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87|回复: 1

[现、当代] 人人可做大藏家(杨志刚、三斯堂主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3 10: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话人·
杨志刚 /收藏家 三斯堂主

《藏画导报》编辑

时间·2007年夏

地点·二月书坊
   

--------------------------------------------------------------------------------

《藏画导报》(以下简称“藏”):杨老师,听业内人士讲,你很早就喜欢收藏字画了?
杨志刚(以下简称“杨”):是的,这首先与我周边的人有很大关系。解放以前,北京琉璃厂几乎半条街的店铺是我们那儿(山西襄汾)的人在经营,有德宝斋、英古斋、晋秀斋等等。老字号 “德宝斋”就是我的一个亲戚当经理。当时琉璃厂许多店面,更像是为进京赶考的学子们准备的“宾馆”。考上的,没考上的,还有喜好古玩、字画的人都来这儿逛逛,这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古玩字画交易市场。当时有身份的店老板不太愿意亲自露脸,于是请亲戚朋友来打理。这些店老板都很有学问,经常聚到一起喝茶聊天,赏评书画。潘祖荫、郑孝胥、宝熙、张学良都是琉璃厂的常客。英古斋最后一任经理杨兰阶鉴赏字画水平很高,是琉璃厂风云人物之一。贾济川、关子光、刘成榆、毛金笙也都有建树。我从小耳濡目染,对字画情有独钟。

后来公私合营,店铺被国家收了去。那些人回老家都带了些字画回去,经常在一起品评。我家也是当地老户,家里有一些老字画,与他们常来往。那时我上学用钱,清楚地记得一张字画只卖到一块钱,最后竟凑了近百元。

藏:看来你喜好书画是有渊源的。

杨:我爷爷兄弟九个,他排行老八,在乡里算是文化人,我老爷书法也很好,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我从小在他们身边深受影响,也就喜欢上了书画。当时从那些卖掉的一块钱一件的字画中挑选了一幅留了下来,竟然是杨守敬的书法精品。

藏:杨守敬在日本的名气很大,他是位金石学家。

杨:这件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后来我读师范,闲暇时就经常到书店翻阅一些有关字画的资料。 第一件藏品是1982年春节回老家,在垃圾堆里拣来的,是王孙的章草书法作品。王孙为清代乾隆有名的收藏家、书家,字写得好,故宫博物院许多重要藏品上都有他的题跋。我挣到工资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幅字裱好,挂在家中,一直到今天。当时在老家,村里人卖字画是论堆的。我那时恰巧和临汾润华斋字画店经理的儿子是同学,他知道我喜欢鼓捣这些,就带我去见他的父亲。老人给我看了他们的藏品,同时也嘱咐我替他们在乡下寻觅一些古字画。从此,每当闲暇时候,我就出去走走,有时能买到一些好的东西,既满足了自己的爱好,又多少能得到一些报酬,留下几件小画。

1986年,有人拿来一些古字画要让给我,其中有清代名家王石谷的作品。我当时收入较低,拿不出他要的钱数,他就把这批字画卖给了北京的一个“万元户”。现在想起来仍觉得很遗憾。过了一些时候,又有人拿了四条屏来找我,其中两条是齐白石画的,一条是王雪涛画的,一条是胡爽庵(剑铭)画的,要4000元。当时家里积蓄很少,一些同行也怀疑画的真赝问题,我迟疑了一下,但最后断定是真品。可当我冒着大雨取到钱赶到卖主家时,人家已经上火车去了北京。后来得知这几幅画让给了齐白石的女儿。就在这年年底,我又碰到一个郑板桥的《兰竹手卷》,二尺宽,一丈六尺长,象牙轴,品相一流,要1000元。可当时买一套房子才1200元。于是与主家商量,先拿着这张画去了山西博物馆,馆长叫梁俊。他见到这件作品非常高兴,不愿把东西流落出去,可博物馆又没资金收购,最后动员文物商店留下了这件作品。我也放心地长叹一口气,算是有了点成功感。这是1986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三件事。从这些事使我悟到:收藏是可遇不可求的,错慢一步可能就会留下终生遗憾。我想,国家没有精力去收购民间散失的古字画,文物就有可能外流。我和文物店的工作人员说,你们给我开个收购古字画的证明,我可以替你们去收购一些古字画。其间,收到过不少好的东西。

之后我认识了董寿平先生,董老出身于收藏世家,同时他又是鉴赏家、画家,从他那里我学到很多鉴赏方面的知识。他给我介绍了启功、杨仁恺、史树青、萨本介等大家,使我进步很快。随着眼光的逐渐提高,我给自己也订了收藏的标准:就是要一些书上有记载的书画家的作品。上世纪60年代,俞建华主编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是主要的工具书之一,但由于编书年代等种种原因造成该书记载不是很全。于是自己就在日记上记录一些过手的作品及作者生平,坚持几年后,写了大概有40万字左右的资料,就有了想出本书的念头。目前还在继续整理资料,力争收录更全,编一本查阅方便,资料性更强的图书。

藏:据你估算,有多少件古字画过过你的手?

杨:近万幅左右吧。

藏:最精彩的一件是谁的作品?

杨:元代王渊的一幅花鸟中堂,是用70块钱收购的。当时送给了山西文物总店,但是他们没有把这件作品当回事。后来全国“五人小组”来山西普查文物,发现了这件作品并把它调回了故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藏:你觉得收藏应具备哪些条件?

杨:眼力、魄力、实力和运气吧。眼力,就是要有超人的鉴赏水平。收藏是一门科学,收藏古字画更是难上加难。魄力,就是要有胆识和超前意识,办事果断。当然没有经济的支持一切都是空谈。再者,好的运气是必不可少的。一次,我在老百姓家里看到董寿平先生画的一个早期花卉扇面,收藏画的主人年轻时在四川做药材生意,和董老关系很好。他开价50块钱,当时这个价钱我觉得很贵。过了一年,我觉得50块钱应该买下来,又去了,可人家要到80块钱,我又放弃了。之后,春节前再次去了,老头倒是对我挺好,说我挺内行,要100块钱,我犹豫再三,最后一咬牙买下了。现在这件作品还在我手上,是董老早期的代表作,背面还有他舅舅陈凤标写的书法。

还有一回,我们全家外出旅游,一共带了1000块钱。我有个“臭毛病”,每到一个地方喜欢逛当地的古玩市场。这次到达目的地后,恰巧碰到了一件东西,是郑孝胥、陈宝琛、穆彰阿、何绍京给一个人祝寿写的四条屏,要1000块钱。再三讨价,卖主仍不松口,我很想买,爱人也挺支持。于是全家也没玩成,直接拿着东西打道回府,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收藏这么多年,我学到很多东西,对自己是个提高。另外收藏也丰富了我的生活,扩大了我的交际圈,认识了很多朋友。觉得非常愉快与充实。

藏:在你收藏的过程中,也买到过赝品吧?

杨:有,但不是很多。我买的时候大多是在老百姓的家里,除非这些作品以前就是假的。上世纪90年代以前,市场上几乎没有造假,倒是现在买过假的。前些时,我去徐州,卖主先拿出王铎的一个手卷给我看,我就有点激动,然后拿出我要买的作品——陈曼生的书法。我二话没说就给买了,但是拿回来详细一看就觉得不对,是新仿的。所以说,搞收藏的人也要像画画一样需要平静不能激动。

藏:你认为具备哪些条件画家的作品可以作为收藏者投资重点?

杨:当代的作品也好,古代的作品也好,具有收藏价值的,我觉得画家最起码应具备六个条件: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0: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1/ 要有好人品,人品高画品才会高;

2/ 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对传统要有研究和继承;

3/ 艺术上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风格。历史上的名家石涛、八大、张大千等都有自己鲜明的艺术语言。

4/一个优秀的画家和书法家一定是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古代书画家他们的诗文都是非常好的。不讲究学识、修养的画家只能是一时名家,一般名家,终究会被历史遗忘。

5/画家也需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家在一起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

6/画家要有傲骨,而不是傲气,要含蓄而不张扬。自己不要自吹自擂,我个人习惯,画家自称在国际上得过什么奖之类的,这都不重要,收藏不要看学历和职务,先看画,再看他的个人修养。

如果能达到以上几个条件,我认为这样的画家有潜力,可以投资。即使现在这个画家的市场还一般,但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好。

藏:对喜欢收藏的人有什么建议吗?

杨:收藏应心态平静,讲究学养,修身修性。心不能急,不要想今天收藏,明天就会如何如何。收藏者自己要有一个定位,不能无目的地乱投钱,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追求全追求量,不行。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曾有一位朋友两三年前问我当下应该收藏些什么,我说你就定位收藏乾隆时期的书法,在大家都不太重视的时候,你先行一步,不赶时髦。这样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现在他已成绩斐然。当下我们可以定位阮元,他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大家——文学、书画、职位都很响亮,目前他的作品价位不高,把他作为一个切入点,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大的收藏家。

收藏的同时,要不断地学习研究,自己的每一件藏品自己首先应该吃透,不能单看作品的名头。藏品一定要“真”,“精”,“新”。就是说既是真品,又是作者的精心之作,还要品相完美。

画的价值不能以尺幅大小论高低,要看画家用心没用心。我买了陈师曾的一幅画,只一平尺。现在有人拿他四平尺大的画和我来换,我也不换,因为这张小画是他精心用意之作。当下的一种歪曲是:画以平尺卖。扇子这几年火热的程度比较大,为什么呢?因为扇子难画。一个扇子才一平尺,画家宁愿画大画也不愿意画一张小扇面,因为扇面不用心就很难布局,很难画好。

藏:当代画家都是以平尺来卖画,将来中国市场是以“惯例”延续下去,还是会有一些改变?

杨:肯定会有所改变。书画是一种高雅艺术,体现的是画家综合修养。现在以平尺来衡量市场导致两个误区:一方面是画家。他们面对市场的时候缺少求精意识了,宁可画较简单的大幅作品,不愿意画得更精致些,现在画小品的画家越来越少;第二,对于收藏者,大家追求的是尺幅大小而不是作品质量,这也是近一年来一些画家的作品价格一落千丈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给了当代画家一个忠告:先读书,再作画;先学养,后作画。画家不要一味执着于经济利益的追求。画画写字是学养之事,是要流传后世的,如果只是应付,历史会给你惩罚,画得多而不用心,得到的批评就越多。当然社会进步了,也不是说画家都得过清贫的日子,但只追求以平尺卖画,单纯追求利益,就会出现歪曲的引导,伤了收藏爱好者的心。

一次,梅墨生先生在我家看我的藏画,我对他说:“梅老师,我也不是对当代一些画家有意见,你先看三五样东西,就知道我要说什么了。”我拿出一个明代的手卷,无款,画得十分气派,有神;又拿出清代的一个手卷,只写了乾隆年号,落了简单的名款;之后拿出民国的一个手卷,画得比较糙,题了很多字,书法也算是比较好的;最后拿出当代的一个大家作品,只画了寥寥数笔,但上面写了很多的字,字写得不好且有错字,印章盖了十来个,江湖气很浓。梅先生笑了笑说,时代造就人啊!从这几张画可以看出,当代人很容易趋向于名利,而忽视个人的修养和画艺。宋元人要么不落款,要么只在树上或是石头的缝隙处写字,但直到现在,宋元作品生命力依然很强。古人是因为真正喜欢,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创作,没有想留名,却名垂青史。修养到了自然而然就成了书家和画家。社会进步了,时代的脚步快了,但是人不能随着时代变得复杂而变得浮躁。

藏:你在书画市场待了这么多年,这几年和前些年是否有很大的不同?

杨:收藏市场有三个阶段的变化。开始是一个地域里就有那么三、五个人爱好,家里有收藏的背景。改革开放后有了一定的市场,就是互相倒手,叫以画养画吧,但是那个时候比较纯真,不像现在这么复杂。当下是第三个阶段,利益市场。以前,圈内的人都是比较讲信用的,有个终身负责制。就是说这张画如果不对的话,任何时候我都负责。现在这个利益市场把这些都搞乱了,尤其拍卖市场更是没规矩。然而,这对有一定收藏经验的藏家是有好处:选择的范围广、量也大。近年来,海外许多收藏家的藏品涌向了内地市场,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作品,更多精品。但对于新手来说,也更容易走向误区,所以最好有信得过的内行掌眼。

藏:你觉得收藏字画利益增长是多少?

杨:我认为只要不走眼,保守说年增长有35%吧。

藏:你收藏这么多年,肯定有一些苦衷吧。

杨:是的,有些人对收藏不理解,有些人心理不平衡,说三道四者经常有之。特别是早年,一说古字画,就联系到文物,就认为是犯罪。其实,这些人对文物的概念和国家政策根本不懂。所谓文物就是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器物。国家的政策历来是鼓励藏宝于民。如果少了民间收藏,民族文化就会走向败落。前两年有一件事对我震动很大。宋徽宗《珍禽卷》早年流落境外,北京某家拍卖行征回,竟又被美国一家收藏机构买走,给国内众多收藏家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藏:现在很多收藏家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当代的画家身上,是吗?

杨:是的。这是一个规律,都要往这方面转的。以前,我99%的精力在古代,现在50%的精力放在当代。

藏:未来5到10年,关注中国画的人还会增多吗?

杨:会。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关注中国画的人会越来越多。只是现在是品评标准的缺失,鱼龙混杂。但这几年市场正在走向规范。好的作品价格会越来越高。中国画市场我已经历了许多年,相信会越来越好。




--------------------------------------------------------------------------------

二月书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4 13:29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