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10|回复: 0

[现、当代] 古人怎样卖画(李若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3 10: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若晴/文   

--------------------------------------------------------------------------------

中国传统文人历来忌谈金钱,润例出现的时间虽早,但大大方方地公诸于众,却是在商品意识渐浓的近代。就书画润例而言,目前我们所知最早的一份,是晚明李日华《山居随笔》中自订的“示例”。李氏毕竟是自命清高的士大夫,其润例再三强调书画绝不卖于俗流。到了清代中叶,郑板桥自订润例,则不分雅俗,拿钱换画可也。“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帐,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历史上像郑板桥把话说得如此率真直白、绝不忸怩作态的润例,实属罕见。郑板桥这份润例多是偏激之语,且他名气大,这样写不但没人敢批评他市侩,反倒还被人捧为佳话。不过,这只是孤例,此后大多数书画家的润例还是尽可能把话说得宛转漂亮,既能要到现钱,又保持文人最后的一点自尊。
当时的润例之前多有一段引文,或介绍书画家卖艺之缘由,或铺陈书画家的高超技艺,其中不乏文采斐然者,今天读来仍令人津津有味。请先看《非儒非侠斋鬻文书画润例》(《中国现代金石学书画家小传》,1926年)一则:

闻达不求,薇蕨难采,饥来驱我,壮尚依人。不使造孽之钱,爰售生花之笔。文章敢希善价,翰墨愿缔神交。姑韫椟以待沽,毋卖菜而求益。世有知鲰生者,请如例以偿之。

右例言作于辛亥,后匆匆十年,固未尝实行。近来沪上,以商为业,俗冗纷杂,苦乏伏案之时,而旧友新交,仍以笔墨之事相属,却之有伤感情,允之实无余暇,兹特重订润例,表明非钱不行,且藉此可拒绝文字酬应,爱我知我,宜有以谅之。

这位书斋号为“非儒非侠斋”的文人,不愧是鬻画之余兼做鬻文差事的,其润例果然写得温文尔雅,第一段是四六骈文体,连用多则典故,“薇蕨难采”说的是不食周粟最终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兄弟,“饥来驱我”说的是不为三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这都是历史有名的隐士高人。“不使造孽之钱”说的是明代大画家唐伯虎卖画的故事,以此说明自己靠卖画谋生的艰辛。他最后自谦为浅薄无知的“鲰生”(即小生),含而不露地请求买主照价付款。十年后,这位“非儒非侠”名气渐大,旧友新交,纷纷索求书画,令其苦于应付,于是重订润例。“却之有伤感情,允之实无余暇”两句尤妙,既说明自己的苦衷,又暗示对方“付钱吧,否则便真是伤感情了”。

黄宾虹写于1923年的《黄宾虹山水画启》(《艺观画刊》)也颇有趣:

夫月下写竹,报估客以箫材;石边看云,添缁流于画幅。玄赏斯契,墨趣同参,自谓因缘,非关勉强。尔乃小米云山之笔,无妨逮于闲人:大痴富春之图,岂待见知后世。王元章何惭乞米,唐子畏不使业钱,遂卖画中之山,为煮林间之石。至若倪迂高逸,设色仅赠于征君,曹髦风流,写真必逢夫佳士,只可偶然,不在斯例。

宾虹翁此文开篇大谈佛家因缘,暗示己画可卖于一切有缘人,买主无妨雅俗,付钱即可。最后又说像元季倪云林那样的高士,只是世不一出的怪人,自己德薄,不愿为之,若是举此例来讨画,那就请免开尊口吧。

有时除了明码标价外,书画家还在润例广告后面附上防伪说明,如《康南海先生鬻书例》(《有美堂金石书画家润例》)1925年5月)文后附记:“以伪冒太多,今除碑榜全楷外,下款书名三字中必用一二行草,上下或书天游化人号,月月一易,容后布告,以杜伪冒,若名全楷者伪也”。当时赝品横行,作伪技术高超,不知康有为每月更换款署的防伪措施是否有效。从目前传世康有为书法赝品颇多的情况来看,康氏的这一良好愿望多少有些一厢情愿了。

正如今天的商家为了促销,大行减价之道,当时的书画家也常有减润以招徕顾客的举措。《禹航邵文锦鬻书画减润启》(《申报》1923年8月15日)写道:“余工行楷,写竹石,四十余载矣,幸蒙当今名公见重,昔已刊报钦扬。兹特减价三月,以广流传,冀垂后世品评焉。”而《书画名家卓兰斋廉润》(《申报》1929年3月2日)则写道:“先生蒙上海大家王一亭、吴待秋、唐驼、伊立勋、刘海粟以及印光法师介绍,登报数天矣,顷接各界来函,云先生书画经各界评许,确系大家,但来沪未久,如不重行廉润,难结世界墨缘,是以许之,今照原润只收半价,以廿一天为限,外埠四十天。”无论是“以广流传”,还是“结世界墨缘”,减润的主要原因还是销路不行,只好削价出售了。不过,减润的主要借口是助赈。《书润助赈》(《申报》1883年11月8日)声称“沪上高君子园工书法,今闻直省水灾不减晋豫,博施有愿,筹助无才,只因病久,酬许就痊,亟拟减润助赈,限四十件,以做杯水车薪之谱云尔。”当然,因为以“助赈”的名义减润让利的布告太多,以致我们今天不免怀疑其真实性。

为了提高知名度或增加公信力,卖画者往往延请画坛前辈或社会贤达代定润例。《朱续辰书润》(《神州吉光集第2期》,1922年)在介绍完画家技艺后,写道“爰为代定润格,以便世之求君书者”,代定人为当时执上海画坛牛耳的吴昌硕。《当代名家戚饭牛卖字》(申报1925年4月11日)则声称:“老友饭牛翁,幼有神童之目,长传才子之名,其文章隽逸,书画清超,誉满大江南北,凡得寸缣尺幅,莫不珍逾拱璧,以是索书者日见繁多,牛翁苦于应付,今同人等强其酬世,敬为订润如左。”而代定人则是前任民国总统黎元洪。不知这些代定人是否如今天影视明星担任某一商品的形象代言人一样,需收高昂的出场费,如果是,则这些代定人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商品形象代言人了。从当时大量的代定润例广告来看,友情客串只能是少数,大多数的代定者与书画家应当存在雨露分沾的关系。

不止职业画家刊登润例广告,方外和尚也不能免俗。《方外觉初山水润格》(《申报》1895年5月1日)首先作了一番自我介绍:“觉初和尚,幼读儒书,精研六法,摹王规董,曾参南北之两家,颠迷迂倪,要合宋元为一手。既工书而善画,遂出俗而辞家,风月常新,襟抱自古,云游江海,恣喷薄于烟雾,迹扫尘埃,任摩挲于卷轴,具出世之慨。山川之气,同其清传无尽之灯,鹤之俦与为侣。”正当人们读罢此语,正在感慨好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时,和尚忽然笔锋一转:“只以团飘未卜,空叹瓶钵之萧条”,呵呵,原来和尚也动了凡念,不甘于清贫了,接着图穷匕见“且喜砚田可耕,聊藉丹青而润色”,并自我安慰道:“无伤雅道,用结墨缘。”

今天的某些画家,不只文章写不来,连话都说不清楚。生活在当前这个日趋商品化的时代,画家们应该感到幸运,因为不必去报纸刊登润例,自然就有商贾寻上门来,三言两语,简明扼要,每尺润格几何,无须多费纸墨,省事倒是省事,只是少了几分雅趣——这或许也是让人觉得今不如昔的原因吧。




--------------------------------------------------------------------------------

二月书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7 18:0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