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16|回复: 0

[选刊] 李世民诗鉴赏及其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1 09: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佚名


李世民诗鉴赏
生平简介
李世民(598—649 ),世称唐太宗,中国历史上
有名的皇帝。他在文治武功上卓有建树,在诗歌创作
上也颇有成就。


过 旧 宅
李世民
新丰停翠辇,
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新,
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
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
四海遂为家。

李世民诗鉴赏
这首五言短排是唐王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
定关东割据势力,回师关中时创作的。
首联:“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诗人刚刚经
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
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
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
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
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
“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分别描述行军、驻营 、出击三个场面,
是全诗核心部分 。“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
写行军场面 ,“星旌 ”、“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
旗簇拥,军情火急 、战报不绝 ;“纷电举 ”、“肃天
行 ”,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
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
姿展现在读者眼前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
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节,
背水纵神兵 ”一联则写战斗场面 ,“登山”、“背水”
写地形复杂;“麾武节 ”、“纵神兵”谓指挥灵活。短
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
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
体形象。
末联以抒发豪情壮志作结 :“在昔戎戈动,今来
宇宙平 。”与首联遥相呼应,语义刚毅果绝。战争是
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
了换来今天的统一。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这首诗是李世民诗歌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全诗
充满浩然正气。本诗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
景、抒情熔为一炉;全诗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
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
锵,是一首优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
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经破薛举战


李世民

昔年怀壮气,
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
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
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
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
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
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
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
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
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
抚躬聊自适。

李世民诗鉴


这首诗题下原有小注:“义宁元年(617),击举
于扶风,败之。”可知此诗当作于陕西扶风。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公元六一七年夏天,李渊
与十八岁的儿子李世民从太原起兵,迅速控制了渭水
流域。不久与敌对割据势力薛举大战于长安西路要塞
扶风。扶风一役为日后扫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原,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首诗就是在统一中原之后,诗人重经殊死决战
之地,抚今追昔发出的感慨。

前十句是描写诗人当年的英姿豪气和与薛军激战
的情形。前四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
朗日高,志与秋霜洁。”诗人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英
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
晴日,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后六句:“移锋惊电
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
沴静,再举鲸鲵灭。”诗人以一系列新颖的意象来作
比喻:唐军在征战之时,其锋芒所向,有如惊电骤起,
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
星陨,顷刻粉碎沉落,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
分五裂,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
再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鲸鲵,古人认为是凶猛
的大鱼,雄者为鲸,雌者为鲵)彻底消灭。在这六句
中,诗人略去了战争中的细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形
象,一气直下,势如破竹,力如千钧。

第二大段写重过战地的所见所感。前两句:“于
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诗人来到扶风战场,停下
有华盖的帝王之车,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沉沙
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这四句正是他所看到的场景。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
似乎被沉沙掩埋,看不出什么迹象了,只有军灶还依
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减灶”,语出《史记·孙子
传》,齐将孙膑用增兵减灶的计谋,以示兵力虚弱,
诱魏将庞涓进入包围圈,将其歼灭。这里的“减灶”,
实指军灶,同时也补足了上一段对战争的描写:不仅
有战场上的力的明争,而且有帷幄中的智的暗斗。然
而这一切,似乎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那中原上的水
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净;远处的峰峦有如莲
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世途亟流易,
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斗转星移,
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想想
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看着眼前的太平天下,才深
感自慰。

这首诗全篇采用今昔对比,既有英姿勃发的少年
豪杰的形象,又有气概浩瀚的英年帝王的形象,既有
激烈的沙场征战描写,又有和平时期的图景,既有世
事沧桑,万物无常的感慨,更有气吞长河刚健奔放的
帝王气概,既丰富了人物性格,又增加了诗歌的张力。

这首诗除开始二句和结尾二句为散句外,中间全
是一对一对的联句,排叠而下,它在语言的工整和词
性的对偶上,继承了齐梁诗的特点,为唐诗逐步向排
律发展,首开风气,是一种创造中的探索。


李世民诗鉴


这首诗题下原有小注:“义宁元年(617),击举
于扶风,败之。”可知此诗当作于陕西扶风。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公元六一七年夏天,李渊
与十八岁的儿子李世民从太原起兵,迅速控制了渭水
流域。不久与敌对割据势力薛举大战于长安西路要塞
扶风。扶风一役为日后扫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原,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首诗就是在统一中原之后,诗人重经殊死决战
之地,抚今追昔发出的感慨。

前十句是描写诗人当年的英姿豪气和与薛军激战
的情形。前四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
朗日高,志与秋霜洁。”诗人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英
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
晴日,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后六句:“移锋惊电
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
沴静,再举鲸鲵灭。”诗人以一系列新颖的意象来作
比喻:唐军在征战之时,其锋芒所向,有如惊电骤起,
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
星陨,顷刻粉碎沉落,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
分五裂,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
再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鲸鲵,古人认为是凶猛
的大鱼,雄者为鲸,雌者为鲵)彻底消灭。在这六句
中,诗人略去了战争中的细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形
象,一气直下,势如破竹,力如千钧。

第二大段写重过战地的所见所感。前两句:“于
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诗人来到扶风战场,停下
有华盖的帝王之车,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沉沙
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这四句正是他所看到的场景。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
似乎被沉沙掩埋,看不出什么迹象了,只有军灶还依
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减灶”,语出《史记·孙子
传》,齐将孙膑用增兵减灶的计谋,以示兵力虚弱,
诱魏将庞涓进入包围圈,将其歼灭。这里的“减灶”,
实指军灶,同时也补足了上一段对战争的描写:不仅
有战场上的力的明争,而且有帷幄中的智的暗斗。然
而这一切,似乎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那中原上的水
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净;远处的峰峦有如莲
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世途亟流易,
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斗转星移,
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想想
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看着眼前的太平天下,才深
感自慰。

这首诗全篇采用今昔对比,既有英姿勃发的少年
豪杰的形象,又有气概浩瀚的英年帝王的形象,既有
激烈的沙场征战描写,又有和平时期的图景,既有世
事沧桑,万物无常的感慨,更有气吞长河刚健奔放的
帝王气概,既丰富了人物性格,又增加了诗歌的张力。

这首诗除开始二句和结尾二句为散句外,中间全
是一对一对的联句,排叠而下,它在语言的工整和词
性的对偶上,继承了齐梁诗的特点,为唐诗逐步向排
律发展,首开风气,是一种创造中的探索。



李世民的围棋诗

皇帝对围棋的褒扬,自然会影响到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文人士大夫对围棋的态度。太宗的棋诗还引来弘文馆学士许敬宗、刘子翼等的唱和,也由此掀起了一个围棋诗歌的小高潮。上行下效,唐代围棋的繁盛,也由此开始。
    五言咏棋
    李世民
    其一
    手谈标昔美,坐隐逸前良。
    参差分两势,玄素引双行。
    舍生非假命,带死不关伤。
    方知仙岭侧,烂斧几寒芳。
    其二
    治兵期制胜,裂地不要勋。
    半死围中断,全生节外分。
    雁行非假翼,阵气本无云。
    玩死孙吴意,怡神静俗氛。
    历代好养的皇帝不少,像南朝的梁武帝还亲撰《棋品》,作《围棋赋》,“尽有戏之要道,穷情理之奥秘”。然而,说到以围棋人诗,在帝王中,唐代开国君主李世民应是第一人。
    如果说南北朝是中国围棋史上的繁荣时期,那么到唐宋,则又是一个新的高峰。唐朝政治相对清明,国泰民安,为围棋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加之唐太宗作为一代雄主,对围棋的参与、吟咏、提倡,客观上为初唐围棋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就是一棋迷,有时甚至“通宵连日,情忘厌倦”。受其影响,李渊几个儿子都好棋。《旧唐书·裴寂传》曾载李世民借裴寂与李渊下棋时,由裴寂劝说李渊起兵反隋。民间还有李世民观虬髯客与刘文静下棋的传说。《西游记》中也写到太宗与魏征下棋的场面。
    太宗一生戎马倥偬,登基后勤干政事,用不着亲自出征了,围棋盘也就成了他的另一个战场,因而他写的围棋诗也充满了硝烟味。
    先说第一首。“昔美”、“前良”皆指前代的围棋高手及棋艺,“标”即标举,“逸”即超逸。以下写到具体的棋局,势在棋局中既指广义的形势,也指具体的定式、战术。玄素即黑白棋子,这两句写出了棋局中黑白棋势相互缠绕,犬牙交错的复杂局面。而棋盘上争斗虽然激烈,又有别于现实生活中的争战,舍生用付出生命的代价,赴死也不会遭受伤害。领悟了这其中的乐趣,也就知道王质当年为什么会观棋烂柯了。
    再说第二首。以兵法言棋,围棋如同用兵,目的当然在于谋取胜利,但攻城惊地,割据称雄,却并不需要功勋。以下四句,以三尺之局,为战斗场,棋在包围中被断开,棋在包围中被断开,情势紧急,却又忽然柳暗花明,得以全身而退,这里的“节外”与“围中”相对,可理解为冲出重围的另一天地,也似可解为“劫”,在“劫”中谋生路。而棋势的伸展,就如那雁阵,却无须凭借翅膀;列阵作战,虽气氛紧张;但并无杀气如云般聚集。坪上谈兵,既关谋略,从中能体会孙子、吴起的兵家之意,又别有意趣。“怡神静俗氛”,谓围棋可以令人精神愉快,驱散世俗之气。
    以兵言棋,可说是汉代以来的传统,《隋书·经籍志》还把棋类书籍列在了子部“兵家”类。太宗雄才大略,于一枰之上,自也凝聚了他半生戎马生涯的经验与体悟。但这诗,以兵言棋,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似,使棋通于军事韬略,军事家、政治家们可在其中从容论兵。不再把围棋仅仅当作一个道具,而是直接切入棋局本身,并且将“战况”再现得如此逼真、生动,太宗可说是第一人。同时,在安定和平的时代,将现实之“战”搬到棋盘上,棋又成了最好的移情之物。
    不似,所谓“舍生非假命”,“裂地不要勋”,则使人在棋盘的战斗中得以保持一些超脱的心态,更能体味其中的情趣与妙味。一味言“战”,总难脱“俗”,“怡神静俗氛”,形而下的围棋,也就顿时高雅起来。棋之“用”,毕竟首先在于陶冶性情。
    韦曜《博弈论》说围棋“求之于战阵,则非孙吴之伦也;考之于道艺,则非孔氏之门也。”太宗却把围棋提到了超越凡俗的高度。皇帝对围棋的褒扬,自然会影响到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文人士大夫对围棋的态度。太宗的棋诗还引来弘文馆学士许敬宗、刘子翼等的唱和,也由此掀起了一个围棋诗歌的小高潮。上行下效,唐代围棋的繁盛,也由此开始。

李世民

   太宗皇帝。帝姓李氏,讳世民。神尧次子,聪明英武。贞观之治,庶几成康,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而锐情经术,初建秦邸,即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馆,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听朝之间,则与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诗笔草隶,卓越前古。至于天文秀发,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在位二十四年,谥曰文。集四十卷。《馆阁书目》诗一卷,六十九首。今编诗一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0 20:15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