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57|回复: 0

[现、当代] “精纯”和“大略”——记张桂铭的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 15: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传席/文   

--------------------------------------------------------------------------------



古代的文论、诗论、画论中,很少有谈“创新”的,大多谈的是:道、理、文、质,神、逸,温润、含蓄,和顺、英华;或谈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或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等。道理弄清了,新意也就在其中了。近现代真正的大家,似乎也不大谈“创新”,我翻了一下《黄宾虹文集》、《齐白石全集》(未细读),他们也不是天天把“创新”放在嘴上。黄宾虹谈“七法”、“五墨”、“民族性”;齐白石谈“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等等。今人动辄便谈“创新”,画家必谈、理论家也谈,张口“创新”,闭口“创新”,可见理论之贫乏,然而怎样创新呢?不得而知。所以,天天谈“创新“,新意的画却并不多。
中国画家的画,若论有“新意”,恐怕应当首推张桂铭的画;至少说在海派的画家中,以新意著称者,张桂铭当为第一人。

似乎张桂铭也没有天天把“创新”挂在嘴上讲,但他在不停地思考,在研究。他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本来就有很深的绘画功底,而且写实能力十分出色。但他并不满足这些基础,他在追求“独诣”而不“同能”的道路。他曾多少年来迷恋齐白石和八大山人,据说他出差在外都带上八大山人和齐白石的画集,时时研究,但并不临摹。张桂铭是画人物画的,却从八大山人和齐白石的花鸟画中得到启示。他画《朱耷画像》,画《唐僧取经》等等,都有八大山人和齐白石的意思,造型由写实变而为写意,但根基还是写实的。画颇佳,而且当时就出类拔萃。   

他笔墨功力、传统技法也大大加强了。   

改革开放后,艺术观念宽松多了。西方的绘画作品和绘画思潮传进来也多了。张桂铭的思想又在动,他又在思考。1984年,他到了欧洲,看到众多欧洲绘画,尤其是欧洲现代绘画,色彩丰富,给他很大的感染,也忽然给他很大的启发,他的思考又开动了。凡是成功的画家,没有一个不是善于思考的。他对比欧洲绘画,感到中国画的调子都比较灰,中性调子的、黑乎乎的,闷闷的。他说“传统中国画不太注重色彩,如果稍一强烈鲜艳以后呢?就会平一平、光一光,这样看起来似乎比较舒服,我后来是有意把它强烈了,把中间调子抽掉,一些灰的东西抽掉,把线条加强,让色彩明快,造成强烈的对比。这样一来,我的作品比较跳。其实我的‘突变’可能就来自这简单的想法。”他的所谓“简单的想法”其实并不简单,平庸的画人绝不会天天思考,他们天天埋头画画,画了一辈子也不知怎么画,也想不起来要达到什么效果。张桂铭的“简单的想法”是他长期欲变革的结果。有人说“知难行易”,有人说“知易行难”。比较而言,“知”而行,张桂铭很快就成功了,他创造出简洁,概括、明快、响亮的画风,所谓“独辟蹊径”、“耳目一新”,用在张桂铭的画上,是最恰当不过了。他的画并不是新花样,而是古今中外都不曾有过的一种画风,如前所述,是海派中最具新意的画风。

对于张桂铭的成功,很多理论家作了阐述,其中尤以潘公凯的《现代其外,传统其中》值得注意,当然,我并不是说潘公凯的文章写得最好,而是说他总结张桂铭的画《现代其外,传统其中》,很有价值。对于张桂铭的画的长处,凡是别人谈过的,我就不再重复,这里仅谈他的画“大胆舍弃、高度概括”的学问。   

有“舍弃”才有“概括”,“概括”来自哲学的思考,“高度概括”和古人说的“观其大略”有相同之处。“观其大略”又和“务于精纯”相对。这段话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接着又说:“(亮)谓三人曰:‘卿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6 14:48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