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68|回复: 0

炒“大师”之名 捞“大师”之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6 11: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北京日报·牟建平
相关 何水法  郑板桥  李可染

    3月初,一场关于“大师”的争议颇受瞩目。3月4日《美术报》头版刊发了美术评论家陈履生《提醒何水法》一文,就某报纸以整版篇幅刊登题为《众家评说著名花鸟画大师何水法》的一组文章进行了批评。陈在文中指出:“书画界现在已经不流行叫‘大师’了,说谁‘大师’是含有嘲讽的调侃,几乎可以等同于骂人的话。”该文见报后在书画界一片哗然,继而引发了人们对当今国内伪大师泛滥,市场盛行虚假宣传、包装炒作之风的非议与声讨,一些专家和资深人士也纷纷对滥封大师现象表态。
  众所周知,在体育界有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如棋后谢军,围棋界有棋圣聂卫平,工艺美术界有“工艺美术大师”,书画界的大师以前有,那是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上述大师都是美术界公认的,即便如此,有些人生前也没有得到,因为大师的称号是很神圣的,这顶帽子绝不可以随便乱戴。
  近年来,国内书画圈之所以盛行大肆吹捧、包装炒作之风,究其缘由,主要是过度地追求名利在某些画家头脑里做怪。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兴起与繁荣,很多画家的作品开始进入市场,不少人的画作还常在拍卖会上拍,于是作品的价格成为画家们格外关心的焦点。不少画家不再专心于创作,而将精力、心思放在自己的作品每平方尺多少钱,别的画家又是多少,今年涨了多少。互相攀比、斤斤计较的心理相当严重。一些画家为了将自己的画价抬上去,不甘人后,甚至不惜找托儿到拍场上举高价,搞“对敲”,难怪拍场上有些在当代画坛并没有什么学术地位的人,画价动辄突破百万元,外人一头雾水,内中奥秘与真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一些画家把媒体宣传炒作看成是迅速成名的灵丹妙药。平心而论,何水法先生在“大师风波”中也是受害者,“大师”这顶耀眼的帽子非但没能给他带来好处,却给他带来实实在在的伤害。他虽表示在受到质疑后,他的创作和生活并未受影响,但由于此事广为人知,特别在杭州,许多画家都在议论此事,对他作品的市场价格多少也会有所冲击。可见,失实的夸大宣传不仅毫无益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给他带来不少非议和尴尬。
  在艺术品市场化的今天,纯粹地满足当一回“大师”的虚荣心已退居其次,争“大师”之名,是为了捞“大师”之利,名与利是划等号的。某些人之所以挤破脑袋抢当“大师”,毫不客气地讲,是为了使自己的画能获得大师的市场价位,这才是他们真正争当大师的目的所在。所以,当今国内书画市场“伪大师”充斥泛滥也就理所当然、不足为奇了。
  无论是自诩的“伪大师”,还是他封的“假大师”,对艺术品市场都危害很大。对买家而言,都无异于“深不见底的陷阱”、“随时引爆的地雷”,等待藏家的惟有上套和上当,待日后恍然大悟则为时已晚。“大师”已现了原形,藏品已跌得惨不忍睹,无人问津了。特别是对初入市场的对艺术品毫无投资经验的新手来说,由于他们往往看重的是那金光闪闪的“大师”招牌,对画家的艺术成就到底如何缺乏了解,不知底细,轻率的投资换来的是惨痛的教训,这样的例子在国内艺术品市场可谓举不胜举。当前,书画市场人为造市相当严重,有些当代“大师”的作品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甚至有的超过古代名家如八大山人、郑板桥的作品价位。当然,我们不应该厚古薄今,但是我们有些所谓的“大师”之作真的就超越了这些在绘画史上名副其实的古代大师了吗?这些当代“大师”果真堪与古人并驾齐驱吗?相信明眼人心中都会有个答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7 10:33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