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30|回复: 0

权力+财力=艺术吗?——了庐如是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3 0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话人·
了庐/画家


《藏画导报》编辑

时间·2007年10月3日

地点·上海卧龙寺了庐寓所

文字整合·马志磊


藏画导报(以下简称“藏”):了庐老师,您就住在这里?
了庐(以下简称“了”):是,很简单。

藏:同时代的画家都有钱了,您着急吗?

了:不着急,一点也不着急。

藏:那您靠什么来平衡自己心态呢?

了:我现在的生活条件比我老师那辈人好多了。当年关良、张大壮、陆俨少、谢之光、钱瘦铁他们都没有我现在这么好。陆俨少先生画画的台子只是一张普通吃饭的方桌,而且一半地方家里人要拣菜、补衣服等用,只有另一半先生用来画画。颜色是盛放在针剂药的小瓶子里。他和张大壮先生住的很近,有时,早饭也吃不上时就到张大壮家里两人买了一只大饼分了充饥。但谈起画中的笔墨事来,都乐乎乎的。谢之光先生画画也没有调色工具,干脆把颜色挤在桌子上调来用。记得先生晚年,有一次久病未食的老伴突然开口想吃东西,先生高兴极了,马上爬到床底下去找放鸡蛋的罐子,可打开一看,什么都没有。于是,先生只好跑到下面菜市场去,在卖鸡蛋的几个女孩摊前不住地徘徊,把几个卖蛋的女孩愣傻了。问先生:你想买蛋吗?先生点点头。那又为什么不买呢?先生摇摇头两手一摊说:没有钱。几个卖蛋的女孩笑了。没钱怎么来买蛋啊!先生自己也无奈地笑了下。其中有一个女孩好奇地问:您是干什么的?先生说:是画画的。女孩笑着说:那您去画两张画来,我给你两个鸡蛋。先生一听高兴极了,马上回家画了两张小品,换了两只鸡蛋蒸了给老伴吃,自己笑得乐不可支。后来,他见了人就说:“我的画可以换鸡蛋了。”关良和唐云先生当时的经济状况也不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琉璃厂有一画廊经人介绍来上海找我,叫我帮助收购上海一批有成就老画家的作品,我为他们一一找了关良、陆俨少、唐云、谢稚柳、程十发、王个及朱屺瞻七位。当时议价以一百元一平方尺计算,每人画十张,许多老先生听了很高兴,绝大多数都是画整纸的大画。可关良先生却对我说:我习惯画小品。我知道先生经济状况不好,就把别人都画整纸的情况跟他说,劝他不妨尽量也画得大点,先生理解我的善意说:那就画四尺对开的。事后当我把四千元的钱送去,家里为了这笔钱的安排把先生累出病来,不久就去世了。为了这件事,我至今心里一直很难过,没想到真是好心办坏了事。由此可见当年他们的情况。所以,只要想起他们,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我这个人从小受老子“物以累形”思想的影响,虽一无所有,但除了好学以外又一无所求。所以当年吴湖帆、张大壮先生为我赐名“了庐”。

《资治通鉴》里记载了疏广一个故事:疏广为汉宣帝的老师,后托辞年老谢居故里。汉宣帝和太子因为他平生清贫,于是给予很厚的馈赠以资其欢度晚年,想不到疏广却将全部钱分给了贫困的亲友。皇帝知道后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分给孩子呢?疏广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就是使他们不求努力上进)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也就是致使他们骄、奢、淫、逸)”所以,孩子胜过我也无用,不如我也无用。皇帝很佩服他见识的深远。

更何况一个嘴巴又不能放二个调羹啊!

藏:那这些年您在干什么?

了:读书补气。

藏:您是怎样看当今中国画坛与艺术市场的?

了:由于市场经济的原因和物质文明的诱惑,使当今相当一部分学养和底气不足的文化人的心也为之躁动起来,各自利用自己专业和权利的优势谋取利益。结果,本来令人感到神圣的学术和艺术都成了一种产业,一种混乱的软产业。把什么都搞烂了,乱七八糟的展览令人目不暇接。艺术刊物名目繁多,也令人失望。一种显示权力和财力的个人画集越来越竞趋豪华让人不以为然。评论家也不得不看钱说画,失去人们赖以信任的权威。拍卖市场假画泛滥,使人望而却步。凡此种种,不仅把各自的形象损坏了,把祖国优秀的民族绘画形象也损坏了,真的需要拨乱反正才行。

艺术市场的开放,本来是提高人民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的好事。其中,历来为少数人所拥有的高雅艺术中国画,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普及后,自然为广大人民好奇而所钟爱。但刚刚开放的中国艺术市场,各方面参与的人也都处在无知的初级阶段,不规范的秩序和少数人不良的道德行为纠杂在一起,形成了当今中国画艺术市场的混乱,伪劣作品得以乘虚而入,泛滥成灾。但我相信,经过一定的时间,在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认识提高的基础上,那些受骗上当的藏家和投资者也会觉悟和警惕起来吸取教训,情况就一定会比现在好。

藏:那您心中认可的当代中国画家有那些?

了:小边(边平山)是个极其聪明的人,能抓住一个题材把中国画中笔墨的感觉画出来,而且形式感也好。是个懂画的,所以有眼力,上世纪90年代在荣宝斋当编辑的时候,推出一批如今为画坛认可的好画家,可见也是一个有气度的人。朱新建是个具有典型艺术家气质的好画家。画画和做人真诚一致,作品取艳而不俗,入俗又反雅,可见胸中自有一段锦绣。还有如江宏伟、曾宓、陈平、朱振庚、韩羽等。总之,每个时代相对总有一批优秀画家成为一个时代的名家。至于那些利用自己权力和财力,调动一切力量把自己宣传成名家的人,那是社会学上的另一回事。事过境迁,人退休了画也退休了,退休了的官员名字都记不住,更何况画家呢!他们的画也就退休了。

从目前看,我认为像齐白石、黄宾虹、关良那样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大师还没有,关键还是一个艺术的造型问题。不管表现什么题材,那种独特的艺术创造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崭新的审美理念,那才是大师。画史上的八大、金农就是这种出类拔萃的典型。他们那种超前的审美意识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引起我们后人的重视和研究。

藏:那么怎样向他们学习呢?

了:大师们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思想是应该学习的,但作品是不能仿学的。远的不说,前几年自李可染开始,山水画家一窝蜂的学黄宾虹,以至全国山水画一片都是“点”,结果连李可染也最终将水墨山水画当水墨素描来画。其后,更多的后学者把山水画都制作成了一种工艺画了,现在大家都反省了,再这样傻画的人少了。中国画是通过不同表现形式最终是要体现一种文化精神。像八大、金农、齐白石、黄宾虹、关良等有独特成就的艺术家,都像一个个艺术世界的险峰,要认识它不容易,要攀登它更不容易,即使你花了好大劲攀了上去,四周全是悬崖陡壁,没有回旋的余地。想活动还得爬下来,不然就只能跳下去找死。所以作为后学者,绝不能先选艺术上的险路。别人成就的艺术奇峰是别人的,你必须先选一个能左右前后都可通达的艺术大路。如明末董其昌集前人之大成融汇贯通,作品达到了一种含蓄之中又复归于平和的自然状态,可谓大象无形。乍看似乎个人面目不强烈,他实际上就是一位走在传统中国画艺术大道中间的人物。八大、石涛、四王、吴、恽及龚贤等开始都是学他的,但最终都能在他的基础上成就自己,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境界。所以,这足以证明起步的选择很重要。从前有一个朋友伤心地对我说:了庐你真幸运,画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名气还不小,全国都知道,是全国粮票。连有些老资格的画家也只是地方粮票呢!出了本地区别人就不认。像我可惨了,一心一意画了一辈子,把一生全部的精力和财力都扑了上去,结果一无所获。如果当初不选择画画,用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去干其他工作的话都可以评上“全国劳模”了。这是实话,问题在于选择错了路,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一书中也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我早先曾长期师承前辈先贤致力于传统山水画各种笔墨法度的学习和研究,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对笔墨法度有所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才选择文人画中常见的兰、竹、松等题材,以现代美学认识进行造型和形式上的探索,成为自己新的艺术形象。

藏:像您这样操守的画家不多了。

了:每个时代各个方面成功的人总是不多的。但从历史积累的资料看,先例还是不少,面对先贤,总有所愧啊。作为一门学问,只有求得深度才会有高度。你能轻易得到的,别人也能轻易超越和淘汰你。艺术只有达到了别人难以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后人也就难以超越你取代你,它就真正在历史中存在了。所以当今像广告式标新立异的创新是不行的。现代媒体的的先进功能也是一分为二的,好的作品是一种宣传,不好的作品相反成了一种暴露。有的人高高在上,本来人家对他感到有种神秘感而有所敬畏,结果一暴露反而对他轻蔑了。也有人利用权利和财力不择手段地宣传自己,虽然大家也都知道,但都知道他画得很差,那不是更丢脸了?

藏:那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是什么呢?

了:对于这个问题,从理论上我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0 13:0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