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26|回复: 0

萧颖士:差点被韩国人抢走的宝贝人才(佚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2 09: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佚名 

  (代表作)仰答韦司业垂访五首(之三)
  晋代有儒臣,当年富词藻。立言寄青史,将以赞王道。辽落缅岁时,辛勤历江岛。且言风波倦,探涉岂为宝。不遇庾征西,云谁展怀抱。士贫乏知己,安得成所好。
  萧颖士,字茂挺,祖籍兰陵(兰陵有北兰陵,即今山东峄县;南兰陵,即今江苏武进。萧是武进人),梁鄱阳王萧恢七世孙,也算是龙子凤孙了。萧颖士自小聪明异常,据说四岁就能写文章,十岁的时候被破格录取为太学生,读起书来一遍即能背诵。后来他跟朋友李华、陆据一起游览洛阳龙门,在路旁石碑上读到一篇好文章,哥仨想背诵下来,结果萧颖士读一遍就能背诵如流,李华要读两遍、陆据则要读三遍。蛀书小时候一首"锄禾日当午"都要背一天,差点被老师打成烂猪头,跟萧颖士同学比起来,惭愧得想买块豆腐一头撞死算了。
  开元二十三年,十九岁的萧颖士以廷诗对策第一的名次考上进士,一下子就成了天下名人。他老爸萧旻当时做莒县政府秘书长,犯了罪被抓到局子里,小萧跑去向父亲的上司张惟一求情,两人聊了聊,张惟一答应了。他跟别人说:"老萧有个极有出息的儿子,这次就算卖他儿子一个面子吧,即使因为包庇老萧而丢官,老夫也认了。"您看,一个毛头青年居然能牛叉到这种地步,容易么?
  天宝初年,萧颖士进入秘书省做秘书正字,当时秘书省几个牛皮哄哄的名士像裴耀卿、韦述等人,虽然都是老资格的研究员,却没有一个人敢看轻小萧,而是主动跟他平起平座,这下子更是把他的名声抬起来了。不久以后,小萧奉旨去河北一带搜集古书,因为贪玩,好长时间都没有回京述职,结果被御史弹劾丢官。其实萧颖士对做个有职无权的图书馆员也没啥兴趣,于是干脆就留在濮阳,开馆授徒,收了很多学生,名望仍然极高,大家都尊敬地叫他一声"萧夫子"。再后来,朝廷想起了他,于是让他回长安做集贤校理,仍然是与文字打交道。时任宰相的李林甫想见他,又喜欢摆臭架子,萧颖士才懒得理呢。正好这个时候他父亲去世了,所以萧颖士以守父丧为借口,不肯去李林甫家,其实他是丢不起那个人。名士嘛,当然清高了,他可不把跟总理一起喝茶当成荣耀。可是李林甫这傻蛋不晓事,有一天正好到了萧颖士一个朋友家里,顺便让人去邀请萧颖士来拜见他。萧颖士来了,站在门外哭得天昏地暗,却不进门。李林甫一看再也没法躲了,只好先老老实实地去萧旻灵前磕头,萧颖士这才愿意跟他叙礼。李林甫气量小,一怒之下就把萧颖士发配到扬州管治安。虽然扬州是个好地方,好多人做梦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是毕竟还是在伟大首都过得舒适,儿子考学还可以加分呢,谁愿意让儿子去高考大省跟别人争得头破血流呢?所以萧颖士很憋气,写了一篇《伐樱桃赋》来骂李林甫。不久以后,他的母亲去世,于是萧颖士便辞了官,专心在江浙一带教书,赚了点束修便到处旅游,跟现在某些在中国教外语的老外一样。
  萧颖士在国家图书馆工作时候的老上司韦述后来在史馆供职,升官之后,便推荐让萧颖士来接他的位置。不过有李林甫从中作梗,他日子并不好过。萧颖士跟李林甫关系极僵,多次对李总理指桑骂槐,落得了一个做人不忠厚的臭名。因为这个坏名声,李林甫翘辫子之后,他仍然得不到提拔。不过,老萧做学问实在是没的说,名声都传到海外去了。新罗国使者入朝进贡,唐玄宗照例要给藩国厚赐,不过新罗人很过分,他们不要金银财宝,而要萧颖士去给他们当老师。那个半岛上的某些人确实很讨厌,看到咱天朝上国有啥好东西都眼红,前些年拿走了咱们的端午节,后来又要拿走老子、孔子这些文化名人还有中医、印刷术和汉字的发明权,再后来甚至信口雌黄说是韩国人建立了汉文化,理由是商朝灭亡之后箕子入朝,所以商朝算是他们的。无语,韩式逻辑就是强。估计过几天还会再有一个牛人跳出来论证说:米国派军队保护韩国,所以米国算是韩国的殖民地。
  扯远了,回来。咱天朝还是有人物的,中书舍人张渐就很清醒,极力反对,所以最终萧颖士还是没有加入韩国国籍,这使得今天的韩国人少了一点吹牛的资本,不然某些喜欢意淫的韩国人又会说唐宋古文运动是他们发起的了。说到古文运动,或能大家都只记得韩、柳,其实最早却是苏绰、李谔肇其源,陈子昂理其绪,萧颖士等扬其波,韩、柳扬鞭奋蹄,才蔚为大国的。萧颖士他们提倡古文,重视文章的教化作用,在古文运动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他的老师、朋友和学生全是当时名士,像颜真卿、柳芳、贾至等人,随便拿出一个,不是大学者就是高官。他的学生阎士和说:"即使是一个小孩,如果他曾经听过萧老师的课,你再跟他谈起曹植、陆机,他都会懒得理你。曹、陆算啥子嘛?"这话虽然有一定吹牛皮的成分,但还是有几分干货的。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萧家有一个下人,伺候了萧颖士十多年,好多次被老萧打得皮开肉绽。有人可怜他,劝他离开萧家另觅出路,这位老兄说:"不是我找不到新工作,只是因为敬重萧先生的才华,舍不得啊。"您看,居然有人为了耳朵享福就不顾屁股受罪,不服不行呀。还有一个故事,跟萧颖士齐名的李华曾经写作了一篇《含元殿赋》,别人都说水平不如萧颖士,他不服气。于是攒足了劲儿,苦心孤诣地写了一篇《吊古战场文》,再故意把书弄得脏兮兮的做成假古董,塞在一堆满是灰尘的书里,然后装着无意间发现了它,拿出来跟萧颖士一起读。萧颖士读了赞赏不已,李华同志满以为他上当了,故意拿出一副探讨学术问题的严肃派头来问:"你觉得今人之中,谁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萧颖士坏坏地笑道:"要是李教授你稍稍用点功,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了。"李华听了大吃一惊,才知道这样的小伎俩根本就瞒不过老萧的法眼。
  萧颖士不但文章写得好,搞政治军事还很有一套。当年他看到唐明皇和杨太真宠爱干儿子安禄山,心中十分忧虑,对柳并说:"看来以后会有大问题。如果安禄山造反,恐怕洛阳会首先落入此人之手啊!"于是他借口身子骨不舒服辞了官,跑到洛阳附近隐居。不久果然,渔阳颦鼓骤起,萧颖士马上从隐居的地方出山,拜见镇守开封的河南采访使郭纳,向他灌输了一大通对付安禄山的理论。可惜郭纳是个不识货的人,没把他的建议当回事。听说名将封常清此时正坐镇洛阳,萧颖士又打算去给封将军出主意。可是还没见到封常清本人,光看见老封带的兵军容不整,他马上就没了信心,赶紧南赴山南东道治所襄阳,投奔节度使源洧。源大帅还比较有眼光,委任老萧做自己的参谋长。安禄山派兵攻南阳,源洧害怕了,打算放弃南阳、襄阳,退守荆州。萧颖士说:"近来大战费用甚巨,朝廷必须仰赖江、淮地区提供的粮饷和钱财,而从江、淮地区往长安转输粮饷,襄阳是要冲。所以,如果放弃襄阳,恐怕整个战事就将处于不利局面了。叛军现在主攻潼关,攻击南阳的肯定只是一股小部队。山南东道下辖数州,组织起数万军队,抵抗小股叛军的进攻当然不在话下。您怎么能够轻易放弃自己的领地,这不明摆着惹人笑话么?"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死守南阳不出。不久,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围城的叛军土崩瓦解,一切都如萧颖士的预计。可惜不久以后源洧去世,萧颖士流落到南京。永王李璘起兵,派人请他从军,萧颖士比李白清醒多了,宁可坐在家里抠脚丫子也没跟李璘混。当时朝廷以盛王李琦为淮南节度大使,又怕小王子势力坐大,让他留在成都,只是派副大使李成式代理其职。李成式能力一般,难以驾驭这一带的骄兵悍卒。萧颖士赶紧给宰相崔圆写信说:"淮南地区地理位置重要而又民风剽悍,自古以来,中原大乱,此地必然盗贼蜂起。目前这里的形式不是李成式所能控制的,您得赶紧把盛王派出来。"不久以后果然就发生了刘展造反的事件。崔圆很佩服萧颖士的先见之明,再次让他到扬州做官。可是萧颖士心高气傲,到任才一天又挂冠而去,最后悄无声息地死于汝南客舍之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16 21:53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