袁女成亲,指天为誓,要让后代终生守墓。此为一说。 Ef]Hpjvp  
  袁崇焕故里相传,袁崇焕生有三子兆基、兆填、兆埍,因胞兄崇灿婚久无育,遂将兆基过继给崇灿以引子息,兼祚两房(因此也有人认为兆基是崇灿子)。崇灿死于崇焕被杀之前,崇焕死后,兆填、兆埍藏匿于白马附近村中,崇煜则带兆基刚想逃回东莞躲藏,即被锦衣卫捕捉流放福建邵武。其《家谱》袁崇焕排系为: 2 GRI<M  
  (一世)世祥——(二世)西堂——(三世)子鹏,子腾——(四世)崇灿、崇焕、崇煜,崇炜、崇烨——(五世)兆基、兆填、兆埍,兆勋、兆始…… _h1 &h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袁兆基与族兄袁天赦在流放中逃亡。崇祯帝再度严令通缉袁崇焕子女亲属,并大肆搜捕袁崇焕族人。崇祯帝给袁崇焕定罪时虽有“其家属当依律正法,姑赦不论”的表示宽大慈心的谕旨,但这其实是欺骗世人的假象。他严令锦衣卫对袁兆基疯狂追捕,对袁天赦也不肯放过,把他定为“罔赦之罪”,行文梧州府藤县,“严限白马堡地方保甲、亲属勒限挨缉”,“将袁天赦绘形悬赏”。直至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当时藤县知县梁昌“奉文严缉”,报称袁天赦“母、弟、妻室则毙于郡狱矣,求其子戚,则见监府监矣,求其亲友、地邻,则转徙流离矣”。梧州府知府谢君惠申报:“为一逆奴,五年莫结。始而累及白马堡一方,继而累及粤西全省,若再追求无已,只令监者为狱之瘐鬼。”袁兆基逃过锦衣卫的追捕,藏匿一段时间后加入流民反明阵营,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带“匪兵”于山东大肆劫掠,明亡后不知所踪,或说隐居河南。此为二说。 LO=U?`)q  
  又据《东莞县志》载:“袁督师无子。相传下狱定罪后,其妾生一子,匿都城(今北京)民间。大兵入关,为满州某所得,隶籍于旗。”又说:新安陈国泰尝与人言,昔在江南军营时,参领富明阿问:“新安与东莞县邻,督师宗裔如何?”答以“督师祖茔去敝乡不远,清明、重九,敝乡代为祭扫,盖无宗裔矣!”富问之,次日,即与通谱,密语曰:“余督师几世孙也,尔祀我祖,与兄弟何异?宜告乡人好为之!”此说颇为可信,袁崇焕有子是在他被诛后,妾有一遗腹子。但为何在乾隆时查问尚无后裔?这是因为袁崇焕的惨死,亲族都被发配到千里之外,袁妾既隐匿民间,以袁崇焕为抗清(后金)名将(与清有世仇),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世,深恐有所不利。这是一个可以理解的理由。另一个理由是说袁崇焕的遗腹子名叫文弼,流寓外地,因有军功,编入宁古塔正白旗。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离北京很远,一纸公文,或未及闻见,也是常有的事。张江裁所撰《袁氏世系》如下: D [+LU(  
  (一世)袁崇焕——(二世)文弼——(三世)尔汉—一(四世)贵——(五世)常在——(六世)赶——(七世)世有、世宽、世福(即富明阿)——(八世)寿山、永山——(九世)庆恩…… }xsO^K  
  《清史稿列传》卷二○四、光绪重修《吉林通志》卷七一等史籍载: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汉军正白旗人,明兵部尚书崇焕裔孙。崇焕死,家流寓汝宁,有子文弼,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五世传至富明阿,以马甲从征喀什噶尔,授骁骑校,洊升参领。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从钦差大臣琦善军扬州,战於洞清铺,受枪伤,裹创奋斗,斩首数十,擢协领。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授正红旗汉军都统,管理神机营。四年,因腿伤未痊,请开缺,予假赴京医治,许坐肩舆,至京,仍命管理神机营。伤病久不愈,诏允回旗。五年,起授吉林将军,督剿马贼。力疾进搜山险,遣将分捕,数月肃清。招抚金匪,开辟间田至数万顷,不及10年,遂开建郡县焉。在任4年,复以伤病陈情乞罢,允之,仍在家食全俸。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卒,优恤,谥威勤。吉林、扬州请建祠。——他为清朝显官,没有必要在250多年之后冒认袁崇焕后人。 `=Ip>7T&  
  寿山、永山为富明阿二子。子寿山,官至黑龙江将军,光绪中,俄罗斯犯边,殉难;永山,官三等侍卫,亦于凤凰城拒日本,力战死事:皆自有传。又载:1894年甲午战争中,二人率部抗战,在辽南杀敌颇多。一次阵地失守,永山独为殿后,连受枪伤,胸部中枪,复强起督战,大呼杀贼而逝。寿山率众力战,子弹自右腹射入,从左臀出,但他不顾伤痛,仍高呼杀敌。打退日军后,寿山的衣裤皆被血浸湿,铠甲里凝血一指多厚。1900年,寿山临危受命,任黑龙江将军,与入侵的俄军死战。城陷之时,命部下射杀自己,以身殉国,同族袁瑞昌也战死。一门三烈,甚为悲壮。清末,日俄交侵,永山、寿山均能以身殉国,不愧为民族英雄。 7Bj,{9^aJ  
  上述此说,袁氏世系自袁崇焕本人以下八世后裔的子孙姓名,历历可考,则前面所说袁崇焕无子之说,不攻自破了。 G[KjK$.Ts?  
   -$8ew+  
  将军史迹 激励后人 a/ A c^!(  
  目前,袁崇焕的遗迹和纪念场所主要存在于北京,广东东莞,广西藤县、平南,辽宁兴城和福建邵武县等地。 $!O@Z8B  
  袁督师庙。在北京龙潭湖公园,有康有为题书的“袁督师庙”匾额和对联: 2W+~{3[#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VZ1LV I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3%*igpj\)  
  袁崇焕纪念馆。在北京崇文区花市斜街广东义园旧址,即原来的“袁崇焕祠墓”,袁崇焕手迹《听雨》以及康有为题写的“明袁督师庙记”手书等珍贵文物珍藏于该纪念馆。原墓堂廊柱曾悬有康有为所书对联: 8Qg{@#Wr  
  自坏长城慨今古; [S'1OR$FQ\  
  永留毅魄壮山河。 v*.R<- X:  
  袁崇焕的庙和祠(纪念馆),1951年因市建曾计划拆除。1952年为保护袁崇焕墓,民主人士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和章士钊联合上书毛泽东主席,毛泽东批示北京市长彭真要求保护,后被列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得以留存至今。 ins(RWO  
  袁崇焕纪念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包括袁氏故居、袁督师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庙等。 q=t!COS  
  “三边总制”坊。位于广西平南白马圩边。此外,辽宁兴城建有袁崇焕纪念馆,福建邵武县袁崇焕题“聚奎塔”匾等。 llZU: bs  
  袁崇焕故里。袁崇焕生于藤县、长于藤县,留下遗迹、遗物最多,计有:袁崇焕宅基地遗址、“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纪念碑、喂马槽、莲花石墩、袁崇焕手植榕、飞凤岭(犁头山)袁崇焕祖父袁西堂墓、袁屋坪袁崇焕母何氏墓、明代莲花井、何家祠堂(袁母何氏家祠)、袁妻黄氏跳江的飞鼠崖、莲塘关圣庙、县儒学署(县学)石墩等文物,莲塘村近邻周边还有袁崇焕祖母叶氏墓、父亲袁子鹏墓等亲属墓葬十余座。最近,自治区人民政府划拨30万元专款用于袁崇焕故里文物遗迹的修缮和袁崇焕纪念园的建设规划。“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纪念碑有阴镌民国梧州市市长蒙民伟(蒙经)撰、欧寿松书《袁督师略》,及民国藤县县长何杞的题联: d.+*o  
  一塔表孤忠,白马江边留胜迹;  }sxs-  
  千秋传信史,幽燕城下想英风。 2 `AdNt,  
  袁崇焕作为文武兼备、功绩赫赫的一代爱国名将,受到后人的景仰和爱戴,出于此“英雄情结”,东莞和平南两地都认为袁崇焕是本地人,并各有论述,但根据《明实录·崇祯实录》、《明进士题名碑录》、《明史》、《明季北略》、崇祯四年《梧州府志》等诸多权威正史载录,以及藤县袁崇焕故里众多的文物、遗迹、遗物来看,袁崇焕生于斯,长于斯,藤县这一方奇山异水养育了这位旷世英雄。


巡抚辽东 =>'8<"M5z  
      时值满桂赵率教交恶,袁崇焕五月上疏请调满桂,王之臣以为不妥,以满桂勇猛调其任为山海关总兵,袁崇焕认为不可,逐经抚不和。经过朝廷调停,袁崇焕和王之臣分权,袁崇焕主关外,王之臣主关内。袁崇焕认错,并复请满桂调任山海关。(《两朝从信录》) mW{;$@PLF"  
      袁崇焕遣使者吊唁努尔哈赤。后金皇太极趁机遣使回复,谋求议和。袁崇焕奏报朝廷主以和缓之建锦州大小凌河诸城。辽东经略王之臣主张派遣使者非计,应回绝和议。王之臣奏疏:“年来奴酋求和于西虏(蒙古),而西虏不从;屈服于朝鲜,而朝鲜不受。一旦议和,彼必离心,是益敌以自孤也!近日,都官过通令处,虏鞭其背云:‘汝汉人全无脑子…… 喇嘛替他吊孝求和,反倒教别人与他为仇,我等不如也投顺罢了’”。(《两朝从信录》)。御史智铤言,督抚意见各异,恐误边事(《国榷》)。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召回王之臣,关内关外之事尽付袁崇焕便宜行事(《三朝辽事史录》)。 p&Qb&nWk<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初八,皇太极一面遣使与袁崇焕议和,一面派阿敏出军征朝。关于阿敏征朝兵力,《朝鲜李朝实录》作三万,《三朝辽事实录》作八万,《八旗通志》无兵力数字记载。朝鲜作为亲身参战方,没有必要缩小遇敌人数,故阿敏征朝兵力目前史学界都是以三万这个数字为准。出军后金军渡过鸭绿江,进攻朝鲜,史称“丁卯之役”。(《东华全录》),十四日,克义州,分兵攻打毛文龙东江铁山部。毛文龙遁入云从岛(《三朝辽事实录》)。 _YX% M|#  
      朝鲜和毛文龙告急,朝廷命袁崇焕发兵援助,并拣轻兵捣巢,袁崇焕上疏无虚可捣。疏言“顷闻奴兵十万掠鲜,十万居守,何所见而妄揣夷穴之虚乎?我纵倾伍捣之,无论悬军不能深入,即深入奚损于逸待之夷?而虎酋新并粆花,意殊区测,都令、塞令新通于奴而仇于我,万一我兵正道以东,奴暗以轻骑北出而袭我关宁,此时救人耶,抑自救耶?”此时后金总兵力约有七八万,前一年宁远大战努尔哈赤的发兵数就有五六万,因此皇太极留守沈阳的兵力至少还有四五万之多。虽然比起全族兵力驻防,此时沈阳的防务当然是略为薄弱了一些。可是袁崇焕此时身为辽东巡抚,所辖仅有宁锦七万兵,即使倾巢而出取沈阳,也无胜算。更何况朝鲜的战事在正月二十六日阿敏攻克平壤后就已经基本结束,之后阿敏部队留驻朝鲜只是为了威吓朝鲜以便在定盟时多捞些好处罢了。袁崇焕接到朝鲜命令出兵的时候就已经是三月,此时出兵对朝鲜战事已经无济于事,而且随时存在被阿敏部队回师前后夹击的危险。事实上,如果朝廷真的下定决心,从蓟镇和山海关调集大军集结到锦州,并协同蒙古察哈尔部一起兵发沈阳的话,对于近半数军队在外的后金来说,还是存在一定威胁的。但由于毛文龙虚报敌情,谎报征朝军有八万之众;又为了尽快减除自己的危机,谎报沈阳留守兵力不到一万(到四月更谎报皇太极将留守兵力还派出部分增援朝鲜),让朝廷误判敌情,以为仅宁锦的兵力就足够犁庭捣穴,根本没有给袁崇焕配备能够威胁后金的军力。而且,即使三月份袁崇焕在接到朝廷旨意后立即全军出击沈阳,朝鲜和东江也早就在一个月前被打垮了,根本于事无补,唯一可能的结果是,袁崇焕的军队由于毛文龙的谎报久攻沈阳不下,以致于被回师的阿敏前后夹击。 [j@ek  
      天启七年四月,也是“丁卯之役”战况正激之时,蓟辽总督阎鸣泰上奏折,称颂魏忠贤的功德,并要求在宁远、前屯两地为魏忠贤修建生祠,作为下属的袁崇焕也只得联名上奏。《大明熹宗实录》记载“蓟辽总督阎鸣泰巡抚袁崇焕疏送魏忠贤生祠”。 "\*)KH`C  
     jN+`V)p  
    宁锦大捷 3@=<4$  
      袁督师祖崇焕公相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初六日,后金皇太极,以“明人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没有议和诚意为藉口,亲率数万军队,谒堂子,出沈阳,举兵向西,进攻宁(远)锦(州)。 9SeGkwec?$  
      十一日,后金军至锦州,距城一里,四面扎营布兵,将锦州城包围。时明太监纪用、总兵赵率教驻锦州,负责筑城、守城。当后金兵将至时,左辅等人,撤入锦州,凭城固守。皇太极得报后,传令攻城。后金兵攻城数日,伤亡惨重,别无所获。  M zg'$]N  
      十六日,明辽东巡抚袁崇焕派人送给纪用、赵率教的书信被后金兵截获,内称“调集水师援兵六七万,将至山海关,蓟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后所兵俱至宁远。各处蒙古兵,已至台楼山”云云。皇太极信以为真,即收缩围锦兵力,聚集于城西,以防明援师。 ++~ G\T9H  
      至二十六日,后金军已围城15日不克,人马疲惫士气低落。 N d>zq  
      二十七日,后金军分兵为两部:一部继续留驻锦州,在锦州城外凿三道濠,加以包围;另一部由皇太极率领官兵数万,往攻宁远。  HZ<#H3_ix  
      辽东巡抚袁崇焕提出:“坚壁固垒,避锐击惰,相机堵剿。”总督蓟辽、兵部尚书阎鸣泰题奏:“今天下以榆关为安危,榆关以宁远为安危,宁远又依抚臣为安危,抚臣必不可离宁远一步。而解围之役,宜专责成大帅。”此奏,得旨:“宁抚还在镇,居中调度,以为后劲。”朝廷为确保宁远,不允许袁崇焕亲自率领援兵,前往救援;而令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率军一万,驰援锦州。 ScJ:F-@>  
      二十八日,辽军与后金军在宁远城,展开激烈的攻守战。袁崇焕列重兵,阵城外,背依城墙,迎击强敌。皇太极欲驰进掩击,贝勒阿济格也欲进战;大贝勒代善、二大贝勒阿敏、三大贝勒莽古尔泰“皆以距城近不可攻,劝上勿进,甚力”。天聪汗皇太极对于三位大贝勒的谏止,怒道: GYw/KT~$  
      “昔皇考太祖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 0 iSNom}m  
      明辽军与后金军两支骑兵,在宁远城外展开激战,矢镞纷飞,马颈相交。明总兵满桂身中数箭,坐骑被创,尤世威的坐骑也被射伤;后金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及瓦克达俱受伤。两军士卒,各有死伤。 5S? "<+J'  
      明军骑兵战于城下,炮兵则战于城上。袁崇焕亲临城堞指挥,“凭堞大呼”,激励将士,齐力攻打。参将彭簪古以红夷大炮击碎八旗军营大帐房一座,其他大炮则将“东山坡上奴贼大营打开”,后金军伤亡重大。明太监监军刘应坤奏报称:“打死贼夷,约有数千,尸横满地”。后金贝勒济尔哈朗、大贝勒代善第三子萨哈廉和第四子瓦克达俱受重伤,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等被射死。蒙古正白旗牛录额真博博图等也战死。后金军死伤甚多,尸填濠堑。 (NUXK  
      二十九日,后金天聪汗皇太极率军撤离宁远,退向锦州。 ?Ho$fGz  
      辽东巡抚袁崇焕欣喜地奏道: 36'J9h\  
      “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拚命,不知有夷之凶狠骠悍。职复凭堞大呼,分路进追,诸军忿恨此贼,一战挫之,满镇之力居多。” Q \X_JZ  
      皇太极攻宁远不克,又转攻锦州。 yYOV:3!"  
      先是二十八日,当后金兵在宁远城下激战之时,锦州的明兵趁后金军主力西进、势单力弱之机,突然大开城门,蜂拥冲杀出来,攻向后金大营,予敌一定杀伤。稍获初胜之后,迅即撤退回城。后锦州战报送到皇太极手里,他感到宁、锦前后、腹背受敌,不得不迅速从宁远撤军。 M/V"Ke"N  
      六月初三日,皇太极向锦州城发起进攻。  NO*~C',cI/  
      初四日,皇太极攻城不下,遂命撤军回营。明总兵赵率教疏报:此役后金兵伤亡“不下二三千”。明镇守太监纪用奏报:“初四日,奴贼数万,蜂拥以战。我兵用火炮、火罐与矢石,打死奴贼数千,中伤数千,败回贼营,大放悲声。” pnz@;+f  
      初五日,凌晨,天聪汗皇太极从锦州撤军。 WV}pE~  
      初六日,辽东巡抚袁崇焕上《锦州报捷疏》言: "~C \Z} ;  
      “……孰知皇上中兴之伟烈,师出以律,厂臣帷幄嘉谟,诸臣人人敢死。大小数十战,解围而去。诚数十年未有之武功也!” Zo-Au  
      宁锦之战,后金军攻城,明辽军坚守,凡二十五日,宁远与锦州,以全城而结局。明人谓之“宁锦大捷”,载入中国战争史册。 9LQy 0Gx  
    平台应对 ~R|fdD/%  
      熹宗崩,崇祯即位,魏忠贤被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 崇祯任命袁崇焕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入都,十四日崇祯帝召见平台。袁崇焕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时间恢复辽东,并疏陈方略,皇帝大喜,袁崇焕复奏掣肘,袁崇焕奏曰“以臣之力治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嫉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岂臣谋”。(《崇祯纪事》)二十四日崇祯赐崇焕尚方宝剑,便宜行事。袁崇焕疏谢并陈方略,崇祯赠蟒玉银币,崇焕辞莽玉不受。 W6B o\UK  



计斩岛帅 d\z':d .Tt  
      袁崇焕于崇祯二年(1629)五月二十五日自北汛口开洋出海,经大王山风中岛松木岛小黑山大黑山猪岛蛇岛虾蟆岛,二十八日泊双岛。二十九日,崇焕登岛岭,谒龙王庙。当晚,毛文龙至。 RDG,f/L2  
      六月初四,袁崇焕颁东江三千五百七十五员名赏,军官每员自三两至五两,士兵每名一钱。并将饷银十万两发于东江。袁崇焕传徐旗鼓王副将谢叁将商谈。随后要命令毛文龙,今后旅顺以东公文用毛文龙印,以西用袁崇焕印。又命令制定东江营制,同时命令准备收复镇江旅顺。毛文龙均不同意。 \No22Je6d  
      六月初五,袁崇焕传东江各兵登岸,较射给赏。毛文龙问“袁崇焕何日行?”。袁崇焕云:“宁远重地,来日行。今邀贵镇岛山盘桓,观兵角射。”又说:“来日不能踵拜,国家海外重寄,合受余一拜。”交拜毕,登岛山。谢叁将暗传合营兵,四面密布,将文龙于随行官百余员,绕围内,兵丁截营外。袁崇焕询问毛文龙随行各官姓名,俱曰姓毛。毛文龙曰:“俱是敞户小孙。”袁崇焕曰:“岂有俱姓毛之理?似尔等如此好汉,人人可用。我宁前官兵,俸粮多于尔等,倘然不能深(饱)暖。尔等海外劳苦,每月领米一斛,且家人分食此米,言之可为痛心。尔等亦受我一拜,为国家出力,此后不愁无饷。”各官垂泣叩首。 Z .LF5ur  
      随后对文龙说:“余节制四镇,严海禁者,恐天津莱登 ,受心腹之患。今设东江饷部,钱粮由宁远运来,亦无不便。昨与贵镇相商,必欲取道登莱,又议移镇,定营制,分旅顺东西节制,并设道厅,稽兵马钱粮,俱不见允。岂国家费许多钱粮,终置无用?余披沥肝胆,讲至三日。望尔回头是岸,谁知尔狠子野心,欺诳到底,目中无我犹可,圣夫子英武天纵,国法岂能相容?”说完,向西请命,缚毛文龙,去冠裳。毛文龙尚倔强,不肯就擒。袁崇焕又说:“尔疑我为书生,不知我乃朝廷一员大将。"随即颁布毛文龙十二条罪名,并对东江各官说:“毛文龙如此罪恶,尔等以为应杀不应杀?若我屈杀文龙,尔等就来杀我”。来官俱相对失色,叩首哀告。毛文龙语塞,叩首乞生。袁崇焕说:“尔不知国法久了,若不杀尔。东江一块土,以非皇上有也。”请尚方剑,合水营都司赵不歧,何麟图监斩,令旗牌官张国柄执尚方剑斩毛文龙首级于帐前。又令将毛文龙首级,备好棺木安葬。围外兵丁汹汹,见袁崇焕兵严整,不敢犯。 `|JQ) !Agx  
      崇焕又谕东江各官云:“今日斩文龙一人,以安海外兵民,乃杀人安人,尔等照旧供职,复原姓,为国报効,罪不及尔。”后分东江兵二万八千为四协,用文龙子承祚管一协,用旗鼓徐敷奏管一协。其余二协,东江各官举游击刘兴祚,副将陈继盛二员分管。将带来饷银十万,分给各岛官民,令冯旗鼓,往旅顺宣抚。又令将毛文龙将剑,东江事权,让陈继盛代管。谕毕,离岛登舟,发牌晓谕,安抚各岛军民。檄承祚偿所欠各商银两,差官查岛中寃狱,并抢来各商船只。俱即发商人洪秀等。 nuv$B >  
      六月初六,备祭礼,到文龙棺前拜祭。云“昨日斩尔,乃朝廷大法,今日祭尔,乃我辈私情”。遂下泪,各将官俱下泪戚叹。 **YNR:#Y  
      六月初九,往旅顺,官军迎,宣谶毕,扬帆以归。(《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 +ACV,GG  
      崇祯虽然不满袁崇焕先斩后奏杀死毛文龙,但由于毛文龙曾经两次带兵到山东抢掠钱粮,狂言“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劣迹斑斑,又在给皇太极的书信中说:“汗凡有旨来,我皆领受,无不遵行”,“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从两面夹攻,则大事可定矣”,“尔牵兵前来,我为内应,如此则取之易如反掌”,已经有投敌的趋势,崇祯自己也对毛文龙早有不满,认为毛文龙“通夷有迹”,故而对毛文龙之死甚喜,对袁督师斩毛文龙嘉谕倍至。 ]i]sgg[  
      据《明季北略》记载:“辽民苦虐于北,时欲窜归中朝,归路甚艰,百计疾走,数日方抵关,文龙必掩杀之,以充虏报功,是其大恶。又骄恣,所上事多浮举,索饷又过多,朝论多疑而厌之,以方握重兵,又居海岛中,莫能难也。崇焕初斩文龙,上甚喜,嘉谕倍至。” skP_us~  
      明末时事小说《镇海春秋》则把袁崇焕杀毛文龙说成是袁崇焕与后金议和的条件之一,并被当时的一些史书传抄,但在袁崇焕与后金往来的书信中并没有与此相关的内容。 PuABS>.;  
      史学大家孟森认为: Q+ST8  
      “毛文龙东江之兵,始以朝廷无的饷而借口通商,以违禁物与敌为市,敌乃大得其助,而崇焕治兵,请管东江之饷,而文龙拒之,以与敌通市为利,又不欲以领饷而暴露其兵额也。崇焕斩文龙,编制其兵,核实其饷,东江正可有为,乃身即被戮,毛兵亦无所依赖,自相屠杀,相率降清。论者又以此为崇焕之罪,不以为杀崇焕者之罪,至今尚纠纷不已,是用揭之。” B&Ci*#e  
      (孟森《明史讲义》) E[Io8|QA  
      著名历史学家李光涛曾经痛骂给毛文龙翻案的清朝遗民、伪满洲国大汉奸罗振玉: ;%z0iZmg  
      “癸酉,即民国二十二年,罗氏因从来不用中华民国纪年,所以只书癸酉。九一八事变’日寇成立伪组织,罗氏尝为首任十大臣之一,以其衰老之年,犹为此无耻之事,其以毛文龙之“通敌叛国”为伟功,以叛徒孔耿等之屠杀同胞篇佐命之勋,亦无足异矣。毛文龙通敌原书,载明清史料,姑勿论罗氏曾否见之,即如金梁之满洲老档,云己毛文龙私通之事,亦大胳可见,此书出版较早,罗氏当亲见之,彼又尝手编坐史料丛刊,其中亦截有毛文龙种种罪恶,彼皆不肯征信,独信此至东江遗书一书,且又摭拾由来一贯之浮言,妄毛文龙有功之状,其为“贼贼相护”有意淆乱是非之心理显然可知矣。” $BBfsaJPT  
      (李光涛论罗振玉刊《东江遗事》) ^9b `;}).  
      历史学家阎崇年认为: ujWHO$uz!  
      “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为了统一事权,是为了抗金大业,除掉了骄横不法,抗拒议和、跋扈一方的毛文龙,对明朝是有利的,袁崇焕杀毛文龙体现了大智、大勇。” ?H c A&  
      (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f"0H9  



古木 2009-09-20 17:19
己巳之变 v!U#C[a^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数万清兵绕道蒙古,以避开忠于明朝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的防区。10月27日突破大安口,至11月初连陷遵化、三屯营,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彦国自尽。京师震动而戒严,同时诏令各路兵马勤王关。蓟辽督师袁崇焕对后金此举,已有所料。为此,袁崇焕曾正式向崇祯皇帝上疏,说:“若顺天等处,则听督抚为政,臣不敢越俎而议者也。”(崇祯二年五月十六日到吏部事兵部呈于兵科抄出之《钦命出镇行边督师蓟辽等处兵部尚书臣袁崇焕谨题为乞汰冗官以纾国用等事》)说得很清楚,蓟门比较薄弱,应当设重兵把守。不仅如此,袁崇焕又上了一道奏疏,说:“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因为宁锦防线坚固,皇太极打不破,就会以蒙古为向导,突破长城,来威胁北京。 Qy/bzO  
      “九月己丑,袁崇焕以清兵欲西,先请驻宁远增戍关门,至是遣参将谢尚政等往备。顺天巡抚都御史王元雅曰:此虗警耳。遣其众归,师果不出。”(《崇祯实录》卷二) )Z%+~n3o'  
      “崇焕随奏:『臣守宁远,寇被臣创,决不敢侵犯臣界。只有遵化一路守戍单弱,宜於彼处设一团练总兵』。遂以王威为请。兵部以王威新奉部劾,不肯即予,留难移时。”(石匮书后集) rYS D-Kq  
      盖崇焕自任复辽,殚精拮据;甫及期年,锦宁一带,壁垒改观。正拟器械马匹,稍有头绪,决计渡河,惟虑蓟门单弱,请宿重兵。已特疏言之,再疏催之。(白冤疏) :{ T#M$T  
      但是,袁崇焕的两次上疏,都没有引起崇祯皇帝的足够重视,派出的援军也被遣回。不幸的后果被袁崇焕言中了。 YPy))>Q>cK  
      崇祯二年即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二十六日,八旗军东、西两路,分别进攻长城关隘龙井关、大安口等。时蓟镇“塞垣颓落,军伍废弛”,后金军没有遇到任何强有力的抵抗,顺利突破长城,于三十日,兵临遵化城下。遵化在京师东北方向,距离京师300里。十一月初一日,京师戒严。 2,;t%GB  
      虽然按照朝廷分工,袁崇焕主要分管山海关外防务,蓟辽总督刘策分管关内防务。但是,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对整个蓟辽地区的防务都是责无旁贷,况且后金铁骑正是从山海关外而来。 r=Q5=(hn   
      先是,十月二十九日,袁崇焕从宁远往山海关,途经中后所,得报后金军已破大安口。袁崇焕做出以下军事防御部署: U44H/5/  
      其一,严守山海关。因为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已经调到关内,宁远总兵祖大寿也带精锐随袁崇焕入关,所以袁崇焕命前总兵朱梅、副总兵徐敷奏守山海关,防止后金乘机夺关。 ?BZ][~n-Q  
      其二,严守京师要道。袁崇焕命参将杨春守永平,游击满库守迁安,都司刘振华守建昌,参将邹宗武守丰润,游击蔡裕守玉田。 c6m,oS^  
      其三,严守京畿地区。在靠近京师东北方向的蓟州、三河、密云、顺义严密布防,防止后金从东北路入京。袁崇焕命保定总兵曹鸣雷等驻蓟州遏敌,自率大军,以总兵祖大寿作先锋,驻蓟州居中调度策应。命宣府总兵侯世禄守三河,保定总兵刘策守密云。 Fb' wC  
      袁崇焕一面进行总体部署,一面阻截后金军南进,其措施是: MX0B$yc$  
      第一,遵化阻截。因为皇太极的军队突破了龙井关和大安口,直接指向遵化,遵化是京东的重镇,袁崇焕想把后金的军队阻截在这里,他急令平辽总兵赵率教率四千兵马,驰救遵化。他率部急驰三昼夜,行350里,到达遵化以东的三屯营。但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让入城,赵率教只好纵马向西,驰向遵化。十一月初四日,赵率教率援军至遵化城外,与后金贝勒阿济格等所部满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相遇,误入埋伏,中箭坠马,力战而亡,全军覆没。赵率教战死,是明军的重大损失,袁崇焕失去了最得力的大将,失去了救援京师的最佳时机。 %S#"pKE6 R  
      当日,后金军进攻遵化城。后金先劝降,遭到拒绝。后四面攻城,明巡抚王元雅凭城固守,顽强抵抗。第二天,遵化“内应纵火”,遵化城陷落。巡抚王元雅走入衙署,自缢而死。城中官兵人民,反抗者皆被屠杀。接着,后金军进攻遵化东面的三屯营,副总兵朱来同等潜逃,总兵朱国彦把逃跑将领的姓名在大街上张榜公布,然后偕妻张氏上吊自尽。初七日,后金军破三屯营。明朝丧失了将后金军堵在遵化的机会。 y)E2=JQA/  
      遵化失陷,驰报明廷,人心大震,朝野惊恐。时“畿东州县,风鹤相惊,人无固志”(《崇祯长编》卷二八)。皇太极命留兵八百守遵化,亲统后金军接着南下,向北京进发,逼近蓟州。这时,袁崇焕亲自带领九千兵马,急转南进,实施其第二步想法:就是把后金的军队阻截在蓟州。 $ bosGG  
      第二,蓟州阻截。袁崇焕于十一月初五日,督总兵祖大寿、副将何可纲等率领骑兵,亲自疾驰入关,保卫北京。至此,袁崇焕在关外的三员大将——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全部带到关内,可见袁崇焕已经下定决心,不惜任何代价,誓死保卫京师。初十日,袁军驰入蓟州。蓟州是横在遵化与通州之间的屏障,距离北京东郊通州约140里。袁军在蓟州阻截,“力为奋截,必不令越蓟西一步”(《崇祯长编》卷二八)。皇太极曾两次败在袁崇焕手下,这次就没有同袁崇焕军队硬碰,而是从东北方向通过顺义往通州进发。这样袁崇焕在蓟州拦截皇太极军队的计划又落空了。 8!SiTOzR?  
      第三,通州阻截。通州离北京只有40里,袁崇焕紧急率领军队往通州进发,力图把皇太极军队拦截在通州。十二月初一日,袁崇焕的军队到达河西务。河西务在天津和北京之间,大约离北京120里。这时候皇太极军队已接近通州,他揣测到了袁崇焕的军事意图,不打算在通州跟袁崇焕决战,而是取道顺义、三河绕过通州,直奔北京。这样,袁崇焕在通州拦截的军事意图又落空了。 $IT9@}*{  
      从以上部署可以看出:袁崇焕这时的战略目标是将后金挡在京师以外,并部署军队依托城池来防守抵御。因为袁崇焕与后金征战多年,深知后金骑兵野战的优势,明军唯有依城作战,才能取胜。赵率教的四千骑兵在平原野战,全军覆没,就是明证。 { bn#:75r  
      虽然袁崇焕决意要“背捍神京,面拒敌众”,堵塞八旗军入京师之路。但是,袁崇焕设计的三个阻截都没有成功,这样战线就推到了北京。 !S-U8KI|  
      袁崇焕在河西务举行军事会议,议商进取。会上,副总兵周文郁提出:“大兵宜趋敌,不宜入都。且敌在通州,我屯张家湾,相距十五里,就食河西务,敌易则战,敌坚则乘,此全策也。”(《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就是说,未奉明旨,不宜入京!袁崇焕说:“周君言是。弟恐逆奴狡诈异常,又如蓟州,显持阴遁,不与我战。倘径通都城,则从未遇敌之人心,一旦动摇,其关系又不忍言”。“君父有急,何遑(闲暇)他恤?苟得济事,虽死无憾。”(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河西务会议之后,袁崇焕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日夜兼驰,行120里,由间道急奔,抢在皇太极之前,于十九日抵达北京外城广渠门外。其实,袁崇焕统兵入蓟时,明朝官员中就传说他有引导后金兵进京之嫌,故崇祯帝下令袁崇焕不得越蓟州一步,而他竟然毫无察觉。现在他又擅自率部进京。所以,从他抵达京师的那一刻起,袁崇焕实际上已经身陷腹背受敌的局面,只是他还不很清楚,或者根本顾不得关注自己。 #Vigu,zY  
      同时,明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率兵,也来到北京城德胜门外扎营。 |=T<WU1$  
      第二天,即十一月二十日,八旗军兵临北京城下。明朝北京保卫战即将开始。 "%t`I)  
      袁崇焕率领关宁九千骑兵,于十一月十九日,赶在皇太极之前驰抵京师城下。第二天,保卫京师的战斗就打响了。 30E v"  
      京门初战首先在德胜门外打响,城外明军,主要是大同总兵满桂和宣府总兵侯世禄的勤王部队,另外参加战斗的还有城上的卫戍部队。 QJM!Wx+  
      德胜门之战: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极亲率大贝勒代善和贝勒济尔哈朗、岳讬、杜度、萨哈廉等,统领满洲右翼四旗,以及右翼蒙古兵,向满桂和侯世禄的部队发起猛攻。后金军先发炮轰击。发炮毕,蒙古兵及正红旗护军从西面突击,正黄旗护军从旁冲杀。后金两军冲入,边杀边进,拚搏厮斗,追至城下。城上明军,奋勇弯弓,又发火炮,轰击敌军。不久,侯世禄兵溃,满桂率军独前搏战。城上明兵,发炮配合,但误伤满桂官兵,死伤惨重。满桂身上多处负伤,带败兵一百多人在城外关帝庙中休整。第二天,守军打开德胜门的瓮城,供满桂的残兵休养。就在德胜门之战的同一天,广渠门也发生激战。 l|em E ^  
      广渠门之战当天,莽古尔泰率满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二千往击袁崇焕军,此时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率九千关宁铁骑屯沙窝门外。这场广渠门大战,九千关宁铁骑血战数万八旗军及蒙古兵,自巳(巳正10时)至酉(酉正18时),炮鸣矢发,激战8小时,转战10余里。战斗中,一敌军抡刀砍袁崇焕,适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对而折。莽古尔泰箭如雨下,袁崇焕身中数箭,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由于袁崇焕身先士卒,拼死力战,关宁铁骑倍奋砍杀,莽古尔泰军被击败。袁崇焕部将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等,直追敌军至运河边。敌军忙迫拥渡,冰陷,淹没者无数。此一战,关宁铁骑杀敌千计,清军劲旅阿巴泰、阿济格、思格尔三部都被击溃。 关宁兵亦伤亡数百。 D#1~]d  
      这一役之后,清兵众贝勒开会检讨。皇太极的七哥阿巴泰按军律要削爵。皇太极说: “阿巴泰在战阵和他两个儿子相失,为了救儿子,才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作战,然而并不是胆怯。我怎么可以定我亲哥哥的罪?”便宽宥了他。可见这一仗清军败得很狼狈。 qjzW9yV+  
      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焕又用乡导任守忠策,以五百火炮手,潜往海子,距皇太极军营里许,四面攻打,皇太极军大乱,随移营出海子。 >o#wP  



粜米蒙冤 {FY[|:Cp  
      明朝遗民谈迁的史学巨著《国榷》记载: fbTw6Fde$  
      「辛末,召象乾及廷臣於平台问。象乾方畧对曰:『插汉虎墩兔憨与顺义王卜石兔哈喇慎、白黄台吉俱元小王子之後。卜哈俱插汉分部,岁贡。自黄台吉与插汉閧,插汉不贡。隆庆庚午,俺荅受封开市,卜哈部夷屡掠之。去岁卜石兔西走,哈喇慎俱被攎,白台吉仅身免,东投於建奴。其弟跌各兔等不欲也,白台吉媿死,哈部今其人无几。朵颜三十六家此日亦当联络,与哈喇慎可得三万人。诸部惟永邵卜最强,约三十余万人,若合卜石兔之兵可御插汉。』 X/K)kIi  
      帝曰:『插汉意不受抚,何?』对曰:『当从容笼络。』帝曰:『如不欵,何?』象乾密奏语不尽闻。帝善之,命往与袁崇焕共计。象乾请发抚赏银五万两。」 ?VP!1O=J  
      此事《崇祯长编》卷之十三元年九月亦有载,不过把「建奴」忌讳作「清」而已。由此可见朵颜是明廷笼络的对象。 ,]_(-tyN|  
      而袁崇焕被指资敌的对象,就是上述的朵颜部。故市米资盗并不能成袁崇焕的罪名。而且袁崇焕后来卖米也是崇祯帝许可的:“其招来属夷,其有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 ~!:Sp_y  
      《国榷》卷八十九又有记载:“初,广宁塞外有炒化、暖兔,贵英诸虏。蓟镇三协有三十六家守门诸夷。所云西虏也。皆受我赏。建虏虽强,其势未大合。至是,中外迎上指。谓通建虏,并革其赏。诸夷已閧然。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于是东边诸胡群起飚去,乃尽折入建虏,不受汉索也。” ]Bd3d%  
      可见谈迁认为崇祯在蒙古人饥荒时不知乘机拉拢,才是蒙古人投向后金引其入寇的主因。 S50x0$%<W  
    磔刑处死 J2< QAX  
      明思宗(1610—1644)在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明思宗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行刑那天,袁崇焕毫无惧色,他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袁崇焕卒年四十七岁。(《石匮书》)。 k;_KKvQ  
      世传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明思宗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阎崇年等一些学者则倾向于认为明思宗杀袁崇焕是因为朝廷内阉党余孽的诬陷,皇太极的反间计只是袁崇焕落狱之因。 t_>bTcsU  
      对反间计,《明史》袁崇焕传,记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H|82:`t+  
      《明季北略》则记载:“都中又喧言崇焕导虏入犯,上甚切齿。先是,虏出猎,掳我多人。中有二珰,上命侦崇焕者,亦被掳。虏视之,知为珰也,乃设一记,佯为袁遗书约犯边,答云:“知道了,多谢袁爷。”又佯惊云:“乃为珰闻,缚珰亟斩之!”又故遗一奴私放珰归。珰归,上其事。上再召崇焕入,即下诏狱。” Jhsv2,8 {  
      袁崇焕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C7 ]DJn  
      一生事业总成空, `,Y [Z  
      半世功名在梦中。 Ly)(_Tp@+  
      死后不愁无勇将, ,> (bt%b  
      忠魂依旧守辽东。 -e{)v'C)  
    平反经过 }>;ht5/i/  
      一些史料记载,南明政府早在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前多年,就曾经为袁崇焕平反: ?wLdW1&pX  
      钱海岳先生的《南明史》详细记载了南明政府对袁崇焕的三次平反,层次不断提高。 UROj9CO v  
      史料之一 \U!@OX.R'M  
      (崇祯十七年五月),安宗《登极恩诏》……又复袁崇焕、赵光抃原官。 'z-;*!A}j  
      明安宗即弘光帝,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在崇祯死后于南京即位登基。 y^ X\^Kq  
      袁公于崇祯三年冤杀, WO.0K5nfk  
      赵光抃在崇祯十六年冤斩。 %Ui{=920  
      崇祯十五年,蓟州被围,光抃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州、永平、山海关、通州、天津诸军务。光汴治军严谨,作战骁勇,临危不惧。光汴至蓟州前线,率二骑冲破鬼子重围疾驰入城,城上欢呼“新督莅任”,满寇望而惊叹,蓟州之围遂解。光汴率部援南闯北,“不释鞍甲者七阅月,斩虏首千六百有奇”。十六年初夏,在截击满寇归路的螺山战役中,国军将领各保实力,互不协同作战而被敌各个击破。后来皇帝却逮捕光忭,作为替罪羊杀害。 *U;4t/(  
      史料之二 y8w0eq94  
      弘光元年二月,(安宗)予袁崇焕、王在晋祭葬。 S9HBr  
      弘光元年即公元1645年。王在晋在崇祯朝为兵部尚书,因张庆臻改敕书事牵连,被崇祯帝处罚过当,革职回家死去。 ~5r=FF6  
      史料之三 -XBKOybHBO  
      昭宗以邝露言,谥袁崇焕“襄愍”。 _/,SZ-C#L4  
      明昭宗即永历皇帝。邝露在永历朝任中书舍人,在1650年清寇广州十二日大屠杀中遇难, 6kt]`H`cfJ  
      “襄愍”解释为:“甲胄有劳曰襄”(见《正义.谥法解》);“佐国逢难曰愍”(见《经世大典.臣谥》,刘熙曰:志义未究,遇难而死,可闵惜者也,故曰愍”)。属于赞扬性的褒谥,用来表扬有军功但蒙冤遇害的大臣。 B*?ZE4`  
      熊廷弼抗敌有功却被阉党杀害,崇祯为他平反后,赠给熊廷弼的谥号,也是“襄愍”。被阉党余孽陷害的袁崇焕平反后,因为他立功和蒙冤的情况与熊公类似,永历政府就赠予了同样谥号,也是情理之中。 "_K}rI6(t  
    历史评价 [1z{T(dh  
      “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十个字耳。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焕为关门必不可发一援宁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亦但是置将与卒耳。而崇焕置母妻子百口於军中。纸上甲兵,禁中颇牧人,可自命也。而实从矢石锋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胆气较练,而伎俩较实。”(《崇祯实录》卷八) Qm.z@DwFM{  
      “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为之。而该道员缺,则听崇焕自择以代。”(《明熹宗实录》卷六八) 7$(_j<o`  
      “初,虏势张甚。人心惶骇欲遁。自崇焕坚拒,气始振。关外九城得屹然拱护山海……藤县(袁崇焕)之于东陲,亦勋劳多矣!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辽西将非国之有也。赖藤县力持,成宁远之功,士气少奋。”(《国榷》) 2X|CuL{]  
      “柳河败绩,士卒西奔。崇焕狂呼邀截,使各还守信地。关外城堡幸尔得存。至于宁远解围,誓众效死。金启倧一炮打坏虏营一角,虏乃旋退,危城得全。崇焕虽死于法,不可顿没其功也。”(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五,天启六年正月) w$gS j/  
      “(袁)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驰进北京,与贼对阵于皇城齐化门。贼直到沙窝门。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鏖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朝鲜《仁祖实录》卷二十二) uuu\f*<  
      “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而崇焕先置于极刑,妻子流数千里,刑浮于罪,冤哉!”(《明季北略》二十四) luW <V>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 'sj9[o@]  
      “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清高宗实录》) Dba+z-3Nzy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 。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袁督师传》) }% eDEM  


纪念袁崇焕 Q}=fVY  
      1.袁督师庙(北京) neF8V"-u&  
      袁督师庙在北京龙潭湖公园,有康有为题书的“袁督师庙”匾额和对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Zw+=ng.q?  
      2.袁崇焕纪念馆(北京) wY/bA}%  
      袁崇焕死后,世传有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乾隆修订的《明史》也记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袁崇焕纪念馆在北京崇文区花市斜街广东义园旧址,即原来的袁崇焕祠墓,袁崇焕手迹《听雨》以及康有为题写的“明袁督师庙记”手书等珍贵文物将珍藏于该纪念馆。原墓堂廊柱曾悬有保皇党人康有为所书对联: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 W/sY#"  
      1952年2月,北京市规划局准备迁移城内所有墓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城市建设。照此规定,袁督师庙和墓均在迁移之列。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联名上书毛泽东,呼吁保护袁墓: mIvnz{_d  
      “主席赐鉴:兹有陈者,北京市府因计划关系,将城内各义冢饬迁出城,其中广东新旧两义园有前明蓟辽督师袁崇焕遗墓和饲宇历见载籍,数百年来祭扫不绝。明末满洲久为边患,能捍御者以袁崇焕为最。满酋后施反间,崇焕竟以冤死,天下痛之。今日新史学家亦佥称为民族英雄,但或不知其词。墓即在咫尺。兹当提倡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之际,拟乞饬所司于该两处袁崇焕词、墓特予保全,并力。崇饰,以资观感,不胜企幸。”  /^Y[*5  
      毛泽东回复叶恭绰: 2SYKe$e  
      “数月前接读惠书,并附萨镇冰先生所作诗一首,不久又接读大作二首,均极感谢。萨先生现已作古,其所作诗已成纪念品,兹付还,请予保存。近日又接先生等四人来信,说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此事嗣后请与彭真市长接洽为荷。” "rsSW 3_  
      叶恭绰等人给毛泽东的书信及毛泽东的回复 至此,经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等人的多方努力,积极呼吁,北京市政府对袁崇焕墓进行了全面的修葺,墓古迹得以保存。 QCWf.@n  
      3.袁崇焕纪念园(广东东莞) NddO*`8+)  
      东莞袁崇焕纪念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由该镇村民与海外袁氏宗亲捐资一点二亿元人民币,在明代袁氏故居遗址兴建,占地共十一万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师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庙等。 7#ofNH J  
      2007年04月25日,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将军专程到袁崇焕纪念园参观。迟浩田将军表示:“咱们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自古以来可以说是英雄豪杰辈出,袁崇焕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英雄,我们岳飞、袁崇焕都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褒有贬,经历坎坷,但是最终一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历史是公正的。”并亲手为纪念园写下了“护国爱民、英名永辉”的题字,高度评价民族英雄袁崇焕一生忠于国家、在民族大义面前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d .p'pGL  
      4.袁崇焕祠的守墓人 k=`$6(>Fz  
      袁崇焕祠左边墙上有袁崇焕手书的“听雨”二字以及康有为撰写的《明袁督师庙记》,祠堂后袁崇焕墓位于正中,前面有一个石碑上书“有明袁大将军墓”,左边较小的圆墓据说埋葬着冒死盗取袁崇焕头颅的佘姓义士,也就是为袁崇焕守墓372年的佘姓家族的先人。 pl|h>4af  
      1630年,袁崇焕在北京西市被处以极刑,北京百姓误认为袁通敌,恨之入骨,明末史家张岱津津乐道地记下了这个血腥的场面“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q 7;8<U  
      到了夜里,袁崇焕的头颅在刑场,他的佘姓部下趁夜盗取了头颅,就埋在现在东花市斜街52号院内,还交代子孙,不必再回岭南原籍了,世世代代就在这里陪伴。60多岁的老太太佘幼芝自称从1630年至今,佘家已经守了372年的墓,历经了十七代。 `;$h'eI9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袁崇焕祠墓受到很大的破坏,不但石碑被推倒,因为传说袁崇焕的头颅是黄金打造的,袁墓还被刨开来,结果挖了一丈多深,没有找到黄金头,也没有人敢看到底有无尸骨。 hC AZ{+`z  
      1992年,政府重建了袁崇焕墓,2002年初,北京市政府又决定重修袁崇焕祠。 V#L'7">VP  
    袁崇焕诗词 oR#Ob#&  
      落 第 i'=2Y9S}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 :VCA%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H  
      秋闱赏月 /P:EWUf'  
      战罢文场笋阵收,客徒不觉是中秋。月明银汉三千里,歌醉金秋十二楼。 h&`y$Jj  
      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 E{% SR  
      寻禹碑 [Gtb+'8  
      衡岳镇南方,无气自滃郁。支分走别麓,峋嵝乃独出。 ;&S;%W>|  
      山尖神禹碑,兀然千古立。奇字蝌蚪形,后人不能识。 MA* :<l  
      昔吾读韩诗,奇语动魂魄。所愧生南方,恨不长两翼。 Qnt5HSSt  
      奋飞到山顶,亲手为拂拭。今日扁舟过,系缆应努力。 ^~1<f1(  
      晓起裹糇粮,殷勤带纸笔。攀援曷云疲,汗喘不敢息。 `5l01nOxJ  
      但见白云起,林深万感寂。自朝至日沉。归路志东西。 RB$ z]/=  
      高下通幽寻,此碑沓无迹。岂果有神物,呵护作秘惜。 5JSrrpGr  
      或缘我痴蒙,当前末由觌。因思朱晦翁,考异得其实。 9 <\`nm  
      禹碑徒传闻,山上无此石。始知昌黎叟,好奇误著述。 HdNnUDb$B  
      我乃为所愚,枉折游山屐。振策出山中,山花露欲滴。 *x(Jq?5O7X  
      咏独秀峰 *eb-rhCVn  
      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 J=H)JH3  
      黄 河 >5ChcefH  
      河水奔流去,暄腾万马声。源从天上落,性本地中行。 t C)6  
      独处真须激,清来自太平。济川吾有愿,击楫动深情。 |5MbAqjzC  
      度庚岭 H"Dn]$Q\Z  
      客路过庚岭,乡关渐已违。江山原不改,世事近来非。 @R q}nq=k  
      瑟岂齐门惯,人宁狗盗稀。驱车从此去,莫作旧时归。 $k%Z$NSN=  
      山海关送季弟南还 g0&\l}&%U  
      公车犹记昔年情,万里从戎塞上征。牧圉此时犹捍御,驰驱何日慰生平! n7! H:{L  
      由来友爱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勒古人名。 ^}$O|t  
      弟兄于汝倍关情,此日临歧感慨生。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子不能兵。 7~UR!T9  
      才堪逐电三驱捷,身上飞鹏一羽轻。行矣乡邦重努力,莫耽疏懒堕时名。 l= ={pb  
      归庚岭步前韵 zP)~a  
      功名劳十载,心迹渐依违。道说还山是,惟言出塞非。 zT9JBMNE:  
      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数卷封章外,浑然旧日归。 Ak BMwV  
      边中送别 MaY682}|y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 c%N/V \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sen=0SB/  
      记 母 [\e@_vY@OH  
      梦绕高堂最可哀,牵衣曾嘱早归来。母年已老家何有,国法难容子不才。 \2e0|)aF6  
      负米当时原可乐,读书今日反为灾。思亲想及黄泉见,泪血纷纷洒不开。 F -gE<<  
      寄 内 Y%aWK~O  
      离多会少为功名,患难思量悔恨生。室有莱妻呼负负,家无担石累卿卿。 L ^`}J7r  
      当时自矢风云志,今日方深儿女情。作妇更加供子职,死难塞责莫轻生。 \XzM^K3  
      忆 弟 Gh( A%x)  
      竞爽曾殇弱一人,何图家祸备艰辛。莫怜缧绁非其罪,自信累囚不辱身。 q6d~V] 4:  
      上将由来无善死,合家从此好安贫。音书欲穿言难尽,嘱汝高堂有老亲。 lS5ny  
      哭熊经略之一 V!/:53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授夜谈兵。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7<\C ?`q"  
      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苦失声。 ?&+9WJ<M  
      哭熊经略之二 chI.{Rj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家贫资罄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 _2ef LjXQ  
      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坛善将兵。 OjE` 1h\  
      南还别陈翼所总戎 ~l E _L1-c  
      慨慷同仇日,间关百战时。功高名主眷,心苦后人知。 y' C-[nk  
      麋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 ))h6~1`  
      偕弟煜夜坐等有作 KA s1(oG  
      忆到乡关百事愁,挑灯细语不能休。人心此时将何恃,予骨他日望尔收。 B 9dt=j3j2  
      画里青山长入梦,镜中白发已盈头。但求烽火今平息,得遂闲身及早抽。 15\Ph[6g  
      入 狱 4Ft1@  
      北阙勤王日,南冠就絷时。果然尊狱吏,悔不早舆尸。 2\D8.nQr  
      执法人难恕,招犹我自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x"Y{%  
      狱中对月 '-$XX%TOAc  
      天上月分明,看来感旧情。当年驰万马,半夜出长城。 +C]&2zc.  
      锋镝曾求死,囹圄敢望生。心中无限事,宵柝击来惊。 "\%On >  
      临刑口占 %:v`EjRD0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D1w5o-  
 
□ 金 庸 《今古传奇·纪实版》 2008年第05期 a?5[k}\  
'(&%O8Yi  
  历史学家评论袁崇焕,着眼点在于他的战功、他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他在明清两个朝代覆亡与兴起之际所起的作用。然而比之他的功业,袁崇焕强烈的性格更加引人注意。 0o&MB Dp  
  袁崇焕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气,笼盖当世,即使他的缺点,也是英雄式的惊世骇俗。他比小说中虚构的英雄人物,有更多的英雄气概。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锋锐绝伦、精刚无俦的宝剑,当清和升平的时日,悬在壁上,不免会中夜自啸,跃出剑匣;在天昏地暗的乱世,则屠龙杀虎之后,终于寸寸断折。在明末那段宿命的日子中,任何人都是不幸的。不过小人物只是默默的忍受,英雄们却勇敢地奋战了一场,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英雄的尊严与伟烈,经过了无数时日之后,仍在后人心中激起波澜。 H&}ipaDO  
   #!J(4tXny  
  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倍加突出 u0`o A  
   _>o-UBb4]T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 8 (jUe  
  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军官士卒,总是向他们请教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在年轻时候就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 )wXuwdc[  
  他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喜欢旅行。他中了举人后再考进士,多次落第,每次上北京应试,总是乘机游历,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最喜欢和好朋友通宵不睡地谈天说地,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兵戈战阵之事。 rd|uz4d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会试在二月初九开始,十五结束,三月初一殿试。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在北京参加廷试而中进士。总兵杨镐于同年二月誓师辽阳讨伐努尔哈赤,三月间四路丧师。 _#$9 y1bd  
  新中进士和大战溃败这两件事在同一个时候发生,袁崇焕这个向来关心边防的新科进士一喜一忧,心情一定很复杂。他那时在京城,当然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 0\{BWNK  
   ?z-}>$I;  
  他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县去做知县。 pj|pcv^  
  天启二年(1622年),他到北京来报告工作。他平日是很喜欢高谈阔论的,大概在北京和友人谈话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的见解,很是中肯。这引起了御史侯恂(才子侯方域的父亲)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荐他有军事才能,于是获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自正七品的知县升为正六品的主事)。不做地方官了,被派到中央政府的国防部去办事。 eKZ%2|+j!7  
  袁崇焕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辽东主将王化贞的大军在广宁覆没,满朝惊惶失措。 {2'm^0Kl  
  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自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到那时,四年多的时间内,覆没了明军数十万,攻占抚顺、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直逼山海关。明军打一仗,败一仗,山海关是不是守得住,谁都不敢说。山海关一失,清兵就进逼北京了。 A^fjfa);V  
  于是北京宣布戒严,进入紧急状态。 8 }'|]JK  
  就在这京师中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山海关去考察。兵部中忽然不见了袁主事,大家十分惊讶,家人也不知他到了哪里。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了关外形势,宣称:“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关。” .~lKBkS`!  
  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他行事任性,很有胆识,敢作敢为而脚踏实地,但狂气也十足。若在平时,他上司多半要斥责他擅离职守,罢他的官,但这时朝廷正在忧急彷徨之际,听他说得头头是道,便升他为兵备佥事,那是都察院的官,大概相当于现代文职的上校政治主任之类,派他去助守山海关。袁崇焕终于得到了他梦想已久的机会,雄心勃勃地到国防前线去效力。 ~!6K]hB4  
  他到山海关后,作为辽东经略(东北军区总司令)王在晋的下属,初时在关内办事。王在晋见他任事干练,很是倚重,派他出关到前屯卫去收抚流离失所的难民。袁崇焕奉命在荆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天时便到达,前屯城中将士无不佩服。袁崇焕本是书生,这一来,兵将都服了他。 ,0$)yZ3*3,  
  王在晋奏请正式任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本来是没有专责的散官,现在有了驻地,相当于宁远、前屯卫二城的城防司令部政治委员,身当山海关外抗御清兵的第一道防线。宁远在最前线,前屯卫稍后。不过他虽负责防守宁远、前屯卫,第一线的宁远却没有城墙,没有防御工事,根本无城可守。他只得驻守在前屯卫。 G*[P <<je_  
  至于明军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山海关。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防守京师的第一大要塞,然而它没有外围阵地。清兵若是来攻,立刻就能冲到关门之前。 D6D1S/:ij'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立刻会看出来,单是守御山海关,未免太过危险,没有丝毫退步的余地。只要一仗打败,这个大要塞就失守,敌军便能攻到北京。所以在战略形势上,必须将防线向北移,越是推向北方,山海关越安全,北京也越安全。袁崇焕一再向上司提出这个关键问题。王在晋是万历年间进士,江苏太仓的文弱书生,根本不懂军事,眼光短浅,胆子又小,听袁崇焕说要在关外守关,想想道理倒也是对的,便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八里铺筑城守御。他一定想,离山海关太远,万一战败逃不回来,那怎么得了?袁崇焕认为只守八里的土地没有用,外围阵地还是太窄,起不了屏障山海关的作用,便和王在晋争论,王不采纳他的意见。于是袁崇焕便直接去向内阁首辅叶向高申请,但叶向高也不理。   Z*{] ,  
  袁崇焕的主张虽然正确,然而和顶头上司争论了一场之后,意见不蒙采纳,竟径自去向最高行政首长投诉。越级呈报是官场大忌,他做官的方式确有值得商榷之处。这又是他蛮劲的表现之一。 S ywu=b  
  这时宁远之北的十三山有败卒难民十余万人,被清兵困住了不能出来。朝廷叫大学士孙承宗设法解救。袁崇焕申请由自己带兵五千进驻宁远作声援,另派骁将到十三山去救回溃散了的部队和难民。王在晋觉得这个军事行动太冒险,不加采纳。结果十余万败卒难民都被清兵俘虏,只有六千人逃回。 VUU]Pu &  
  那时袁崇焕仍是极力主张筑城宁远。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大学士孙承宗是个有见识之人,亲自出关巡视,了解具体情况,接受了袁崇焕的看法。 ^[:9fs  
  不久,孙承宗代替王在晋当辽东主帅。天启二年九月,孙承宗派袁崇焕与副将满桂带兵驻守宁远,这是袁崇焕领军的开始。 1a0kfM$  
   H2gj=krK  
  袁崇焕到后,当即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进行筑城,并立了规格: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阔三丈,派祖大寿等督工。袁崇焕与将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当他们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次年完工,城高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这座城是袁崇焕一生功业的基础。这座城把满清重兵挡在山海关外达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吴三桂把清兵引进关来,不知道还要阻挡多少年。 z1OFc qm  
  关外终于有了一个安全的地方。这些年来,辽东辽西的汉人流离失所,若是给满洲人掳去,便成了奴隶,于是关外的汉人纷纷拥到宁远,远近视该城为乐土,人口大增。宁远城一筑成,明朝的国防前线立刻向北推移了二百余里。 JF9yVE-  
  袁崇焕同时开始整饬军纪,他发现一名校官虚报兵额,吞没粮饷,蛮子脾气发作,当即将他杀了。但按照规定,他是无权擅自处斩军官的。孙承宗大怒,怒斥他越权。袁崇焕叩头谢罪,孙承宗也就算了。 4\t1mocCSN  
  天启四年(1624年),袁崇焕与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等率领一万二千名骑兵步兵东巡广宁。广宁即今北镇县,在锦州之北,离满清重镇沈阳已不远了。袁崇焕还没有和清兵交过手,这次已含有主动挑战的意味,但清兵没有应战。 Uh}seB#mJj  
  天启五年(1625年)夏,一切准备就绪,孙承宗根据袁崇焕的策划,派遣诸将分屯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诸要塞,又向北推进了二百里,几乎完全收复了辽河以西的旧地,这时宁远又变成内地了。 7"X>?@  
  清兵见明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推进,一时无计可施,四年之中也不敢来犯。 "tit\a6\(  
  可是好景不长,时局渐渐变坏。天启皇帝越来越喜欢做木工。宦官魏忠贤的权力越来越大,尽量发挥他地痞流氓性格中的无赖、无知、无耻以及无法无天。 zZ-wG  
   Vv bFp  
  魏忠贤喜欢文官武将贿赂他,越多越好。孙承宗带兵十多万,粮饷很多,应当大量克扣下来转奉给他“九千岁”才是。孙承宗不肯这样办,魏忠贤自然不喜欢,于是派了个吹牛拍马的小人高第去代孙承宗当辽东经略。高第一到任,立刻就说关外之地不可守,要撤去关外各城的守御,将部队全部撤入山海关。 @*N )i?>  
  袁崇焕当然极力反对,对高第说:“兵法有进无退。诸城既已收复,怎可随便撤退?锦州、右屯卫一动摇,宁前就震惊,山海关也就失了屏障。这些外卫城池只要派良将守御,一定不会有危险的。”高第不听,下令宁远、前屯卫也撤兵。袁崇焕倔强得很,抗命不听,说道:“我做的是宁前道的官,守土有责,与城共存亡,决计不撤。” PQW(EeQ  
  高第是胆小的书生,袁崇焕虽是他部属,但见他蛮劲发作,声色俱厉地不服从命令,也就不敢对他怎样,只是下令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去了,放弃了粮食十余万石。撤退毫无秩序,军民死亡载道,哭声震野,百姓和将士都是气愤难当。 !33#. @[  
   S/vf'g j  
  做武官不惜死,他用身家性命赌来宁远大捷 .V9e=yW!*  
   j Ib  
  满清看出了明朝的虚实,知道高经略无用,袁崇焕无人支持,遂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大举渡辽河攻宁远,兵十三万(在这几年中,清军的实力已扩充了一倍),号称二十万。23日攻抵宁远。 U7mozHS,:9  
  朝廷荒唐,主帅荒谬,援军是一定不会有的。那怎么办?弃城而退是服从主帅命令,守城罢,宁远一城孤军,怎能挡满清的倾国之师?在这紧急关头,袁崇焕奋发了英雄之气,决意抗敌。 38V 3o`f  
  他和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何可纲等,集将士誓死守城。袁崇焕刺出自己鲜血,写成文告,让将士传阅,更向士卒下拜,激以忠义。全军上下在他的激励下热血沸腾,决心死战。 <<9Va.  
  24日,清兵到达城下。袁崇焕初次见到“辫子兵”的威猛。 Im aMc  
  这时宁远守兵约一万,而清兵有十三万。向来明清交战,总是明兵多而清兵少,这次却众寡易势,大军都在经略高第手中。高第全军据守山海关,果然没派兵来救。 R`Aj|C z  
  努尔哈赤先分遣部队绕过宁远,在城南五里处切断了通向山海关的大路,然后放几名俘虏来的汉人去宁远向袁崇焕传话:“我这次带了二十万大军来攻,宁远非破不可。守城官如投降,我一定大加优待,封为大官。”袁崇焕回答说:“你突然领兵来攻,那是什么道理?锦州与宁远两城,你本来已经占领,又再放弃。我修筑好了来住,自然要死守,怎肯投降?你说有二十万兵,未免夸大。你真正的兵力大约是十三万,我倒也不以为来兵太少了。”努尔哈赤于是大举攻城。 !2CL1j0(  
  当时朝鲜使者带同翻译官韩瑗去北京朝见皇帝,刚到达宁远。袁崇焕很高兴地招待使节及其随从。朝鲜使节见守军甚是镇定,暗暗感到奇怪。袁崇焕和数名幕僚闲谈,及报清兵攻到,袁崇焕乘轿至战楼,又与韩瑗等谈古论今,泰然自若,全无忧色。过了不久,忽听得一声大炮,声动天地。韩瑗大惊,只吓得低下了头抬不起来。袁崇焕笑道:“贼兵来了!” WlB' YL-`g  
  打开城头敌楼的窗子,向外望去,只见清兵蔽野而来,城中却声息全无。 q+SD6qM  
  成千上万的辫子兵冲到了城边,突然之间,城头举起千千万万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去。战况越来越激烈,明军忽然从城头的每一个石堞间推出一个又长又大的木柜,这些大木柜一半在堞内,一半探出城外,大柜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将大木柜拉进来,再装矢石出去投掷。跟着地雷爆发,土石飞扬,无数清兵和马匹被震上半空。攻城清兵的先锋部队是铁甲军,每人身上都披两层铁甲,称为“铁头子”。清兵以坚车攻城,车顶以生牛皮蒙住,矢石不能伤。城内架起西洋大炮11门,在城头轮流轰击,每一炮打出去,破坏杀伤及数里。 {eJt,[Y *  
  清兵奋勇迫近,推着铁裹车猛撞城墙,声音轰隆轰隆,力道惊人,撞击了很久,城墙撞破的地方很多。清兵再用像云梯那样的裹铁高车来撞击城墙高处。随后又把裹铁车推到城墙边,上面用木板遮住,以挡城头投下的矢石,车里藏了兵士,用铁锹挖掘城墙墙脚。清兵攻进了城墙下的死角,大炮已打他们不到。在这危急之时,守军想到了计策,抬了屋子前的长条大阶沿石从城上投下去。阶石十分沉重,铁车上的木板挡不住,压死了不少清兵。 B(k=oXDF  
  攻城持续了很久,城基被清兵挖成了一个个凹龛,清兵躲在凹龛内向里挖掘,城上再投大石下去,就打不到了。这时宁远四周十余里的城墙墙脚已被挖得千疮百孔,眼看城破在即,满城百姓惊惶得很,都抱怨说:“袁爷为了他自己一人,害死了我们满城百姓。” %sh>;^58P  
  这时城墙被撞垮了一丈多,袁崇焕不能再泰然自若了,亲自搬石来堵塞缺口,连受了两次伤。部将劝他保重。他厉声道:“宁远虽只区区一城,但与中国的存亡有关。宁远要是不守,数年之后,咱们的父母兄弟都成为鞑子的奴隶了。我若胆小怕死,就算侥幸保得一命,又有甚么乐趣?”他撕下战袍来裹了左臂的伤口又战。将士在他的榜样鼓励之下,人人奋勇,终于堵上了缺口。 ,?UM;^  
  25日清兵又猛攻,袁崇焕督将士死战。努尔哈赤也受了伤。血战三日,清兵损失惨重,终于不得不下令退兵。 e[u?_h  
  敌军解围而去之后,百姓感到安全了,满城大哭,纷纷去拜谢袁崇焕与满桂的救命之恩。第二天早晨,清兵大队人马拥聚在城外大平原一边。袁崇焕派遣一名使者,备了礼物去送给努尔哈赤,对他说:“老将横行天下为时已久,今日败于小子之手,只怕是天意了。” %1 KbS [  
  努尔哈赤已受重伤,于是回送礼物及名马,约期再战。 kEeo5X N  
  努尔哈赤对诸贝勒说:“我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什么单是宁远一城就打不下来?”心中十分恼怒。此后伤势一直未愈,七月间到清河温泉疗养,派人去召大福晋(正妃)来,同回沈阳,不久逝世,终年六十八岁。 qM4c]YIaSl  
  努尔哈赤一生只打了这一个大败仗。清人从此对袁崇焕十分敬畏。 RT/o$$  


  不按常规出牌,他御前夸海口,自酿苦酒 ZZ QG?("S'  
   iu**`WjI\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位。 !$2Z-!  
  这时,明清双方都期望有一段休战的时期,以便进行各自的计划。明方是练兵、筑城、屯田;清方是进攻朝鲜,巩固统治。 8eA+d5k\.  
  在这段时期中,皇太极进攻朝鲜,打了几个胜仗后,朝鲜投降,订立了对满清十分有利的和约,每年从朝鲜得到粮食、金钱和物品的供应。在此后的明清战争中,朝鲜改守中立,使满清去了后顾之忧。 gOgps:  
   ys_`e  
  在皇太极对朝鲜用兵之时,袁崇焕加紧修筑锦州、中左、大凌河三城的防御工事,皇太极见袁崇焕修筑城堡的工作进行得十分积极,时间越久,今后进攻会更加困难,于是决定“以战求和”,对宁远发动攻击。 b o.(zAz  
  比之第一次宁远之战,袁崇焕部的战斗力已有增强,敢于到城外决战了。 5J8r8` t  
  满桂率领明军在城南二里列阵,城墙下环列枪炮。皇太极佯败,想引明军来攻,然后伏兵齐起。但明军没有上当,守垒不追。皇太极于是回军再战。 j4=(H:c~E  
  袁崇焕亲上城头督战,大声呼叫。满桂战于城外。祖大寿、尤世禄回师攻击清兵后路。双方死伤均重,满桂身中数箭。明军野战终于打不过清军,于是退入城中据守。这场大战打得十分惨烈,城壕中填满了两方军士的死尸。 }@if6(0  
  明军又以葡萄牙大炮轰击,击碎清方大营帐一座及皇太极的白龙旗,杀伤清兵不少。皇太极见部队损失重大,只得退兵,再攻锦州南面,亦不能拔,将士又遭到不少伤亡。7月,清兵败回沈阳。 !4]9!<.k  
  这一役明朝称为“宁锦大捷”,是明军对清军第二次血战胜利。 (&$VxuJ+6y  
  第一次宁远大捷是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第二次宁锦大捷是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相隔一年零四个月。在这短短的十六个月之间,袁崇焕加强了明军的战斗力,抢筑了锦州的防御工事,固守在清军的后路,使皇太极有后顾之忧,不敢久攻宁远。同时清军先攻锦州不克,再攻宁远,气势已挫。 a^,(v  
@aJ!PV'ms  
  袁崇焕在政治上属于魏忠贤的敌对派系,当然不肯克扣军饷去孝敬魏忠贤。但为了大目标守御锦州、宁远,他也相当委曲求全。各省督抚都为魏忠贤建生祠,袁崇焕如果不附和,立刻就会被罢官,守御国土的大志无法得伸,因此当时也只得在蓟辽为魏忠贤建生祠。  lRh9j l  
  但魏忠贤仍是不满意。所以虽有宁锦大捷,袁崇焕却得不到什么重赏,只升官一级。奉承魏忠贤的官员却有数百人因此大捷而升官,理由是在朝中策划有功,连魏忠贤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重孙,也因此而封了伯爵。 8[6o (  
  魏忠贤这时,更叫一名言官弹劾袁崇焕,说他没有去救锦州为“暮气”。袁崇焕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只得自称有病,请求辞职。魏忠贤立刻批准,派兵部尚书王之臣去接替。 O-)-YVU  
  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当然是大喜若狂。袁崇焕离开宁远时,心中感慨万千,可想而知,那时他还只四十岁左右,方当壮盛的英年,正是要大展抱负的时候。 @ cU&n6C@  
  立了大功反而被迫退休,他的部属将士既感诧异,更是忿忿不平。他写了一首诗给一个部将,诗中说:我们慷慨同仇,御敌百战,功劳不小,皇上的恩遇也重。但我的苦心,却只有后人知道了。建功立业固然很好,回家休养也不错。对于我的去留,大家不必感到不平罢。这首诗显得很有气度。 ~  T>U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天启帝死了,弟弟朱由检即位。这个十七岁的少年皇帝不动声色地对付魏忠贤,先将他的党羽慢慢收拾,然后逼得他自杀。 Ov<NsNX]  
  被魏忠贤逆党排挤罢官的大臣又再起用,他们都主张召回袁崇焕。天启七年十一月,升袁崇焕为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再升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Q1@A2+ c  
  七月,袁崇焕到达北京,崇祯召见于平台,那是在明官左安门。 'vNG(h#%d  
  崇祯见到袁崇焕后,先大加慰劳,然后说道:“建部(指满清)跳梁,已有十年了,国土沦陷,辽民涂炭。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具实奏来!” ]qhPd_$?D'  
  袁崇焕奏道:“所有方略,都已写在奏章里。臣今受皇上特达之知,请给我放手去干的权力,预计五年而建部可平,全辽可以恢复。” [9:9Ql_h  
  崇祯道:“五年复辽,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子孙亦受其福。”袁崇焕谢恩归班。 1?Z4 K /  
   s(W|f|R  
  给事许誉卿事后去问袁崇焕,用甚么方略可以在五年之内平辽。袁崇焕道:“我这样说,是想要宽慰皇上。”许誉卿于是提醒他:“皇上是英明得很的,岂可随便奏对?到五年期满,那时你还没有平辽,那怎么得了?”袁崇焕一听之下,爽然自失,知道刚才的话说得有些夸张了。他答应崇祯五年之内可以平定满清、恢复全辽,实在是一时冲动的口不择言,事实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袁崇焕和崇祯第一次见面,就犯了一个大错误。大概他见这位十七岁半的少年皇帝很着急,就随口安慰一下。 P;4w*((} ~  
  大学士刘鸿训等都奏,请给袁崇焕大权,赐给他尚方宝剑,至于王之臣与满桂的尚方剑则应撤回,以统一事权。崇祯认为对极。应允照办。谈完大事后,赐袁崇焕酒馔。 eF2|Wjl``;  
  袁崇焕担心两件事。一是皇帝和朝中大臣对他不信任,二是敌人挑拨离间,散布谣言。因此在上任之初,对此特别强调,他声明在先,军队中稀奇古怪之事多得很,不可能事事都查究明白。他又自知有一股蛮劲,干事不依常规,要他一切都做得四平八稳,面面俱圆,那可不行。总而言之:“我不顾自己性命,给皇上办成大事就是了,小事情请皇上不必理会罢。” s.8{5jVG  
  崇祯接到这道奏章,再加奖勉,赐他蟒袍、玉带与银币。袁崇焕领了银币,但以未立功勋,不敢受蟒袍玉带之赐,上疏辞谢了。 bJs9X/E  
   ;J7F J3n  
  屡次犯龙颜,他一步步将自己推上了断头台 ~K@'+5Pc  
   {s;U~!3aY  
   袁崇焕还没有到任,宁远已发生了兵变。 !W?gR.0$=  
  兵变是因欠饷四个月而起,起事的是四川兵与湖南、湖北的湖广兵。兵卒把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等缚在谯楼上。兵备副使把官衙库房中所有的二万两银子都拿出来发饷,相差还是很多,又向宁远商民借了五万两,兵士才不吵了。毕自肃自觉治军不严有罪,上吊自杀。 T1H"\+  
  袁崇焕于八月初到达,惩罚了几名军官,其中之一是后来大大有名的左良玉,当时是都司;又杀了知道兵变预谋而不报的中军,将兵变平定了。 13Lr }M&  
  但京里的饷银仍是不发来,锦州与蓟镇的兵士又哗变。如果这时清军来攻,宁远与锦州怎么守得住?局势实在危险之至。袁崇焕只有不断上奏章,向北京请饷。 j)q\9#sI/(  
  十月初二,崇祯在文华殿集群臣商议,说道:“崇焕先前说道‘安抚锦州,兵变可弥’,现在却说‘军欲鼓噪,求发内帑’,为什么与前疏这样矛盾?卿等奏来。” a0Zv p>Ft  
  “内帑”是皇帝私家库房的钱。因为户部答复袁崇焕说,国库里实在没有钱,所以袁崇焕请皇帝掏私人腰包来发欠饷。再加上说兵士鼓噪而提出要求,似乎隐含威胁,崇祯自然更加生气。 aM;W$1h  
  袁崇焕请发内帑,其实正是他不爱惜自己、不怕开罪皇帝,而待士兵如家人父子。 !^ _ "~  
  当袁崇焕罢官家居之时,皇太极见劲敌既去,立刻肆无忌惮,不再称汗而改称皇帝。 yDGVrc'  
  袁崇焕回任之后,宁远、锦州、蓟州都因欠饷而发生兵变,自然不能与清兵开仗,于是与皇太极又开始了和谈,用以拖延时间。皇太极对和谈向来极有兴趣,立即作出有利的反应。袁崇焕提出的先决条件,是要他先除去帝号,恢复称“汗”。 .aflsUD  
  然而崇祯的狂妄自大比他哥哥天启厉害得多,对满清始终坚持“不承认政策”,不承认它有独立自主的资格,决不与它打任何交道。 vY_-Ranj#.  
  袁崇焕和皇太极一番交涉,使得皇太极自动除去了帝号,本来是外交上的重大胜利。但崇祯却认为是袁崇焕和“叛徒”私自议和,有辱国体,心中极不满意。当时他对袁崇焕倚赖很重,隐忍不发,后来却终于成为杀袁崇焕的主要罪状。 z\yARpk  
  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从“请发内帑事件”开始,崇祯又不敢惩罚袁崇焕和皇太极谈和。这“不敢”两字之中,自然隐伏了“将来和你算账”的心理因素。 {` w;39$+  
  该年闰四月,崇祯加袁崇焕太子太保的头衔,那是从一品,比兵部尚书又高了一级。到了五月,便发生了杀毛文龙事件,这又增加了崇祯内心对他的不满和恐惧。 D:K4H+ch  
  那时袁崇焕刚出山海关,还未建功。明朝唯一能与清兵打一下的,只有毛文龙一军,所以他名气相当大。当时董其昌曾上奏说:国家只要有两个毛文龙,努尔哈赤可擒,辽地可复。毛文龙不断升官,升到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天启皇帝提到他时称为“毛帅”,不叫名字。 12+>5BA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清兵征朝鲜,因为毛文龙不断在后方骚扰,于是分兵去攻他所驻守的铁山。毛文龙大败,逃上了皮岛。 `HBf&Z  
  他在中朝边区打游击时,虽然屡战屡败,却也能屡败屡战。上了皮岛之后,有了大海的阻隔,清军没有水师,安全感大增,加之又上了年纪,很快就腐化起来。 )K2HK&t:  
  崇祯继位后,毛文龙作风不改。朝廷觉得皮岛耗费粮饷太多,要派人去核数查账。毛文龙多方推托,总之是不欢迎“御用会计师”驾临。 x]33LQ1]  
  袁崇焕的新任命,理论上是有权管到皮岛东江镇的。于是朝中有人建议皮岛的粮饷经由宁远转运,意思是交由袁崇焕控制。甚至有人主张撤退皮岛守军,全部调去宁远。这些主张,都遭到毛文龙的抗拒,而兵部又对毛相当支持。 y  TDNNK  
  袁崇焕写信给首辅钱龙锡商量,要杀毛文龙。钱回信劝他一切慎重。 LWt&3  
  但是袁崇焕已经决心要解决这件事。崇祯二年(1629年)5月22日,袁崇焕和毛文龙约定了在旅顺附近的岛山上会谈。 k%G1i-] 4  
  六月初一,毛文龙率领将士到达岛山,与袁互相交拜。毛文龙呈上礼帖三封和三桌筵席。在船中吃过,袁崇焕和他谈话,说道:“辽东海外,只有我和贵镇二人,务必同心共济,方能成功。我历险来此,旨在商议进取。军国大事,在此一举。我有一个良方,只不知生病的人肯不肯服这一帖药。”当晚两人直谈到二更。初二袁崇焕再次上岛,犒赏毛的部属,和毛又密谈到三更。初三日又再谈,袁崇焕要求皮岛设文官监军,粮饷由宁远转发,改编部队,连谈三日三夜,毛文龙始终不同意,到这时谈判终于破裂。袁崇焕给他最后一个机会,劝他辞职回乡。毛文龙说:“辞职回乡这件事,我一直是在盼望的。只不过我对辽东事务很熟悉,解决了满洲之后,可顺势袭取朝鲜了。”袁崇焕听他大言不惭,更是不满。酒散后,袁崇焕传副将汪翥上船密议,五更方毕。通宵部署,要杀毛文龙了。 -uy`!A  
l(#)WWr +  
  初五,袁崇焕邀毛文龙一起检阅将士比赛射箭。相见后,袁崇焕说:“我明天要回宁远了。贵镇身当国家海外重寄,请受我一拜。”说着下拜,毛文龙跪下还礼。 |u;v27  
  袁崇焕问起毛文龙手下将官的姓名,居然大多数姓毛。袁崇焕觉得奇怪。毛文龙说:“他们都是我的义孙。”袁崇焕笑了起来,跟着对毛部众将说道:“你们在海外辛苦,兵士每个月只有五斗米的粮,甚至家中几口人都分食此粮,想起来令人痛心。请大家受我一拜,感谢你们为国家尽力,以后大家不必担心没有粮饷。”说完,他当即下拜。众将磕头答礼,甚是感动。 mtj h`  
  袁崇焕随即提出几件事来责问毛文龙,毛文龙抗辩。袁崇焕不客气了,斥责道:“本部院披肝沥胆,与你说了三日,只道你回头是岸,也还不迟。哪晓得你狼子野心,总是一片欺诳到底。你目中没有本部院,那也罢了。方今圣天子英武天纵,国法岂容得你?”命人除下他衣冠,绑了起来。毛文龙的态度仍是十分倔强,自称无罪有功。 jNC4_q&  
  袁崇焕厉声道:“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瞧我不起。本部院却是能管将官之人。你说没有罪么?你犯了十二大罪,我数给你听:”一、明朝的制度,大将在外,必由文臣监督,你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肯受核。二、杀戮降人难民,谎报冒功,说杀的是清兵。三、宣称如果南下,取登州和南京犹如反掌。四、每岁饷银数十万,但发给兵士的粮饷每月只有三斗半,侵盗军粮……” d09k5$=gJ  
  这十二条罪状数了出来,毛文龙魂不附体,只有叩头求饶。 @#-q^}3  
  袁崇焕问毛的部将:毛文龙该斩么?”诸将都吓得不敢作声。袁崇焕请出尚方剑来,命旗牌官将毛文龙在帐前斩决,并向毛文龙部属谕示:”只诛毛文龙一人,其余各人一概无罪。”毛文龙麾下将士无一敢动。 L:'J Bhg  
  袁崇焕命人收殓毛文龙,次日开吊拜奠,说:“昨日斩你,是为了朝廷大法。今日祭你,是为了僚友私情。” v@d  
  袁崇焕随即将毛部分为四队,派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禄、副将陈继盛等四人分领,犒赏军士,尽除皮岛毛文龙的虐政。回宁远后上奏禀报,最后说:毛文龙是大将,不是臣有权可以擅自诛杀的。臣犯了死罪,谨候皇上惩处。 ?%y?rk <  
  崇祯得讯,大吃一惊,非常不以为然。但想毛文龙已经死了,目前又正倚赖袁崇焕尽力,只得下旨嘉奖他一番,又下旨公布毛文龙的罪状,逮捕毛文龙的“驻京办事处主任”,以安袁崇焕之心。 aX}P|l  
  对于“杀毛事件”,当时舆论大都同情毛。一般朝臣认为,毛文龙即使有罪,他是一个大军区司令,要杀也只能由皇帝下旨诛杀。皇帝的统治手段,主要只是赏与罚。袁崇焕擅杀大将,是严重的侵犯了君权。


鸿翔116 2009-11-23 22:26
  皇太极设下反间计,崇祯正好将计就计,袁崇焕一步步走向了不可避免的悲剧 4QIX19{"  
   [.uG5%fa  
  不久朝廷又欠饷不发了。袁崇焕再上奏章,深深忧虑又会发生兵变,更忧虑兵卒哗变后不再接受安抚,从此变为“大盗”。他说一定要发生一次兵变,才发一次欠饷,而发了欠饷之后,又一定将负责官员捉去杀了一批,这样下去,永远是“欠饷——兵变——发饷——杀官——欠饷”的循环。这道奏章,当然只有再度加深崇祯对他的憎恨。 h * u  
  崇祯二年春,袁崇焕上奏,说山海关一带防务巩固,已不足虑,但蓟门单弱,须防敌人从西路进攻。袁崇焕看到了防务弱点的所在,第一道奏章上去,朝廷没有多加理会,他再上第二道、第三道。崇祯下旨交由部科商议办理,但始终迁延不行。拖到十月,清兵果然大举从西路入犯,正被袁崇焕料中。首当其冲的,正是刚刚发生过索饷兵变的遵化。  &RnTzqv  
  这次进军皇太极亲自带兵,集兵十余万,知道袁崇焕守在东路,攻打不进,于是由蒙古兵作先导,绕道西路进攻。袁崇焕于十月二十八日得讯,立即兵分两路,北路派镇守山海关的赵率教带骑兵四千西上堵截。他自己率同祖大寿、何可纲等大将从南路西去保卫北京。沿途所经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诸地,都留兵布防,准备截断清兵的归路。崇祯正在惶急万状之际,听得袁崇焕来援,自然是喜从天降,大大嘉奖,发内帑劳军(这次是心甘情愿了),宣布袁崇焕作各路援军总司令。 zIu E9l  
  袁崇焕部十一月初赶到蓟州,从十一日至十三日,三天中与清兵在马升桥等要隘接仗,每一仗都胜。清军半夜里退兵。 9#MBaO8_"  
  袁崇焕两日两夜急行军三百余里,比清军早到了两天,驻军于北京广渠门外。 )6D,d5<  
  袁崇焕一到,崇祯立即召见,大加慰劳,要他奏明对付清兵的方略,赐御馔和貂裘。袁崇焕以兵马疲劳,要求入城休息。但崇祯心中颇有疑忌,不许他部队入城。袁崇焕要求屯兵外城,崇祯也不准,一定要他们在城外野战。 HTS%^<u  
  清兵东攻,一路上势如破竹,在高密店侦知袁军已到,都是大惊失色,万万想不到袁崇焕会来得这样快。 j;-1J_e5  
  20日,两军在广渠门外大战。袁崇焕这时候不能再轻袍缓带、谈笑用兵了,他穿了甲胄,亲自上阵督战。从上午打到下午,恶斗八小时,胜负不决。 IV\'e}  
  袁崇焕和清兵打到傍晚,清兵终于不支败退,退了十余里。袁军直追杀到运河边上。这场血战,清军劲旅阿巴泰、阿济格、思格尔三部都被击溃,袁崇焕也中箭受伤。 A Sk|A!  
  这一役之后,清兵众贝勒开会检讨。皇太极与诸贝勒都说:“十五年来,从未遇到过袁崇焕这样的劲敌。”于是不敢再逼近北京,驻兵在海子、采囿之间。袁崇焕来援北京时,因十万火急,只带了马军五千为先头部队,其后又到了骑兵四千,广渠门这场大战,是以九千骑兵挡十余万大军,其实是胜得十分侥幸的。 rzm:Yx  
  这时清军中的大将见到袁崇焕兵少,主张立刻攻城。皇太极终是忌惮袁崇焕,不肯攻城,推托说是怕损失良将。 V4'YWdTi  
  时间一久,清军身在险地,军心必然动摇,困在北京郊外,进是进不得,退又退不了,变成了瓮中之鳖。这时袁崇焕兵权统一,只待援军云集,就可对清军四面围困。两军交战,胜败之分全在乎一股气势。明军战斗力虽然不行,但眼见必胜,兵将都想立功,自然不会一触即溃。 eQp4|rf  
  崇祯一见袁崇焕按兵不动,登时便不耐烦起来,不住地催他出战。袁崇焕一再说,要等步兵全军到达才可进攻,现在只有九千骑兵,和敌兵十余万决战,难求必胜。料想崇祯就怀疑起来了:“你不肯出战,到底是什么居心?想篡位么?想胁迫我答应议和么?你从前不断和皇太极书信往来,到底有什么密谋?你为什么一早就料到金兵要从西路来攻北京?” {pnS  Q  
  清兵于11月27日退到南海子,溃败之后,心中不忿,便在北京郊外大举烧杀出气。北京城里居民的心理是和皇帝一样的,顾到的只是自己身家性命,大家听信了谣言,说袁崇焕不肯出战,别有用心。许多人说清兵是他引来的,目的在“胁和”,使皇帝不得不接受他一向所主张的和议。于是有人在城头向城下的袁部骑兵抛掷石头,骂他们是“汉奸兵”。 S/e2P|}  
  就在这时候,清兵捉到了两名明官派在城外负责养马的太监,一个叫杨春,一个叫王成德。皇太极心生一计,派了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甚、达海等人监守。 lFV N07hG  
  俘虏了两名小小太监,何必要派五名将领来监守?其中当然有计。高、鲍、宁三人是投降满清的汉人。到了晚上,鲍承先与宁完我二人依照皇太极所授的密计,大声“耳语”,互相说道:“这次撤兵,并不是我们打了败仗,那是皇上的妙计。你没见到么?皇上单独骑了马逼近敌人,敌人军中有两名军官过来,参见皇上,商量了好久,那两名军官就回去了。皇上和袁督师已有密约,大事不久就可成功。” y)W@{@{kl  
  这两名太监睡在旁边,将两人的话都听得清清楚楚。11月30日,皇太极命看守者假意疏忽,让杨春逃回北京。杨春将听到的话一五一十地禀报了崇祯。 _lGdUt 2  
  第二天,崇祯召袁崇焕和祖太寿进宫,问不了几句,就喝令将袁崇焕逮捕,囚入御牢。 r0+6evU2  
7!EBH(,z  
  袁崇焕蒙冤下狱,朝中群臣大都知他冤枉。内阁大学士周延儒和成基命、吏部尚书王来光都上疏解救。总兵祖大寿上书,愿削职为民,为皇帝死战尽力,以官阶赠荫请赎袁崇焕之“罪”。袁崇焕的部属何之壁率同全家四十余口,到宫外申请,愿意全家入狱,代替袁崇焕出来。崇祯一概不准。崇祯一定很清楚的知道,单凭杨太监从清军那里听来的几句话,就此判定袁崇焕有罪,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何况这“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人人皆知。 KLitg6&  
  当时朝廷加在袁崇焕头上的罪名有两条,一是“叛逆”,二是“擅主和议”。所谓叛逆,唯一的证据是擅杀毛文龙。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程序上固有错误,可是毛死之后,崇祯明令公布毛文龙的罪状,又公开嘉奖袁崇焕杀得对,就算当真杀错,责任也是在皇帝了,已不能作为袁崇焕的罪名。 x7jC)M<k0  
  至于“擅主和议”,也不过是进行和平试探而已,并非“擅缔和约”。袁崇焕提出缔和建议而给朝廷否决,崇祯如果认为他“擅主和议”是过失,当时就应加以惩处,但反而加他太子太保的官衔,自二品官升为从一品,又赐给他蟒袍、玉带和银币。又升又赏,“擅主和议”这件事当然就不算罪行了。 b\$} >O  
  崇祯身边掌权的太监,大都在北京城郊有庄园店铺私产,清兵攻到,焚烧劫掠,众太监损失很大,大家都说袁崇焕引敌兵进来。毛文龙在皮岛当东江镇总兵之时,每年饷金数十万,其中一大部分根本不运出北京,便在京城中分给了皇帝身边的太监。毛文龙一死,众太监这些大收入都断绝了。 ^Eb.:}!D6  
  个人私怨、妒忌、党派冲突、谣言,交织成了一张诬陷的罗网。袁崇焕的罪名终于确定了,是糊里糊涂的所谓“谋叛”。崇祯始终没有叫杨太监出来作证。擅杀毛文龙和擅主和议两件事理由太不充分,崇祯无论如何都难以自圆其说,终于也不提了。本来要将袁崇焕全家、母亲的全家、妻子的全家都满门抄斩的。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去威吓主理这个案子的兵部尚书梁廷栋:“袁崇焕并非真的有罪,只不过清兵围城,皇上震怒。我在兵部做郎中,已换了六位尚书,亲眼见到没一个尚书有好下场。你做兵部尚书,怎能保得定今后清兵不再来犯?今日诛灭袁崇焕三族,造成了先例,清兵若是再来,梁尚书,你顾一下自己的三族罢。” Sjyoc<Uo  
  梁廷栋给这番话吓怕了,于是和温体仁商议设法减轻处刑,改为袁崇焕凌迟,七十几岁的母亲、弟弟、妻子,几岁的小女儿充军三千里。母家、妻家的人就不牵累了。 &]v4@%<J  
  “凌迟”规定要割一千刀,要到第一千刀上才能将人杀死,否则刽子手有罪,这就是所谓“千刀万剐”。 t<z`N-5*  
  袁崇焕被绑上刑场,刽子手还没有动手,北京的百姓就扑上去抢着咬他的肉,直咬到了内脏。刽子手依照规定,一刀刀地将他身上肌肉割下来。众百姓围在旁边,纷纷叫骂,出钱买他的肉,一钱银子只能买到一片,买到后咬一口,骂一声:“汉奸!”因为北京城的百姓认定,清兵围城是他故意引来的。 QS` PpyBkd  
  袁崇焕死后,骸骨弃在地下,无人敢去收葬。他有一个姓佘的仆人,半夜里去偷了骸骨,收葬在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隔一道城墙,广渠门外的一片广场之上、城壕之中,便是八个半月之前袁崇焕率领将士大呼酣战的地方。他拚了性命击退来犯的十倍敌军,保卫了皇帝和北京城中百姓的性命。皇帝和北京城的百姓则将他割成了碎块。 ?'@8kpb  
  那姓佘的义仆终身守墓不去,死后就葬在袁墓之旁。非常奇怪的是,佘君的子孙世代都在袁崇焕墓旁看守。直到民国五年,看守袁墓的仍是佘君的子孙,他们说是为了遵守祖宗的遗训。 #h8Sq~0  
  袁崇焕无罪被杀,对于明朝整个军队士气打击非常沉重。从那时开始,明朝才有整个部队向满清投降的事。更有人带了西洋大炮过去,满清开始自行铸炮。辽东将士都说: “袁督师这样忠勇,还不能免,我们在这里又能干什么?”降清的将士写信给明将,总是指责明朝昏君奸臣陷害忠良。 (e!0]Io@  
  袁崇焕不是高瞻百世的哲人,不是精明能干的政治家,甚至以严格的军事观点来看,他也不是韩信、岳飞、徐达那样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他行事操切,性格中有重大缺点,然而他凭着永不衰竭的热诚,一往无前的豪情,激励了所有的将士,将他的英雄气概带到了每一个部属身上。他是一团熊熊烈火,把部属身上的血都烧热了,将一群萎靡不振的残兵败将,烧炼成了一支死战不屈的精锐之师。他的知己程本直称他是“痴心人”,是“泼胆汉”,全国唯一肯担当责任的好汉。袁崇焕却自称是大明国里的一个亡命徒。亡命徒是没有家庭幸福的,日日夜夜不得平安。官居一品,过的却是亡命徒生涯,只因这十年之中,他生命之火在不断地猛烈燃烧。 aT)BR?OYSJ  
  后世的评论者大都认为,袁崇焕如果不死,满清不能征服中国。我以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只要崇祯是皇帝,袁崇焕便有天大的本事也改变不了基本局面,除非他杀了崇祯而自己来做皇帝,这当然不符合他的性格。 U(Nu%  
  崇祯和袁崇焕两人的性格,使得这悲剧不可能有别的结局。两人第一次平台相见,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的诺言,杀机就已经伏下了。以后他请内帑、主和议、杀毛文龙,悲剧一步步地展开,杀机一层层地加深,到清军兵临北京城下而到达高潮。在这悲剧的高潮中,崇祯不许袁部入城是第一个波浪;袁部苦战得胜,崇祯催逼他去追击十倍兵力的清军,是第二个波浪;北京城里毁谤袁崇焕的谣言纷传是第三个波浪。终于,皇太极使反间计而崇祯中计。至于后来的凌迟,已是戏剧结构上的荡漾余波了。即使没有皇太极的反间计,崇祯终于还是会因别的事件、用别的借口来杀了袁崇焕的。 / ';0H_  
   2ORNi,_I  
  阎崇年点评袁崇焕 ]iN'x?Fo  
p^%YBY#,H  
  明朝为辽东边事,错杀了两个人:一个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另一个是蓟辽督师袁崇焕。万历朝误杀了塔克世,崇祯朝冤杀了袁崇焕,从而引发出一连串的历史事变:前者,努尔哈赤含恨起兵,成为明亡清兴的历史关节点;后者,朱由检自毁长城,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通俗地说,万历帝误杀了塔克世,大明皇朝自己制造了焚烧朱家皇朝大厦的纵火者;崇祯帝错杀了袁崇焕,大明皇朝又自己杀死了保护朱家皇朝大厦的救火者。 ?Z Rs\+{vG  
  历史逻辑,值得深思;前因后果,因缘相报——袁崇焕是努尔哈赤的克星,皇太极又是袁崇焕的克星。 "?ucO4d  
  袁崇焕为辽事而投笔从戎,为辽事而施展才华,也为辽事而建树功勋;因辽事而召唤仇神,因辽事而惨遭冤杀,也因辽事而名垂千古。 *1p|5!4c  
  撰写袁崇焕的生平传记,使我想起《石灰吟》诗云: ej4W{IN~: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S1p;nK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ZHU5SXu  
  《石灰吟》形象地概括了英雄豪杰人物生命历程的四种精神境界,也形象地概括了袁崇焕生命历程的四种精神境界。 { /K. 3  
  袁崇焕平生第一大历史功绩,就是夺取宁远大捷。袁崇焕获取宁远大捷的原因,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凭坚城以用大炮”。这个历史经验概括得很确切,也很精辟。我认为,袁崇焕获得宁远大捷,自然有其政治的、军事的、策略的、思想的、经济的、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指挥的、武器的原因,然而,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的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八个字,这就是:指挥正确,武器先进。 -=)+dCyB^  
  袁崇焕夺取宁远大捷之后,又先后夺取宁锦大捷和京师大捷。宁远、宁锦、京师三次大捷,奠定了袁崇焕的历史地位。袁崇焕感人之处,既是他的丰功伟绩,更是他的品格精神。 *BR~}1 i  
  袁崇焕的性格,凸显一个“敢”字——敢走险路,敢担责任,敢犯上司,敢违圣颜。他为坚持真理而不怕披荆斩棘,不怕承担责任,不怕得罪上司,甚至于不怕违逆天颜。袁崇焕的这种性格,既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也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vwjPmOjhS  
  袁崇焕的精神,主要是爱国、勇敢、求新、清廉。《宋史·岳飞传》记载:“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袁崇焕的确做到了——当文官不爱钱,做武官既不爱钱又不惜死。他能够爱国亲民,任劳任怨,知难而上,敢于创新。他居官十年,热血沸腾,俭朴清廉,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坦坦荡荡,熠熠煌煌,其“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 TH; R  
  袁崇焕留给后人的座右铭是: Izhee%c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iYDEI e  
  袁崇焕的德言与功业、勤政与清廉、无私与无畏、冤死与风骨,动天地、泣鬼神、撼人心、贯古今。袁崇焕之死,不仅是袁督师个人的悲剧,也不仅是大明皇朝的悲剧,而且是中华文明的一幕悲剧。袁崇焕以陨星的悲鸣与光亮,划破君主专制沉寂与黑暗的天庭,换来千万人的智慧与觉醒。 l>Z5 uSG  



在探讨有了规范后,进入具体讨论之前,我们再将考辩的思路总略的综述一下,以便在深入某些局部时也能有考辩主题的整体概念。此次考辩的整体和局部关系比较紧密,在之前的介绍中已经提到了,每一个局部的论证都能对整体结论形成很大的影响。 *g6n  
前文的简介中已经提出袁崇焕的能力问题是一个大的考辩点,它关系到对袁崇焕主观方面的重大评断,即一个战功显赫、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在国家处于危急关头的紧要时刻,绝对不会犯下一系列的严重失误,如果这些失误属实,那袁崇焕在当时的行为就十分可疑;反之,如果他的能力一直就不强,或者说以前的某些功绩值得商榷,甚至有不实之处,那在后来在关键时刻有一些低级错误就显得顺理成章;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袁崇焕根本就没有任何过失,《崇祯长编》里的那些指控只是崇祯因为中了反间计才给他罗织的。 k&,~qoU  
以上的假设和推断都需要考证涉及袁崇焕功绩和过失的所有重大事件,它们分别是宁远大战、丁卯之役、宁锦大战、督师蓟辽、请开马市、斩帅东江、己巳之变、入卫京师、蓟西设防、激战京畿等。 8P1=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争议比较少的是“宁远大战”和“宁锦大战”,此两战都发生在袁崇焕当上“蓟辽督师”以前,是袁崇焕的主要功绩。“丁卯之役”发生于这两战之间,此战役并没有发生在袁崇焕的防区,是皇太极进攻朝鲜和毛文龙的东江镇,此役中袁崇焕虽无信地失守,但却被指责策应不力,是比较早的争议点,且不在《崇祯长编》的指控当中。 N7O-2Z *  
关于“宁远大战”有些史料的记载里说,袁崇焕抗拒了当时辽东经略高第“尽弃关外”的撤退命令,在后金倾巢而出的情况下独守孤城宁远,袁崇焕和宁远的兵将血书起誓,同心协力经过惨烈的激战最终击退了后金军。后金统帅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十分感慨,说自己戎马一生攻无不克,惟独宁远未破,甚为遗憾。此战以后袁崇焕受到了朝廷的嘉奖,由宁前道的兵备道臣晋升为辽东巡抚。此战一般作为宣传袁崇焕英雄气概和足智多谋的典型,同时也是袁崇焕在辽东战事中最为耀眼的一个亮点。此外,在这场战役中还有一个十分令人震惊的传闻,就是相传在“宁远大战”中努尔哈赤被火炮所伤,并在“宁远大战”八个月之后创伤复发,加之未能攻克宁远忧愤至极,最终不治身亡。这个传闻到了后来甚至被直接叙述成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炮伤后不治身亡,或者直接说袁崇焕炮毙努尔哈赤,如此一来“宁远大战”作为袁崇焕的辉煌战绩,其光环便越发耀眼了。 i[?Vin  
一个以大无畏的气概抗命守孤城,且炮伤后金可汗致死的英雄实在令人叹服,袁崇焕的亮相堪称完美和精彩……但精彩背后也有隐忧,越是战功显赫,越是显得精明强干,就越发跟以后的过失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过失和战功都属实,那袁崇焕在主观上遭受的质疑就很难消散。 Bs O+NP  
“丁卯之战”是皇太极即位以后对朝鲜发动的一次进攻,当时袁崇焕已经因为“宁远大战”的功绩而升任辽东巡抚,关外的兵将都听他调遣,但是当朝鲜李朝,以及明朝驻扎于朝鲜的东江总兵毛文龙,分别向朝廷发出要求策应的文书以后,袁崇焕却依然按兵不动,他的理由是后金虽然出兵朝鲜,但并非是全部主力都开赴朝鲜,在后方依然留有重兵。朝鲜的战事历时三个月,在战事结束的前夕,袁崇焕派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水陆并进到了三岔河,以为策应之举,但这个举动对后金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朝鲜最终不支而被迫与后金结盟,从此明朝在辽东战略布局上少一个重要的盟友。东江镇也在后金的攻势下失去了朝鲜的屯田、据点以及朝鲜在粮饷和军械方面供给,退守朝鲜皮岛。此战中后金是否在后方留有重兵成为了关键点,若果真如此,那袁崇焕的举动无疑是正确,倘若后金精锐尽出朝鲜,那袁崇焕则是贻误战机和策应不力。此外,袁崇焕不愿意出兵策应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他当时正在修建锦州、大凌河、右屯等城池,他希望当后金在朝鲜用兵之时把这些城池都修好,并且以“议和”作为“缓兵之计”来麻痹皇太极,不过也有人指出其实皇太极是以“议和”来麻痹袁崇焕,这样他在朝鲜用兵就可以尽遣主力了,于是到底“议和”这个“缓兵之计”是“谁”缓了“谁”的兵又成为了争论的焦点。这个焦点和前面提出的后金是否“尽遣精锐”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后金“尽遣精锐”那一定是皇太极在缓袁崇焕的兵;反之,若后金还有重兵在后方,那袁崇焕不仅成功的缓了皇太极之兵,还因为没有贸然策应而避免了身陷险境。 maXG:l|  
“宁锦之战”发生于“丁卯之战”以后,这时皇太极已经成功的使朝鲜屈服,逼迫朝鲜不再支持明朝驻扎在其境内的东江镇,毛文龙被迫退守朝鲜海外的皮岛,皇太极在朝鲜完成了战略意图之后时隔不到两个月,便调集大军对袁崇焕正在修筑的宁锦防线发动了进攻。这场战役有两种解读,一种解读是驻守宁远的袁崇焕、满桂,以及驻守锦州的赵率教、纪用,经过激烈的战斗击退了皇太极的进攻,此战中不仅守城很成功,而且野战也有斩获,袁崇焕修筑的防线又一次阻挡住了后金军的进攻;另外一种解读则是皇太极为了惩戒袁崇焕潜修台堡,所以率军前来破坏,用以战胁迫的方式警告袁崇焕不要轻举妄动,而这一次皇太极又成功的实施了战略意图,在明军的许多城池还未竣工以前进行了破坏,连克右屯、大凌河、塔山等台堡城池十余座,将袁崇焕力求“四百里外金汤固若”的设想彻底化为了泡影。 <})2#sZO!  
在“宁锦大战”以后袁崇焕辞去的巡抚的官职回乡去了,对于他的辞职有两种说法,一是“宁锦大战”是个不小的胜利,但是作为辽东巡抚的袁崇焕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赏赐,阉党窃取了袁崇焕的功劳,所以袁崇焕负气辞职回乡而去;另外一种说法是由于袁崇焕在锦州危急的时刻不同意去援救,所以战后遭到了诸将的非议,满桂抗命增援锦州给予了皇太极不小的打击,袁崇焕迫于压力和羞愧而辞职。 f Ss4ZXC  
这两种说法中还有一个分歧,那就是前者认为袁崇焕是因功而遭阉党妒忌,所以阉党故意打压他,迫使他辞职,这个解读确认了袁崇焕是一个受阉党迫害的忠良,印证了所谓“忠奸势不两立”;后者则认为袁崇焕和资深阉党阎鸣泰的关系甚为密切,并且还一同请修了魏忠贤的生祠,建成之后牌匾用辞尽显阿谀奉承,所以袁崇焕本身就是个阉党,他的辞职实在是因为援救锦州不力,连阉党都容他不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6 04:2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