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63|回复: 0

潮汕历代诗歌概览(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8 11: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潮汕历代诗歌概览(四)

--------------------------------------------------------------------------------

大华网

  □黄舜生

  清末民初以来,伴随着民间的迁徙及商旅活动、教育文化的交往频繁,江、浙、闽、粤人文融合交流,加之唐宋之后,潮人参与开拓海上丝绸之路,足迹遍布东南亚及世界各地,故潮汕实已成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汇聚点,潮州地域文化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从而也滋养了诗歌艺术。这时潮汕诗歌已融入中国诗歌发展主流,其中不少诗人的诗风具有

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仅在潮汕诗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且在全国诗坛也有一席之地。在梁启超等人倡导的“诗界革命”中,丘逢甲的爱国诗篇,气壮而志奋、情真而意切,震动一时。梁启超称他为“诗界革命之巨子”(《饮冰室诗话》),黄遵宪说“此君诗真天下健者也”(《与梁启超书》)。温廷敬为当时潮汕诗宗,堪称岭南大儒。詹安泰、陈运彰等也为一时俊彦。清朝末年以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等人为首,以同盟会员为主体的“南社”是一个著名的诗歌团体。这时有不少潮汕诗人加入“南社”,反对当时盛行同光体诗风的形式主义、拟古主义,主张用文学鼓吹革命,激发民气,作品多颂扬民族英烈、游侠壮士。

  民国明显承清末余绪,潮汕诗歌在较长时期内一直处于一种不断探索与不成熟之中,诗人们往往有济世之志愿却无奈路途多舛,因而居多以关心社会现实,关注民瘼国是,以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歌吟故土,使同光体的创作相对于清代更广更有深度。由于诗人的成分比以前变得复杂多了,整体诗风显得较为驳杂。这时潮汕本地诗社也风起云涌,诗人雅集活跃,在相互唱和、探讨之中逐步形成共同的风格。如1923年,汕头总商会会政蔡卓勋结“壶社”清吟,同人遍及海内外。1932年元旦,饶锷邀王显诏及杨光祖、石铭吾、詹安泰等诗友,觞集于莼园,分题征咏,喜结“壬社”。共和国成立以后,潮汕诗风趋近平易,如张华云受其散文作风的影响,诗风更接近于唐人,直抒胸臆,以描写物象为主,讴歌真善美,开一时风气。

  丘逢甲(1864—1912年),字仙根,又名仓海,号仙庵、仲阏、仓海。祖籍镇平(今蕉岭),生于台湾。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甲午战后,捐家资组织义军抗日守台。台湾沦陷,回故乡蕉岭,后入籍潮州。任潮州韩山等书院主讲,后创办汕头同文学堂,任广东咨议局议长,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生平诗词创作极为丰富,有《岭云海日楼诗抄》等多种。其诗思想性强、艺术性高,以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最为突出。如《离台诗》六首之一:“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诗人感叹当权者卖国,自己却无回天之力,表达其爱国主义心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写出了刻骨铭心之痛,深沉悲愤,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此外,他的怀古、纪游诗,表彰前贤,刻画山川,往往寄托了忧时济世的怀抱。在艺术风格上,抒怀感时之作悲凉激越,写景小诗清新爽秀,叙事之作酣畅淋漓。在形式上,颇为放恣,不为格律所拘,语言圆熟流畅,好用俗语新词。所作以七律、七绝及七古居多。

  陈龙庆(1868-1929年),字芷云,号潜园老人,澄海人。早年致力于科举,但始终无缘举人,后得岁贡生。曾与丘逢甲、杨季岳、何士果在汕头合办《岭东日报》,任主笔,先后创办瀹智两级小学、师范讲习所,著有《潜园老人诗稿》、《百怀诗集》。其诗承同光余风而有所发展,斗酒百篇,为时人所重。如其《龙泉岩游记出版自题》诗之一,曰:“梨枣雕镌未有期,山灵笑我太稽迟。今朝羯鼓催花急,忙煞钞胥笔一枝。”此诗写《龙泉岩游集》将要付印,龙泉岩的“山灵”一定笑我太拖拉,现在催得紧了,抄书的笔一直不停,忙得不可开交。似是平常道来,却蕴藏着作者的一番苦心和艰辛努力。此诗能化险绝于平夷,非一般人所能为。

  温廷敬(1869-1954年),字丹铭,号止斋,早年笔名讷庵,晚岁自号坚白老人,大埔百侯人。为潮汕诗宗,岭南大儒。先后任韩山师范学堂教习、岭东同文学堂教务、惠潮梅师范学校(即后之韩山师范师院)校长,金山、回澜等中学及广东高等师范教席。1923年后,任汕头《公言日报》主笔、大埔县修志馆总纂、汕头孔教会首任会长、广东通志馆总纂兼馆主任、中大名誉教授、文史研究所导师、硕士委员会委员、潮州修志馆顾问。著作23种,包括史学、金石,及自作诗文,如《经史金文证补》、《金文正郭订释》、《石鼓文证史订释》等。编校辑佚36种,涉及古史、广东史志、潮汕地方文献,如《尔雅校议》、《旧五代史校补》、《广东通志列传》(自周至明部分)、《潮州诗萃》、《潮州文萃》等。诗作不离风雅本旨,典雅雍容。

  郭餐雪(1874—1937年),名心尧,字伯陶,号餐雪,以号行,又号半生和尚,一作号半生道人,揭西县棉湖镇人。早年入棉湖兴道书院习制艺,清光绪年间的优贡生。据陈龙庆《答郭餐雪学博得又字》诗注,言其少年时期曾与弟妹用“秋感”韵赋诗,至十余叠,钩心斗角,尽态极妍,因成《吟秋诗集》,一时传为艺坛佳话。

  石铭吾(1878—1961年),名维岩、号慵石、慵叟,潮州人。为陈石遗诗弟子,《石遗室诗话》列其与侯乙符、刘仲英为“岭东三杰”,系壬社第二任社长,为潮州诗坛所宗。饶宗颐评其诗曰:“翁诗波澜壮阔,铸语激越、胜处可摩放翁之垒。”(饶宗颐《慵石室诗钞•序》)曾自辑诗钞四卷,词钞一卷,皆散佚于文革期间,后由潮州饶宗颐学术馆编印《慵石室诗钞》,仅收作品72首。其作于抗战时期的《韩江楼》二首之一,曰:“乡国亭台已半空,登临尚见此豪雄。偶经遗庙思贤守,来倚孤城作寓公。两派河流三邑界,万家春色一楼东。平生最爱金韩地,松树青青橡木红。” 诗写乡国江山破碎,但到韩祠心情不一样,眼前气象豪雄,让人感觉到春天的生机,可谓悲中见壮。

  许伟余(1884—1974年),原名许挹芬,澄海人。早年在广州两广游学预备科馆学习,后转学到上海中国公学。1908年起先后任教于澄海凤山小学堂、韩山师范学校、澄海中学等近10所学校。曾任《大岭东报》、《汕头时报》等编辑、主笔。1955年任广东省文史馆馆员。曾当选省人大代表、汕头市政协副主席。著有《慧观道人诗集》、《庶筑秋轩诗集》,辑为《庶筑秋轩文稿》。其诗笔力雄健,“言尽而意不尽,故意境自深,神韵独远”(蔡起贤《庶筑秋轩诗集序》)詹安泰认为许伟余是学昌黎而能入能出者,成就很高,可惜僻处海陬,不为更多人所知。

  饶锷(1889-1931年),字纯构、号钝庵,书斋号天啸楼,潮安人。性嗜书,藏书为其时潮州之首,著有《慈禧宫词百首》、《潮州艺文志》、《天啸楼集》等。与石铭吾、王显诏等组建 “壬社”,为首任社长。其诗“得意处往往联镳两宋,所谓不懈而返于古者”(郑国藩《天啸楼集序》)。如其诗《蔡纫秋见过》,曰:“梅雨兼旬正郁陶,岂无千里订神交。跫然扣户来青眼,偶尔识荆媿白毫。乡献劫余麟剩角,君家闻有豹全韬。漫言大雅扶轮手,未必天真付我曹。”此诗属唱和之作,从中看出诗人对朋友爱惜有加,虽不无过誉之词,但从中可以窥见其时潮汕诗人的学力和素养。

  詹安泰(1902-1967年),字祝南,号无庵,饶平人。10岁学写诗,13岁能填词,民国时已名满域内。历为韩山师范学院(时称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员、中山大学教授。詹氏系著名学者,交游唱和多一时豪俊,如夏承焘、王力、唐圭璋等。著作有《无庵词》、《滇南挂瓢集》、《鹪鹩巢诗》、《宋词散论》、《离骚笺注》等。时人评曰:“君以沉博绝丽之才,主盟坛坫,掌教大学,泽诸生以风雅”(方孝岳《鹪鹩诗序》)故所作“一波三折,逋峭峻洁,至今诵之,低徊悱恻。”(饶宗颐《詹无庵诗序》)看其《寄怀石铭吾老普宁,铭老故乡沦陷,违难普宁三年矣》诗,曰:“却忆绳床独坐翁,平时酒力与诗工。三年不吊繁花死,一饭难量百计穷。日入知谁共涕笑,忧来留梦作沉雄。如狂谈口吾犹尔,何日相看侧岸枫。”此诗描写国难当头时,石铭吾的生活困境,这种思念之情,可视为对敌的憎恨,也可看作是对友朋的关切。末联,以回忆作展望,希望日本投降后,大家重新欢聚于枫溪。

  陈运彰(1905—1955年),原名陈彰,字君谟,别名甚多,有蒙庵、蒙公、证常等,居室称纫芳簃、五百兰亭室等,潮阳人。长期居上海,曾任之江大学、太炎文学院、圣约翰大学教授,上海通志馆特约采访。况蕙风词弟子,所作以感情真挚取胜。着有《纫芳簃说词》。陈氏属南社湘集成员。所填之词以感情真挚取胜。温丹铭认为:“吾潮自昔有诗人,而无词人。自清季曾君刚甫(曾习经)始以其诗之绪馀,衍而为词,忠爱恳挚,与疆村(朱祖谋)诸老并峙,为海内大宗。鼎革以来,潮之能词者凡四人,海上陈君蒙庵、郑君雪耘,皆尝问津于晴皋(况蕙风)、沤尹(朱祖某)……”。陈乃干选编《清名家词》刊印,请陈运彰题《减兰•共读楼校刻清名家词题辞》词一首,曰:“一朝文献,度越朱明争几见。声党连翩,兰畹金苓若个贤。 花庵绝妙,未抵长沙坊本好。汲古功深,尚论千秋一样心。”此词强调《清名家词》作者汲古功深,难得几见。全词抒情含蓄,幽雅和婉。

  黄勖吾(1905—1980年),又名黄剑秋,澄海人,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文学系。曾为汕头市海滨中学校长,南京历史博物馆指导员、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后侨居新加坡,任南洋大学教授,著作有《艺术与人生》、《诗词丛谈》等近十种。诗集《白云红树馆诗词草》。其《庆春宫》,词曰:“堆髻青山,片霞红树,雁声荡漾芳洲。柳影摇天,苔痕铺径,白云千古悠悠。草堂清坐,对书史、还携茗瓯,冷香频动,篱菊方开,诗思潮浮。大痴笔底仙丘,寸素分缣,尽足神游。一缕相思,廿年幽梦,恍然心上春秋。桑田沧海,问谁认、棋枰九州。挥毫洒墨,听取秋声,消尽闲愁。”诗人认为画家饶宗颐的笔情澹远,有如黄公望。在读画之中,不知不觉中自己进入了画境,仙丘神游,看云赏菊,读书吟咏,品茶消愁,俨然成了草堂的主人。

  郭笃士(1905-1990年),名敦、自署草草庐主,揭阳人。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曾为金山中学、韩山师专教员,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后为汕头画院画师、岭海诗社顾问、汕头市政协委员,出版有《郭笃士画集》、《草草庐诗集》、《草草庐诗词钞》、《草草庐诗词百篇校注》。看其诗《连理红白梅》,曰:“本来连理况连枝,雪脸朱唇各有宜。何事异昆限银汉,苏家轼辙宋郊祁。”诗中以红白二梅喻大陆与台湾二地,连理连枝,同胞兄弟血浓于水,末句以“苏家轼辙宋郊祁”加以强化,并与红白二梅相呼应,使全诗结构浑然一致;而以银汉喻台湾海峡也颇为形象。此诗先以梅花作比喻,继而用典,蕴时于古,功力殊深。

  肖遥天(1907-1990年),原名公畏,潮阳人。上海艺术大学毕业,任潮阳一中、揭阳一中教员,曾应饶宗颐先生之邀作《潮州志•潮州戏剧音乐志》。后移居新加坡,从事教育工作,著作有《中国人名研究》、《中国姓氏研究》等近十种。诗学江西派,著有《不惊人草》。其诗《留衣亭小坐》,曰:“行倦八千留二衣,此亭风物耐追思。辨才宛听真无碍,稷稷高风吹向西。”此诗写韩愈来潮和留衣二袭之事,因见留衣亭,而引起追思怀念。末二句以辨才(唐智永弟子)认为探讨韩愈留衣实质并不重要为依据,提出重要的是把先贤这种高风亮节承传下去。

  张华云(1909—1993年),普宁泥沟人。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史学系。1936年起任普宁简易师范学校教务主任、韩山师范学校教务主任、西山公学名誉校长。1949年8月入伍,10月随军进入汕头市,任汕头市立第一中学校长。后历任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员会常委、汕头市副市长、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汕头市政协副主席。组织岭海诗社,为首任社长,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作有《张华云喜剧集》、《潮汕竹枝百唱》等。其创作的诗词,浸润着浓郁的潮汕文化气息,风格亦庄亦谐,形象生动。他曾经说过:“潮汕不可无诗”,并且倡导、组织了在境内外都有些名气的“汕头政协岭海诗社”,出版《岭海诗词选》多部。其《吾家》一绝云:“最高楼下是吾家,栽满楼头四季花。小巷两行常绿树,邻翁招手试新茶。”语极平常,意却清新,人情味跃然纸上,一般诗家难以达到如此境界。

  蔡起贤(1917-2003年),号缶庵,潮安人,为詹安泰入室弟子。曾任揭阳文献委员会、潮州修志会秘书。先后为汕头市一中、汕头教育学院教师、岭海诗社副社长、岭海和杏园诗社顾问。诗集《缶庵诗词钞》。早年诗近于同光体;晚岁多以平实语言出之,间用典故,也多贴切。诗风沉着朴茂,如杨方笙所论:“他的许多诗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往往由此及彼,透过一层。”(《缶庵诗词钞•序》)如其《读周草窗年谱》诗,曰:“贫思知己老思亲,便识草窗是恨人。抗节著书磨岁月,高歌怀抱竟沈沦。名庵以复非无意,与郑并传盖有因。易代萧条一洒泪,六陵风雨共悲辛。”此诗写周草窗(即周密,宋末词坛名家)在宋亡后,抗节不仕元,失意抱恨,以著书消磨岁月。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流逝,如今的宋六陵早已荡然无存,从诗中我们读到了历史的凄凉与人世的沧桑。

  此外,还有姚梓芳、蔡梦香、吴汝霖、翁辉东、刘仲英、黄仲琴、王显诏、陈无那、李沧萍、林德侯、陈筹、谢海若、高煜 、康晓峰、孙振声、陈谦、沈吟、李凌云、邱秉经、邱及、林友、黄雨等,他们都有相当成就的很有份量的作品。限于编幅,不能在这里加以一一介绍。

  潮汕文化作为中国区域文化之一,不仅具有中国文化之底蕴,而且自具特色。潮汕诗坛经一千多年的积淀而逐步形成,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同时又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当代潮汕诗坛迎来诗词创作的春天,涌现了一大批颇有成就的诗人,他们肩负承前启后之重任,正为新时代潮汕诗歌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4 15:4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