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53|回复: 0

钱穆先生的书斋室名(毕明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3 17: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毕明迩

--------------------------------------------------------------------------------


  梁启超先生有《饮冰室文集》,冯友兰先生有《三松堂自序》。钱穆先生的书斋室名,就所见的,约有未学斋,思亲彊学室,桴楼,素书楼等四个。
  未学斋,是先生早年所用的斋名。
  抗日战争时期,钱穆先生曾请假回沦陷区苏州,陪侍母亲一年.后来又回后方上班,在齐鲁大学研究所与顾颉刚先生共事.不久在苏州的老母不幸去世,钱先生未能回苏州奔丧.这时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思亲彊学室, 在当时他写的一些文章后,标有这个室名.
  一九六七年钱先生移居台北,按无锡老家的素书堂把自己的住所称为素书楼.后来又创立一个素书楼文教基金会.现在这素书楼故居由台北东吴大学管理.素书楼文教基金会仍有一批热心人士管理,与大陆有些单位合作,开展了不少工作,如中学生国学暑期夏令营等等.
  未学斋、思亲彊学室和素书楼这三个名称,在有些传记作品中多有提及.民国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十一月到十二月,钱先生在<中央日报>连续发表三篇桴楼闲话(人之三品类,身生活与心生活,人学与心学),后收入<人生十论>(台湾东大本和大陆三联本均缺).按《师友杂忆>的记载,这时钱先生是住在香港九龙沙田西林寺上层山腰一楼房,<论语新解>在此最后完成,<朱子新学案>不少是在此撰述的.桴楼闲话也就是在此所写的了。
  桴,就是孔夫子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桴.也就是一个小木筏.桴楼,就是像木筏的小楼了。这或不是楼的形制像筏子,而是房主人的心情有点和孔夫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心情略同吧.那时侯,大陆已经开始了文化大革命,香港则还在英国女王委派的总督统治下.钱先生寓居于此,不正如乘桴浮于海一样吗?所以有了这样一个书斋室名。不知道这桴楼闲话除了这三篇外是否还有。
  过了不多久,这桴楼也风雨飘摇,钱先生乃真搬到台湾去了。初到时是住在临时居所,及后搬进新建的外双溪寓所(宾馆),钱先生就按老家无锡七坊桥老屋的素书堂将这里命名为素书楼。在保存下来的一印谱中,还有“素书堂”“素书老人”二印,另有“未学斋”一印。钱先生晚年,和夫人胡美琦女士一起所创立的素书楼文教基金会,到今还活跃在两岸文化交流事业中。
  一九六六年,钱先生在香港,把书斋称为桴楼。离开香港,到了台湾。从我们大陆人看了,港,澳,台,都属于海外。而在钱先生眼里,或许到台北像到苏南一样,总之是到中国,到家乡了。所以这桴楼闲话,看来是不会有之四,之五的了。后来钱先生百岁周年纪念,台湾《中国时报》登过一篇《一代国学大师看台湾——钱穆先生的宝岛游踪》(唐方匀先生作),有一小标题“钱先生初来台,曾说过对台湾有重履故土之感”。这个小标题,或可为本文上面的推测作一旁证(上次我写“乘桴浮于海”一帖,在“过了不多久,这桴楼也风雨飘摇”以下,写“钱先生乃真的乘桴浮于海,搬到台湾去了”,现在看是很不对的)。钱先生在素书楼还写过一对联,把外双溪和故乡的啸傲泾作对,或也说明他对这二地方是同样的有感情(啸傲泾使他“傲成习性”,外双溪让他“安度馀年”),和香港的桴楼是很不同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8 06:0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