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03|回复: 0

毛泽东对联赏析悼杨松同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5 15: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泽东对联赏析

4、悼杨松同志

   一九四二年十二十三日

   清凉山上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注释:

    杨松→又名吴绍镒,1907年11月14日生于湖北省大悟县。1926年8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春去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11月23日,杨松同志在延安与世长辞。年仅35岁。是我党优秀的理论家、宣传家、革命活动家。

    清凉山→又名太和山,在延安城北。山上风景别致,文物众多,久有盛名。

此联采自《毛泽东延安记事》140页,和《毛泽东与清凉山》118页

∶∶赏析:

    清凉山是革命旧址,在延安城北。早年杨松在东北黑龙江从事地下工作,怎会埋骨于此呢?原来杨松同志于1935年9月离开东北。1937年12月下旬,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后,杨松同志虽然在莫斯科,仍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1938年2月,杨松从莫斯科回到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开始主持中宣部的日常工作。同年12月,杨松又兼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和宣传科科长杨松同志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杨松同志早在东北作地下工作时,由于环境恶劣,患上了肺病。后来经过治疗已基本痊愈。但到延安后,由于他常年废寝忘食、没日没夜的工作,引起旧病复发。1942年11月23日,杨松同志与世长辞。年仅35岁。

    1941年5月,延安创办《解放日报》。他被中共中央任命为《解放日报》第一任总编辑。刊后的一个月内,写出了29篇社论。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杨松同志常常对报社工作人员说:“作一个党报工作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请示毛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主席说出的一句诗。它不是毛主席的原创。而一位文艺工作者的早逝,毛泽东再次熟练地衍生出此句,又一次见证他革命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对革命英雄献身革命的歌颂。

    我们还知道版本1“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版本2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版本3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 ;版本4  “人间处处有青山,何须马革裹尸还”;版本5 “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版本6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出韶山时改诗留父诗)

    我们从以上六个版本就可看出:自古以来,从来不缺乏对以身殉国的歌颂者、赞美者,更不缺少前赴后继者。具体到人、事和地点,我们仿佛又看到杨松、新闻工作者和清凉山,以及领袖与人民对民族脊梁的感情和感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0 00:14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