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28|回复: 0

漫谈网络时代的美术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5 08: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崔大中




    美术批评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网络的原因,现在几成为一个人人都是美术批评家的时代,君不见网络上充斥了大量的美术批评文章,为一个和艺术并不沾边的问题而讨论的热火朝天;君不见有那么多无意义的争论,将具体的地上的艺术而争论成神仙世界的问题;君不见因为艺术偏见的不同,网络上生出了那么多刺人耳膜的谩骂和争吵。君不见某些艺术 “响马”也正拿着批评的武器,在网络上打打杀杀,兴风作浪,搞得一些专业艺术网站雾烟瘴气,破坏着网民的正常而和谐的网络生活。


    美术批评从没有象今天一样如此热闹和在大众中鼓噪。也从没有象今天一样被过度滥用,承载了许多不该承载的内容。


    美术批评的泛滥,导致了美术批评价值的江河日下。美术批评中太多的没有结果的无意义的争论,正消解着批评的作用和力量。这些无意义的辩论和争吵,使得艺术家和读者会由此而对批评产生厌倦,他们本来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责任感被泛滥的无意义的争吵、各具偏见的批评的灌输所毁坏。他们感到了批评的无力和无用,感到了批评作为宣传的极其虚假的一面,在他们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时,他们往往选择漠视和看热闹的心态来对待艺术批评。


    每一个艺术家提出一个艺术观点,几乎无一例外的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上出发的,为了获取认可自己而做的努力,不论他是源自内心的艺术偏执,还是来自对荣耀和欲望的渴望。


    有许多时候,嫉妒心也会让批评失去了批评的意义,面对既得利益者,批评的视角和态度发生了游移,有利益之争的对方,决不会姑息自己的想法,而一定会以批判显示自己的“正确”。私欲在受到挑战时,文化、艺术、观念的处境就显得很可怜。这可以解释每一场艺术论争,都不探究艺术本体的原因,都是在尽力贬斥对方以显示自己的身价,把自己打扮成得道者,真知拥有者。实际上,是利益和欲望在作怪。


    美术批评也为了自己的利益制造着虚假和错误。确有某些批评家,尽力拉山头,缩小圈子,让更少的批评家参与工作,给批评降低风险,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如果全民批评、鉴赏,批评家赖以生活的根基遭到动摇,一切就是另一会事了。


    更有一些“批评”家,利用批评作幌子,泄一己之私愤。看上去,美术界就他的认识最高,最正确,对每个人,尤其是有点名望的人,绝不会有一点客气,不骂个痛快不算完,这样的批评往往看上去很象批评,其实与批评关系不大,大多是打着批评的幌子乱评。至多也就是极端个人化的偏见,试图用一把钥匙打开全部的锁的超人努力而已。


    批评家也是凡人,具七情六欲,其深心的欲望亦影响着批评自身,动辄就以“中国某某批评家”自居的批评家,总是想自己给自己戴高帽子,用这一光鲜的帽子吓唬刚入道的艺术家。有多少底气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


    批评家总是在艺术家创造出作品以后进行批评,它需要批评的对象,正确与错误在批评滞后的作用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已经不大,只要被批评,正反双方的褒扬和批判都能够成就被批评者的艺术。只有不被批评的艺术才是被遗忘的。批评成就了任何一个被批评者,批评并不能让读者只接受正确的或不接受错误的。从此种意义上来说,推崇该推崇的比批评该贬斥的更重要。“那些太差的艺术”或“非艺术”需要的是冷落,以免其因批评话语被拯救从而成就了自己。沉默和不屑有时是最有力量的批评,他会使非艺术和低能艺术者消失,从而不能够进入人们的视野。对劣质艺术或非艺术的批评,即使是非常有力量的批判,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宣传和变相支持,非艺术会以你的批判共生为艺术。这就给批评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对待反艺术或与自己的艺术观不相符,或违反艺术规律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在没有好的批评策略时,首先要选择不理———“置之不理”。该置之不理的就置之不理,在今天这个网络批评的时代,才显示出批评者的良心,激愤、谩骂、讲道理,正好完成了非艺术的一体两面,批评因批评失去了批评的意义,而非艺术因批评而获得了艺术。这涉及批评家的批评选择问题。


    美术批评大都是后续的总结式批评,对于创作的影响微乎其微,几可以忽略。美术创作不会因为批评而繁荣,批评倒会因为创作而更加热闹。简单的跟风式批评是宣传的雇佣军。个案的批评只有批评已成就或部分认可的艺术创作,才更有意义,因为批评的再解释、再分析,会使有价值的艺术更有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紧跟时尚的批评也仅仅是时尚,过期就变质。它有着自己的保质期,但大部分过了保质期以后的 “时尚”批评,会对读者产生精神伤害,吃了变质的腐食要闹肚子。


    美术批评应该呼唤大批评,从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两方面入手,研究艺术发展的整体走向和现实对艺术的整体要求,不要陷入无意义的个案研究之中去,在时尚个案研究中,假话、伪批评、私欲、杂念无法清除得更好。


    艺术批评背后的名望、金钱、地位会麻醉批评者和被批评者的心灵,在一个没有多少人愿意用心灵感受真、善 美的时代,批评充当的往往是刽子手和帮凶,不论是批评还是崇扬。


    实际上,搞美术批评很“可怜”,成名的艺术家看不起批评家,用金钱雇佣批评家说话;没有成名的艺术家惧怕批评家,害怕他们使用文化暴力对待弱者,一棍子打坏刚发的嫩芽,也总有这样的批评家在。


    在今天这个网络的时代,似乎人人都是艺术批评家,但是不论是美术批评家还是艺术家,在对待艺术品的态度上,感觉很少有人报深入研究的心态,大部分是一种旅游心态或游客心态,在美术馆或网络上随意看一看,就发一大通宏论,不深入了解,评论有时也成笑话。研读艺术品、艺术理论等的游客心态要不得。对一个游客来说看看就行了,希冀他们的现场式评说有意义也是不现实的。让人不解的是,作为游客般发表的蜻蜓点水式的言论多了,竟然自以为是专家了,以一点可怜的观点去看待和过滤丰富多彩的艺术,信口雌黄、批评谩骂,面目令人可憎。


    批评应该是独立的职业,批评自身的发展与艺术创作有时并无大关系,各走各的路,许多事情硬扯在一起也无聊。深沉静观的艺术思考很好,比艺术批评更可信一点,来自实践者或理论家的艺术思考,不带有强烈的暴力意识的文字,我想还是有人欣赏的。


    批评如果能指导实践,艺术早就乱套了。不论前瞻的还是后续的,大都是鉴评而已。左右不了一点艺术实践,也大可不必害怕批评会毁了创作,毁了文化和艺术。既使有图解批评的艺术创作,也往往简单直白肤浅,更容易闹笑话,大多很快就会被遗忘,就是有一大堆解说支撑也是徒劳。许多批评是自说自话,不必当一会事。尤其是好斗嘴的批评,往往更肤浅和偏见,更容易毁坏读者的感觉。


    批评对批评家的人格要求很高。面对问题要实事求是,无差别心和平等心,就是不带偏见实事求是的对待一切。没有个人偏见的人是没有的,只是偏见的深浅程度有别,作批评就要尽量减少偏见,要尽量全面客观的看问题,激励重于批判。情绪化是批评家的宿敌,情绪化会产生诸多妄念干扰正见、正知的生发。


    实事求是的对待艺术和批评,与大家共勉。 (文/崔大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6 02:1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