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43|回复: 1

水墨聚焦| 当代中国画邀请展发言(各名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 15: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余丁:我们这次办“水墨聚焦”展有两个目的:一是在学术层面上展现当下中国画的面貌;二是想把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水墨画推广到世界各地。
邵大箴:水墨画主要强调的是笔墨,这次展览所选择的都是近些年在水墨画探索和研究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画家。水墨画在当下中国画坛有不少争论和讨论,大家取得了一些共识也存在一些分歧,我们应该用更加开阔的思路来探讨这些问题,画家的探索也应是多元的。

展览给我的印象:一是此次大家参展的作品都是通过精心准备才拿出来的;二是我觉得都还存在着意境和格调的问题,如果大家都是为了市场在画画而忽略了意境和格调,水墨画肯定要走向衰败。另外,此次参展的都是中青年画家,这个势头非常好。

郎绍君:中国画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是走向开放,而90年代的时候是走向回归。现在中国画的现状已经是多元化,不是一个单一的风格。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中国画,这样才可以对话。现在衡量中国画的主要是资本和市场,而不是政府和政党。市场对书画是双刃剑,当下书画市场虽然非常繁荣,但我想提出几点不足:

1.一些画家过分强调个人的爱好、趣味,甚至是自己很隐私的东西,别人完全不理解的东西,没有去关注更大的社会意义。

2.画家的艺术追求是远离现实,对社会尤其是弱势群体很少关注。现在一些画家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这本身无可非议,这是时代所赋予的。问题是我们的画家在进入这种优越的生活后,就很少关注社会的痛楚,怀古追古本身无可指责,但也应有感而发,而不是无病呻吟。

3.摆在成名画家面前的一个问题是你要不要突破,要不要提高,怎么提高。上世纪80年代我写过一篇文章《高原停顿》,看到很多画家的风格化的重复很严重。这不是不可以,但自己要有很清醒的把握,不要做没有生命力的重复。另外,成名的画家容易为名所累。艺术创作应该往前走,现在的艺术家没有良好的艺术状态,当然也就很难成为大家,而这个时代需要大师。

4.现在很多中国画家没有代表作,没有惊世之作、经典之作。而作为画家还是应该有些这类作品。

夏硕琦:匆匆地看了作品,马上要发表意见不是很成熟,只说一些我的观感。这次参展有许多新人,总的感觉是在这么一个开放的、文化思想最自由最活跃的时代,画家风格多样。可以看出每个艺术家探索的处境,触觉伸向了四面八方。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对味道的追求。没有气味就是麻木的民族,也有理论家提出我们是一个味觉思维的民族。从农民形象中品味出质朴的味道,从菩萨的形象中品出禅的味道。画家有自己的一种风格,而评论家有自己的尺度,但有些画就没有办法衡量,可能和自己的审美观念及自己所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灿烂的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中有许多原创性,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累,对传统的继承是永恒的话题。我们从传统的优秀资源中需要吸纳的东西太多了,现在的创作和古人相比较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水墨画的创作是非常讲究精神性的。石涛说过,一种高的绘画境界不是对画的模拟,而是自己精神感悟的一种印象的创生,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生命的状态。所以我们的画家在物质生活丰富后还应该向更高的精神领域前进。

张志民:这是一个非常关注中国画的展览,选的画家非常的好,都是国画界各个地域和各个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中央美院是中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之一,许多方面是我们地方美术院校应该学习的。

尚辉:我这是第二次看展了。这个展览在上海也看过,虽然作品不完全一样。此次的整体感觉是更加的冷寂一些。我特别同意郎绍君先生的观点:“高原停顿。”因为在座的许多画家都很熟悉,所以这种感觉特别的强烈。我非常惊讶刘进安先生的画,本来是一个非常现代的画家,却画出了很有古意的画。这是停顿还是前进,我就不知道了。至少是艺术家没被某一种文化氛围所俘虏、所吸引。他的两种风格表现的差异非常大,由此想到一个问题:20世纪以来到今天用水墨画出来的画,我们用二元对立的方法考虑,一个是古代的中国、一个是今天的中国,从这个展览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今两种绘画是并存的。我们知道20世纪是一个混杂的社会,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化的特点给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回归古代中国的一个反作用力,20世纪我们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很多东西,现在我们要找回来,当然这里存在一个怎么找的方式。在我看来,现在许多画家完全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意义里面。文化是有超越性的。我们有可能在符号里面生活在另外一个空间里,但这种意义在哪里是必须追问的。面对20世纪以来的这种两种绘画的价值判断,怎么去看这两种不同的生长及我们怎么来评价它,就我个人而言,用纯粹的符号回到古代的意义只有与当下的语境结合才是有意义的。我更喜欢一个混杂的20世纪的社会,我们应该关注我们自己所处的现实,这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当代水墨画家应当追求新环境中的人文关怀,作品要和当代生活构成关系。当然在笔墨技法上追随传统无可厚非,因为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在和西方文化互相借鉴中树立民族文化的形象,最终要靠回归传统文化。

何家英:几位评论家老师的评论对当代水墨画是非常中肯的。现在我们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过去取得成果的背景是一个寂寞和贫困时代。幼时学画的时候是没有金钱的概念,我在学画的老师那里没有花费过一分钱,连过年拜年也不会买东西去看望老师,吃饺子都是在老师家。老师的乐趣就在于拿着一卷画的学生身上,过去的师生关系是单纯的艺术关系。后来下乡更是刻苦,就算只有二十分钟,也要去画个写生。画画本身是为自己在画,有了这样的观念进步是飞速的。到上世纪80年代西方艺术思潮的进入、商品化的开始,大家的追求开始改变。那时在天津办绘画班时,我把这两个问题看得很清楚,自己就下决心要找一条正确的可以走的道路。解放以来,大家都在探讨山水、花鸟、人物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绘画的本质是表现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当然也要有个受众群,没有人理解是不行的。看看中国历史、西方历史,许多伟大的作品是不可以丢弃的,这需要坚持的勇气。好作品往往是在你最艰难的时候产生的。中国的笔墨、品格是坚决不能丢掉的。在寂寞中容易彷徨,但寂寞之道也可以成就一个人许多可贵的东西,比如“非典”时期的安静、寂寞让许多画家创作了很多好作品。我主张学习文人画,那样会对中国人的绘画有更深刻的理解。画工笔的人初画写意就会显得很幼稚,如对写意不了解,工笔也只能停留在很匠气的水平。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15: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人最可贵的是对生活的热爱,我们要同自己斗争,不断提高,让自己不断地投入到生活中,更不可以脱离时代,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人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关注当代的问题,这是突破和造就自己的核心问题,画家不只是在技法上要有所突破。

邹跃进:这次展览可以看出画家整体向传统回归。武艺的画不一定人人都能看得懂,他追求的是现代生活中那种意趣,但他的意味和传统是息息相关的。我有一些感想:当代的水墨和上世纪80年代所表现的水墨不一样,他们追求的是新世纪的人文关怀和传统构成关系,要从传统中找到语言来表达。第二,怎么看待上世纪80年代的“新文人画”在今天的价值。仅仅是传统的复制是没有意义的,“新文人画”的新到底在哪里?二十年过去了,我认为“新文人画”最重要的价值是对传统的回归。那批画家所生长的年代和传统的中国画虽有了相当长的距离,表面上看是一个简单的复制,实际上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他们每个人在追寻传统笔墨的路径都不一样,都是下了许多的功夫来提炼自己笔墨的品格,每个人都是相当不容易。第三,我非常赞成刚才两位评论家对画家的更高要求,画家要在现在的高度上走得更远些。从国家的文化层面上来说,中国画要在全球化语境中,在同西方文化的互补、借鉴、抗衡之中树立自己的地位。

龙瑞:展览办得非常好,非常讲究,作品都是精选出来的。展览布置也是非常精致,把中国画从装裱的角度讲究起来。以前许多次参观中国画展览就像是秀水街卖衣服一样挂得特别密集,而国外的展览是好多聚光灯打在一张画上。中国画就不用聚光灯了吧!加了聚光灯要加钱。这样总觉得我们的艺术品上不了档次。但这次不同,给我的感觉还是非常新颖。我们每当说到中国画的时候,都是在力求有些参照,而有了这种观念以后,我们自己的东西就变得非常不纯粹了。在中国画的文脉上,我们要有正本清源精神,说句老百姓的话就是干什么吆喝什么。中国文化有点像太极拳,不会以年代而区分的,不管过多长时间,其核心精神是一样的。中国画说到底是个做人的学问,是中国大的文化派生出来的。用别人的概念来套我们自己的东西,结果是口径不太合适,老是漏水。我们把自己民族的东西做大做强,一门心思朝这个方向画下去,自然就会有我们的代表作,外国人自然就会承认。我们每个画家都要用心画好每一件作品。

北鱼:首先感谢中央美术学院,感谢邵大箴先生,感谢组织者能把展览办得这么好。有人把当代水墨画分三块:一、学院派;二、现代水墨;三、“新文人画”,而这次展览是以“新文人画”为主。中央美院举办这样的展览是很不容易的,非常难得。过去的几十年,“新文人画”一直是民间关注多些,但是严格说“新文人画”,其实就产生于中央美院。这三个流派中,只有“新文人画”地地道道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不继承,外国人是不会去做这个事情的。我们自己的东西只有我们自己去解决,尽管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关注和解决这个问题本身是有意义的。中国画要复兴,我们要振兴的、我们要输出的只能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学人家的东西是没有办法往外输出的。但是,是否我们就应该依照古人的样子画下去呢?我不赞成这样做。既然我们要学习自己的传统,就要有志气超越传统,而对传统的超越主要是从审美上去超越,因为你从其他方面是没有办法超越的。我们不可能从技法上超越宋元,我们想超越古人,唯一的选择就是从审美上超越。中国画不像西方那样分好多流派从审美上发展下来,但中国绘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审美发展是一直伴随其中的。当代中国画家应该注重审美意识的问题,应该注重审美的层次,应该注重审美的发展,并不是说画个洋楼,画个汽车就算超越古人了。

朱新建:我觉得画画是一件事情,而说画画又是一件事情,这两件事在一块讲是很难说清楚的。像踢足球一样,踢球是一回事,而说球又是一回事。踢足球的人肯定不能听说足球的人怎么去踢,那肯定要踢死。但看足球的人要听说足球的人怎么说,否则看得没有多大的意思,我觉得“说画画的人”和我们这些画画的再有看画的一起组织起来变成了画画整个游戏。游戏里各种人在做各种事情。现在我们画画的人坚持传统还稍微容易一些,“说画画的人”坚持传统就难了,不停地被西方的现当代理论所左右,我看何家英的画很喜欢,但听他说画画却满不是那么回事儿。

何加林:首先感谢主办方可以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年初的时候,中国美院国画系办了一个展览,没有开幕式,也没有请媒体报道,平平淡淡地办了一个展览,却引来了许多人关注。最后,我们的展览延期一周来满足更多的人参观,因为大家都认为那个展览是纯粹的一个教学展览。我们自己戏称 “润物细无声”。美院的教育就是老师每天辛勤地工作,安安静静地在那里教学生,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办个展让大家看看。今天,这个展览让我很激动,我看到一些同事和一些比我更年轻有为的老师,觉得他们画的东西那么有生命力,那么富有变化。今天的这个展览也让我有点“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参展的画家有许多是成名的,但他们的作品没有很主体性的创作,只是平时的一些心得,画得非常安静,非常有意思,所表现出来的是他们的一种心境,这样的展览才有意义,这样的展览应该多办一些。

田黎明:现在这个社会在不停地发展进步,我们自己也生出了许多浮躁的心情。能否拿出一些新东西对一个画家来讲是比较难的,时间相对较少的同时,能够画出一张有自己内心体验、有心性的作品非常不容易,而这个展览对画家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在这个参展平台上是一个反省,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可以反观自己的状态。对绘画的认知和对传统的体验,作为中国画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传统的体验是要不停地进取,许多东西拿来后要仔细过滤,使自己能够达到向往的目标。在进步当中使自己安静下来,去体会、去琢磨我们先人的一些境界,并把它放到当代生活中来观照。




--------------------------------------------------------------------------------

二月书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5 17:4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