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34|回复: 1

古琴与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4 08: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琴,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琴棋书画,琴为首,在中国古代乐器中也是琴的身份最高。孔子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思想,认为弹琴能提高人的道德情操和净化社会风尚,起到“养正去邪”的目的。孔子的观点一直影响着后人,弹琴成为中国文人的必修课,古琴也逐步演变成文人琴,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琴文化。
    从先秦到明清,文人学琴,代代相承,形成传统。历史上众多文士都善于弹琴。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经把诗三百零五篇都用琴一一弹奏并演唱过。《列子•汤问》载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之说,“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千古绝唱。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不仅博文才高,又善于鼓琴,可谓满腹经纶,气度雍容,为世垂范。东汉另一位著名学者蔡邕精通音律,善于弹琴,并写下《弹琴赋》,赋中把体现高情义志的和谐琴声称为“雅韵”。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在《长门赋》中称古琴为“雅琴”,而他以琴声去挑动卓文君的芳心,更是千古传诵的风流佳话。魏晋时期,弹琴已经在文人士大夫中广为普及,弹琴成为名士风流的具体体现。隋唐以后,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琴已经完全成为“雅”音的代表,称琴为“大雅之音”。
    琴,在文人士大夫手里,既不同于卖艺人取悦市井众生的谋生工具,也不同于风月场上声色享受的乐器,而是文人士大夫闲适生活的点缀物和高情逸志的象征品。文人士大夫的琴曲、琴音、琴韵、琴意、琴趣,其内蕴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感情、品德节操、审美趣味,传达着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他们或是以琴传情,借琴明志,或是忧患人生的心灵渴求,或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通过琴声来表现自己情感、志向和意境,并在琴声中体验人生、感悟人生。
  古代造园家几乎无不列外要在园林中布置具有琴境的琴室、琴亭,透出丝丝琴韵。在苏州园林中,与古琴艺术有内在联系的,当以晚清怡园为胜。怡园不仅造园手法,博采众长,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集锦园”,又以琴、石、诗、画多有珍品,琴会雅集留韵古今,而久负盛名。
  怡园园主顾文彬工词章,善音律,对“高山流水觅知音”的高雅超逸的境界神往已久,因爱琴好石,在自己造园时,精心构筑了与琴有关的景点:坡仙琴馆。这座建筑内部分隔成两间,东侧有匾“坡仙琴馆”,西侧匾额“石听琴室”。坡仙琴馆之匾额由吴云书额,并加跋曰:艮庵主人以哲嗣乐泉茂才工病,思有以陶养其性情,使之学习。乐泉顿悟,不数月指法精进。一日,客持古琴求售,试之声清越,审其款识,乃宋元祐四年东坡居士监制,一时吴中知音皆诧为奇遇。艮庵喜,名其斋曰“坡仙琴馆”,属予书之,并叙其缘起。同治八年退楼弟吴云这奇遇似有神助一般!今日读之亦有浪漫遐想。顾文彬曾在此馆收藏苏东坡的“玉涧流泉”古琴,并供奉苏东坡之像的往事,已成为后人不断传诵的佳话。而顾氏对苏氏的敬仰之情和自己的高洁风雅之举,更成为后学者的楷模。
  琴在怡园主人眼里是多情多意的。正如馆内旧有一对联所云:“素壁有琴藏太古,虚窗留月坐清宵。”白壁悬琴藏有太古之气,月光洒进窗帘陪伴通宵,多么古雅潇洒!
  另一对联更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步翠麓崎岖,乱石穿空,新松暗老
    抱素琴独向,倚窗学弄,旧曲重闻
  追寻历史,这幅对联实际是在写顾文彬之子顾承在此馆学琴之事。最后一句“旧曲重闻”,寓有“故人不见”之意,隐隐道出了父子、师生之情,让人思绪万千。
琴馆西侧是石听琴室,室内顶是一大翻轩,南面长窗坐槛,西北窗外偶立二石峰,其二石躬腰曲背,一石直立似中年,一石伛偻若老人,俱作听琴状。室名因此而生,其用意颇深,有唐人刘长卿诗意:“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既然今人不爱“古调”,但让顽石听了。室内悬有翁方纲手书匾额,园主顾文彬跋文: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少文抚琴,众山响应,琴固灵物石亦非顽。儿子承于坡仙琴馆,操缦学弄,庭中石丈有如伛偻老人作俯首听琴状,殆不能言而能听者耶!潭溪学士(即翁方纲)此额情景宛合,先得我心者,急付手民榜我庐。光绪二年,岁次丙子季冬之月,怡园主人识跋文既点出了室内外的意境,趣味横生,又暗示了他的人生态度。
  室内另有对联:
素壁写归来,画舫行斋,细雨斜风时候
瑶琴才听彻,钧天广乐,高山流水知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8-11-21 15: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幅好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3-29 18:56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