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84|回复: 0

[隋唐] “前度刘郎”在连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1 15: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度刘郎”在连州

--------------------------------------------------------------------------------


作者:佚名

 
   在当今中国,改革已是不二之识,积极进取、革故鼎新的人士堪称时代骄子。然而,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革新、变法者往往因触犯旧势力的利益而备受打击排斥。公元816年,在人烟稀少的广东连州,从大唐京师贬来了一位刺史,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永贞革新”主将之一、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刘禹锡。

    这是他因“永贞革新”第二次被贬。第一次也是贬连州,不过半途上改贬朗州。在朗州呆了十年之后,朝廷将这群贬逐莽荒的革新分子召回。谪居生涯并没有消磨刘禹锡的锋芒,他不屑去拜见权贵,和朋友跑去玄都观赏桃花,又借桃花嘲笑满朝新贵“尽是刘郎去后栽”。这大大触怒了执政者,于是将他贬到比朗州更远的连州任刺史。

    在连州任上,刘禹锡做了6年。因从小饱读诗书,儒家的民本思想、仁爱思想,使他主动察访民情,尽力施行仁政,传播中原文化,教化州民。长久的熏陶,使连州具有了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广东的历史文化名城。

    为发展生产,刘禹锡走访民间,了解农桑之事,他的《插田歌》就写了农夫的勤劳、淳朴。连州当地有不少瑶族百姓,由于生产落后,生活贫困,常受到汉人统治者的歧视压迫。作为地方长官的刘禹锡,却没有大汉族主义思想,主动跟瑶胞接触,给予很多关注同情,将瑶胞的风俗人情写进士大夫标榜为“经国大业”的诗歌中。如在瑶族的“猎日”,他放下刺史的架子,兴致勃勃地跟随上山,写下了场面壮观的《连州猎日观莫瑶猎西山》,一展瑶胞彪悍飒爽的英姿;而《莫瑶歌》《蛮子歌》则向后世展示了1000多年前居住在粤北山区的瑶族人民的居住、耕作、语言、祭祀、衣饰、婚姻、交易等等带有浓厚原始色彩的生活习俗,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瑶族的风情。可以肯定,如果没有这位被贬刺史的亲民爱民,今天我们将缺少一笔非常珍贵的民族学遗产。

    刘禹锡对医药颇有研究,当时连州常有疫病流行,刘禹锡发现天山古寨的土著村民却极少染病。细问得知,他们是按祖上传下的秘方,将一种藤叶煎茶服用,以驱百病。这种茶颇有清热润肺、解暑消炎之功效。刘禹锡便请人把藤叶制成茶饼,发给居民作为家居必备之物,使其造福百姓。这就是今天连州有名的白茶,其味先苦后甘,回味悠长。他还重视收集整理民间药方,在连州搜集到各种验方50多个,后编成《传信方》一书,为民间做了件好事。

    连州地处偏僻,文教不兴,刘禹锡便积极重教兴学。当地有一学士叫刘景,仰慕刘禹锡的才学,求教于他。刘禹锡热情指点,刘景进士及第,开了连州学子进士之先例。刘景之子刘瞻受家学熏陶,更是两度拜相,清廉刚正,成为岭南的历史名人。不惟如此,当时的读书人有拜谒名人以求取名声的风气,浙江一位叫曹璩的士子,到连州拜访刘禹锡,刘禹锡很诚恳地告诫他:一个人有名气在于真才实学,不必追求虚名。曹璩很受教育,留在连州苦读近一年。

    岭南在唐时还很荒凉落后,是谪宦贬客视为畏途的地方。刘禹锡却很欣赏这里的山川风景,写了许多歌咏连州美景的诗作。他歌唱丰富多彩的生活,表现了豁达乐观的性格,不失“诗豪”本色。曹璩后来返乡,刘禹锡写了首送别诗给他,诗末有“剡中若问连州事,惟有千山画不如”句,赞扬连州的山峰景色之美,画笔难工。让连州百姓很为此自豪,后来还专门建了座“画不如楼”,来纪念谪居连州的这位诗豪。

    贬谪23年后重回朝中,刘禹锡又游了一次玄都观,再赋一诗,傲然声称“前度刘郎今又来”。历史上的谪宦,能够像刘禹锡这样坚持斗争、穷且弥坚的并不多见。岁月如白驹过隙,今天的南粤大地正领华夏之风骚。刘禹锡那种君子固穷,不诱于誉、不恐于诽,亲民爱民的浩气,依然是这块土地千年不变的财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30 03:53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