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35|回复: 0

与杜甫为邻(秦志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6 10: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秦志豪 来源:成都日报  


  能与杜甫为邻,首先要感谢的人是韦庄。

  公元759年冬杜甫从甘肃流浪至成都,借居于浣花溪畔,翌年春在严武等友人的资助下盖起了数间“舍南舍北皆春水”的茅屋。新居落成,诗人暂时告别了飘零生活,在近四年的相对安定中,写下了两百多首诗。其中有不少吟咏居所优美环境的句子,如《堂成》中的:“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南郊》中“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西郊》的“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还有人们熟知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等,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地处郊外的草堂远离繁华热闹的都市,处于“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的安静环境中,这些让贫困忧国的诗人得到了不少慰藉。不过这里的生活也有烦恼,这集中表现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卷走茅屋顶,“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中,诗人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概叹和向往。时任剑南节度使的朋友严武病逝后,杜甫不得不举家东下,公元770年冬,客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终年59岁。在他死后,这里数易其主后成废墟。公元901年韦庄以“左补阙”宣慰两川,后留蜀事王建,寻得草堂旧址,公元902年在原基上新盖了一座茅屋。此时离杜甫离开这里已一百多年了。

  草堂从唐至清先后修葺达26次,其中以明初朱椿任蜀王时规模宏大;而在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培修中,增房筑界,植花引水,修廊建亭。奠定了草堂现今的规模。1956年政府对其全面整修,扩建梅园,规模增至300余亩。

  今天的杜甫草堂,市政府在其门前投资6亿多元修成了占地36万平方米由万树园、梅园等组成的城市森林公园。园内古桂、香樟、银杏、芙蓉枝繁叶茂,草坪四季宜人。人们畅游于森林公园,与杜甫神交,也算是对忧国忧民诗人的慰藉吧。

  与杜甫为邻,只是一种心情。其实要从住处步行至草堂,最少也得半小时,但能住在这样有历史文化氛围的城市,是一种缘份和幸运吧!

  可以说,成都的居民,都是杜甫的邻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19 09:04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