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47|回复: 2

论藏族传统绘画作品的“经验断代分类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3 15: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阿旺晋美


  摘 要:藏传绘画不仅是藏族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研究藏族文化的重要形象资料和活的“标本”。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传统绘画作品进行断代研究主要以经验断代分类法和自然科学手段断代分类。文章中作者结合多年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经验,对西藏传统绘画作品的“经验断代分类法”进行了探讨。


  藏族传统绘画作品是以壁画和唐卡两种主要表现形式而存在的,其中壁画主要以各大寺庙和大型宫殿墙壁上的固定表现手法为主,而唐卡在布匹上绘制,主要是以在广大群众家庭中悬挂、便于携带及在寺庙宫殿中灵活移动展挂的表现方式为主的绘画作品,两者在表现内容方面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根据其形态特征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从公元七世纪以来,随着佛教文化的大规模传入,在前藏地区建立起了第一批庙宇殿堂如:昌珠寺、大昭寺、小昭寺等。在一千三百年左右的岁月里,西藏高原陆续建起了上千座规模不同的寺院和宫殿建筑。这些专院和宫殿建筑中的壁画、唐卡作品作为展示和宣扬宗教教义、佛教故事、大师传记及各种菩萨、护法神像等的表现手法。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形成了世界上最长最丰富的壁画作品宝库。在西藏历史上,这些艺术作品展示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虽然在历史上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无数的壁画作品却依附座座寺庙宫殿仍然保存了下来,而且进入了雪域高原的千家万户,更成为藏学研究的形象资料。西藏的寺院壁画、唐卡等绘画作品在研究西藏的历史。宗教、哲学思想、文化艺术、民风民俗、自然科学、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非常独特的历史与现实作用。
  一、关于传统绘画作品的断代分析问题
  如今我们面对这些浩如烟海的绘画作品遗产,在进行研究、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首先应确定作品的“身份”,即年代、内容、画风、作者等,而在西藏,由于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主要借用的是“经验断代分析法”(另一个方法就是采用现代科学仪器、激光、化学检测等分法)。“经验断代分析法”包括:1通过研究文献记录与画面题记为依托的分类法;2通过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来分类;3通过作品风格分类;4通过以作品绘制所采用的材料为依据分类;5通过对作品的不同表现方法与不同“构件”等的分析结果进行分类。以上五种断代法既有国内外通过的方法,也有根据西藏艺术发展的特殊路径而产生的方法,下面我将从以上几点分另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通过研究文献记录与画面题记为依托的分类法
  西藏的主要寺庙与宫殿均有较明确的相关建寺历史文献记录(书面记录与墙体记录)可查。书面文献资料大都以档案的形式珍藏于该寺的管理机构,而墙体记录一般在本寺主要建筑进门处的显著位置通写在布达拉宫德样夏三并梯上门包厦左墙体上就有五世达赖时期关于修建布达拉宫的文字记载和建造大金塔的目录这是最典型的实例之一。而江孜自举寺壁画画面题记与追古、曲英嘉措在唐卡上绘制的金粉五世班禅像题记等也是典型的画面题记实例之一。这些记录与题记成为了判断作品年代与有关绘制情况的最便捷、最可靠的实据之一。但是由于受西藏特有的艺术创作观念与宗教意识的影响,绝大多数传统绘画作品没有相关绘制人员的信息记录。在很多传统壁画和唐卡作品中连作者的姓名都没有,这是西藏艺术作品特有的一种现象,但是它给我们现今的研究断代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不便,也提出了寻找除文字记录以外的更多断代方式与途径的要求,由此产生了除文献题记以外的如下不同分类法。
  (二)以作品表现内容为依托的分类法
  时代的不断变化,各种社会格局的形成,重大历史、人文事件的出现和时代性人物与事物的产生等因素,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该时期的绘画作品中,成为我们判断该绘画作品时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在公元八世纪中叶之前的作品中不可能出现有关莲花生大师的形象或传记等题材内容。同样,尚存的在西藏传统壁画中占有很大比例的有关格鲁派内容的作品无疑均为公元十七世纪以后的作品,以及相关米拉日巴大师(1040—1123)传记的作品也都应该是公元11世纪之后的作品等等。(但是由于在西藏普遍存在“红印”修复法等原因,通过对作品内容进行分类断代的可靠性也有很大的局限)
  (三)以作品不同风格流派为依据的分类法
  在雪域高原传播佛教文化并且开始形成佛像造像艺术以来,经过了从无到有,从一花独放到百花齐放,最后完全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壁画作品断代的又一个有效途径。例如,在西藏,从公元七世纪,特别是公元十一至公元十三世纪之间是大兴“尼泊尔画风”时期(虽然尼风画派的壁画作品如今很难见到,但是目前仍存有一些尼风唐卡作品。另外,我认为把此时在以西藏阿里地区为主兴盛的画风统称为“尼泊尔画风”是不太准确的,当时一方面因地理环境因素,另一方面随着佛教后弘期的开始,随阿底峡大师,印度,克什米尔、斯瓦特等艺术在阿里地区的传入,在西藏艺术中除尼泊尔画风以外同时受到了印度、克什米尔、斯瓦特等地区艺术的很大影响。)。公元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为“久吴岗巴画风”产生和发展时期(阿里托林寺、江孜自举寺、夏鲁寺内壁画等)。公元十五世纪中叶后又相继出现勉、钦两派,并且到现当代为止还不断发展变化着(西藏现存各大寺庙中的壁画)。公元十六世纪至公元十七世纪相继出现噶儿赤画派(主要流行于康区)。以及近代十三世达赖时期出现的吸收汉风风景画法的作品(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处的壁画、家具装饰画)都是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作品。
  (四)似作品中所使用的不同绘画材料分类
  藏传绘画作品发展的历程也是其材料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绘画所用的材料总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程度,与社会经济水平和材料制作工艺程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涸此,通过对不同绘画材料的分析可得出绘制该作品的不同时期的信息依据。例如,西藏早期尼泊尔画风的作品多以暖色调为主,画面大量使用了朱砂色(尽管画面中有调和的蓝绿色,但没有孔雀绿和石青蓝),后来的久吴岗巴画风也基本以暖色调为主,但冷色调的成分开始增多,到勉、钦两派甚至冷暖色类即,石青与石绿色的用量超出暖色调的使用面积。而同样以青绿为代表的冷色调又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色相。我认为藏传壁画的冷色调基本可分为四个阶段:(1)早期尼风时期的冷色调(调和的蓝绿色和暗绿色);(2)西藏本地出产的石青、石绿色;(3)十九世纪末开始使用印度出产的青、绿色;(4)近代不仅大量使用现代化工业生产的青、绿色而且重新使用内地和西藏出产的青绿色矿物颜料。所以在分析断代西藏的传统绘画作品时该分类法有其重要作用与较大的可靠性。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5: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通过作品中的其它表现手段分类
  当然历来在分析作品时,把作品中的人物、佛像等的造型特征作为依据,是惯用和普遍的分析断代手法。在藏传绘画中同样如此,从尼泊尔画派、久吴岗巴画派到勉、钦两派(新勉画派中的怒神造型)及噶儿赤画派之间的佛像造型有着明显区别,这是一个越来越民族化。越来越生动、越来越灵活变化的过程,而且也是更加主观写实化的过程。每种画派在不同时代所传达的神韵、气派和信息是不一样的,带有该时代的强烈烙印。另一方面,在不同时代的作品中佛像及人物的服装、景物山水、建筑、饰品的造型、装饰纹样、相关配件、布局也有明显区别。例如,在着装上,较早的作品(吐蕃末期)造像的衣着基本上是当时时兴的上层官员的服饰,特别是藏装衣领开口不同于现代,为反方向开口,在造像头上饰有缠头布(扎塘寺1081年壁画等),开始给佛像穿上较厚的服装和鞋子等。早期尼泊尔风格作品中佛像的手镯、脚镯等饰品显得沉重、衣着简单而单薄,到了久吴岗巴画派,佛像的饰品变得简便,怒神等的着装增加。另外,作品中是否绘有风景,绘制风景的风格如何,是否用装饰性云气或图纹来代替风景,饰品的造型与繁简度、主佛与客佛的布局安排,画面中金粉的使用与否或多少,主尊背光靠背与莲花座造型,线条与色块造型,色彩的纯度等等都是每个作品时代不同的形象信息,也是分类断代的有利论据。西藏绘画作品风格的总体特点即由早期的古朴、庄重、色彩单纯、构图简练而逐步发展成为画面华丽、设色艳丽、对比与纯度强烈鲜明、构图复杂多变、画面细腻、富丽堂皇的变化过程等都是作品断代分类的有力参考指数。
  二、关于经验断代分类中易出现的一些误区
  由于藏族传统壁画作品的年代跨度长达一千三百多年,其间又经历了无数次的时代变迁与动荡、毁灭与复兴的反复,包括历史上多次出现的灭佛与昌佛运动等,都给现存壁画作品形态赋予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有史以来藏民族极端信仰佛教崇尚宗教,为壁画作品的断代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难度。如:现存古寺庙的壁画也许经过了多次修复,而西藏传统最普遍的维修方法是肥原有壁画的基本构架与布局拓印下来,然后把旧壁画全部擦掉,重新刷制墙壁后再把拓印稿勾画上去进行全新描绘,结果基本上成了新的作品。另外,在西藏广大信徒眼里最承受不了的是,常年被酥油灯烟熏后所形成的壁画面貌,他们怀着对佛教的无限崇敬之情,经过多方筹资后用鲜艳夺目的颜色和纯金粉重新绘制这些壁画。因此我们在进行壁画作品的断代分析时一定要慎重,否则会得出一个完全错误的结论。西藏壁画的保持程度存在着很大的不规律性,被广大信教群众平凡接触的一些壁画,也许是新绘制的作品,但不需多长时间就变成了仿佛历经沧桑的“老照片”。而大型宫殿内的某些看似非常新的壁画作品,有可能在绘制初期讲究材料的运用,在历史的演进中由于环境气候适宜、保护措施得当、人流量稀少等因素而被保持的相当完好。因此判断西藏壁画作品时不能仅仅从表面感觉去轻易下结论。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5: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断代分析学者应具备的素质
  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与重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在社会进步与创建精神文明、提高民族素质等方面的作用越显突出,为了保护丰富珍贵的壁画与唐卡遗产,藏族绘画作品的分类断代工作显的更加重要和紧迫,尤其对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传统绘画作品进行断代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因此对于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的素质、知识面、工作态度等等方面也都应该具有很高的要求。
  由于受历史、特殊的地理环境民族气质和审美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西藏文化形成了一个非常具有个性的高原文化,而从艺术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讲,西藏民族艺术体系最基本的基因是与西藏古代文明的演进方式和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的,是由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生产传统、文化谱系结构乃至原始宗教模式等方面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特别是西藏传统文化艺术既具有悠久深厚的本土文化根源,又长期受周邻地区及异国文化、宗教的强烈影响,并且经过多次整合重组后最终发育成了一个高原独有的文化形态和艺术形式。可见“西藏文化艺术的根本形态是藏民族性的,但同时又具有中国文化特性、东方文化特性和世界文化特性”。所以,从事断代分类工作者,在具备较完备的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对藏族文化史有较深入细致的了解,以藏民族的历史、民俗。宗教、人文地理等广泛的知识为后盾才有可能胜任和完成好这项工作。另外也应尽快建立专业性和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机构与队伍,这是目前西藏该领域中面临的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




  参考文献:
  [1]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唐卡[M].文物出版社.
  [2]西藏工业建筑勘测设计院.古格王朝建筑遗址[J].中国建筑出版社.
  [3]丹巴绕旦.西藏绘画[M].中国藏学出版社.
  [4]丹巴绕旦、阿旺晋美.西藏美术史论[M].西藏人民出版社
  [5]西藏文联.西藏艺术[J].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11:35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