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76|回复: 0

独辟蹊径豪迈不羁——傅山及其书法艺术(赵宝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4 15: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赵宝琴(作者系傅山纪念馆馆长、董寿平美术馆馆长)




傅山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闰六月十九日,即公元1607年8月11日。卒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六月十二日,享年78岁。山西省太原市阳曲人。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其字号颇多,计有仁仲、公他、公它、真山、朱衣道人、朱衣道士、五峰道人、龙池道人、石道人、侨黄真山、侨黄老人、松侨老人、青羊庵主、丹崖翁、丹崖子、啬庐、观化翁等达70多种,这些“字号”无不体现了他的经历、思想和个性。他是我国明末清初最有民族气节的社会活动家与杰出的思想家,又是一位博学多艺的学者、诗人、书画家和医学家。

    傅山的祖籍原在山西大同府。六世祖傅天锡以传《春秋明经》任临泉王府教授,始徙居忻州。曾祖傅朝宣是宁化王府仪宾、承务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移居太原阳曲县。祖傅霖,字应期,嘉靖壬戌(1562年)科进士,官至山东辽海参议、朝议大夫,曾点批《汉书》,刊印《淮南子》,著有《慕随堂集》。父傅之谟,字檀孟,万历岁贡,自号离垢先生,博学能文,以教书为业。其母是忻州诸生陈之女,尊称为贞髦君。生三子,傅山为次子;长兄傅庚,字子由,为诸生;弟傅止,字行可,太学生。傅山继承家学,博通经史、诸子、释老之学,善诗文、书、画、印及佛、道与音韵训诂,并精医学等,对《老子》《淮南子》等先秦诸子文集均有广泛深入的研究,有很高的建树,成为清以后研究诸子的开山鼻祖。傅山的学术论著甚多,著有《霜红龛集》《两汉书姓名韵》《荀子评注》《淮南子评注》等。

    郭尚先在《芳坚馆题跋》中说:“傅山学问志节为清初第一流人物。”当代著名学者蔡尚思先生在《傅山在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一文中说:“傅山在明清间的大师中思想的解放既为黄宗羲、顾炎武、王船山等所不及,而在大河以北的大学者中,也为孙奇逢、颜习斋等所难比。” 由此可知傅山先生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及艺术史上均占有崇高的地位。

    傅山生活在明末清初社会急剧变革、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傅山自幼颖悟,崇尚气节,禀性刚直不阿,颇得时人称誉。15岁时应童子试,山西提学文翔凤(太青)拨补博士弟子员(秀才)。20岁试高等廪饩,成为贡生。但他认为举子业不足习,遂读《十三经》,读诸子、诸史,至《宋史》止,至于方外一类奇书异志,则无所不窥。30岁时进山西最高学府三立书院学习,受到提学佥事袁继咸的赏识。袁继咸对傅山的思想、气质有“山林气”的评价。傅山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对宦党温体仁授意张孙振诬陷袁继咸,并将其送京师问罪一事十分气愤,于是,他挺身而出,与同学薛宗周等发动诸生百余人赴京为山西提学袁氏讼冤,勇挫权奸,终使袁氏昭雪。傅山也因此声震朝野。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傅山在李自成攻太原之前就避平定。十月,清军攻占太原,下剃发令,傅山在寿阳五峰山著朱衣,居土穴拜还阳真人郭静中为道士。顺治十一年(1654年)傅山因河南宋谦案所累,被逮入狱,遭酷刑。但他抗词不屈,绝食九日几死,后得门人相救,幸免于难。甲午(1654年)明亡至康熙年间,傅山流寓山西晋中各地以及太原大宁堂、三和堂、晋祠等地以行医谋生。这之间,傅山所与游皆爱国志士:诸如孙奇逢、顾炎武、申涵光、闫尔梅、李天生、闫若琚、戴廷等,他们唱和诗文,研究古学,志同道合,相处甚得。他曾隐居松庄、晋祠“云陶洞”等处治学,并会见不少学者,同时游览许多名山胜地,足迹遍半个中国。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下诏开博学鸿词科,傅山被荐,时72岁,地方官逼其进京应试,他称病不从,官吏竟命人将他和床一起抬着前行。至京,傅山抵死不应试。清廷免试,特封“中书舍人” 放还,他既不谢恩,亦不肯受封,出京返太原后,地方官奉命悬挂“凤阁蒲轮”四字匾额,遭傅山谢绝。

    就书法而论,傅山先生是一位既有艺术实践又有独特书法美学理论贡献的书法大师。傅山先生出身于书法世家,在八九岁时即临钟繇(元常)字入门,继而学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20岁左右,已“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无所不临”。 他喜以篆隶笔法作字,真草宗颜真卿,参以钟、王意趣,倡正拙,贬巧媚,对赵字别有见地。他曾摹赵子昂、董其昌笔墨,爱其“圆转流丽,稍临之,遂乱真矣,既乃愧之”。他一反当时专以婉媚取胜的董、赵书体之遗风,摆脱了明末清初盛行一时的董香光馆阁体的影响。傅山对我国历代书法理论与书法各体之间关系的研究与探索,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发展了老子学说,在书法理论上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一著名的书法艺术创作原则;他主张以立品和务本为书学正宗,重视艺术家的品德修养。特别强调“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他的书法真、草、篆、隶、行诸体,无一不能,无所不精。

    他喜爱颜真卿雍容大方的书体,更敬重他大义凛然的气节。傅山的楷书宗法魏晋,尤以颜体笔意为主。其有《性定·身闲》《竹雨·茶烟》大字巨幅楷书联(晋祠博物馆藏,图1)与傅山楷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山西省博物院藏,图2)及《心经》(图3)等册页、手卷,从这些作品中即可看出有颜鲁公之《告身帖》《麻姑仙坛记》的笔法。其楷书大字对联锋势备全。在宽博庄严的体势中,错落开合,虚实互补。在其转折的笔画中有近鲁公处,大而可观。其运笔重拙,涩笔而行,故而线条粗壮雄浑,结体自然,严密厚实,点画丰满清腴且朴茂端庄、开张豪放,可谓笔酣墨饱,气势宏阔。更多的是表现出傅山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谓傅山楷书大字作品中的代表作。

    傅山隶书,始从汉隶,熔铸篆籀。因浸淫于汉碑之中,深得汉隶之精髓。其隶书既有古源宗法,又有灵犀独慧。其作品有《东壁图书府》隶书轴(晋祠博物馆藏,图4),作品古朴浑穆,笔力雄健,是傅山隶书的基本风貌。

    傅山篆书,上溯甲骨文、金文、籀文、汉篆、唐篆等,他时写大篆(草篆),时写铁线小篆。其大篆(草篆),如《夜谭三首之一》(山西省博物院藏,图5),用笔迅捷,表现出了一般篆书中不易见到的飞白,有很高的创造性。此作品初看似乎漫不经心,纯真烂漫,细品则有一种从容大度、庄重奇妙的感觉。行气间疏朗空阔,字的结构极富有象形古文字意趣。由于傅山先生领悟了大篆金文的那种拙朴凝重、自然高古的金石气息,并掌握了它的内在规律,同时辅之以行草的笔法、古籀的结体,故而创作出了既流畅圆润又凝重沉雄的佳品,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书法大家娴熟的驾驭古文字的气度与魄力。他的小篆,如《北斗挂城边》(晋祠博物馆藏,图6),行笔中锋,铁线银钩,笔力苍劲,变化精妙自然。更为奇特的是他在此幅作品中,将大篆融入到小篆的书法作品中,如第一行中的“云”字,第二行的“树”字,第三行的“峰”字,第四行的“天”字等。

    傅山行书,在继承中国书法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崭新的时代风格。顾亭林称颂他“萧然物外,自得天机”,这既是傅山为人的写照,也是他书法艺术的写照。他的行书深受晋代以“二王”父子为代表的流美之风的深刻影响,王羲之的“放浪形骸”与傅山的“萧然物外”在个性及人生态度上更为接近。傅山的行书作品《丹枫阁记》是一篇情文并茂、书法绝佳的杰作(图7)。他所书《湖上新正》《农务村村急》(晋祠博物馆藏)与书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行书轴、《历代名臣画像赞·王羲之》册页(山西省博物院藏)等以草写行,体现了他那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刚直不阿的性格。其字势雄浑,行笔直率、宽舒,故能万毫齐力,有很强的立体感。其手卷、册页等行书作品笔墨纵横,力透纸背,可以窥知作者功力之高深。傅山的行书作品在笔墨中能表现出颜的沉厚奔放和“二王”的清润圆劲,同时也体现出了他的艺术主张和哲学、美学思想。

    傅山作品中,以草书作品数量为多,艺术价值也最高。诸如晋祠博物馆珍藏的草书精品轴《东海倒座崖》(图8)和寿阳县的《五峰山草书碑》,可说是草书艺术的典范。其作品婉转遒劲,团栾(luwn圆)气贯,笔画缭绕错落形成反复重叠的圈状线条,连绵不断,犹如古树盘藤,龙蛇飞动。如晋祠博物馆藏有傅山晚年精品之作《晋公千古一快》草书四条屏(图9),书末署“七十八岁翁傅真山书”,为傅山临终之年的作品。此四条屏,每幅章法安排有新意,各有不同,字与字之间疏密大小参差有致,行与行之间错综开合,从变化中求统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其点画圆润,沉重稳健,大气凛然。用笔圆劲,多用中锋,粗画有骨,细画有筋,墨浓笔重,笔笔如有千斤之力。结构紧凑而简练,内敛外张,气势磅礴。1961年春,郭沫若在观傅氏此墨迹时,曾赞叹其书“豪迈不羁,脱略蹊径,晚岁作此,真可谓志在千里”。此四条屏,很可能是傅山绝笔。另有傅山临王羲之《伏想清和帖》草书轴(晋祠博物馆藏)与傅山临王献之《极热帖》草书轴(山西省聚真精舍古艺术研究院藏,图10)及《读宋南渡后诸史传》草书轴(山西省博物院藏)等手卷、册页。其作品笔势缠绵,坚苍浑穆,潇洒奇逸,气象岩岩。将明末之连绵狂草推向一个高峰。著名书法理论家陈振濂先生则评价说:“傅山的狂草重真性,强调气势,与明代大草书家如徐渭、王铎等相接近,但在磅礴大气上更胜之。”“他最后却成为书法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人物。”著名书法家谢启源在《傅山书法艺术研究》中谈道:“同时代善草的国手如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王铎、徐文长、祝允明等,均无力与傅山抗手。”

    傅山善作章草,晚年自为得意,他曾声称:“吾家现今三世习书,真、行外,吾之急就,眉小篆,皆成绝艺。”

    傅山绘画,初事工笔,后作写意。作画始继古法传统来,后变则创新,以骨力及意境取胜。这与他的生活、性格和思想是分不开的。他的画多以诗取境,没有甜媚之味,没有柔弱之感;在苦涩、荒寒、悲苍等意境更多的是豪迈、荡逸、超拔、沉凝、坚毅之气概。他的政治态度与艺术观点的一致性,始终牵发着他的艺术创作的进程。傅山绘画风格,浑朴、凝练、雄奇、简括、含蓄等,他借景抒情、神韵苍古、异趣横生。

    傅山创作多取材于怪石、险滩、山林、月夜、松柏。或飞泉挂壁,或幽鸟绕木。如《东海乔松》《天泉舞柏》(图11)、《幽兰图轴》《高士隐逸图》《树石双雀》等作品。他的大幅山水图《东海乔松》是一幅雄深苍秀、很有意境的画(图12),为傅山绘画作品中的杰作之一。作者在数米长的缣帛上,画了汪洋浩瀚的东海以及波涛起伏前的一株苍劲挺拔的乔松。画中古松那郁郁苍苍的雄姿,如巨龙腾空而起。这一点正如著名书画大师黄宾虹所说:“画中有龙蛇。”傅山有诗道:“倏忽来风雨,经纶不可寻。云霞每尺度,海岳信高深。”

    傅山先生的小幅册页和扇面画作品,小中寓大,以其创新精神与独特的笔墨技法而自成风格。同样是诗、书、画、印四绝的典型中国文人画,在傅山先生的手里得到了有机统一。

    傅山年轻时也善刻印,是以刀代笔,变化如龙。但由于人们过去只重视他的书法、医学、哲学思想等,忽视了他的篆刻艺。其实,早在一些古文献资料中,对傅山先生的篆刻就有记载。清人李果在《霜红龛集序》中就提到“他篆刻金石文字皆能之”;阎百诗在《潜邱札记》中盛称傅山金石遗文之学。傅山的篆刻颇得周秦古玺之意,上宗秦汉,继承传统,变则创新。他的篆刻达到了宽可行车,密不通风的境界,形成了雄强浑朴的风格。傅山有存世白文印,其用笔圆润,柔中见刚,舒卷自如,别开生面,是把书法和篆刻糅在一起,着重强调了笔墨意味,充分运用了笔墨意味的美感来体现意境。他尤多做白文印,如“傅山之印”“傅山印”等(图13),深得汉印之神韵,其印风雄浑朴厚,气格伟健,在当时堪称为一代印坛大家。

    傅山的篆刻边款也很少见到,在《秋晓庵印存》中,收有一方“披云”二字的朱文印,附有傅山题刻的四面草书边款(图14)。原文为:“大笔淋漓胫而走,此人疑是秦汉手。盘马摩空气如龙,飞鸿戏水坠层薮。剑拔与弩张,长蛇尾顾首,吁嗟乎!峋嵝之作兮何代无,谁复珍重其所有。”“此石刀法与家昭忠公名字章相似,因吴砚农案头索之。阳曲傅山。”他自己却能凭其金石学的卓见、书法上的功力,真正做到了宗法秦汉,又能自见笔意,形成了纯朴浑厚的风格,这确实是篆刻发展中惊人的成就。

    傅山先生的人品、书品与画品备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敬重,傅山书画艺术作品早已成为中华艺术的珍宝。

[ 本帖最后由 文潮 于 2010-7-14 15:22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9 10:28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