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54|回复: 0

[现、当代] 野、拙、清、逸--黄逸宾的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3 14: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记得是1993年11月的一天,杭州风和日丽。在枕潮望塔的之江度假村,“黄宾虹研究会”的五老正兴致勃勃地合作一幅丈二山水。先由会长张汀先生开笔。只见他凝神片刻,提笔在画之左下角以焦墨画出半角岗阜,便提笔以待来者。其余几老一番谦让之后,一位身形瘦长面色红润满头乌丝的老人微笑着走至案前。他几乎不假思索,拈起一管长锋羊毫径直戳向砚池,饱蘸淋漓欲滴的浓墨横向张汀先生的焦墨岗阜上,弱枝伸向画面无尽的虚空。不过三五简笔,竟能如此传神,巧借焦墨岗阜之枯与静而辅之以浓墨风柳之润与动,将气势引向画幅中心,挑出高潮。围观者无不为老人这一巧妙的“承”上“启”下大声叫好,老人却羞笸赧地笑着退避一旁。

  这就是黄逸宾先生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我猜想他可能是黄宾虹先生的门生弟子,一位道隐无名却诗书满腹的江南高士。他仙风道骨的形神,简逸散淡的笔墨,更使我对此印象深信不疑。

  晚上,我去枕潮轩看望张汀先生。客厅里,这位老人正与张汀先生和夫人相谈甚欢。原来他也是一位老延安,1938年从山东辗转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那一年张汀先生正好也从榆林到延安鲁艺任教。可惜的是,他们在延安并不相识。

  自幼喜欢书画的黄逸宾先生,在抗日烽火中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不得不投笔从戎,并一直肩负领导责任,长期从事行政工作。但他数十年如一日,公务之暇,时亲翰墨,苦心琢磨米芾、徐渭、石涛、八大山人及近代的蒲作英、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诸家的作品,于山水、花卉、书法均下大力气刻意钻研。离休以后更以书画为命,逸兴遄飞,几乎无日不笔走龙蛇,墨泼烟云,与书画界广结翰缘,以画会友,并多次在过内外举办书画展,画名日隆。去年秋天,更以精品近百幅展于中国美术殿堂--北京中国美术馆,引起首都书画界的重视。

  中国书画的学习,一般有三种途径,也是三种方式。一是现代式的学院教育;一是传统式的师徒传授;一是无师自通的似淑自悟。能进入学院受正规教育,当然是天之骄子;能在名师门下学艺,也是三生有幸;而纯靠私淑自悟,要登堂入室就得多走弯路,有时一点就通的问题却要证悟多年。更主要的是,它少了教学相长、师友切磋的有利环境,孤学无友,进步难免要慢些。但事情总有对侍相偶的两面。学院教育,法度森严;名师门下,雷池难越;“成者毁也”的事也并不鲜见。而私淑自悟,却可以转益多师,不受局限;葆真茹素,独立自雄。

  黄逸宾先生学习中国画的途径,只可能是第三种。由于他长期在绍兴、杭州工作,与游者大多为江南俊彦、书画巨擘,过眼烟云邱壑又多为官私珍藏,识见既高,故出手不凡。

  我们看黄逸宾先生的画,突出的第一印象是野。有些画可以说是野马无缰,近于涂鸦--这说明了他的作画心态是自由的,没有包袱的。这种在他是近乎天籁的率真,在受过严格训练的职业画家那里确实很难见到。比如收在《黄逸宾书画集》卷首的《元气淋漓》,淡墨、浓墨、焦墨,层层叠叠,运笔如隼飞兔奔,秋风灌林。《春来江花红胜火》,破笔纷披,醉意阑珊,粗服乱头,不履不衫。这些画虽然野性十足,却有一种名士风度,无不元气苞孕,真宰上诉,没有丝毫的矫柔造作,看不出一点患得患失。野腔无调,乱山无皴;边幅不修,精采无既;无法至法,匪夷所思;一笔乱扫,势不可了,是有真宰,而取草草。

  黄逸宾先生的画给我的第二印象是拙。他的画一点也没有“习气”。他画树,画石,画山,画屋,看不出某家粉本,某家皴法,尤其是那些师造化的游历写生之作,其造型,结体,点划,无不透着一股生拙之气,毫无刻意经营的痕迹。有许多为历来画家做忌讳的东西,他却浑然不惧,放笔直干,如入无人之境,结果反而大巧若拙,画出一派天真。如《越山特丰秀》。这是一幅写生作品,稚拙的焦墨勾勒出山坡上错错落落的几院农舍,一湾溪水呈S型将画面切割,淡墨纵情写出无数道抛物弧线,将干未干之际,浓重的直笔墨点象琴键般欢快地弹明的弧线上。山焉?树焉?线焉?点焉?点到这些透已浑然不辨,但画出了越山的丰秀,画出了画家的兴奋。这个时候,如果过多考虑山的造型,树木的排布,就会失去最本质的东西--山与画家神遇而迹化时刹那间的“物我同一”。

  类似于《越山特丰秀》的作品还有《天目清幽》。这是一幅简笔画,可以说比《越山特丰秀》走得更远。因为《越山特丰秀》的墨点还多少照顾到了树的形影,而《天目清幽》月像排桩步栅那样,说整齐不整齐,说错落不错落,以无数粗拙的竖线条布满画面,掩映着淡墨白描的古塔山寺。这幅画把所有的清规戒律全打破了,完全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有这样的山吗?有这样的树吗?有这样的章法吗?一系列的斥问都可以发出,但斥问过后却仍不能不感到充满画面的天真、大气。李可染先生常常告戒学生:“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这幅《天目清幽》可以说是胆大魂奇,拙到极处,亦巧到极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对斤斤于绳规墨矩的吹毫舔笔之辈有当头棒喝醍醐灌顶的作用。

  黄逸宾先生的画给我的第三个印象是清。无论是积墨点染,还是白描套色,无论是山水,还是荷竹,总有一股清气扑人。中国画的批评首重气韵。有些人的画,就其造型能力而言是很强的,但就是有股说不出来的浊气。这是气质不好。有些受过很好的专业训练,上过专门的色彩学的课,可一到画中国画,同墨打交道,就全都不灵,墨色不是发呆,就是过火。这是对墨不敏感。如果说对色彩的感觉有天赋似的话,对墨的感觉也是有天赋的。我觉得黄逸宾先生的墨法要强于他的笔法。他的笔法更多的是师心自用,而他的墨法却已得黄宾虹墨法三味。在《幽山积翠》一画上他题道:“黄宾虹先生的画,墨色齐备,常以浓墨、淡墨、焦墨、宿墨、积墨、破墨同时并用,墨成之,自然的性灵成了万物的光彩,丰厚华滋,润味无穷。吾常习之,冀得其十一也。”黄宾虹晚年最大的贡献就是墨法革命。他的“七墨”系统将墨、水、纸的工具性极限发挥到淋漓无尽的程度,从而使中国画的文化哲学意味向纵深大大拓展。可惜的是,黄宾虹的画生前死后都少知音。黄逸宾慧眼独具,于黄宾虹墨法下力最勤。他那些密体山水画,满篇墨点,焦、浓、重、淡,或破或积,层层深厚。董其昌曾谓董源画近观只见笔墨纵横,远望层层显豁,村庄日影,无不毕露。黄宾虹对此深具会心。他在自题山水中写道:“董北苑(源)画,近看只是笔,参差错杂,不辩所画为何物,而矫健飞舞,姿趣横生;远观则层次井井,阴阳虚实,不异一幅极工细之作。”正因为如此,人们常说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而董源得山川之神气。黄宾虹晚年就是在“得山川之神气”上于墨法力争上游,终于达到了“浑厚华滋”的境界。“浑厚华滋”就是中国山川之神气。应该承认,欣赏黄宾虹的晚年墨法本身已是修养的证明,而学习黄宾虹的晚年墨法,即使连卓尔大家也往往知难而退。黄逸宾先生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我认为除了刻苦研习,反复实践外,对墨色所具有的悟性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前不久在杭州他的寓所与姜宝林同观他的一幅新作,让人觉得老人在墨法上力争上游,又上层楼。同黄宾虹一样,黄逸宾先生对宿墨也有偏好。宿墨沉静、定型、不花、不火、用水适当,一点下去,中浓边淡、既分层次,又见笔痕,特别适合“点染”。黄宾虹的画没有大面积的渲染,只有无数短线和点的“点染”。黄逸宾对此心领神会:点染可以出层次,而且不板结,不同墨色的短线和点如担夫争道,争中有让,不粘不脱,密密麻麻中时或有空白小点,墨色晶莹中处处灵光闪烁。

  黄逸宾先生兴起时,亦常以淡淡的宿墨随意画出一些山光岗影。但见远树渺渺,空山隐隐,虽不似“七墨”并用那般淋漓酣畅,苍茫浑厚,却也颇得秋山清明和烟雨迷蒙之趣,淡雅清新,殊堪玩味。

  作为一位古稀老人,黄逸宾先生毫不保守。在杭州,他与中国画界“艺精于变”的姜宝林是莫逆之交,过从甚密。黄逸宾先生主政绍兴时,曾从地摊上购藏一本清代的山水刻本。黄、姜二人从这本坊间的通俗刻本上均有所获。姜宝林对其中的白描线刻特感兴趣,从而悟创其“白描山水”,饮誉欧美。黄逸宾先生却对其中的套色线刻着迷,从而悟创一种“套版山水”。所谓“套版山水”即先以墨线勾勒出白描骨线,继以色线和墨线错开重新勾勒一遍,再以花青和赭石将树冠和房屋罩染一遍--其实就是以手绘的方式按套色木刻的程序来操作。墨版可以是焦墨(如《山居清趣》),也可以是淡墨(如《赤城云霞》);色版可以是单色(如《秋临山寺》),也可以是复色(如《树深疑有雨》)。黄逸宾先生的“套版山水”清新可爱,高雅绝俗,单纯明丽,既有白描的笔力,又有套色的明快,是把文人山水画同民间木版画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为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又开一簇新途径。

  黄逸宾先生的画给我的第四个印象是逸。总的来说,他的画走的是逸格一路,尤其是他的简笔画。黄宾虹说:“简笔画,非凝神静气,兴会淋漓,不克奏功。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乃不蹈臃肿廷羸之习。”这话用在黄逸宾先生的《黄山玉柱峰》上正合适。这幅画以寥寥几笔隐约透明的淡墨,画出一主一宾两座玉立的山峰,又以几根简约到不能再简约的焦墨线条画出一俯一仰两柱古松。全画统共不过数笔,松针秀挺,山石晶莹,背景一片空明,令观者胸次五斗尘一时都尽。像这样疏散幽静的逸品,还有《玉立》、《江上清风》、《天低吴江》、《老树远轴》、《拟米家山水》等等,无不是略施树后而安顿有致,有清虚潇洒之意而不嫌空松,有雅静幽闲之趣而不为岑寂。一丘一壑,一木一石,全是性灵所寄,就、令见者动高怀,兴远思。如果说黄逸宾先生的密体山水是长枪大戟,那么他的简笔山水就是寸铁匕首。寸铁匕首,也足以杀人,此所谓以少许而胜人多许法也。

  野、拙、清、逸,这就是我对黄逸宾先生的中国画的基本印象。

  作为结束,我想引录陆俨少先生的一段话,他说黄逸宾先生“性好书画,从其余暇,常近笔砚,而超然逸格,落笔惊人。虽翰墨素习之士,未能过之。山水近宗黄宾虹,特重墨法,氤氲苍浑,清而不薄。花卉得徐青藤笔意,真气流传,跌宕多姿,点划狼籍,驰骋于绳墨之外。当其解衣盘礴、放笔直下,如风雨骤至,顷刻而成,似不经意,而应规入矩,森然大雅。盖其掸于名利,不求人知,人品既高,画品遂亦如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5 22:37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