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90|回复: 1

[选刊] 楹联复兴是历史的必然(刘育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2 11: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者:刘育新 来源:人民网-书画收藏频道


  一、楹联有着辉煌的历史

  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楹联作为一个独立体,卓立在文学大家族之林,是极具生命力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楹联这一文学形式,经过一千多年,长盛不衰。楹联有三个高峰时期。北宋时期,宫廷楹联繁盛,官宦之家群效仿,就连寻常百姓人家,每当春节期间,也都“总把新桃换旧符”。及至有明一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亲颁《大明功令》,令百姓家家贴对联,楹联文化得到了空前的普及。至于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个帝王,都喜欢作对联,影响了整个朝野。楹联之所用,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楹联和书法有机结合,使楹联发展达到极盛。

  清代楹联发展的标志:一是,清代楹联专著颇多,梁章钜标举宗风,著作宏富,有《楹联丛话》、《楹联补话》、《楹联续话》、《楹联剩话》、《对联话》、《巧对录》等。清代的楹联著述还有其他学者的《楹联补话》、《楹联述录》、《楹联续录》、《自怡轩楹联剩话》、《自怡轩楹联缀语》、《楹联新话》、《南亭联话》、《评冶楼联话》、《楹联新语》、《诗竹楼联话》、《白屋联话》、《箫心剑气楼联语》等,这些专著,对楹联创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清代的楹联作品得到了最大化的普及,寻常百姓人家不仅过年贴春联,就连宅门平时也有固定的木刻楹联。皇家的庙堂、金銮殿、亭台楼阁,凡是有门框之处都有楹联。楹联整齐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严肃整齐、对称统一的审美情调。楹联以书法为裁体直接镌刻楹柱之上,堂而皇之地进入大雅之堂。使建筑精神横溢,感情飞动,在严肃中蕴藏着韵律,又可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怀,明正教化,又为景观增添了辉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是以楹联为画龙点睛之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文人赠达联汗牛充栋,虽然遭到多次兵火劫难,仍然存世不少,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三是,楹联大家辈出,灿若星辰。名家如黄道周、金圣叹、李渔、顾炎武、王夫之、朱彝尊、王士祯、蒲松龄、孔尚任、郑板桥、曹雪芹、孙髯、袁枚、留墉、纪晓岚、蒋士铨、王文治、翁方纲、钱大昕、伊秉绶、张问陶、魏源、张祖翼、何绍基、 陈洪绶、吴大澄、左宗棠、翁同和、包世臣、林则徐、陆润痒、康有为、梁启超、罗振玉等,都有传世的楹联佳作。可见,凡是在文学史上有显赫地位的文学大家,无不是楹联创作的高手;而楹联的高手又造就了文学大家。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清联代表了清代文学水平,完全可以与唐诗、宋词和元曲相提并论。

  二、将近一个世纪,楹联在中国一直处于低谷

  上个世纪,是中国社会激烈变革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民族经受深重苦难,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终于取得解放的一个世纪;也是中西文化大碰撞,新旧观念大冲突,中国从落后走向进步,从沉沦走向复兴,不断前进的一个世纪。

  世纪之初,清室倾覆,军阀割据,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社会动乱,文化肯定受到严重的摧残,作为传统文化的楹联自然也不例外。

  到了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文化界大力提倡白话文,古文和格律诗受到前所未有的涤荡,因为楹联有联律,自然受到冲击,肯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及至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华,占领大半个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最大的愿望是生存,最大的目标是消灭敌人,没有人或者很少人顾及文化,楹联自然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相反,还要受到严重的破坏。敌人的飞机狂轰滥炸,不可数计的民房、古迹遭受灭顶之灾,楹联也随之灰飞湮灭。在日本侵略者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时,不知有多少名胜古迹和民间的大量楹联作品化为灰烬。

  解放战争时期楹联的际遇与抗日战争时期大同小异。

  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和人民注重的是经济发展,虽然文化也受到一定的重视,却提倡厚今薄古,传统文化不受重视。特别是楹联的文学地位没有得到肯定,也被一些人看成雕虫小技,很少人问津。在那个时期,楹联和诗歌、小说相比,确实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楹联复兴是历史的必然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必然带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合适文化发展宽松的、良好的社会环境里,楹联得以复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楹联所以复兴,其历史条件是:

  (1)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决定

  基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多年处于对外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与世界各种主流文化碰撞交融。西方文化的澎湃涌入,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网络以“横扫千军为卷席”之势,对以往的文化形成无形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和欣赏方式彻底改变。浏览电视连续剧几乎替代了长篇小说的欣赏,小说销量急剧下降。新诗的处境更让人难以乐观。旧体诗词因为高雅,难以普及,几乎自我封闭在金字塔的顶峰。

  在一些文化形式几乎招架不住的时候。楹联则异军突起。这是楹联自身优势决定的。因为楹联与广大人民关系密切,具有实用性,灵活性和亲和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她旺盛的生命力,因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对西方文化挑战,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匆忙应战,一时间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一些以传统文化面貌出现的落后的文化现象沉渣泛起。它们披着文化的外衣,兜售无益社会、无益民众、早已被历史遗弃的陈腐、甚至反动的东西。这些东西只能暂时占领一定的文化阵地,随着人们科学意识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被人们遗弃。

  楹联这一传统文化,是健康的,向上的,是经过历史验证的。楹联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因而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楹联的崛起,是势不可挡的。

  (2)社会的需要

  连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国民经济,使中华民族,以空前伟大的形象,屹立在国际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中华民族需要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楹联,将中国文学史出现过的各种骈体文学,即诗词歌赋所有的优点完全继承了,并且发扬光大了,因而她是高雅文学,也是先进文化。好的楹联作品,无论是文学的深度、哲学的高度,都可以达到经典的境界。楹联可长可短,形式灵活,是文学的轻骑兵,最能及时地、深刻地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真正表达人民的意愿,符合时代的主旋律。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不可量计的楹联作品,客观地记录了时代的脉搏。因而,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在中华复兴大业的历史过程中,楹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楹联的复兴,展示了社会转型与变迁的中国人民文化的自信。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11: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3)企业的需要

  文化与经济有着相对的独立性。文化不仅反映经济,而且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在一定的条件下,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群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很多经营企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只有提高企业文化,企业自身才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诸多文化形式中,楹联正符合这种要求。企业所以接纳楹联文化,是楹联的属性决定的。既通俗,又高雅。既严整,又灵活,不拘形式,简便易行。可出印刷品,可以上网,可以书写,可以与建筑结合,形成现代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充分认识到,楹联最能提高企业文化含量,通过征联,打造品牌,树立企业形象。远的不说,几年来,每年都有上百次比较大的征联活动。近几年较有影响的有:北京饭店、北京世纪坛、北京大宝杯、驼牌杯、长春第一汽车厂“红旗杯”、北京全聚德集团、山东曲阜、纪晓岚杯、北京龙庆峡、山西鹳雀楼、国酒茅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天涯共此时》、北京首都机场《奥运主题征联》、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等等征联活动。每次征联都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大力宣传,有的征联征集作品达到50万副之多,可见影响广泛。对扩大企业影响,打造品牌,起到巨大作应作用。

  (4)人民大众的需要楹联

  楹联的通俗性和实用性,决定了楹联的人民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首先是春节期间的春联。中国人每年春节都要贴春联。春节是中国人民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中国人世代相袭,有过年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的习俗。可以说,一年一度,世界上都要举行一次规模最大的,参与人最多的文化活动,那就是中国人作春联,写春联,是世界上最大的笔会。特别是在农村,居家的院门、房门、仓房、牛棚甚至猪圈、鸡舍上都要贴上鲜红的春联。真正是“春铺千岭绿,联耀万门红。” 春联直接反映人民良好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城市和农村,每年都有大量春联供应市场。春联刺激了楹联的复兴。

  楹联极具渗透力,她渗透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婚、生子、祝寿、乔迁都需要贺联,店铺开张、工程庆典都需要贺联。现在好多农村村民建新居,在大门上都有固定的楹联。2005年春节联欢会别开生面,将19副楹联贯穿整场节目,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大提高晚会的文化含量,久久为人称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海外华人、华侨需要楹联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海外华人、华侨在世界影响越来越大。华人、华侨深切的爱国之心,迫切的寻根愿望,都需要回归传统的民族文化。什么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能表达民族精神?只有楹联。因为楹联和挂红灯、舞狮子等民俗相比,有更博大深邃的文化内涵,所以楹联深受海外华人华侨的喜爱。在世界各地,凡有华侨的地方,每年春节都有春联出现,春联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楹联寄托着广大华侨深切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良好祝愿。作为国粹,楹联又是广大华侨和祖国联系的纽带,这种联系是其它文化形式不可替代的。海外华侨中的有识之士,为繁荣楹联楹联创作作出巨大的贡献,这也是促进楹联复兴的一个重要因素。

  (6)中国楹联学会为楹联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楹联学会于1984年成立,这是中国楹联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二十多年来,中国楹联学会为楹联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首先从组织上看,学会共6000余名全国会员,这些人都是联坛精英。学会还有200余个团体会员。到目前为止,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省级楹联学会,400多个市县,楹联学(协)会的各级会员,超过三十万。这一切都大大促进了楹联的复兴。在中国楹联学会的倡导之下,楹联事业出现从来没有的繁荣景象。活动频繁,联家辈出。优秀联作如雨后春笋,相关著作宏富,一大批楹联著作相继出版,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型书籍如:《联话丛编》(龚联寿)、《中国对联大典》(谷向阳)、《中国楹联学概论》(谷向阳)、《楹联书法学概论》(高宝庆)《中国对联大辞典》(谷向阳)、《古今联语汇编》、《中国名人名联墨宝大典》、《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中国春联大辞典》、《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大典》(孟繁锦)《中国当代获奖对联大观》《中南海古籍楹联》、《当代青年对联佳作选》、《中国楹联界名家联墨作品选》、《教育楹联选》等,不下几千部。

  楹联界出版楹联报纸、刊物一百余种。有影响的有《中国楹联》、《对联》、《中国楹联报》、《楹联文化》和最近出版的《楹联天地》,前三大报刊都有二十年以上或者接近二十年的历史。另外还有《中国楹联书画月报》、《北京楹联》、《津沽联苑》、《江苏楹联》、《辽宁楹联报》、《《澳门楹联报》、《烟台楹联》、《潍坊楹联》、《中国联墨报》、《荆楚楹联》、《河东楹联》、《三秦楹联》、《长安联苑》、《黄州楹联》、《东海楹联》等等。2005年,中国楹联学会有了自己的网站。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中华国粹网、联都、辽宁报业集团的北国网楹联频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数十家。网络楹联活跃,培养出一大批楹联作者,大多数是青年人,他们才华横溢,大有发展。

  全国各省市都编辑《中国对联集成》,其中河南卷、贵州卷、湖北卷先后出版。《北京楹联集成》最近出版,影响很大。

  中国楹联学会学下属八个专业委员会。其中学术委员会组织全国的会员,进行学术研究,对于解决楹联理论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最近,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推出《联律通则》,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联律通则》的成功,对推动楹联创作有着指导意义,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组织楹联书法学习班,举办自撰楹联大展。在社会上影响广泛。中国楹联学会教育委员会,在全国发展楹联教育基地,表彰楹联模范教师,促进了楹联进入校园和进入课堂。中国楹联学会评审委员会,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征联中担当评审工作,担当评审工作,具有权威性。最近,评审委员会还要制定《楹联评审工作章程》。此外,中国楹联学会还成立了网络委员会。楹联文化影响越来越大。2004年,楹联试题普遍进入全国高考试卷。所有这一切,都有力地推动了楹联的复兴。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楹联辉煌的2004年,在这一年,中国楹联学会召开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举办中国楹联学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以发展对联文化为己任明确提出楹联事业方兴未艾。楹联文化城市不断涌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在南昌成功地召开了中国首届楹联文化节,极大地张扬了楹联文化,扩大了楹联在社会上的影响。使楹联更加深入人心。2005年,为了满足全国广大会员的要求,学会有自己的会徽、自己的会歌,对增强学会凝聚力、振奋楹联界的士气,起到良好的作用。今天,我们又在这里举办中国黄梅国际楹联文化节,这是黄梅人民这一举动,将载入中国文化史册。总之,我们楹联人所作的一切,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楹联文化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9 03:0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