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21|回复: 0

赋诗言志——春秋时代诗歌外交趣谈(王君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4 10: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王君敏  



春秋时代诸侯士大夫常在各种社交场合朗诵《诗经》,借以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感情,这就是“赋诗”。《左传》中记载的赋诗70余次。赋诗被用来规劝君主,讽刺对手,小国的大夫更通过赋诗来讨救兵、解纠纷,向敌国示威。这里需要特别提醒一下的是,春秋时代所谓的“赋诗”,相当于今天聚会中的“献上一首歌”或配乐诗朗诵,主要是现成诗歌的运用,只有个别的属于诗歌的即兴创作(《左传》中只有4次)。赋诗,对于赋诗者来说,就是借诗歌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所谓的“赋诗言志”;对于听诗的人来说,可以通过诗歌来观察赋诗者的意图。

据《左传》上记载,昭公十六年三月,晋国的韩宣子到郑国聘问,郑定公设享礼招待了他。宴会上,郑国国君哥哥的孙子——孔张,因后到失礼,被客人笑话了。作为做过外交官的子张,是不应该在外事中出差错的,可偏偏是他,给人笑话了,这不免要影响郑国的国际威望的。紧接着,又发生了韩宣子求玉环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当然是涉及外交问题的。谨慎的郑国执政官子产巧妙地处理了这事情。到了夏季四月的时候,郑国的六卿为韩宣子在郊外饯行。韩宣子说:“请几位大臣都赋诗一首,我也可以了解一下郑国的意图。”

子齹朗诵了《野有蔓草》一诗,其中有“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这样的句子。韩宣子听完后,很高兴,说:“孺子表达了对我的善意,看来我有希望了。”

子产接着朗诵了郑国的《羔裘》一诗,称赞韩宣子是“邦之司直”、“ 邦之彦兮”。宣子礼貌地答谢道:“我真的是不敢当啊。”

子大叔朗诵《褰裳》一诗:“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宣子听出了话外之音,便说:“有我在这里,怎敢劳您去侍奉别人呢?”子大叔拜谢。宣子又说:“好啊,你说的不错,要不是有这回事,能从始至终友好下去吗?”

子游于是朗诵《风雨》一诗作为应对,表示:“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子旗朗诵《有女同车》一诗,一面表示两国交好的意思,一面表示不会忘记他为两国交好所做的努力:“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子柳朗诵《萚兮》一诗,其中“叔兮伯兮,倡予和女”传达了要一起努力唱好两国友谊这首歌曲。

韩宣子自然很高兴,说:“郑国差不多要强盛了吧!几位大臣用国君的名义赏赐我,所赋的《诗》都不离开郑国的意图,而且都是表示友好的。几位大臣都是传了几世的大夫,可以不再有所畏惧了。”韩宣子对他们都奉献马匹,并且朗诵了题目为《我将》的诗:“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子产拜谢,又让五位卿大夫也都拜谢,说:“您安定动乱,怎敢不拜谢您的恩德!”韩宣子用玉与马作为礼物私下拜见子产,说:“您让我舍弃玉环,这是赐我金玉良言而免我一死,怎敢不借这点薄礼表示拜谢!”

赋诗活动在外交场合的作用非同寻常,人们往往于雍容揖让之间、宴享吟咏之际,用诗的语言将外交上的沟通、谅解、妥协乃至勾结等含而不露地暗示出来,这比赤裸裸地和盘托出显得优雅、含蓄,即使达不到目的也不失身份,不失风度。春秋时代,多数政治家都是懂得诗的,大家凭借对诗的熟悉,心领神会,彼此达成默契和沟通,甚至化干戈为玉帛,起到一般语言难以起到的作用。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外交能力。如果不懂得赋诗,便回失礼出丑。

昭公十二年夏季,宋国的华定到鲁国聘问,为新即位的宋君通好。鲁国设享礼招待他,为他朗诵《蓼萧》一诗。 诗歌中有这样一些句子:“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既见君子,为宠为光”、“宜兄宜弟,令德寿岂”、“和鸾雝雝,万福攸同”。

而他对诗歌中传达过来的这些意思不知道,又不赋诗回答。昭子很生气,事后,对人说:“他一定会逃亡的。诗歌中所说宴会中的笑语不怀念,宠信和荣光不宣扬,美好的德行不知道,共同的福禄不接受,他凭什么占据位子?”

来而不往,非礼也。对方给你朗诵诗歌,你也必须给对方朗诵诗歌,以表达心意和谢意。但是,如果对方所朗诵的诗歌不符合“礼”的要求,也不能贸然回答。这时,不答谢倒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文公四年,卫国的宁武子到鲁国聘问,文公设宴招待他,并且为他朗诵《湛露》和《彤弓》两诗。宁武子没有辞谢,又不赋诗回答。文公就派人私下探问。宁武子回答说:“我还以为是在练习演奏的哩。从前诸侯正月去京师向天子朝贺,天子设宴奏乐,在这个时候赋《湛露》,那就表示天子对着太阳,诸侯听候命令。诸侯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敌人,而且献上自己的功劳,天子因为这样而赐给他们彤弓一把、彤矢百枝、玈弓十把、箭一千枝,以表彰功劳而用宴乐来报答。现在,陪臣前来继续过去的友好关系,承蒙君王赐宴,哪里敢触犯大礼来自取罪过?”

赋诗活动主要流行于春秋时期,因为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异政,强权问鼎,礼乐征伐出自诸侯,虽然礼崩乐坏,但周礼遗风尚存,所以朝盟宴享特多,频繁的聘、享、飨等外交礼仪为赋诗言志提供了用武之地。随着诗歌与音乐的分家、称引诗为断语的兴起、以及典礼仪式的衰微,赋诗活动也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而逐渐式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3-29 14:53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