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67|回复: 0

颇具『墨竹』艺术情结的电视人——艺术家蔡照波素描(刘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0 10: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胄人



在人才济济的广东电视台,蔡照波绝对是个业务精通、才情俱佳的电视精英——这不仅是因为他在电视领域中硕果累累,还因为他有一颗艺术性灵的质朴的心。
现任广东电视台副台长的蔡照波,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广东电视台多个部门从事采编或行政工作。他担纲策划、编辑或参与制作的电视节目已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国家级和省级奖励五十多项。去年,蔡照波还获得广东新闻界先进人物的最高荣誉——第五届广东新闻“金梭奖”。
参悟生活的“禅机”
人们总喜欢用一种惯性思维去思索、探究——你拿了“金梭奖”,就一定是只会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不食人间烟火的老黄牛,什么人生追求、私心杂念仿佛与你毫不相干。其实,在肯定自己是个老黄牛之余,蔡照波更希望强调自己是个“人”,一个具有血肉之躯、对生活有感悟有追求的人。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笔墨丹青、散文随笔以及对生活“禅机”的参悟,不知不觉竟成了蔡照波为人处世的原动力。
回顾二十多个春秋的电视生涯,蔡照波可谓是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
其实这二十多年里,面对电视领域外的种种诱惑,蔡照波并非没有动过心。有段时间,他曾想到大学校园当一名新闻专业教师;还有段时间,他割舍不了内心深处的文学情结,产生了到出版社办文学杂志的冲动……
由于种种客观及主观的原因,蔡照波终于没有走。宛如“声声风铃摇动了烦躁的尘俗,沉淀为心头的宁静”,他留在了电视台,继续默默耕耘着自己在电视领域的“一亩三分地”。
“生活并非毫无波澜的,有了生活感悟,反观现实,就会有某种启发;面对社会诱惑,就会使你去选择、去决断”。蔡照波如是说。
艺术家的资质与品性
蔡照波出生在人文荟萃的古城潮州,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迷人的山山水水铸就了其诗人的品格和画家的悟性以及艺术情怀。“我是在潮州西湖边一间老厝长大的。家里的门窗雕龙画凤,处处可见精美的潮州木雕;老厝与西湖间有斑驳的石板路相连,屋后是蕉园,院里有口井,可谓是年年庭院栽荷花……
艺术源自于生活。这句至理名言在蔡照波身上实在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喜欢篆刻和书画,常以艺术的眼光观照生活,“以空疏之心去解悟人生”;他喜欢文学,常以“艺术家的资质与品性”和用诗人的情怀倾诉生命,仿如一个拾梦的“夜游人”;他喜欢避开都市的喧嚣,滤去生活的杂质,静静地感悟人生;而这些艺术情怀,又默默融入蔡照波的电视作品中,实实在在地提升着其作品的档次、品位与深度。
颇有墨竹情结
“对电视对艺术和对生活的感悟其实是相辅相承的,比如生活中的我就很喜欢画竹子,有句话叫:‘竹本无心,外生多少枝节。’这句话是艺术也是生活的,对社会、对艺术都适合。”蔡照波对艺术有自己的领悟。
在我国历史上,画竹高手不少。但作为倡先导后的“墨竹”派,倒不见多。若要寻索其笔底,总应有其“独具本墨”的画艺,这样才能惹得历代“痴丹青墨竹者”透心的关注和肯定。照波之竹是才情之竹,尤其他酒后挥笔,那竹的意韵更是能出现“天然奇逸、妙润精蕴”的品势来。如果说这“竹”的墨韵与意趣有“李白”与“杜甫”之分,那照波的“竹”,当然是属于酒仙“李白式”的了;即是说,他的墨竹笔势恣肆飞扬、跌宕熟美,谋篇多变机生,荒幻意实并显,在才情上多向“酒仙”靠拢了。
照波的墨竹是他艺术性灵在艺术空间感悟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怡情表象,只要酒后有笔墨伺候,照波胸中就会勃勃有画意起来。他酒后的写竹,实在是其胸中之竹的大写意。清代板桥画竹跋句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照波画竹时,是否也有这种心理状态?那竹之美竹之韵,在照波心中眼里是否已在晨曦的竹林里,交织着烟光、日影、露气?不管怎么说,此时,那竹的疏枝密叶已使画家涌动起了不可抑制的创作欲望。
我们这代人有这代人的文化责任和艺术追求。燕赵悲歌、荆风楚韵的名士人气,或以狂放随性或以任侠情怀,将心中感慨一任倾泻于笔墨间。照波作为当代人,自然有当代人的情怀。绘画是艺术而不是技术,作品是画家自我人格、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照波的墨竹,是把传统的经典手法进行了适合自己这个时代并符合自身想像而“改装组合”出来的东西,是一种已经升华为文化艺术符号的东西。是欣赏者难以忘怀的。照波的墨竹亦传递了空灵美的意境,那虚活灵妙的“大虚”常在其作品中有所显现。
人生真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摒弃的过程。让现实之竹成为墨竹,就是照波不断在创作中对中国画作为国粹去理解的过程,那种任何用简单的划分而让人忽略其中蕴含多元化韵味的理解,都不是照波愿意接受的。明人作书画多以纵笔取势,以图率真;照波墨竹的用笔就是在这样一种笔势下做到了纵而能敛,放而能收、险中求稳、恣肆率真的。
我们这个时代的“墨竹”表现手法,不应是单一或说类型化的。照波的“墨竹”就是属于照波的,是照波特定拥有的文化范畴的表现。当然,我们不用担心“墨竹”会在大众的视野间消失,因为挥“墨竹”者们肯定会通过飞扬舞动的墨韵在不断展示他们心中的快乐体验的。蔡照波,当然就是其中“率真性”极强的一位。


2004年9月于广州暨南大学
(本文作者系《新周刊》总编辑、书画家、文艺评论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3-29 22:45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