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27|回复: 0

彝族的先祖哎哺即伏羲女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8 09: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佚名



文章标题中的说法,不能说是我的创见。实际上,在过去几十年的民族学研究中,很多人提出过伏羲是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如苗族、彝族的祖先。其中,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影响很大,以后的不少研究都是基于闻说的修正和补充。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不少很有说服力的证据,但是他们至今没有进入我们的历史教材,让普通民众对中华民族的古史有所认识。
语言学论据与民族学研究相结合,尽管是学界常用的方法,但是,其中由于方法本身并不完全可靠,存在着许多附会。如闻先生所提出的“混沌—葫芦—盘瓠—盘古—伏羲” ”如同清人训诂常说的“一声之转”,缺乏有力的系统性语言学理论支持。我之所以认为,彝族的先祖哎哺即伏羲女娲,虽然也凭借的汉语古音理论,但因为这种理论相对已成熟,并能结释许多汉语语言的发展变化,应该说要比闻的说法更为可靠。
首先,伏,与哺,二字从声母看,中古有轻重唇之别,而上古不分;从韵母看,二字分属上古幽觉(用王力说,下同),唯有韵尾稍异。按汉语上声上古收喉音尾,那么韵尾差异更小。
其次,娲,与哎,二字从声母看,上古同属见系喉音声母;从韵母看,二字分属上古歌月部,艾去声,上古收-s韵尾。女字可能是一个相当于前缀的声首,如此与娲字相连构成ng-,则正好与哎声母相同。
另外,羲,自上古音属鼻音疑纽,与哎声母同。汉语的伏羲,羲,可能是受“哎”影响而多出的语音成分。
我们看到彝族史书,如《彝族源流》中叙述先祖时,人物都是一对一对地出现的。这些表现之所以进入汉文化之后看不到了,原因是这些内容在汉族进入父权社会后经过了改造。因此,汉文化中的圣王世系中没有女性的地位,女娲也不能例外。
那么,哎哺,何以与伏羲的语音对应相反,这是因为彝族语言结构与汉语不同。汉语语法句式一般是主-谓-宾结构,而彝族语言是主-宾-谓结构。这一点在汉文典籍中关于伏羲二字的汉语诠释中也得到反映。
《说文解字》释“伏”为:“伏,司也”段注:“司者,臣事于外者也。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专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申之为俯伏。”“羲”,《说文解字》释为:“羲,气也。从兮,义声”。段玉裁注“羲”为“谓气之吹嘘也。”按照汉语解释,伏羲即为“司气”的意思。
在彝族人的观念中,哎哺不仅是先祖名、氏族名,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这一概念正与汉文化中的“元气”相当。
汉文典籍中,关于“元气”的说法,是相当多的。《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淮南子精神训》:“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鸿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
另外,《楚帛书甲篇》是迄今为止最早以汉字记载的创世神话。许多学者一直为汉族人为何没有创世史诗而感到疑惑。这个问题我前面曾经用文化层叠的理论给予说明。汉文化本身是文化层叠的产物,这种层叠造成一些系统的缺环是可以理解的。在与西南蛮夷文化接触较多的楚国发现记载伏羲、女娲创世的《楚帛书甲篇》,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也与今天该地区少数民族中的文化遗存相吻合。
翻开《彝族源流》,开篇关于创世的记载不仅对宇宙初期混沌状态的描述与汉文化对“元气”的描绘相一致,甚而在过程上更为细致、完整和系统。我们无法说这是彝族受到汉文化,相反我们只能认为,汉文化中的有关零散的描述不过是文化层叠的结果之一。在《彝族源流》明确提到,《易》记载了关于宇宙创始以来一切文化知识。关于八卦、干支与彝族文化的关系前文已论,不再赘述。这些无不说明了,彝族文化乃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汉文典籍将伏羲尊为羲皇,作为开启华夏文明的圣王,列入上古帝王序列,但并不清楚他正是今天彝族人民的先祖。
很多年来,不少学者一直呼吁中国应该重新修订一部完整展现中华各族人民文化发展历程的中国史,彻底改变目前中国史完全以汉族文明为主导的现状。在这种史观的影响下,许多人脑子中的中国史仅仅是汉族史而已。他们以为少数民族的文化不过是几部民间故事集,少数民族政权不过是臣属汉族政权的地方政权。他们根本不明白有些少数民族文字的历史(如彝文)可能要远远超过甲骨文,他们的文化典籍浩瀚,数量甚至要超过汉族,但却因为研究人才匮乏,研究成果缓慢。更多的人还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信奉者,他们认为少数民族既然经济不发达,社会文明程度低,他们的文化就应该自然淘汰。殊不知,一个民族兴衰因素,固然有其特定的文化因素,但是这些文化因素的形成,更多的是偶然的、天赋的。一些今天昌盛的民族,没有任何理由贪天之功,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面前自傲,乃至一种蔑视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的文化。本文源自彝学网[彝学网<*>网聚彝学] http://222.210.17.136/mzwz/news/2/z_2_2595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3-28 22:4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