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46|回复: 0

品味语言风格答题范式及练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 12: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山中问答

                        李  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开头两句有问有答。问他何事栖于碧山,诗人却“笑而不答”。这笑而不答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字,既是山居心情的写照,更表明“栖碧山”的妙处在“悠然心会”。“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是写碧山之景“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对“何意栖碧山”的回答,即这碧山让人“心自闲”,而不像“人间”那样令人烦恼,让人不幸。在诗人看来,这“碧山”,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境悠闲。全诗用语新鲜自然,不落俗套,“不答”而答,转接轻灵,活泼流利,具有一种清新美。

    例2: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这首诗可以说妇孺皆知,一般认为其语言风格是明朗的,但是它却是含蓄的。少小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我不忘故乡,故乡还认得我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的“笑问”出于天真自然,然而在诗人心中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看似平常的一问中了。透过这看似明朗的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着的复杂心态,

1、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中思 喜春来]春思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问:《春怨》和《春思》在语言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问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问:本诗被誉为“山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杰作,泥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3、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诗风一向是朦胧隐晦的,你对这首绝句的风格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君问归期未有期”,于一问一答中已觉不得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秋雨,羁旅之愁更充溢在字里行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驰骋想象,独辟新境,不再诉苦写愁,却写心中美愿,可谓出人意料。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含蓄隽永,余韵无穷,不愧为绝句中的精品。

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⑴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答:                                                            

⑵“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答:                                                           

答案:⑴ (参考)这首词记诗人一次夜晚在乡村行路中所见到的景象及所感受到的情趣,创造了一种既热闹欢快又清悠宜人的境界。

⑵ (参考)“忽见”的是“旧时茅店”。“旧时茅店”在“忽见”之前,更显夜行人的惊喜之情。诗歌用语有一定的跳跃性,为了情感表达、音节韵律等的需要,常运用颠倒词序等方式,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5、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⑴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            的特色。答:(平淡质朴)
⑵全诗重点在写景,写人只有后两句。你能想象得出“农人”的劳动情景吗?

答:(在山青水秀的村庄里,农民 们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青山间回荡。)

6、、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蝶 恋 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⑴、词中刻画少妇门掩黄昏,如何理解,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有人认为这首次的风格是“深稳妙雅”的,你怎么理解。

7、对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结构布局奇变,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把上下两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过片(下片的开头)内容不变。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起一意;前九句是想象中的军容和雄心,末句却是现实情况。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写了抗金的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十分振奋人心。
  C、这首词词题是“壮语”,前九句雄姿英发,堪称壮语,而末句却是感情大转折,使全首词变得低沉凄凉,一变而为婉约派的风格。
  D、尾句是写现实生活,与前文的想象之辞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
  [解题导引]这首词和辛弃疾的其他词一样,格调是豪迈高昂的。末句是对前九句的大转折,使全词顿生悲壮之气,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其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这种艺术手法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本题答案是C。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今人分析唐诗的一段言论,完成15-16题。
                          唐 诗 一 首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实宵。五更鼓角声悲注,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深刻地反映了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降级走上破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可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李白的天才作品确已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音诗的极峰。然而这个极峰,与文学上许多浪漫主义峰巅一样,它只是一个相当短促的时期,很快就转入另一个比较持续的现实典范阶段。那就是以杜甫为"诗圣"的另一种盛唐,其实那已不是盛唐之音了。(李泽厚《美的历程》选段)

⑴ 请根据有关唐诗知识分析判断上述一首唐诗的作者是李白还是杜甫,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  
⑵ 为什么说"诗圣"杜甫已不是盛唐之音?请参照上文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该诗为杜甫作品。因其具有杜诗的沉郁顿挫,深刻悲壮、气势磅礴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是又是严格工整的七律。 2 、(此题实为仿写题。可根据杜甫的风格和原文的对李白的分析来写)从形式来说,杜诗李白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凝聚在一定的形式、格律中,从而不再是一种天才美、自然美,而是一种人工美、世俗美,为后世提供了可以学到的范本;从内容来说,杜诗更多地关注国远民生,且充满忧患意识,不似李白那么飘逸洒脱,也明显地蕴含了这个阶级的停滞与走下破路。因而,李白与杜甫是两种风度,两种意境,两种格调,如果说李白是盛唐之音,那么杜甫就是另一种盛唐了。)

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杜牧:《题禅院》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载青春不负公。   

今日鬃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

此诗首二句写往昔漫游酣饮之豪兴,后二句写如今参禅品茶之悠闲。有人认为这首诗风格平淡旷达,你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一般而言,一首诗词的语言风格和其思想内容是谐调吻合的,或喜悦,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或悲愤,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比较容易能够把握。但在有些时候,作者却一反常态。比如要表达失落的情绪,却不用愤激语、沉痛语,而是将深沉感慨出之于平淡,极度悲凉寓之于旷达,很好地实践了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法。例如杜牧的《题禅院》: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载青春不负公。   今日鬃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
   此诗首二句写往昔漫游酣饮之豪兴,后二句写如今参禅品茶之悠闲,对比鲜明而出语平淡,对于消逝的年华不露惋惜之情,对于如今的寂寞不露辛酸之意,若细加寻绎,却见出这里表现的正是人生诸种痛苦中极为沉重的一种。诗中所说的那种豪兴,其实不过是排遣无聊之举,观其“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诗句,便不难理解。杜牧平生留心当世之务,论政谈兵,卓有见地,然而却投闲置散,始终未能得位以施展抱负,以致大好年华只能在漫游酣饮中白白流逝,落得“今日鬃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的结果。此处“茶烟”与前面的“觥船”相应,“落花”与“青春”相应,说明一生自许甚高的诗人已经步入衰老之境,不仅施展抱负无从说起,就连酣饮漫游也不复可能,只有靠参禅品茗来消磨剩余的岁月。我们从诗人对比今昔、回顾一生的平淡语调中,不难体会到,对于一直以经邦济世自期的诗人来说,不断接受并努力排遣这生命的庞大空虚,似乎不得不成为他生活的唯一内容,而且如今已到迟暮之年,连排遣的气力也越来越少了,他被包裹在越来越浓重的幻灭、空虚和无望之中而无可奈何。对于这样一种沉重的痛苦,用平淡的语调来表达,比用其它的语调更为适合,因为人一旦被逼到无可奈何的境地,便会感到任何诉说、哀叹、怨恨、愤慨激都无济于事,他的语调也就具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平淡的特点,尽管其心底深处还不时翻滚着感情的波涛。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杜牧的这首诗,内容和语言风格虽然看似矛盾,其实却是统一的,后者是更好地为前者服务的。

3、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白居易的《听夜筝有感》:
   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忍闻。   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一任君。

此诗写自己中年与暮年的对于挫折的不同感受。感情极为悲凉沉痛,而语言风格却旷达超脱,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 此诗写自己中年与暮年的对于挫折的不同感受。元和十年,诗人因激于义愤上书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年四十四岁。初遭打击,新生白发,自然感到理想受挫,时不我与,夜不能寐之际,听到忧怨的筝声,不禁为之愁肠百结,难以承受,因而不愿再听。暮年饱经忧患,霜雪满头,相比之下,先前的挫折简直算不了什么,可谓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正因为他饱尝了太多的痛苦,所以能够对忧怨的筝声无动于衷,听之任之。此诗写得辞浅意深,在看似旷达超脱的诗句中含蕴着的,是极为悲凉沉痛的心情。
   如果说前面《题禅院》一诗告诉我们的是无可奈何转平淡,那么这首《听夜筝有感》则给我们揭示了久经悲痛不觉悲的情感特征。这两首诗在深入把握和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方面均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而这种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了语言风格和作品内容的某些表面上的不一致。

诗歌表达技巧练习

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

1、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5、用“奇服”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行和崇高的理想。

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6、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7、画面描写注意到近与远、高与低、声与色、动与静的搭配,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8、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9、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

10、把对金陵城的昔胜今衰的感慨寄托在“曾经照古人”的“旧时月”之上,用月来见证古今的变迁,人世的沧桑。


1(诗见《贾生》):

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这首诗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如对照(问与不问的对照)、细节描写等,而从全诗来看,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欲扬先抑。诗歌开头写孝文帝“求贤”的地点和行为,贾生“无伦”的才干,谈话的时间“夜半”和孝文帝虚心垂询时“前席”的神态;像是在极力地表现孝文帝求贤若渴的美德,而最后却点明了垂询的内容,原来不是在问治国安邦之策,而是在问鬼神、怎样长生不老等荒诞不经的事情。作者运用这个手法是为了讽刺孝文帝的(对象),是为了讽刺他只知自己而心无百姓的荒诞的(情理)。从全诗所表达的意思来看,前几句围绕‘:求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而结尾却陡然下落,点明“求贤”的真正厉咽,可谓“抬得高,摔得响”(妙处)。因此,可以说,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对孝文帝(对象)只知自己心无百姓的贬抑(情理)更为有力,加大了讽刺的力量(妙处)。

2(诗见《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简评这首诗所用的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因高考不考名词术语,所以考表达作用就成了考试的重点。对于此题来说,应先找到对比之处及作者的表达对象,根据这个表达对象分析这处对比所表现的情理;然后设想不这样对比,对表现情理来讲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变化(从抒情或说理的角度看,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区别),最后组织答案。

本诗进行对比的地方有两处:

①袁拾遗身为“才子”,理当被朝廷重用,然而他却被贬他乡,沦为“流人”,其出入的才能与恶劣的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作者此处对比的表达对象及表现的情理。解决这两个问题并不困难:作者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示了对当时“才人”被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倘若不用对比,如改为“洛阳访朋友,江岭作流人”,就不能表现出当时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不能反映出作者心中强烈的不平。②袁拾遗被流放之江岭梅花开放很早(“梅花早”),那种风景应当是非常美的,而作者却这样进行了对比:梅花早放的南方虽美,但还是不如春天的北国。这种认识其实很好理解,“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月是故乡明”。他乡虽好,热土难离。作者此处的表达对象应是自己的朋友,表现的是对朋友的挂念。如不对比,改为“闻说梅花早,也如北地春”,表现出的则是对朋友的劝慰,反映不出感情的深挚;再从结构上来讲,这样写显得文势较平,没有波澜。综合以上的分析,注意到对象、情理、妙处三个思考的角度,答案可以这样表述: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当时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强烈地反映出作者心中的不平,增强了文章的波澜,更见对朋友的挂念之情的深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4 02:56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