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05|回复: 0

古兰州小西湖诗话(赵清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5 10: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赵清源 来源:中国甘肃网  
  

  据史料所载,从明、清两朝代至民国初年间,曾由官府投银修建的古兰州小西湖,其景致在当时称“水深鱼识游而乐,春去花留过后香”的上好地方,是兰州盛名的八景之一。旧小西湖古称莲荡池,原址在今兰州军区总院的疗养区内,古时曾使不少的迁客骚人和男宾女士们为之动情,因此留下了惟妙惟肖的诗话记载,使甘肃的文化史上独有一份华彩的篇章。

  诗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南宋时期吴唯信的吟春诗,以平易的语句和浓厚的抒情感受,既传递了一种太平盛世的气氛,又体现了文人雅士天人合一的超然思绪。将它借来作对旧小西湖的概括或写照,也是合适的,决不为过。

  现在重新读来,仍会使人领略到“万株杨柳属流莺”的情景和愉悦心态。古志上记载小西湖盛夏之际“花木畅盛、鱼鳖充盈,供其游憩赏玩”。久远的文墨渲染,特别是由陕甘总督杨昌浚用颜体正楷挥毫的“小西湖”三个醒目大字悬刻于入门牌楼上,显示着这位来自南方的高官,对自己浙江故土美丽西湖的深情怀恋,还题写了“山明出云作霖雨,楼台倒影入池塘”和“寻似冷泉正蓬判事余间红藕花中吹笛生,地饶水石最爱携樽独往乳鸠声里濯缨来”的楹联,使得众人纷纷应合、园内的楹联、牌匾、碑刻及有关的诗赞、礼记、志书等文墨展露的含意,多以杭州风光比照,着意提高了北方“小西湖”的形象品位和人文气息。如“数行杨柳、十里烟波,载酒寻诗、不减苏堤韵事,北塔抽簪,南屏拥翠,浓妆淡抹,依然西子风流”,“印来明月三潭,青霭冥冥此地上通星宿海、傍看大河九曲、黄水滚滚出门如见浙江潮”。陇上名人刘尔的“每从杨柳阴中放浆游、偶趁清风来世外,安得获芦深处移家小住不须流水到人间”等力作,每联都是一番赞美与夸张之词。再细看明末肃王朱识的七言诗“河堤雨过拥新沙,夏序清和景物赊;野岸垂柳犹落絮,池塘蝌蚪半成蛙;沧浪白石宜渔父,绿树青旗有酒家;断续水风吹玳席,棹歌声里日初斜”。晚清进士王写出“群鸥尽在漩涡中,卓立鹭鸶不同;柳岸渔人闲指点,看随波浪若乘风”。及五言诗“柳堤秋向晚,孤雁入寒云;高树参山色,微风起水纹;鸥盟谁可结?蛙鼓寂无声;曾作西湖主,荒祠念旧勋”。还有他人一行另作“春风桃花艳,芦苇苍翠深;别出幽静地,和风入禅门”“北风冰湖坚如铁,龙王庙前孤行人;远望高峰耀银色,踏雪一路留双痕”等等不少抒发心境的古体诗,加上“古柏参天、阴雨如伞,沉郁宁静……”的散文章句。让人读后觉得眼前似出现一幅“仁者见山,智者见水,夕阳无限,彩云缥缈”的人间佳境,将心绪引入“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情景。这很让人佩服古典文笔的魅力发挥和诗话语言的特有功效。旧小西湖是真的若此仙园了吗?现在人们只有去充分想象了。

  少年时期曾多次到过那里,在残园中尽情捕鱼捉蝶、驱蛙惊鸟、摘花嬉水,确实快乐无比。回想起来只叹息五十多年前却不懂诗,更不解其深切的含意,只记得有人用炭笔在“望文阁”的白墙上题了无名诗,有好事者记录了下来,其中有“三月贵得雨纷纷,古城碧天无烟尘;笑对青柳摇枝意,愿作才子会佳人”。至今看来多少体会了些题诗者的跃然快意。另一首“日出鸿雁已飞高,草虫隐身蛙声少;黄河不奔太湖去,归乡心远路途遥”。一副远客心境的黯然表述,不知是针对远客的对仗,还是又一种宽慰、开朗的显露。有人写道:“都觉北方夏日短,不期南国暑气长;半生几渡深秋意,何必望天心惆怅。”倒是一个乐天派了。还有短句“常思江南好,我行塞外关;今抚垂柳叶,近水心自安”。小西湖的绿荫水秀对于一个来自戈壁旱海的人,则是天堂般的享受了。那许多分散在四处的“随笔”、油诗、感言以及一些隐喻的句文、杂言之类,因日久而难以辨认了,但是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古小西湖的文化“演义”从先前的士大夫那里,转变成民间“创意”延续下来。

  斗转星移,古小西湖从全盛时期到彻底破败消失,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云,现在仍有一棵高寿的巨柳斜在水边生机勃勃,似乎诉说和印证着“胜地接五泉,伫看秋水,春面桃花,别有幽情同水石……”的美好往事,那“水鸟成集、鹭洁鸥浮、荷花尽秀、蛙声不绝”早已被定格在史册上,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半块残砖有典故,一束枯草话当年”,怀念与记忆久而延伸和传递,历史悠悠、诗意悠悠,清代《论诗》一书中有“诗文随世远,无日不趋新”的领悟,只要诗在、诗盛、诗远人们便会更爱山、爱水、爱世,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新诗写出来,传承下去而源源注入文化大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30 12:2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