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13|回复: 1

[选刊] 当代诗词应胜昔(佚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0 09: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佚名 
                                    

   中国称为文明古国,是因为她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炎黄文化;中国称为诗的国度,是因为她有流传三千年的中华传统诗词,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伟大。

                                  一、当代诗风盛

    “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其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但对中华传统诗词的否定,却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冤案,更有甚者是“文革”期间,竟把中华传统诗词列为“四旧”,禁锢、破除、置于绝境,幸好林彪反党集团以及“四人帮”相继破灭,正本清源,平反冤假错案,随之开放改革的大潮,党中央提出“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的号召,祖国大地出现了文化的春天,中华诗词走出了低谷,振兴发展的势头一浪高于一浪,盛况空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有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的时代优于历史上的任何时代,当今社会民主,言论自由,思想解放,心胸开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兴观群怨,抒发情感,如此等等。这是精神生活的空前解放,也是为诗词创作创造了一个极其良好的气氛。特别令人鼓舞的是:江泽民同志于2000年春节在北京唐宋名篇朗诵会上说:我国传统文化精粹,博大精深;提倡“学一点诗词”。这是至理名言,有似春风吹大地,诗园百卉竟芳菲。二、人民生活安定。“五四”至今,近百年史,沧桑巨变。从屈辱到强盛,从战乱到太平,从专制到民主,从贫穷到小康,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盛世讴歌,推动了当代诗词的大发展。三、诗词组织遍城乡。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者,不仅是国内有百万“大军”,在国外还有许许多多热爱诗词的侨胞;诗词刊物,有如雨后春笋,读者、作者与日俱增。《中华诗词》订户每年以三千份的数字攀升,发行量居全国诗歌期刊之首。就我们阳江市来说,各市(县)、区都有诗词组织。参加诗会的会员逾400人,他们积极参加诗会组织的活动,一年四季的雅集,坚持无间;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有研讨、讲学、采风、观摩、考察、交流、评比和咏唱等等。会员的创作热情高涨,由学会出版会员的习作逾百集,个人结集出版的诗作数十集。当代诗词作者、作品超过本市前代总和不知多少倍。四、文化与科学促进诗词的发展。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传统诗词是文化的瑰宝,居于先进文化的行列,肩负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任务,与时俱时,改革创新;科学与人文相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诗词给人以知识,科技给诗词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当今诗词作品的创作、记录、出版、传播、信息、交流等等,用上了先进科技,比之古代以竹帛书诗,木刻印刷,手抄笔记,书信传递……,快捷了千百倍,这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诗词的兴盛也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五、诗教育人。“陶冶性情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这是诗圣杜甫的诗诀。《中华诗词》2004年二期卷首语也有一段关于诗教重要的话:大量事实表明,阅读好诗,背诵警句,的确能净化心灵。从孔夫子到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从民族英雄到革命烈士,他们的光辉人生,无不散发着诗意的芬芳,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无论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说明诗教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更令人可喜的是诗词进人校园之风正在全国先后兴起,中华诗词学会在广州、深圳和江苏等地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在会上和诗刊大力推介、宣扬这方面的工作,主张“这样一个系统性工程,应分阶段在中小学语文逐步实施。”科学院士扬叔子在诗词会议上讲话、在报刊上发表论文,大声疾呼诗教与诗词进入校园的重要与必要,反响极大。在中华诗词学会的倡导下,当今已有好些学校纷纷响应,如浙江大学一部分爱好诗词的同学成立了“飘墨社”,创办了《飘墨集》与网站,注册的诗友遍及全国。扬中大地、贵州山野与普宁侨校都为诗词进校园作了大量工作。做出了显著成绩。现在有一批青少年也很喜爱诗词,2003年IO月第二届全国青少年通读古诗文知识竞赛在京举行,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答题卡竟达37万余份之多。我们阳江一中、两阳中学也相继成立了诗社,参加诗社的会员既有教工也有学生。他们积极开展活动:组织学习诗词知识,出诗词墙报、投稿给诗词刊物发表,学诗、写诗的热情很高;在全国诗词大潮的推动下,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宣传、文教部门的关注下,诗词进校园之风正在我市中小学校兴起。

                                二、当代有好诗

    中华诗词学会根据党中央提出“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的召唤,结合传统诗词的历史和现状,明确地提出“开创社会主义时代诗词的新纪元”,制定了《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定出“适应时代,深人生活,走向大众” 的方针。对传统诗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广大的诗词作者纵情歌唱,写作数量、质量,都出现了一个新的势头,当代旧体诗词界,正从内容到形式沿着改革创新的道路高歌奋进!写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品。现试举十种不同题材的诗篇说明当代诗词充满时代气息的新风貌。

    魏仲文的《瞻天安门》:“壮丽皇门向午开,城楼曾屹立雄才。毛公一语惊天地,中国人民站起来。”
    刘瑞清的《开元颂》:“不用纠缠‘社’与‘资’,天惊石破发雄词。开基昔赖扶轮手,易辙今凭设计师。中土卿云仍缦缦,北邻芳讯尚迟迟。饶它国际风波谲,未改心仪马克思。”
    林云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八秩华诞》:“赤县沉沉百数年,哀鸿号野漫烽烟。真经马列传华宇,遍地红旗拂晓天。踏破关山悲壮史,掀开家国富强篇。兴文振武连三代,虎跃龙腾闯纪元”。
    孙轶青的《珠江三角洲印象》:“群楼处处若仙都,高速飞车公路殊。美食丰衣山水绿,城乡界线渐模糊。”
    李锐的《初到开平》(组诗选一):“侨乡所见已全新,经济繁荣又艺文。所谓小康真小志,超英赶美自于今。”
    周笃文的《湖南永兴便江游》:“国运兴时诗运兴,山河百代重才名。便江千古英灵气,化作吟族映月明。”

    这类诗,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人民、歌颂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宏扬主旋律,高唱赞歌,气壮山河。

    关振东的《外滩倘佯》:“十里新堤万里船,隔江广厦矗云天,当年巨筑都苍老,争似浦东最少年。”
    张结的《咏野草》:“山根石缝即为家,不用围栏翠幕遮。寄语名园桃共李,终输野草遍天涯。”
    梁东的《咏煤初“万载苍茫沉睡中,当年应是碧葱葱。只求人世春常在,化作烟尘炼彩虹。”
    梁启亮的《信访楼》:“斯楼千里系民情,专听人间诉不平。阁小能容天下怨,盼无啼血子规声。”
    冯志椿的《抗洪感事》:“八方踊跃赈灾区,饱暖居医尽人微,若遇前朝何得似?不闻鸡犬见鸦飞。”

    这类诗,信手拈来,随口而出,不着雕饰,言近旨远,清新自然,饶有韵味。

    李行的《锦辽东》:“二八姑娘笑,三秋苹果红。金风吹麦浪,千里锦辽东。”
    陈文的《远游》:“游远辞家去,童孙牵我衣。老来偏爱幼,举步欲行迟。”
    邱光的《游江》(组诗选一):“舟游浪打似飘萍,人在江中心自清。几片闲云天上绕,半群野鹤下沙汀。”
    徐中秋的《山村女教师》:“涉流扶过小溪东,遍地山花映面红。拜拜一声人去后,凝眸犹自送顽童。”

    这类诗,情景交融,活灵活现,形象鲜明,诗中有画。

    甄秀荣的《送别》:“南国春风路几千,俪歌声里柳含烟。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是相思写满天。”
    关振东的《南岳》:“绿海苍波八百里,七十二峰飞不已。祝融振臂撑青天,回看朝阳肩右起。”
    刘庆霖的《别三角龙湾》:“塞外山奇水亦奇,龙湾相对两依依。军刀且共诗刀快,裁得湖光做锦衣。”

    这类诗,意存高远,取譬恢宏,比兴夸张,奇思壮采。

    熊召政的《夜宿洪湖忆贺龙将军》:“半壁山河系一身,青篙撑破压湖云。荷不解南冠梦,犹着红妆待故人。”
    谢绍份的《邓世昌殉国百年祭》:“死拼股撞碎敌魂,东沟红浪撼秋凉。心扶社稷天偏妒,气壮山河节共尊。卫上能无思猛士,当朝叵奈值居君。虎门不冻销烟水,叠溅龙旗痛血浑。”
    叶拔清的《厦门鼓浪屿谒郑成功塑像》:“重回故垒傍天雄,左海平添岳一峰。浩气曾连赞鼓壮,丹心又度夕阳红。二千里路魂牵梦,三百年间雨带风。极目东南凭望眼,流台犹在水云中。”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09: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类诗,悲天悯人,哀思绵绵,发人深省,感慨系之,读后催人泪下。

    欧初的《天都峰》:“千峰环立一峰飞,道是群仙会帝钱。奋力攀登能造极,踏云摘斗扣天扉。”
    张雨的《灵渠作鉴》:“渠分湘桂两溶溶,天道人心一例通。滚滚清漓长作鉴,治山治水与民同。”
    张雨的《黄山光明顶晚望》:“危峰千七尺,足下白云驰。心旷天空阔,山高日落迟。”

    这类诗,喻理于诗,古今可鉴,富于哲理,寄意遥深。

    王伊思的《谒成都杜甫草堂》:“壮岁雄心付逝波,草堂杯酒对山河。致君想象唐虞盛,忧国烦劳涕泪多。衰鬓已难扶社稷,愁怀空遣人诗歌。一生潦倒风尘际,不是烽烟即病魔。”
    叶嘉莹的《留别哈佛大学》(组诗之一):“又到人间落叶时,飘飘行色我何之。日归枉自悲乡远,命驾真当泣路歧。早是神州非故土,更留弱女向天涯。浮生可叹浮家客,却羡浮搓有定期。”
    霍松林的《八十述怀》(组诗之一):“童心未改不知愁,况遇晴阳照九洲。招手笑迎新世纪,引吭欣献好歌沤。填平苦海甜方美,拔尽穷根宫始优。回顾航程瞻远景,布帆无恙水东流。”
    曾心安的《送老友之长沙》:“骨自磷峋韵自清,相知肝胆忆平生。十年雾锁人同瘦,万里云开月共明。短发容余三径老,长风送汝一舟轻。天涯自有知音在,何用阳关唱渭城。”

    这类诗,情真意切,形神逼肖,感人肺腑,引起共鸣。

    左清助的《农村雨雾晚眺》:“马旋峰上晚风凉,万顷金波谷正黄。牧笛悠悠情欲醉,莲歌袅袅韵含香,一河鹅鸭追新雨,两岸渔暨扳夕阳。山色湖光谁剪彩,人民泼墨绣诗囊。”
    蒋昌典的《农村即景》:“归来旧燕有新愁,不见茅篱见彩楼,三匝绕梁终辨认,锄筐犹挂粉墙头。”
    韩盛理的《农民夜校》:“新月含烟柳上藏,农民技校夜辉煌。阿娇卖菜归来晚,一咀馒头进学堂。”

    这类诗,写当今的新农村、新思想、新事物、新变化,田园乐趣,活现农村新貌。

    谢叔颐的《春日有感》(组诗中一首):“一曲琵琶听未终,温床楼外雨兼风。林间燕雀翔云表,天下英雄人骰中。故旧凋零心但消,家园寥落梦瞳陇。寒潮过后春依旧,高树繁花映碧空。”
    赖海雄的《过秦淮河》:“吧馆灯红酒客豪,画船舞乱曲声娇。凄凄唯有河中月,曾是伤心照六桥。”

    这类诗,心怀家国,发人深思,寓讽于喻,意在言外。

    杨金亭的《炎帝陵》:“宇宙洪荒第一犁,农耕立国此开基。千回百转康强路,崛起东方炎帝旗。”
    何荣龙的《赞浙江刘胡兰一一郑明德烈土》:“拼将一死不招供,十六红妆作鬼雄。敢对阎罗嘲眼蝈,愿投火海化蚊龙。芝兰未发霜中落,梅菊花开雪里红。迈步刑场仍昂首,浙南大地仰高风。”
    林风的《扫烈士墓》:“人事总分恶与良,奠君英逝益思量。贪官未死身先臭,烈士成仁骨也香。”
    黄志豪的《陪检查团》:“检查今日到,上下乱纷纷,汇报皆装假,相陪独认真。筵开齐喷喷,礼赠各欣欣。但得登金榜,区区何足论。”

    这类诗,寄意遥深,美刺褒贬,笔底风雷。

    另方面,我们还对古人和今人的一些同题材作品进行了对比。唐王维的《相思》、送沈子福之江东》与今人甄秀荣的《送别》相类。王诗以“红豆”喻相思,甄诗(见前页)以“夕阳”喻“红豆”,俱是奇思妙喻,时代不同情境异而已。王《送别》诗,开首二句抒个人感伤,甄诗开首二句以乐景写相思,充满时代气息。三四句各发奇思,王诗:“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甄《送别》诗:“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两诗同样寓意独特,取譬雄浑壮美,有异曲同工之妙。再看宋寇准《登华山顶峰》诗,与今人关振东的《南岳》诗(见前页),同是气势雄壮,寇诗以景抒情,遣怀咏志;关诗以景‘冶情,励己励人,各得其妙。唐杜牧的《泊秦淮》与今人熊召政《夜宿洪湖忆贺龙将军》(见前页),同是触景伤情,怆然怀想,悲天们人,读后催人泪下。这里仅举数例,还有许多当代的名家名作不胜枚举。
    打个不够确切的比方,当代的诗词作品有如天上的繁星,我们见到的只是接近地球的银河系的一些星星,能名状的更是微乎其微。也就是说限于我们的能力和识力,我们读到的当代诗词作品,未及现有作品的万万分之一,这里所列举的只是森林一叶,沧海滴水,望诗友们共同努力,在恒河沙数的诗作中,选出更多的金子来,让我们的民族传统诗词,大放光彩。

                                三、当代要精品

    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实现精品战略,繁荣诗词创作。艺术质量是诗词的生命。” 又说:“我们希望在加强主旋律的同时提倡体裁、题材和风格的多样性,加强精品意识。”这些提示太重要了,既关系到诗词的提高又关系到诗词的发展。“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好诗人所爱。拿《唐诗三百首》为例,自古至今有哪本书的读者超过了它呢?我看没有。从当代来说,伟大诗人毛泽东,他的诗词的名篇名句,传诵的广泛可以说家喻户晓,从城市到乡村,从农舍到校园,从骚人墨客到乡民村夫,哪个不会哼点唐诗和毛泽东的诗句呢?国内如此,在国外的侨胞,也有许多诗词爱好者。《中华诗词》2003年6期蓝林惠先生写了一篇《从唐诗在国外广为流传所想起的》,他说住在马来西亚的一些侨胞就很爱读传统诗词。这些侨胞文化水平很低,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是祖国许多著名的古诗,特别是唐诗,却在他们当中广为流传。他们遇思人咏,触景生情,见到明月升起便吟李白的《静夜思》;佳节来临,他们便吟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活艰辛,他们便吟李绅的《悯农》;寄托情怀便吟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更是家喻户晓。他1991年回马来西亚探亲,席间曾吟“少小离乡老大回”,刚起句,几个侄孙竟异口同声齐唱起来。鉴此,他感悟到最根本的是这些诗所写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紧贴人民的心,因而产生共鸣,因而得以广为流传。此外,还有许多侨胞是诗人,是作者,诗作大量见之报刊,且还有不少是优秀作品。
    上面谈到精品诗的强大魁力,那么什么诗才算精品呢?对此古人和今人多有剖析:“古人论诗第一要胸襟阔大,第二要魄力雄浑,第三要格调细,第四要神韵高,四者备乃名诗。”(见《中华诗词》2003年  1期田子落文)。廖平波先生说:“精品必须是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思想必须是向上的,爱憎分明的,体现特点的,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而不是颓废的、狭隘的,不关大众痛痒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必须是具有民族审美特色的。既要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又必须思想美,感情美,语言美。”(见《中华诗词》2003年7期)这些提法都是很对、很有见地的,那么又怎样才能出精品和发挥精品的效应呢?《中华诗词》提出:要实施精品战略,诗词创作由粗到细,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不论初学者,还是修养有素的诗词家,都要树立精品意识,做到诗词创作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严格遵循形象思维的艺术规律,力求创造出“六新” 的优秀作品。为达此目的,首要提高识力。宋严羽说:“夫学诗者以识为主,人门须正,立志为高。”。“识”,首先要有识别力,能分别诗的基本知识和作品的优劣,没有鉴别力何以谈诗呢?更不要说写作精品了,朱铸基同志提出“要多的一些评介”,对提高识力就很有针对性的,很有必要的。再者是要加强诗的学养,学养包括学识和学风两个方面,学养要储备丰富,就是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种场面;学风就是要有个良好的作诗风度,如杜甫的“转益多师是尔师”,白居易的不耻下问,欧阳修的不厌百回改等等,这些都是好诗风的范例。骄傲自满,粗制滥造,是写好诗的大敌。有人说:“作诗有三戒”:“没有真切的感觉不写诗,没有独到的发现不写诗,找不到自己的表现方式不写诗”,这样严谨的诗风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反过来看,以诗作的事实说明,自古以来那么多应试诗,有多少是好诗呢?因为那真的是“带着脚镣跳舞”的缘故吧!

    关于如何打造精品的方方面面,中华诗词学会作出了纲领性的《纲要》,有了方针导向,《中华诗词》选登了许多有教益的文章、好的意见,好的范例,这里就无须赘述了,主要是作者、编导者身体力力行、有所创造、多作贡献就是了。
    最后还要说明一下,上面所述,都是从当今诗词好的境况方面说的,且限于能力和识力,肯定有不足,有失当;当今传统诗词的繁荣还是初步的,是可喜的。但也须看到当前还有许许多多问题要努力去解决。在诗词作品方面总的来看,优秀的作品还是少数,精品更少,一般化的作品是大多数,甚至还有谬误的,这就需要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我们坚信:江山代有才人出,越宋超唐信可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23:4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